電影《死亡詩社》:教育的魅力在於喚醒

2020-12-17 阿屁剪輯

《死亡詩社》毋庸置疑是一部經典名作,一直被大多數老師課堂上放映的模板,想必也有很多學生都看過,裡面的「Oh!Captain,My Captain!」更是永遠銘記於心。 

這部由彼得·威爾執導的電影讓主演羅賓得到了奧斯卡的提名。豆瓣評分9.0,堪稱神作!《死亡詩社》講述了一位特立獨行的英語老師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放學生的天性,帶學生沉浸在詩歌中的故事。

故事內容為:故事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威爾頓男子預備學院是一所得到無數望子成龍的家長青睞的名校,因為它能把75%的畢業生送進常青藤大學,威爾頓學院非常注重傳統與儀式,教師們各個不苟言笑,循規蹈矩,留著繁重的作業,談著如何會被扣分。就是這樣一所學校,在新學期迎來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老師Keating,或許他更願意他邪惡學生呼喚他「O ,Captain, My Captain」。打破了原先沉悶刻板的教學氛圍

第一堂課,他發現學生不愛上英文課,於是他發出驚人之語──把課本撕掉!並率先以身作法,學生錯愕,有的高興跟著他撕課本,有的則不以為然……他活潑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以不同角度重新體驗文學的樂趣。

那群被啟發的同學們,開始追尋自己的天空,甚至效仿自己前前前學長,組織「死詩人詩社」摸黑出去朗詩、寫詩……

校方一直對基頓老師的教學方式有所爭議,直到班上尼爾同學自殺,終於讓整個教學事件爆發到最高點。基頓對於愛徒自殺感到非常痛心,也使得他對自己一向認為是正確的觀念起了質疑,他最後決定難開學校,同學們以站上課桌大聲朗讀詩歌的莊重形式,目送著臉上蕩漾著微笑離開教室的。

Keating透過各種有趣生動的教學方式,教導學生勇敢活在當下。比如,讓學生上臺大膽念出自己的詩後給予誇讚和點評,以此促使其他學生分享,其中特別關注到安德森的膽小,利用課上引導他大聲喊出自己的創作,雖然是臨時創作,但教會了安德森跨出大膽的一步也是同樣能贏得掌聲。

鼓勵他們勇於發表個人的看法,追隨內心所愛,從內心希望學生能有個體思想,也因此讓這些原本活在傳統教育制度下的學生得以跳脫,勇於去追求自己在當下所嚮往的事物,

即使結果是他成了代罪羔羊,他也絲毫不怪罪學生,事實上他是得到學生認可的,當最後學生站上課桌大喊「船長,我的船長」那一刻,說明Keating的付出是沒有白費的,一是感恩老師,二是學會了勇於發聲。

