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名大會》康震感言引發觀眾共鳴

2020-12-12 中國青年網

地名是濃縮的歷史,是縮寫的文化,中國地名與中國傳統文化密不可分。於11月23日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播出的《中國地名大會》第二期,便帶領著觀眾通過地名跨越大江南北,走進中國人的日常。節目中,胡阿祥分不清「那」和「辣」的安徽口音為大家帶來了歡樂;特別出題人張雲舒則展現了超越六歲年齡的豐富婚俗知識;而地名新秀與地名高手的激烈對決,不僅讓觀眾怡然稱快,也讓康震動容不已,並發表了關於「熱愛」的真摯感言。

胡阿祥「那」「辣」不分遭康震吐槽

六歲博物館「老將」講解婚俗萌化眾人

「西南望平原,汝水稻千頃。」早在萬年前的長江流域,稻米就已經出現在了古人的食譜中,水稻與中華文明的發展息息相關,許多地名更是以水稻而命名。據胡阿祥介紹,嘉興原名為「禾興」,取自禾苗的「禾」。因在吳國時期發現了一株比較奇特的野生水稻,而被命名。之後,為了避諱太子孫和的名諱,便又將禾興改為如今的嘉興。這個老地名的故事,讓不少觀眾大呼「要拿小本記下來」。然而,就是如此博學的胡老師,卻在講到「那」的古壯語釋義時,因「那」、「辣」不分的安徽口音遭到了魯健和康震的集體「吐槽」。而網友們則紛紛被胡阿祥老師的「反差萌」圈了粉,表示:「胡老師太可愛了,讓我在漲知識的同時,又收穫了快樂。」

人們生活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又處在大自然的威懾中,因此,對大自然充滿著敬畏和崇拜。從地名的命名中,就反映了人們與自然和諧相處、安居樂業的願望。例如寧波,便取自「海定則波寧」,象徵對太平盛世的期望。不僅如此,寧波人對幸福生活的嚮往還體現在婚嫁風俗上。「在結婚的時候,女方的嫁妝隊伍延綿十裡,是形容女方陪嫁的嫁妝多」,這句詳細又準確的解釋,來自本期的一位特別出題人——張雲舒。

在浙江省博物館,這位人稱「小蘑菇」的六歲講解員已經與中國傳統文化結緣三年,是一位博物館「老將」。 節目中,「小蘑菇」手捧「萬工轎」,用「小奶音」將自己熟知的婚俗知識娓娓道來。這副認真「營業」的模樣,不僅萌化了現場的嘉賓和選手,也激發了網友們的「姨母心」。值得一提的是,「小蘑菇」還會用英文給外國人進行解說。現場,魯健主動提出扮演外國人,與「小蘑菇」進行英文對話。誰知,這位實戰經驗豐富的小小講解員還是敗給了緊張,竟與魯健說起了悄悄話。一句「我那個英文稿有一丟丟忘了」,讓觀眾大呼「可愛」。

線上約戰 線下對決

新秀PK偶像展現滿腔熱愛

繼上期的「手速大戰」後,本期的比賽依舊激烈無比,尤其是王海巖和孫璽濟之間的「相愛相殺」。來自四平的王海巖,是一位中學歷史老師,他不僅可以三分鐘繪製一幅中國的地圖,還曾登上《綠水青山看中國》第一季的總冠軍寶座,被許多選手奉為「地名高手」。而來自武漢的孫璽濟,則是中南民族大學方言學在讀碩士,與別人熟悉的政區圖不同,他的心中有一張特別的「方言地圖」。雖說兩位選手平時總在線上小程序中一起PK答題,但這次是倆人第一次面對面地一較高下。

在第二、三環節中,兩位選手有來有回,始終難分上下。到了最終環節,孫璽濟憑藉手長這一「硬體優勢」,在手速上更勝王海巖一籌,最終拿下本期的單場冠軍。但是,獲勝的孫璽濟並沒有展現出喜悅和興奮,反而想的是「為海巖老師感到惋惜」。另一邊,惜敗的王海巖也並沒有因此改變對地名的熱愛。舞臺上,他雖然道出了日常生活、工作中,家人或朋友對「地名愛好者」們的不理解,但是用一句「我們不是為了功利心,不是為了給誰的眼色去看,而是為了我們自己心中對於中國地方地名,和它背後的文化的一種熱愛,我們不為其他,做好我們自己就可以」,為現場選手以及電視機前的觀眾打滿了「雞血」。有網友深受感動,「人生苦短,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吧!」也有網友感慨道:「王海巖和孫璽濟既是實力相當的對手,也是惺惺相惜的好友。」

