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民俗文化的至寶:讀《中國民間歌謠集成安徽卷界首縣資料本》

2020-12-13 我的柴大官人文字屋

界首民俗文化的至寶

讀《中國民間歌謠集成安徽卷·界首縣資料本》

文、柴進

今天把1988年界首縣文聯編印的《中國民間歌謠集成安徽卷·界首縣資料本》帶到單位,翻閱一遍,依然感到民間文藝的傳承真是非常重要。

崔波老師在為應連飛《界首民間歌謠集》所寫的序言中,有這麼一段話:「創作長篇小說或者電視連續劇劇本的時候,總想給自己筆下的人物加點語言的味精,使之鮮活一些。於是便想到民間諺語、歇後語之類,接下來就到處找呀找呀找民諺,報上見一個,急忙抄下來;網上尋一個,趕快粘下來;街上聽一個,迅速記下來……」真是心有同感。我生活在皖西北界首這塊熱土,始終也未曾離開,當我有一天拿起手中的筆想寫些跟家鄉有關的文字時,不由自主地就想到了兒時長輩們用來哄我們這些娃娃的歌謠,那些歌謠,只要念個開頭,自己就不由自主地能把它續下來,這種親切的感覺,或許跟我有同樣經歷的朋友們都有這種感受。

我想把我的文字定位在界首這塊屬於我的鄉土,那麼,這些歌謠也就是銘刻在我記憶中一段段熱流。我也曾收集記錄了一部分,後來連飛兄出版他的《界首民間歌謠集》時送他錄用了。1990年,我到縣文聯拜訪湯志勇、趙安、王永達幾位長輩的時候,他們送我的《中國民間歌謠集成安徽卷·界首縣資料本》、《界首民間諺語》、《界首中草藥故事》我一直珍藏至今。

封面為劉亭青老師所設計,兩個孩子面對面以腳抵腳,雙手抬起,似乎在做女孩子們特別喜歡的「打花板」遊戲。文中按勞動歌、儀式歌、時政歌、生活歌、情歌、兒歌、歷史傳說歌以及零散的其他歌作了簡單的分類。書不厚,加上空白頁也僅一百頁,內容卻極其豐富,從搜集者來看,在當時沒有電腦、交通通訊也不發達的時代,能夠走遍城鄉搜集如此多的民間歌謠,委實不易,在此,謹向為這本書付出辛勤勞動的各位老師表示由衷的敬意!

這些民間歌謠有著無與倫比的魅力,最大限度保持了八十年代的界首本土土語,以及生活習俗、兒童遊戲、民間禁忌等各方面的原貌,是極其寶貴的資料。在當今傳媒發達時代,有太多的民間文藝已經抵不過手機的魅力而消亡,令人扼腕嘆息。隨手翻翻,書中那些童年時代在雨中呼喊的「老天爺,別下啦,坑裡蛤蟆長大啦!」聲音似乎又迴蕩在耳邊,在父母的視野中戴著草帽在雨中奔跑的情形,你還記得嗎?

不說了,界首能有這本小書和應連飛的《界首民間歌謠集》,也足以使人欣慰了。也有點可惜的是,當年印數並不高,現在這書市面上似乎也不多了,希望市文聯有一天會重印吧。

文學創作,能夠吸引人的,首先是鮮活的文字。這是那些名著長盛不衰的奧秘。誠摯希望各位創作者將這些民間歌謠視為至寶吧,當你寫到鄉風民俗、寫到祖孫同樂,一段樂活的民謠,絕對會令你的文字格外生色。

