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生命中總需要突圍,電影《死亡詩社》的啟示

2020-12-17 阿斌愛健身

看過很多催人淚下的電影,但其中最引人深思的一部,只能是《死亡詩社》。它很直接地展現了一個當時美國的教育問題——「是在培養人才,還是在生產人才」。它大膽地對當時的教育體系提出了質問,衝擊了多少社會人的心靈。

影片主要講述了一所全國最優秀的男子學校中的幾位學生和他們的文學老師基丁之間的故事。電影中男主角尼爾的死引起了我的深思,他在自己的興趣被家人無情的否定,卻又無法傾訴下,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

他的死,是由於基丁老師的教育,或者學校的人性化教育不夠,還是父母的望子成龍式的「善意之惡」所致?真正殺死尼爾的,是子彈還是他人?這不禁使人思考,那種死板的教育體系是培養還是禁錮。

只不過是想堅持自己的理想,卻不堪重負的躺在血泊中失望。最善於走進學生內心的老師,卻因格格不入而被當時的學校所開除。電影中,基丁老師看著尼爾抽屜中的《詩集五百年》泣不成聲,或許是自責吧,他對尼爾感到愧疚,也許他後悔自己支持尼爾去演出,也許他後悔告訴學生「死亡詩社」的學生組織。落在書上的眼淚在暮色中似乎預示著某種悔恨,但其中包涵著怎樣的心傷。

嘗試著打開學生身上的枷鎖,可卻落的如此下場。站在桌上的「哦,船長,我的船長」是最好送別詞。優美如詩一樣的開頭,相同詞句,卻表現如此憂傷。

電影也展現著另一個問題——家庭。尼爾多少次向父親表現自己對表演的興趣之深,可父親要讓尼爾在自己為其已經規劃好的路上一路向前,不許偏離。站在舞臺之下的父親,本該為自己孩子超人的表演天賦感到驕傲與自豪,可是當尼爾走向與他計劃背道而馳的舞臺時,卻對自己的兒子投來寒冷而又銳意的寒光,無疑這在尼爾心中充滿了恐懼,興許是這矛盾和恐懼編織出來的惡讓他最終選擇了死亡。

是的,儘管尼爾得到了許多人的認可,卻在最精彩的演出之後,理想被父親否定的毫無前途。尼爾在與父親爭辯時的顫抖,父母無動於衷,而父親的威嚴他卻無法撼動。計劃的道路變了,在父親的眼中或許是光芒萬丈,而那興許是孩子的萬般苦痛。

他最後只能用自殺的方式選擇退出。當今社會中,也不乏有這類的父母,自認為孩子會在自己的規劃下走向成功,孰不知自己已經為孩子打造了一個無法走出的鋼鐵牢籠。這樣的壓力下,孩子又怎能走向成功?不了解孩子的內心,自作主張的規劃一切,才是最失敗的道路。

在一個學生的生活中,更多的或許是需要對自己的發掘,了解自己的長處和不足,用知識來完善自己,在學校與父母的幫助下規劃著自己的人生。《死亡詩社》提醒著父母,更警示著學校,學校教育要更加關注孩子的內心,別讓自己的期待和努力成為了孩子內心鎖住一切的桎梏。也告訴著人們,每一位孩子都是一首精彩絕倫的詩,需要不曾厭倦地品讀。

在黑暗的年代裡,人們對於自我個性的張揚和對自由的追求是持有否定,甚至是扼殺態度的。而在電影《死亡詩社》當中似乎就是向我們呈現出了這樣一個時代,當然電影中用一所學校,一個美國的私立高中(某種意義而言甚至是一個貴族學校)高度的原子化狀態,學生用自己不斷被「體制化的生活」,向我們以某種載體的方式呈現了一個壓抑社會的橫斷面。

而在學生許佳浩的文章中引起我高度興趣的是他所提出的一個觀念:我們是在培養人才還是在生產人才。對於此,我想有必要澄清一個這樣的觀點:人才可不可以被「生產?」這是一個巨大的時代命題。因為我們被某種功利主義所誘導,就像我們被商業社會的邏輯操作,成為市場的奴隸一樣,「生產」是造就形塑商業形態的關鍵所在,當然,我們也必然要提到與之相對應的概念「消費」。如果當「人」處於兩者之間成為某種商業的媒介形態時,那麼人這個概念本身便是一種滑稽。

