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濃縮的歷史,是縮寫的文化,中國地名與中國傳統文化密不可分。於11月23日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播出的《中國地名大會》第二期,便帶領著觀眾通過地名跨越大江南北,走進中國人的日常。節目中,胡阿祥分不清「那」和「辣」的安徽口音為大家帶來了歡樂;特別出題人張雲舒則展現了超越六歲年齡的豐富婚俗知識;而地名新秀與地名高手的激烈對決,不僅讓觀眾怡然稱快,也讓康震動容不已,並發表了關於「熱愛」的真摯感言。
胡阿祥「那」「辣」不分遭康震吐槽
六歲博物館「老將」講解婚俗萌化眾人
「西南望平原,汝水稻千頃。」早在萬年前的長江流域,稻米就已經出現在了古人的食譜中,水稻與中華文明的發展息息相關,許多地名更是以水稻而命名。據胡阿祥介紹,嘉興原名為「禾興」,取自禾苗的「禾」。因在吳國時期發現了一株比較奇特的野生水稻,而被命名。之後,為了避諱太子孫和的名諱,便又將禾興改為如今的嘉興。這個老地名的故事,讓不少觀眾大呼「要拿小本記下來」。然而,就是如此博學的胡老師,卻在講到「那」的古壯語釋義時,因「那」、「辣」不分的安徽口音遭到了魯健和康震的集體「吐槽」。而網友們則紛紛被胡阿祥老師的「反差萌」圈了粉,表示:「胡老師太可愛了,讓我在漲知識的同時,又收穫了快樂。」
人們生活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又處在大自然的威懾中,因此,對大自然充滿著敬畏和崇拜。從地名的命名中,就反映了人們與自然和諧相處、安居樂業的願望。例如寧波,便取自「海定則波寧」,象徵對太平盛世的期望。不僅如此,寧波人對幸福生活的嚮往還體現在婚嫁風俗上。「在結婚的時候,女方的嫁妝隊伍延綿十裡,是形容女方陪嫁的嫁妝多」,這句詳細又準確的解釋,來自本期的一位特別出題人——張雲舒。
在浙江省博物館,這位人稱「小蘑菇」的六歲講解員已經與中國傳統文化結緣三年,是一位博物館「老將」。 節目中,「小蘑菇」手捧「萬工轎」,用「小奶音」將自己熟知的婚俗知識娓娓道來。這副認真「營業」的模樣,不僅萌化了現場的嘉賓和選手,也激發了網友們的「姨母心」。值得一提的是,「小蘑菇」還會用英文給外國人進行解說。現場,魯健主動提出扮演外國人,與「小蘑菇」進行英文對話。誰知,這位實戰經驗豐富的小小講解員還是敗給了緊張,竟與魯健說起了悄悄話。一句「我那個英文稿有一丟丟忘了」,讓觀眾大呼「可愛」。
線上約戰 線下對決
新秀PK偶像展現滿腔熱愛
繼上期的「手速大戰」後,本期的比賽依舊激烈無比,尤其是王海巖和孫璽濟之間的「相愛相殺」。來自四平的王海巖,是一位中學歷史老師,他不僅可以三分鐘繪製一幅中國的地圖,還曾登上《綠水青山看中國》第一季的總冠軍寶座,被許多選手奉為「地名高手」。而來自武漢的孫璽濟,則是中南民族大學方言學在讀碩士,與別人熟悉的政區圖不同,他的心中有一張特別的「方言地圖」。雖說兩位選手平時總在線上小程序中一起PK答題,但這次是倆人第一次面對面地一較高下。
在第二、三環節中,兩位選手有來有回,始終難分上下。到了最終環節,孫璽濟憑藉手長這一「硬體優勢」,在手速上更勝王海巖一籌,最終拿下本期的單場冠軍。但是,獲勝的孫璽濟並沒有展現出喜悅和興奮,反而想的是「為海巖老師感到惋惜」。另一邊,惜敗的王海巖也並沒有因此改變對地名的熱愛。舞臺上,他雖然道出了日常生活、工作中,家人或朋友對「地名愛好者」們的不理解,但是用一句「我們不是為了功利心,不是為了給誰的眼色去看,而是為了我們自己心中對於中國地方地名,和它背後的文化的一種熱愛,我們不為其他,做好我們自己就可以」,為現場選手以及電視機前的觀眾打滿了「雞血」。有網友深受感動,「人生苦短,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吧!」也有網友感慨道:「王海巖和孫璽濟既是實力相當的對手,也是惺惺相惜的好友。」
節目最後,康震老師對於目前出場的選手們,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所有選手都表現出了一些共同的特質。第一,他們都讀了萬卷書。他們非常熱愛祖國的山河地理、山川大地和這些地名。第二,他們都行走過萬裡路。他們越走得多,對祖國的山川越熱愛。他們越熱愛,對這些地名、地名背後的文化、文化背後的人和中國,也就越熱愛,這是《中國地名大會》的宗旨,也是魅力所在。」
正如康震所說,地名是一個地域文化的載體,一種特定文化的象徵,在它的背後蘊含著幾千年來人們的思維方式、歷史進程以及生產方式。通過對地名文化的了解,可以使人們提高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從而繼承並傳遞傳統文化。下期,又會有哪些有趣的地名故事和精彩的比拼?敬請期待11月30日周六19:00檔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12月1日周日22:30檔央視綜合頻道(CCTV-1)《中國地名大會》。
(來源:國際在線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