節目最後,康震老師對於目前出場的選手們,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所有選手都表現出了一些共同的特質。第一,他們都讀了萬卷書。他們非常熱愛祖國的山河地理、山川大地和這些地名。第二,他們都行走過萬裡路。他們越走得多,對祖國的山川越熱愛。他們越熱愛,對這些地名、地名背後的文化、文化背後的人和中國,也就越熱愛,這是《中國地名大會》的宗旨,也是魅力所在。」

正如康震所說,地名是一個地域文化的載體,一種特定文化的象徵,在它的背後蘊含著幾千年來人們的思維方式、歷史進程以及生產方式。通過對地名文化的了解,可以使人們提高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從而繼承並傳遞傳統文化。下期,又會有哪些有趣的地名故事和精彩的比拼?敬請期待11月30日周六19:00檔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12月1日周日22:30檔央視綜合頻道(CCTV-1)《中國地名大會》。

(來源:國際在線娛樂)

相關焦點

  • 《中國地名大會》文人康震竟是「練家子」
    《中國地名大會》文人康震竟是「練家子」  「地名本尋常,亦可窺滄桑」。地名不僅僅是一個地方的代稱,還是文化和精神的載體。短短幾個字,既能夠折射出一座城市鮮明濃鬱的時代特徵,也能夠留存一代英雄人物堅定不移的信仰和艱苦奮鬥的印跡。
  • 《中國地名大會》康震、胡阿祥「拆魯班鎖」被難倒
    原標題:《中國地名大會》康震、胡阿祥「拆魯班鎖」被難倒 「人依地棲,地以人傳。」地名,不僅是人們為一個地名命名時的著眼點,還是「鄉愁」和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更是人們尋找古代中國人大智慧的一個坐標。
  • 康震胡阿祥解讀地名意義 喚醒觀眾故鄉情懷
    中國自古就有安土重遷、落葉歸根的傳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份對故鄉的眷戀之情。11月16日於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播出的《中國地名大會》,便帶領觀眾沿著地名的路標共同探索了地名背後所承載的故鄉情懷。
  • 李科勇奪《中國地名大會》總冠軍「歌精」研究生攜手魯健通關地名...
    「從地名看文化,從文化看中國」,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中國地名大會》沿著地名的脈絡,用12期集聚知識性、趣味性、競技性和參與性的地名競賽,引發了觀眾的廣泛討論。2月15日周六19:00檔,節目收官。
  • 《中國地名大會》康震、葛劍雄帶你探索人類追夢史
    而在沒有影像的年代,地名成為了人類追夢史的見證者,簡單而又濃縮地記錄著這個地方的人們對於夢想的追求和不滅的信仰。即將於12月14日周六19:00檔在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播出的《中國地名大會》第五期節目,便以「追夢」為主題,帶領觀眾沿著地名的軌跡,開啟一段夢想的旅程。
  • 《中國地名大會》出同名書:小地名背後有大故事
    「西湖醋魚」「北京烤鴨」「金華火腿」「揚州炒飯」「重慶火鍋」……生活中處處都有地名的痕跡,它們是物質的載體,也是存在的證據。8月29日,中華書局在王府井新華書店舉辦了《中國地名大會》新書首發活動。《中國地名大會》節目主創人員及主持人魯健、嘉賓康震等出席。
  • 《中國地名大會》出同名書:小地名背後有什麼大故事
    8月29日,中華書局在王府井新華書店舉辦了《中國地名大會》新書首發活動。《中國地名大會》節目主創人員及主持人魯健、嘉賓康震等出席。引導觀眾從中發現隱藏在各個小地名中的大故事。據了解,《中國地名大會》節目題庫由民政部專家與相關學者共同搭建,注重知識的準確性,也注重挖掘地名背後蘊含的深刻情感與歷史記憶,以引發觀眾、讀者對地名文化的興趣與熱愛。邀請的解讀嘉賓——葛劍雄、胡阿祥、康震等,均為大眾熟知的學者。
  • 《中國地名大會》熱播,地理人文相映輝!
    節目第一期於11月16日在中文國際頻道播出,12月14日晚播出的是第五期,這期來自中國地圖出版集團的黃偉獲得了單期冠軍。節目播出以來,憑藉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突出的知識性、趣味性、競技性和參與性,迅速引發廣大觀眾的熱烈反響。
  • 《中國地名大會》新書首發
    人民網北京9月4日電 近日,中華書局出版新書《中國地名大會》。《中國地名大會》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製作的中國首檔大型地名文化類節目,以地名知識競賽的活潑形式,從地理、歷史、語言、文學、民俗等各個角度全方位展現中華大地的萬千風貌,引導人們發現地名背後深厚的人文底蘊、文化華彩和人生百態。
  • 《中國詩詞大會》康震盡顯詩詞繪畫能力,卻還有不為人知的特長!
    除了選手們的精彩表現,節目中最吸引觀眾的一個環節就是康震老師的圖畫線索題了,為本來就很精彩的節目又增添了幾分趣味性,很多網友收看《中國詩詞大會》就是為了看康震老師現場作畫的這個環節,康震老師也是通過繪畫題展現了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蘊,吟詩作畫樣樣精通,堪稱本節目中的靈魂人物,其實他還有另外的一項更加讓人意想不到的技能,那就是武術,如此看來康震真配得上文武全才的稱號了!
  • 《中國地名大會》解鎖被歷史塵封的文化密碼
