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詩社》覺得這與當今教育體制下的我們有奇妙之同,但現實裡基丁老師沒有出現,我們這一代肩負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頭頂改革開放以來父輩對子輩的強制式夢想、日益形成拜金主義價值觀、想著以後過穩定的生活,而影片中追求自我、「抓住今天」的瘋狂行為、對詩歌的浪漫渴求、激情與夢想的綻放,於我可謂醍醐灌頂。
世界的發展一直都受到兩股力量的影響,保守與進步。影片中學校扮演的角色就是保守一方,它致力於讓學生穩步的發展,也許教學形式沒有與時俱進,但是在社會背景下,確實是最好的上升階梯;基廷與託德、尼爾等學生代表的則是進步一方,他們打破常規,提供實驗性的成長方式,雖然會導致青少年在步入社會前遭受挫折,但可以提供更多的發展方向。世界也正是在這種相互博弈的過程中慢慢的發展。
當你年輕的時候,你從來沒有停下來想一想你究竟在做你的生活。你只需一天的生活,希望你的成績能夠通過,就是這樣。長期思考可能涉及一個女孩調情而已。這部影片給我看什麼,我們有責任,在這個地球上活著的快樂。我們不過是塵土,我們會回去,所以我們幾乎沒有時間做出改變。我們有道義上的義務「抓住每一天,使我們的生活不尋常的」(在所有電影史上我最喜歡的名言)。
《死亡詩社》這部電影的定義是,是一個古老的並且關於守舊和創新的電影。雖然《死亡詩社》這部電影在類型上屬於一個比較公式化的類型片,所有的情節基本都是按照公式製作出來的。但是,在整體的劇情設置和細節的表現上,而且在整部電影完美的攝影和演出中,這個老套的故事被演繹得淋《死亡詩社》盡致,美輪美奐。
《死亡詩社》是一部非常乾淨純粹的電影,傳統教條式的學院、被壓抑激情的學生、追求自由的老師,這些元素被整合在一起,煥發出不一樣的人性色彩。在影片的末尾,那些原來呆板、刻板的學院高材生們,一個接一個地跳到課桌上,高喊 Captain! My Captain,給人極大的觸動,電影就在這些孩子深情的注視下劃了句號,也給觀眾留下了許多震撼和感悟。
因為我們都需要被別人接受,但是你們要相信你們的信念獨一無二,縱使別人認為他奇特不流行,縱然庸俗的大眾可能會說:好爛。希望你們也找到自己的路,找到自己的步伐、步調,任何方向,任何東西都行,不管是自負也好,愚蠢也好,什麼都行。你們不用表演,為自己走路。」這部影片告訴我們的絕對不是成為異類,不是追求特別,不是反叛社會體制,更不是用一己肉身硬生生去對抗現實裡的殘酷。
而是告訴我們在被現實壓制的生活裡也要敢於表達那個還沒有妥協還沒有失去的真實的自己,也許你會驚喜的發現生活裡除了枯燥、黑暗,無助,還隱藏著令人嚮往的美好、浪漫和愛。整部影片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波動,沒有令人震撼的宏大場面,沒有熱血沸騰的動作大戲,任何商業大片所慣有的元素,在這部影片裡幾乎沒有立足之地。這是一部樸素的電影,每一個鏡頭都仿佛一張淡雅的素描,離生活很近,與真實不遠。電影裡傳遞出來的對教育的思考,對少年天性的解讀讓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