相關焦點

  • 圖說界首之一:讓文物鮮活起來——首次來界首,「小城故事」多
    幾十年之後的驕陽八月,我走進了安徽界首,說心裡話,是首次走進安徽界首這座城,這座安靜又熱情的小城,如同小城裡的人一樣,淳樸而熱誠,即使一陶一人,小城裡處處都充滿著故事多。》、《界首彩陶陳列館》、《界首市歷史文化展館》和兩個臨時展廳,展覽陳列以我市歷年收藏和地區的出土文物為基本素材,吸收界首歷史、文物、考古及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借鑑省內外博物館的成功經驗,形成獨具界首特色的現代化展陳。
  • 圖說界首之五:世間有一種味道是界首讀書會讓書香成為界首味道
    一到安徽界首,王雨老師告訴我——在人人離不開手機上網碎片化閱讀的當下,界首依舊保持並擁有一種家家讀書、村村書屋的滿城書香味道!於是,冒著酷暑走進了界首讀書會—— 一座三層簡約、素雅的界首讀書會新大樓即將對外開放——「讀書、思考、分享」,正成為界首生活的新時尚。
  • 安徽界首博物館探索職能創新
    中新網界首3月13日電(劉浩 聶洪斌)近日,安徽界首市一中學將延伸學習的課堂搬至當地博物館,館藏的一件件文物,都活化成吸引學生求知興趣的「教具」。老師則化身講解員,從三萬年前的古生物化石、商周時期的青銅禮器到古代界首彩陶,沿著歷史脈絡講來,學生們聽得興致勃勃。
  • 安徽界首彩陶:古老釉色如今更多彩
    安徽界首彩陶:古老釉色如今更多彩 2017-05-07 19:37:4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陳海峰
  • 安徽界首魚拓藝術展:古老拓藝煥發新活力
    界首魚拓藝術晉省展,展出的金龍魚魚拓作品。 劉浩 攝中新網合肥3月16日電 (劉浩)16日,安徽界首魚拓藝術晉省展在合肥開幕,當日展出近百幅魚拓畫作品,涉及魚類30餘種。界首魚拓藝術晉省展,展出的魚拓作品。 劉浩 攝界首魚拓藝術晉省展展出的魚拓作品,該魚原型約有1米。 劉浩 攝魚拓最早起源於中國的碑拓技藝和歷史文物記錄的「蟬衣拓」技藝,是一種以魚為主要表現題材的綜合藝術形式。
  • 湘江戰役的重要渡口:界首渡口說界首!
    從湘江東岸看西岸界首界首,原是永州府與桂林府的分界之地,是兩省分界之開頭之首,故名界首。界首渡口原分上界首與下界首,下界首原隸屬全州,歷史長達兩千餘年,直到解放後才劃歸興安縣。在界首大橋往北看,又一座大橋在湘江上架起來了界首為什麼劃給興安縣呢?我曾問自己的父親。父親說,當時全州的下界首遠比興安的上界首繁華,兩縣的食品公司收生豬時,在這裡常發生矛盾,這事吵到了自治區。自治區為了減少矛盾,就把上界首與下界首都劃給了興安。
  • 安徽界首博物館探索職能創新:「文物倉庫」變身「教學課堂」
    界首博物館彩陶專題陳列館 聶洪斌 攝中新網界首3月13日電(劉浩 聶洪斌)近日,安徽界首市一中學將延伸學習的課堂搬至當地博物館,館藏的一件件文物,都活化成吸引學生求知興趣的「教具」。老師則化身講解員,從三萬年前的古生物化石、商周時期的青銅禮器到古代界首彩陶,沿著歷史脈絡講來,學生們聽得興致勃勃。近日,界首一學生團參觀界首博物館,以博物館為課堂研討學習。 聶洪斌 攝博物館除了具有徵集、收藏、陳列和研究自然與人類文化遺產實物等職能外,還具有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文化服務職能。
  • 界首人丨畫家郝學美
    郝學美郝學美,字白汀,1945年1月生於安徽界首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剪紙學會、安徽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阜陽市中國畫研究會常務理事、界首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市書畫院副院長,界首市政協常委。「文革」前畢業於安徽省界首中學高中部。他自幼酷愛文學藝術,擅長花鳥畫,兼書法篆刻,他曾從事過舞臺美術、陶瓷美術、建築、園林等方面的美術設計。
  • 界首12位詩人作品入選《青年詩人》創刊號
    據了解,《青年詩人》由河南省青少年作家協會主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名青年作家夢情擔任社長,青年詩人張培亮擔任主編。《青年詩人》每一期推出一個縣市詩歌群體,鑑於界首市詩人、詩歌在全國的影響力,所以《青年詩人》創刊號選擇界首詩群進行重點推薦。
  • 安徽阜陽界首高新區獲省政府表彰
    其中,安徽阜陽界首高新區位列第七,據悉,這是阜陽界首高新區連續四年獲省政府表彰。「十三五」期間,安徽阜陽界首高新技術開發區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機遇,經濟增長勢頭強勁,科技創新活力迸發,對外開放持續擴大,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 【書香界首】多位名家將到界首與本地作者見面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任中國作家協會《小說選刊》編輯部主任,編審,安徽省新安畫院院務委員。著有評論隨筆集《無盡藏》等。曾任北京出版集團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十月》雜誌副主編,中國作家協會《長篇小說選刊》雜誌主編兼《中華辭賦》總編輯。北京市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2009),北京市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2012)。曾獲首屆「黃賓虹美術獎」。
