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在失意的情況下登樓抒懷寫下《登樓賦》不僅為傾吐思鄉之情

2020-12-15 袁白菜

《登樓賦》是抒情小賦。作於建安十一年。從賦中所寫地理環境看,王粲「登樓」的是麥城城樓。

王粲《登樓賦》

在失意的情況下登樓抒懷,傾吐了故鄉之思、懷才不遇、宏圖難展的苦悶。

(一)藝術特點

①真切動人的直接抒情。

開篇以一「憂」字奠定全篇情感基調,全文情景相生,引發故鄉之思;借景抒情,暮色蒼茫,徵夫不息,悲涼寂寞之感油然而生。

②運用典故。

不管聖人還是普通人,不論遭遇的窮達,懷鄉之情是共同的,強化了思鄉的情懷。典故上如「匏瓜徒懸」、「井渫莫食」,表達了不得任用的擔心。

③措辭洗鍊,音節和諧,也體現了魏晉抒情小賦的特色。

(二)舉例說明《登樓賦》典故及其含義

匏瓜徒懸(就像匏瓜那樣,徒然掛著而無人食用)、井渫莫食(怕淘乾淨的井無人前來汲水飲用)兩個典故,恰當地表達了不得任用的擔心。

相關焦點

  • 王粲在失意的情況下登樓抒懷寫下《登樓賦》他想表達什麼
    登樓賦 [1]登茲樓以四望兮 [2] ,聊暇日以銷憂 [3] ,覽斯宇之所處兮 [4] ,實顯敞而寡仇 [5] 。挾清漳之通浦兮 [6] ,倚曲沮之長洲 [7] ,背墳衍之廣陸兮 [8] ,臨皋隰之沃流 [9] 。
  • 王粲登樓留下千古絕唱
    東漢建安年間的一個秋天,著名文學家王粲在當陽登上城樓,寫下歷代傳誦不衰的名作《登樓賦》。王粲從哪裡來?為什麼會在當陽寫下《登樓賦》?這要從他的特殊經歷說起。王粲本是一個熱中於功名的人,其鬱郁而不得志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王粲從襄陽來到當陽,登上位於沮漳河匯流處的城樓,寫下了傳世名篇《登樓賦》。
  • 王粲登樓留下千古絕唱
    王奧攝東漢建安年間的一個秋天,著名文學家王粲在當陽登上城樓,寫下歷代傳誦不衰的名作《登樓賦》。王粲從哪裡來?為什麼會在當陽寫下《登樓賦》?這要從他的特殊經歷說起。避亂襄陽 少年才俊遭冷遇王粲,字仲宣,今山東鄒縣人。父親王謙是大將軍何進的長史。
  • 王粲登樓:自古江山感遊子,今人誰解賦登樓
    登樓遠眺,不僅可以目極萬裡,而且能思接千載,催生出不少名篇佳作,東漢末年王粲的《登樓賦》就是其中之一。王粲是「建安七子」之一,很有才學,學者蔡邕非常賞識他,想請他擔任黃門侍郎。但是當時長安戰亂,王粲只好南下荊州依附劉表,卻並沒有得到重用。轉眼到了公元204年,王粲已經客居在荊州十三年了。
  • 【話說當陽】東漢末年,王粲為何到當陽登樓作賦,留下千古絕唱
    滑動閱讀▽ 東漢建安年間的一個秋天,著名文學家王粲在當陽登上城樓,寫下歷代傳誦不衰的名作《登樓賦》。王粲從哪裡來?為什麼會在當陽寫下《登樓賦》?這要從他的特殊經歷說起。 避亂襄陽  少年才俊遭冷遇 王粲,字仲宣,今山東鄒縣人。父親王謙是大將軍何進的長史。
  • 王粲的這篇《登樓賦》向來被認為是建安文學抒情小賦的代表之作
    大家好,今天小魚要跟大家來聊聊王粲的《登樓賦》,本文由作者小魚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登樓賦》(東漢)王粲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登樓賦》選自《文選》卷十一,作者是著名的東漢文學家王粲。王粲先隨劉表,但一直不受劉表重用。後依附曹操,深得曹操賞識。他博覽群書,文採過人,與建安文學集大成者曹植並稱「曹王」,王粲還是「建安七子」代表人物,被劉勰稱為「七子之冠冕」,在「七子」中文學才華最高。特別是他的五言詩通俗質樸,具有樂府詩歌的特徵,具有特別強大的文學生命力。
  • 1975,毛澤東夜誦王粲的《登樓賦》
    背完後說:這也是個年輕人的登樓之作,也是有抱負而不得施展。中間還用了王粲寫《登樓賦》的典,值得一讀。蘆荻走後,毛澤東睡不著覺,接著讀《楚辭》。陪讀老師蘆荻回憶:       1975年7月14日深夜,毛澤東連續兩遍聽讀王粲的《登樓賦》。中間,他流了淚。這是他做眼睛手術的前8天、離世而去的前13個月又25天。
  • 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登樓賦》登臨的是當陽麥城樓還是襄陽仲宣樓?
    曹植的《洛神賦》:「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其次-就是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寫就的《登樓賦》。思鄉和憤懣積鬱與胸,無處排解,在客居襄陽的第十三個年頭的秋天,他登上了位於湖北當陽東南角的麥城城樓,就此寫下千古名篇《登樓賦》!
  • 王粲的《登樓賦》與潘嶽的《秋興賦》有何異同?