    地名是歷史長河裡的文化符號,集聚了人類的智慧、美德、精神,蘊藏了各個時期的歷史、地理和人文信息。1月18日周六19:00檔,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播出的《中國地名大會》第十期節目,便繼續沿著地名的脈絡,帶領觀眾一起去探索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解開被歷史塵封的文化密碼。
  • 《中國地名大會》「段子手」補位選手或成黑馬?
    地名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應運而生,並且追隨著人類社會發展的步伐而不斷發展。每一個地名都呈現出人們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蹚過的足跡,每一個地名背後也都蘊藏了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在中國,那些富有文化積澱的地名都是中國古代先人智慧的結晶,也記錄著中國人的日常。
  • 《中國地名大會》出書
    本報訊(記者高麗)日前,中華書局推出《中國地名大會》節目同名新書,以節目臺本為基礎,完整呈現了「故土中國」「傳統中國」「地理中國」「追夢中國」「美麗中國」「人傑地靈」「文化基因」等十二期節目的內容。全書不僅保留了節目的精彩創意,讓每一期的主題體現不同地名的特色,還補充了大量知識細節,延展了節目的知識體系。
  • 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中國地名大會》解鎖被歷史塵封的文化密碼
    地名是歷史長河裡的文化符號,集聚了人類的智慧、美德、精神,蘊藏了各個時期的歷史、地理和人文信息。1月18日周六19:00檔,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播出的《中國地名大會》第十期節目,便繼續沿著地名的脈絡,帶領觀眾一起去探索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解開被歷史塵封的文化密碼。
  • 《中國地名大會》解鎖被歷史塵封的文化密碼
    地名是歷史長河裡的文化符號,集聚了人類的智慧、美德、精神,蘊藏了各個時期的歷史、地理和人文信息。1月18日周六19:00檔,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播出的《中國地名大會》第十期節目,便繼續沿著地名的脈絡,帶領觀眾一起去探索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解開被歷史塵封的文化密碼。
  • 北京師範大學的博士生導師康震教授在《中國詩詞大會》上的點評,你...
    詩的欣賞是一種審美體驗,是詩在欣賞者內心的共鳴與再創造,抑或是欣賞者情緒情感詩情的借船出海與借「詩」還「魂」。這些都是極其個人的,不可替代的,見仁見智,因人而異,正如人們同樣看花,卻感受各不相同,「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是最恰當的比喻。人們的詩人及其詩詞的喜好各不相同,根本原因也在於此。
  • 胡阿祥解讀滿語地名《中國地名大會》帶你看遍中華大地無限風光
    中國幅員遼闊,地理多樣,既有「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的江南春色,也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北地風光。1月11日周六19:00檔,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播出的《中國地名大會》第九期節目,便沿著地名的坐標,帶領觀眾一起探尋了中國的大好河山。「牡丹江」裡沒有牡丹?
  • 《中國地名大會》帶你探尋地名背後的大美...
    這一個個美麗又獨特的地方,組成了如今的「大美中國」。 12月21日周六19:00檔,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播出的《中國地名大會》第六期節目,便以地名為軌跡,帶領觀眾探尋中華大地上的雋美山河和璀璨文明。
  • 中國地名大會:古代山陰是哪兒,它背後有怎樣的歷史文化傳承
    從地名看文化,從文化看中國。正在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播出的《中國地名大會》為觀眾呈現了一場地名知識的饕餮盛宴。地名只是一個載體,地名背後是歷史,是傳統,是鄉情,是信仰,是炎黃子孫的文化素養和家國情懷。
  • 豆瓣8.4分,央視《中國地名大會》收官,但瑕瑜互見仍有待改善
    文\娛鋪子豆瓣8.4分,央視《中國地名大會》收官,但瑕瑜互見仍有待改善央視中文國際頻道《中國地名大會》今晚總決賽播出,嘉賓康震、胡阿祥繼續坐鎮,最紅洛陽李科獲得了第一季《中國地名大會》總冠軍。從《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到《中國謎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近年來,由央視推出的「大會」系列文化綜藝以良好的口碑席捲國內綜藝,讓那些充斥著「明星吃喝拉撒都能上熱搜」的綜藝自愧不如。如今,「新成員」《中國地名大會》也誠意滿滿地完成了第一季,最終《中國地名大會》的豆瓣評分高達8.4分,超過了同期播出的第五季《中國詩詞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