所以我們必須要清醒的認識到,即便商業被冠以文明形態的要素,但是我們必須要理性的看待「人才」的培養,或者說「人」自身的發展問題。

我並不認為「人才」可以被「生產」,當然,文章當中這一「生產」概念被用於批判高度制度化、去個性化的流水線式的,可以用數字進行量化的人才培養觀。這種類似於集權體制下,規模化的「大生產」運動中所蘊含的荒謬邏輯是不可忽視的力量,就像我們不能高強下的監視一樣,人們必須要被精確的「體制化」。在這所學校的當中,乃至於放大到當時的社會,都是如此。

「上帝說有光,便有了光」,意在表明光明對於黑暗中人們前行的重要性,同時寓意著人們對於自由的渴望,在不可救贖世界裡,人們不惜以「生命」作為抗爭的代價,這是一種普世性的傳統。「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而人們必須要有反抗的代價,以此為交換,死亡可以換取自由,代價就是你的生命。

而當你的靈魂和理性判斷認為,現實的囹圄與自由世界的鴻溝你無法逾越,唯有放棄生命得以解脫,才能獲得永久的自由,你認為這是一件值得的事情,那麼你便可以屠殺此生,以此換取「另一個世界的自由」。所以,在電影中,我們看到了尼爾的決絕。

但是我們又通常被「生命是可貴的」,或者如中國人所言:好死不如賴活著,這樣的生存哲學所深深地影響著,或者說這興許也是一種高度世俗的哲學。我們在談論生命意義,或者此生的終極意義的話題時,我們必須要確認自身出生命的唯一性和單向性,這樣任何以「生命」的名義所發出的吶喊才能被賦以「崇高」的意義,而在電影《死亡詩社》當中,基丁老師在自己的教學中,似乎對此是懷有執念的,所以才會一再的告訴學生,「抓緊時間」,讓自己的生命顯得「繽紛多彩」,因為生命只有唯一的一次。

同樣很高興,許佳浩同學在電影《死亡詩社》當中還看見了一個關於家庭教育的問題。我曾經在很多場合之下,都宣揚過這樣的觀念:如果說未成年之前,或者說你的思想尚未獨立之前,你的父母或者家庭可以稱之為「避風港」,而一旦成年,你擁有了獨立思想之後,父母和家庭都是你思想的毒藥,他們將會是你看待世界的阻力,你獲得成長的天花板。

這種說法不是說引導孩子反叛父母,而是說,從人的精神獨立的角度而言,每一個人的自由意志是不可侵犯的,而我們的生存環境,教育背景,知識結構,經驗認知通通都指引著我們走向更為獨立的個體狀態。當然,我們必須承認一個現實,就是我們融入社會,成為某種身份,或者進行某種狀態下的社交時,必須隱去自身。

在電影《死亡社會》當中,給我們造成最大觀影困惑或者結局悲哀的就是來自於尼爾的悲劇或者尼爾家庭的悲劇。毋庸置疑,尼爾的悲劇讓基丁老師的啟蒙深懷愧疚,基丁的啟蒙者角色在這樣的悲劇結局當中讓我們帶來了更多矛盾性的思索。尼爾的死到底跟尼爾的自由啟蒙有沒有關係,或者說尼爾的家庭是造就尼爾走向死亡,終結青春的罪魁禍首。在電影中,並沒有告訴我們現成的答案。

但電影最後的「站立」和「船長」的呼告,似乎告訴我們「時代是一直往前走的」,基丁的意義就是那一聲:船長。只不過,電影告訴我們一個樸素的觀念:自由是有代價的。上帝說有光,就有光,但是前提是我們擁有堅定的信念,對光的堅定信念。

為許佳浩感到驕傲,看問題的角度更加的全面且銳利,在文章當中透出的理性思索也更家令人著迷。這是屬於你個人的成長,也意味著某種「繁華的勝利」,在文字的路途上將會有更寬廣的道路在等著你。