    《登樓賦》為東漢文學家「建安七子」王粲所作,而《秋興賦》出於西晉文學家潘嶽。縱向來看,這兩篇作品皆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大放光彩之作;橫向而言,這兩篇作品於各自的特色之外又有著某些共同之處。王粲這篇《登樓賦》寫於其離開長安、南下投靠劉表的第十三年秋。生逢亂世,才華橫溢的王粲自想有一番作為,但無奈始終不曾得到劉表的重用。久客思歸,深秋登高,遊子失意,遲暮傷懷,心中自有萬分感慨。同樣,《秋興賦》亦寫於潘嶽仕途不達而發「江湖山藪之思」之際,屬於典型的「臨秋景而傷遲暮之懷」。由此可見,二者具有某種共性的東西。
  • 王粲登樓,對於抑鬱不得志,飄泊無所依的文人來說,是感慨
    王粲登樓, 對於抑鬱不得志, 飄泊無所依的文人來說, 是感慨王粲賦登樓王粲登樓,對於抑鬱不得志,漂泊無所依的文人來說,是感慨。「王粲登樓」,是一個大家熟知的典故,這個典故對那些抑鬱不得志,漂泊無所依的文人來說,是頗能引起一番感慨的。原來「王粲登樓」就是指魏晉時代的作家王粲所寫的《登樓賦>,因為王粲生當董卓專權、天下大亂的時候,他一度由長安逃到荊州依劉表避難。在荊襄流寓了十五年。王粲本來很有文名,在山東鄒縣故鄉早稱名士。
  • 王粲:《登樓賦》在詩詞中常常被詞人化用
    【王粲的表字為「仲宣」,他在《登樓賦》中曾描寫過自己憑欄遠眺,其中也包含了對於當下際遇的憂慮】 《滿江紅·暮雨初收》 宋 柳永暮雨初收,長川靜、徵帆夜落。臨島嶼、蓼煙疏淡,葦風蕭索。【王粲在音律方面留下的記載不多,讓人印象深刻的反而是他喜好驢鳴之事】 《短歌行贈王郎司直》 唐 杜甫王郎酒酣拔劍斫地歌莫哀!我能拔爾抑塞磊落之奇才。豫章翻風白日動,鯨魚跋浪滄溟開。
  • 清風典歷 | 鄉淚客中賦登樓
    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憑軒檻以遙望兮,向北風而開襟。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荊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濟深。悲舊鄉之壅隔兮,涕橫墜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嘆音。鍾儀幽而楚奏兮,莊舄顯而越吟,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
  • 七子之冠冕——王粲
    (如是我聞)在建安七子中,王粲的文學地位很高。寫《文心雕龍》的劉勰說他的辭賦是「七子之冠冕」,這種評價影響至今。他最為傳誦的作品《七哀詩》和《登樓賦》,都寫於前期。《登樓賦》如此有名,以至「王粲登樓」成了一個典故。元代文學家鄭光祖(元曲四大家之一)還寫過一部《醉思鄉王粲登樓》,其中登樓一折裡的不平之氣,甚至比王粲的原作還要沉鬱,比如「怎肯與鳥獸同群」,就是王粲的賦裡沒有的。
  • 千古一賦嘆《登樓》
    在範公登嶽陽樓之前一千多年,也有人寫過一篇登臨抒懷的文字,這便是王粲的《登樓賦》。此文之意境遠不及前文坦蕩高遠,但王粲其人其事,其文其樓,卻令人擊節興嘆。 卻說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朝廷內有宦官專權,外有軍閥割據,其影響只剩下一塊招牌。
  • 《登樓賦》考
    王粲沒被漫漫十六載的冷板凳擊垮打倒,卻在揮斥方遒、意氣風發的「事業上升期」時突然病亡。他匡時濟世,輔佐曹操成就千秋霸業的夢想終成黃粱一夢。貴為「建安七子」之冠,終也是一抔黃土,掩盡風流。一次偶然的聊天中,我才知道王粲的《登樓賦》原來寫的是當陽。趕緊又找來原文:「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覽斯宇之所處兮,實顯敞而寡仇。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
  • 【清風典歷】鄉淚客中賦登樓
    王粲出身名門,年少成名,卻遭逢戰亂,不得不流寓荊州(治府襄陽),依附劉表。從興平元年(公元194年)至建安九年(公元204年),王粲寓居荊州十三年。十三年間,他有才不得施展,鬱郁失志,加之故土難回,於是,一次偶然的登樓,觸發了他濃重的鄉情,他隨即揮毫染翰,寫下了這篇千古名賦。
  • 登樓賦,悠然登樓樂融融
    沒有風,暖陽撲面,登樓小憩。是日也,天高氣爽,陽光燦爛,午後斜陽溫暖如春,健步登樓,以遣課間之閒暇。樓不甚高,五層而已,在校園之一側。老樓新裝,修舊如新,通道寬闊,平臺頗多,旋轉樓梯直上樓頂,樓宇雖老亦有其難得之開敞便利,休憩攬勝,可蒼茫四顧,小城風採盡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