  • 土聯社專訪安徽界首市長:建設一座有煙火氣的城市 打響「養城」品牌
    在《社長會客廳》演播室裡,界首市委副書記、市長何逢陽這樣介紹界首:「養城無界,創新為首」,界首是一座有情懷、有溫度、有氣質的小城。城市設計是提升城市品質的重要手段,界首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品質慢城 樂居界首」的城市發展建設理念,概括起來就是「品質、創新、養城」六個字,不斷助力界首高質量發展。
  • 市美研室在界首開展民間工藝調研工作
    11月24日上午,市美研室一行到界首市文化館開展調研工作,對界首市民間工藝、民間剪紙等項目的傳承情況進行調研。調研中,市美研室一行首先參觀了界首市文化館剪紙、彩陶等項目的傳習所,對這些項目的傳承現狀做了詳細了解。
  • 運河風情民俗展演將亮相高郵界首,展現運河沿線非遺文化魅力
    中國江蘇網9月13日揚州訊(郵萱 李源) 9月12日,記者從高郵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由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和高郵市人民政府主辦的運河風情民俗展演將於9月30日在界首鎮運河大碼頭遺址公園舉行。
  • 圖說界首之四:他還原了魚拓非遺文化的「存真術」
    魚拓藝術,是中國民間拓印技藝和傳統書畫藝術相結合,以魚為主要表現題材,兼具記錄性和觀賞性的民間美術形式。最初是將魚的形態拓印下來,留作紀念或參加比賽。真實記錄魚的形態,是古老的「存真術」。因工藝流程傳承了我國的碑拓技藝,故稱「魚拓」。相傳魚拓起源於我國宋代,元代因戰亂曾失傳多年,後來在沿海地區再度流傳,並輾轉傳播到日本、朝鮮、韓國。清末時期歷經幾代人的傳承與創新,活態傳承至今。
  • 界首,沙潁河
    悠悠的沙潁河,是界首人的母親河!界首屬沉積平原,水系主要有潁河、泉河兩大水系。境內湖、溝、河數十個,有砂礓黑土和黃土,歷經改良治理,多為良田。沙河、潁河、賈魯河匯於河南周口市,稱潁河,潁水,在安徽省境內,潁河於界首市西側常勝溝進入境,像一條玉腰帶穿過界首,流經太和縣、阜陽市、潁上縣等縣市,於潁上縣正陽關鎮沫河口注入淮河。界首西南與臨泉交界則有汾泉河。
  • 說文解字|界首縣的「大黃廟會」始於盛唐,它真的是紀念伏羲嗎?
    據《界首縣誌》記載:大黃廟始建於唐,元明時重修,與此同時,大黃廟會也開始興盛起來,特別是明朝時期,進入鼎盛,至今香火不斷,據傳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大黃廟會既是傳承伏羲文化的良好平臺,也是阜陽地區非常重要的民間廟會。每年農曆3月26歷時10多天的廟會,可以吸引著周邊河南、江蘇、山東等省約50萬人前來祭祀。
  • 柴進丨安徽阜陽界首,光武鎮大劉寨化古寺來源
    《界首縣誌》中亦有相同記載。我們光武這一帶是當年劉秀的徵戰之地,至今仍有大量關於劉秀的傳說在百姓中口口相傳,當地人整理的劉秀傳說故事被列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見其影響力。這些傳說多與本土特定地點、風土民情相結合,其中也有鄉人牽強附會之作,這是需要辨析正源的。光武鎮大劉寨有化古寺一座,今已不存,原址現在做了學校,名為化古寺小學。
  • 我國單個節日最大資料集成出版
    本報訊(記者 陳菁霞)由中國民俗學會與嘉興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中國端午節》出版座談會」日前在清華大學舉行。    《中國端午節》總主編劉曉峰介紹說,為推動端午節研究向深入發展,中國民俗學會組織民俗學界相關專家學者編撰出版了6卷本的《中國端午節》(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該書亮點如下:第一,探索中國傳統節日研究的新模式。《中國端午節》規模大,搜羅廣。全書分6卷,即研究卷、史料卷、民間文學卷、俗文學卷、圖像卷和嘉興卷。
  • 界首鄉賢館今日開館
    10日上午坐落在界首鎮甓湖社區林家街的界首鄉賢館正式開館免費對公眾開放成為該鎮賡續鄉賢精神、為弘揚中華民族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優良傳統,培養能引領時代潮流、涵育文明鄉風的新鄉賢,該鎮從今年4月份起正式啟動界首鄉賢館建設。經過7個多月的緊張施工,今年12月上旬全面完成布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