相關焦點

  • 《死亡詩社》一部讓我們尋求生命的真正意義的電影!
    《死亡詩社》覺得這與當今教育體制下的我們有奇妙之同,但現實裡基丁老師沒有出現,我們這一代肩負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頭頂改革開放以來父輩對子輩的強制式夢想、日益形成拜金主義價值觀、想著以後過穩定的生活,而影片中追求自我、「抓住今天」的瘋狂行為、對詩歌的浪漫渴求、激情與夢想的綻放,於我可謂醍醐灌頂
  • 《死亡詩社》:生命短暫,我們總要發自內心地為自己活一次
    作者 | 一味清歡無論人類進化到哪個階段,總存在關於「自我」和「生命」的疑問,影視作品中也時常探討自我的實現和生命的意義。而在茫茫星海中,電影《死亡詩社》無疑是最耀眼的那顆。《死亡詩社》由彼得·威爾執導,羅賓·威廉士、伊桑·霍克等人主演。彼得·威爾是澳大利亞最具世界影響的電影導演,擅長通過挖掘人的內心活動來表達對生命的感悟,電影《楚門的世界》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 《死亡詩社》願我們自由,讓自己的生命超凡脫俗
    或許我們都希望遇到一個這樣的老師,不去固化地給學生灌輸書本知識、對待學生寬容、為人和藹,說話風趣幽默,不以學習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好壞的標準,或許他更像是你的朋友。可能大多觀眾看到這部電影都會覺得這是一部恐怖片,但其實不是的。
  • 生命不息,「折騰」不止 ──解讀電影《死亡詩社》
    影片中他帶領學生們來到校史館,聆聽死亡的聲音,反思生命的意義。學生們圍在校史館照片牆跟前,屏住呼吸,細心聆聽,這一刻的他們第一次對生命開始思考,對傳統開始反思,本該屬於他們這個年齡段的叛逆漸漸又回來了。基汀老師對學生們說:「你們可以喊我,哦船長,我的船長,」這句話來自一首詩歌。這位老師熱愛詩歌,他也教他的學生們寫詩,詩是自由的,也是浪漫的。
  • 《死亡詩社》:及時行樂,抓緊時間,讓我們的生命不同尋常!
    《死亡詩社》是由彼得·威爾執導,羅賓·威廉士、伊桑·霍克、羅伯特·肖恩·萊納德、喬西·查爾斯等主演的電影,該片於1989年6月2日在美國上映,於1990年獲得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影片講述了1959年,故事發生在美國佛特蒙州的一所百年名校——威爾頓學院。
  • 《死亡詩社》:讓怯懦的人生死亡,從此清醒的活著
    這個現象相信看電影的你們都深有感觸,小編也是,這不就是高考時的狀態嗎,是的,一切的一切都為了名校,當然,這樣並不是說是錯的,但是相信絕大多數的我們並不是像電影中那麼誇張,電影中甚至已經到了剝奪一些基本權利的程度了,在看到他們在背校規的時候,小編個人在看電影的時候就總覺得啊,他們的學生就跟被洗腦了一樣的可怕,他們的人生是怯懦的。
  • 電影《死亡詩社》:教育的魅力在於喚醒
    《死亡詩社》毋庸置疑是一部經典名作,一直被大多數老師課堂上放映的模板,想必也有很多學生都看過,裡面的「Oh!Captain,My Captain!」更是永遠銘記於心。 這部由彼得·威爾執導的電影讓主演羅賓得到了奧斯卡的提名。豆瓣評分9.0,堪稱神作!《死亡詩社》講述了一位特立獨行的英語老師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放學生的天性,帶學生沉浸在詩歌中的故事。
  • 電影《死亡詩社》:詩歌和浪漫才是我們生活的意義
    我不是一個好的影評人,但我想把好的藝術品分享給大家,今天同朋友看了《死亡詩社》這部電影,怎麼說呢?我覺得好的電影有很多的,只是我還沒發現,還沒看過,才會誤以為沒有好的電影,這部電影給我的感受就是震撼,那種震撼是服務於心靈與心靈間的碰撞,是對心靈的窺視以及對心靈的發掘。
  • 高分電影《死亡詩社》:青春的吶喊,生命的禮讚
    《死亡詩社》又名《春風化雨》,這是一部有關成長的影片。我個人比較喜歡《死亡詩社》這個譯名,《春風化雨》的重點僅在基廷老師身上,讚揚的是基廷老師引導孩子們為愛、為自由、為人生的精神。而《死亡詩社》是基廷老師在學生時代組建的一個秘密團體。
  • 育兒角度解析電影《死亡詩社》:別讓「教條」禁錮了年輕的生命
    今天想給大家推薦一部豆瓣9.1分的經典電影——《死亡詩社》,聽到這個名字很多人都以為是不是高分驚悚恐怖片魔幻片,也有很多人被它的名字"勸退",但其實並不是這樣,其實這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教育電影。題材也很普通,是關於一群學生和一位老師的故事。