《死亡詩社》中Keating老師的教育思想和實踐無疑給予了我們深刻的反思和啟示。孩子究竟該如何才能獲得真正的有價值有意義的成長,是我們需要永恆思考的課題。

相關焦點

  • 豆瓣評分9.1《死亡詩社》|教育最本質的目的,是讓人學會思考
    《死亡詩社》作為一部1989年拍攝的電影,又被譯為《春風化雨》。講述了一個在美國男子貴族中學發生的故事。豆瓣評分9.1分,62屆獲得四項奧斯卡提名,並獲得最佳原創劇本獎,但是這些並不足以概括這部電影的偉大。
  • 《死亡詩社》:究竟是哪一種教育,澆滅了年輕人心中的火種?
    這是英國詩人惠特曼的詩句,也是《死亡詩社》的開篇之辭。及時行樂",這句話不停地出現在同學們的腦海中,在基廷提到死亡詩社時,尼爾大受觸動。腦海中立刻浮現出了重建死亡詩社的想法,在一個夜晚,同學們在熄燈之後悄悄溜出宿舍,在樹林中穿行了很久之後,他們到達了一個枯寂的山洞,重新點燃光芒,死亡詩社重建了。死亡詩社的重生,恢復的不僅是一個活力四射的唱詩之地,更是學生心中對真理、自由、理想的無限嚮往與渴求。
  • 電影《死亡詩社》:詩歌和浪漫才是我們生活的意義
    我不是一個好的影評人,但我想把好的藝術品分享給大家,今天同朋友看了《死亡詩社》這部電影,怎麼說呢?我覺得好的電影有很多的,只是我還沒發現,還沒看過,才會誤以為沒有好的電影,這部電影給我的感受就是震撼,那種震撼是服務於心靈與心靈間的碰撞,是對心靈的窺視以及對心靈的發掘。
  • 《死亡詩社》:在現實與自由中採擷詩意的花朵,對教育的深度思考
    《死亡詩社》這部電影無需多做介紹,作為一部經典電影,歷久彌新,在時間的沉澱中,愈顯其時代精神的光輝,它所觸及到的有關教育,生命的話題,也不斷觸碰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在影片始,教育這一主題便已被輕輕揭開。教育是一個永恆的問題,是一項"立人之事業"。誠如雅思貝爾斯所說:"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和認識的堆積。教育的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外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外一個靈魂,如果一種教育未能觸動另外一個靈魂,未能引起靈魂深處的變革,那麼它就不稱其為教育。"
  • 淺析電影《死亡詩社》:教會孩子自主思考,才是教育最終的目的
    《死亡詩社》——這部優秀的電影,沒看過的人單看這個名字,可能會認為這是一部恐怖分類的懸疑魔幻電影,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雖然名字聽起來有些嚇人,但這其實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教育電影。這是一個關於一群學生與一個老師的故事,這個故事平淡又深刻,讓人在看完這部電影後,能夠獲得相當的啟示與思考。
  • 淺析《死亡詩社》:家長、教師的投餵式教育,只會教育出學習機器
    電影《死亡詩社》,又名《春風化雨》。這兩個名字似乎就已經宣告了某種內在聯繫,如春風化雨般潤物而無聲,似乎就是《死亡詩社》想要呼籲的教育之道。電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在一所嚴格的傳統名校裡,古板氣息遍布,教育模式與教育方法就像法律一樣不可撼動。但是隨著基廷老師的到來,學校的面貌發生了一些改;這位老師關心學生的個體靈魂,鼓勵個體的追求。影片最後以學生尼爾的死亡與教師基廷被開除為結局。這部電影以短短兩個小時多點的時間,為我們帶來了非常豐富的教育啟示。
  • 《死亡詩社》:張揚的個性與自由的靈魂相結合
    文/烏託邦電影秀這部電影的題材和《放牛班的春天》有點類似,都是講述了在那個體制化的年代,一個有思想有能力的老師拯救了一群被禁錮在體制下的少年們的故事。在得知老師曾經加入過死亡詩社這個秘密組織以後,他們央求老師告訴他們死亡詩社是什麼樣子的。架不住學生們的好奇心,基廷老師開始講述了死亡詩社的故事。這個組織裡的人聚集在一個黑暗的山洞裡,裡面的每一個成員都會在山洞裡朗誦詩歌,感受詩歌真正的魅力。
  • 教育電影《死亡詩社》:面對千人一面的教育,家庭教育該一人千面
    現在這種教育是極受爭論的,同時,現在社會也是比較越來越關注與家庭教育,同時也紛紛有一些電影去反映著現代教育的狀況,就比如《死亡詩社》當中就能夠去更好的呈現了現在社會的教育模式。二:解讀《死亡詩社》該片講述的是一個有思想的老師和一群希望突破的學生之間的故事。
  • 《死亡詩社》:好的教育是一雙翅膀,壞的教育是一副枷鎖
    電影《死亡詩社》由美國已故演員羅賓·威廉士主演,講述了一個預備役學校中發生的一個關於教育的故事。毫不例外,這也是一部反傳統教育為主題的校園電影題材,諷刺的是,這種反傳統向來是校園電影的一貫傳統。各國電影只要涉及到這一命題,幾乎達成了空前一致,想來,電影工作者的校園生活可能都不大盡如人意吧。
  • 教育與人生——重溫《死亡詩社》雜感