  • 《死亡詩社》:每一段青春對傳統的反抗都需要春風化雨
    電影《死亡詩社》又譯作《春風化雨》,是一部經典的美國校園勵志片。故事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末的威爾頓預備學院。這裡是家長眼中的百年名校,是全美最優秀的預備學院,它所推崇的是傳統、榮譽、紀律和卓越。片名的寓意影片片名「Dead Poets Society」直譯為《死亡詩社》。在影片中,死亡詩社是基丁學生時代學生自發的秘密團體,詩社的誓詞取自於梭羅的詩句「我希望活的深刻,汲取生命的精華」,這也是詩社成員為之努力的方向。
  • 《死亡詩社》:比死亡更可怕的,是從未真正的活過
    」很多人在看這部電影的過程中,以及在看完之後都會發出疑問:這部電影的名稱,為什麼叫「死亡詩社」?影片中的臺詞並不華麗,但卻引人深思。如何看待生命,如何利用時間,如何面對死亡,這是這部電影所傳達的。《死亡詩社》最想要告訴觀眾的,是盡力活出自己想要活出的人生,為自己而活。
  • 《死亡詩社》:及時行樂,一部刻在靈魂深處的電影
    如果以一句話來描述《死亡詩社》這部影片,那就是:一場心靈淨化之旅。這是一部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經典影片,老師獨特的教育方式讓人如沐春風,學生們青春熱血都令人動容,值得反覆品味!主人公尼爾無疑是那群個性鮮明的男孩中最為優秀的,他性格開朗,長相帥氣,多才多藝,重點是成績優異,在同學面前是大家公認的領袖。他富有自己的想法,且重組了死亡詩人俱樂部。他們在黑夜裡穿過樹林,聚集到山洞裡朗頌詩歌,這個神秘的地方是這群內心躁動不安的小詩人們的秘密集結地。
  • 《死亡詩社》:死亡是命運,活下去是責任
    如果只看美國電影《死亡詩社》的前半段,許多人會以為這是一部充滿著青春活力、勵志的校園電影。基廷老師的到來,給壓抑的學生帶來了一股春風。當一切都朝向好的方向發展時,電影情節突然反轉,尼爾開槍自殺,成了一場悲劇。這時我才恍悟,為什麼看前半段的故事時,總覺得片名有點文不對題,還以為是年輕人以「死亡詩人」自詡的耍酷。
  • 電影 死亡詩社
    電影 | 死亡詩社 (又名:春風化雨) 2020-04-18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群高中生的學習和成長故事,青春歲月,雖是老話題,但是卻百聽不厭的美好時光,映射著我們每一個人青春年少時的迷茫和憧憬!
  • 誰能還我們被掠奪的青春——《死亡詩社》
    「只有在夢想中,人才能真正自由,從來如此,並將永遠如此。」 這是在《死亡詩社》中keating的一句話。死亡詩社電影圍繞著在一所軍事化學校中來了一位新的英語老師——基丁,而改變了幾個高中生的思想水平的故事。
  • 電影《死亡詩社》|死亡洗滌人性本真,詩人的青春就該這樣度過!
    電影主要講述了死亡和詩歌的故事。然而在電影悲劇性的結尾到來時,我並沒有感覺到死亡的恐怖,更多的是復活的氣息,這種感覺正如電影的另一個名字——春風化雨。是什麼,將死亡——這一濃重的色彩衝淡了?這要看主人公尼爾的死因。
  • 《死亡詩社》:勇敢的心孤獨前行,沉默的人從不妥協
    《死亡詩社》作為一部1989年拍攝的電影,又被譯為《春風化雨》。講述了一個在美國男子貴族中學發生的故事。豆瓣評分9.1分,62屆獲得三項奧斯卡提名,並獲得最佳原創劇本獎,但是這些並不足以概括這部電影的美。
  • 《死亡詩社》:在現實與自由中採擷詩意的花朵,對教育的深度思考
    《死亡詩社》這部電影無需多做介紹,作為一部經典電影,歷久彌新,在時間的沉澱中,愈顯其時代精神的光輝,它所觸及到的有關教育,生命的話題,也不斷觸碰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在生活中我們遇到的人有兩類:一類人看中我們所創造的價值,一類人看中的是我們本身。而只有後者,才能實現心靈之間的貼近,這是這部影片傳達給觀眾的。當你無法真正走進一個人的內心,又如何影響並引領一個人呢?在《死亡詩社》的劇情中,導演還製造了一個小衝突,將矛盾細化立體。
  • 《死亡詩社》曾是最好的青春電影,現在看來依然感動
    關於羅賓·威廉士這個人,可能很多資深影迷都有印象,他出演過《博物館奇妙夜》《人工智慧》《心靈捕手》《漁王》《死亡詩社》等知名影片,在電影中他經常扮演喜劇類型的角色,曾三次提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最後都失之交臂,樂之天命之年,他獲得金球獎終身成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