    對於一些朋友來說,《死亡詩社》是一部再熟悉不過的老電影,但正如這世界上的每一件事一樣,也有很多人從未聽聞過他。庸常和低俗尚且一再重複,美妙的詩歌難道不是更加值得麼。但我無心重複它的過往,畢竟網際網路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而想就那些再次擊中我的情緒,隨想一番。
  • 豆瓣評分9.2《死亡詩社》:少年為何自殺?家長鬚知的教育真相
    傳統、榮譽、紀律、卓越,威爾頓中學以此為學校的立校之本,作為擁有百年歷史的精英學校,每年這所學校的畢業生有75%能進入名牌大學,不過這樣傳統得有些刻板的學校,卻迎來了一個不一樣的英語老師基丁先生,和學校強調的傳統不同,基丁所認為的教育,根本應該在於自我思考。
  • 《死亡詩社》一部讓我們尋求生命的真正意義的電影!
    《死亡詩社》覺得這與當今教育體制下的我們有奇妙之同,但現實裡基丁老師沒有出現,我們這一代肩負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頭頂改革開放以來父輩對子輩的強制式夢想、日益形成拜金主義價值觀、想著以後過穩定的生活,而影片中追求自我、「抓住今天」的瘋狂行為、對詩歌的浪漫渴求、激情與夢想的綻放,於我可謂醍醐灌頂
  • 育兒角度解析電影《死亡詩社》:別讓「教條」禁錮了年輕的生命
    今天想給大家推薦一部豆瓣9.1分的經典電影——《死亡詩社》,聽到這個名字很多人都以為是不是高分驚悚恐怖片魔幻片,也有很多人被它的名字"勸退",但其實並不是這樣,其實這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教育電影。題材也很普通,是關於一群學生和一位老師的故事。
  • 《死亡詩社》曾是最好的青春電影,現在看來依然感動
    關於羅賓·威廉士這個人,可能很多資深影迷都有印象,他出演過《博物館奇妙夜》《人工智慧》《心靈捕手》《漁王》《死亡詩社》等知名影片,在電影中他經常扮演喜劇類型的角色,曾三次提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最後都失之交臂,樂之天命之年,他獲得金球獎終身成就獎。
  • 標題:由《死亡詩社》看教育
    我們從未停止過對於中國教育體制的質疑,喋喋不休地抱怨刷題佔用了真正思考的時間,抱怨我們的創新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被打壓和抹殺,抱怨青年們只能將不眠不休的做題當作青春美好的回憶。豆瓣評分9.0的電影,由美國著名表演藝術家羅賓·威廉士主演的《死亡詩社》,講述的正是一個殘酷嚴格的教育體制下的一位不同凡響的教師,他喚醒學生沉睡的靈魂,帶給學生生命的希冀,讓學生感覺到生命的鮮活與美麗。下面我們先聊聊這部電影的主要內容(劇透預警,可跳過),再聊聊我們對教育的期許。
  • 電影《死亡詩社》影評:無聲的反抗最致命
    電影《死亡詩社》影評:無聲的反抗最致命《死亡詩社》這部電影是一部關於教育的經典老片,獲得的各種獎項就不再這裡為大家一一贅述了。在這裡就為大家分享一下關於劇中的教育觀點,分析了劇中2個角色進學校之後的心路歷程,經歷了無聲反抗到最後的自殺身亡。家長和學校應該擔負出什麼責任?
  • 《死亡詩社》:及時行樂,抓緊時間,讓我們的生命不同尋常!
    《死亡詩社》是由彼得·威爾執導,羅賓·威廉士、伊桑·霍克、羅伯特·肖恩·萊納德、喬西·查爾斯等主演的電影,該片於1989年6月2日在美國上映,於1990年獲得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影片講述了1959年,故事發生在美國佛特蒙州的一所百年名校——威爾頓學院。
  • 《死亡詩社》:及時行樂,一部刻在靈魂深處的電影
    如果以一句話來描述《死亡詩社》這部影片,那就是:一場心靈淨化之旅。這是一部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經典影片,老師獨特的教育方式讓人如沐春風,學生們青春熱血都令人動容,值得反覆品味!他富有自己的想法,且重組了死亡詩人俱樂部。他們在黑夜裡穿過樹林,聚集到山洞裡朗頌詩歌,這個神秘的地方是這群內心躁動不安的小詩人們的秘密集結地。也許文學和詩歌的確能改變人的認知,尼爾最終在表演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理想。
  • 《死亡詩社》:比死亡更可怕的,是從未真正的活過
    很多人都把這部電影定義為「教育片」,實際上,它的意義又何止和「教育」有關?它所傳達的,更是關於人如何生存,如何數算自己的時間,如何在短暫的生命中活出自我。」很多人在看這部電影的過程中,以及在看完之後都會發出疑問:這部電影的名稱,為什麼叫「死亡詩社」?
  • 教育的意義是什麼,《死亡詩社》讓我們懂得了
    《死亡詩社》上映距今已經31年了!在豆瓣上,有超50萬人為該影片打分,評分高達9.1分,位列豆瓣TOP250榜單第50位。對於很多人來說,該片是教育領域必看的影片,當然對於人生也是有著很大指導意義的一部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