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兵
「華實蔽野,黍稷盈疇」之沮漳沃野。
引言:東漢建安年間,&34;之一、著名文學家王粲從襄陽來到當陽,登上城樓,縱目四望,感慨萬端,寫下傳世名篇《登樓賦》。王粲到底是登何樓作賦?賦中的&34;、&34;、&34;、&34;指的是什麼?為何說&34;應是麥城樓?作者撥煙雲、揭迷霧,在歷史本真的考辨中,層層剝筍,揭開了一樁&34;的千古之謎。
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
東漢建安年間的一個秋天,著名文學家王粲在當陽登上城樓,寫下歷代傳誦不衰的名作《登樓賦》。王粲從哪裡來?為什麼會在當陽寫下《登樓賦》?這要從他的特殊經歷說起。
避亂襄陽 少年才俊遭冷遇
王粲,字仲宣,今山東鄒縣人。父親王謙是大將軍何進的長史。公元190年,漢獻帝向西遷都,王粲也隨父親遷居到長安。王粲少時即博聞強記,有過目不忘之才。《三國志》說他&34;。用通俗的語言解釋就是,王粲的語文算術成績都好,是一個文理科俱佳的。作文下筆成篇,不用修改。
王粲的才華深得左中郎將蔡邕賞識。當時蔡邕的才學都很出色,在朝中位尊權重,常常賓客滿坐。有一天蔡邕聽說王粲在門外來訪,慌忙跑出去迎接,把鞋都穿倒了。17歲那年,東漢朝廷便徵召王粲為,當時正是董卓部將李傕、郭汜戰亂關中,為躲避戰亂,王粲以長安處在一片混亂之中為由,未去任職,前往荊州投奔劉表。
荊州刺史劉表是東漢宗室,與王粲系同鄉,又是王粲祖父王暢的學生,故王粲前來投奔劉表,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是劉表見王粲身材瘦弱,長相醜陋,又不拘小節,並不重用他。王粲在荊州十餘年,始終只是依附於劉表的一個普通幕僚,無法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對王粲來說,一方面是漢室喪失,各地軍閥割據,像他這樣有才華的文人,卻無法為朝廷出力,感到前途渺茫,是留是去,進退兩難。王粲本是一個熱中於功名的人,其鬱郁而不得志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王粲從襄陽來到當陽,登上位於沮漳河匯流處的城樓,寫下了傳世名篇《登樓賦》。
楚昭王墓
範蠡墓
登樓作賦 萬千感慨寄沮漳
《登樓賦》塑造了一位亂世離人的形象,抒發了因久客他鄉,才能不得施展而產生的懷鄉思歸之情和懷才不遇之憂,傾吐了期望天下統一太平,自己能施展才能,建功立業的情懷。我們來欣賞他的精彩開篇:
&34;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譯成白話文大意就是:登上這座樓向四面瞻望,暫借假日銷去我心的憂慮。看看這裡所處的環境,寬闊敞亮再也很少有同樣的樓。漳水和沮水在這裡會合,彎曲的沮水環繞著水中的長洲。背靠地勢高平的廣袤原野,面臨的窪地有可供灌溉的水流。登樓可見範蠡墳地北邊朝著這裡,楚昭王陵的西邊連接著這裡。鮮花果實覆蓋著原野,五穀累累布滿了田疇。這地方確實美,但卻不是我的故鄉,竟不能讓我短暫地居留。賦的第二段集中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沉重憂思。第三段對思鄉之情進一步開掘,揭示出&34;深層的政治內涵。末段寫傍晚景色:日慘風蕭,獸狂鳥倦,原野寂寥,烘託出作者內心的悽愴。真切的反映出作者滿腔愁緒、憂傷至極的心情。全賦夾敘夾議,寫景則曠達渾厚,抒情則婉轉悽惻。通篇既駢既韻,詞藻華美,鏗鏘有聲,極富感染力,成為千古絕唱。
更為可貴的是,賦文的開篇介紹樓宇所具有的氣勢以及所處的環境,為後人留下了考察作品寫作地點的詳實依據。首先來看,王粲所登&34;&34;,就是說這座城樓十分宏偉高大,非同尋常,當為通都大邑之城防建築。再看它所處的地理位置,&34;,意思是其樓一邊臨著漳河,一邊是&34;。 &34;。正是沮漳河合流處的自然地理特徵。&34;中的&34;指春秋戰國時自稱陶朱公的範蠡墓地,相傳在荊州西北。&34;,就是地處河溶鎮的楚昭王陵。意思是:登樓可見,範蠡墳地的北面朝著這裡;楚昭王陵的西邊連接著這裡。這些描寫,把作者所登之樓的地理特徵表述得再清楚不過了。但由於《登樓賦》並沒有寫明&34;是何樓,致使城樓位置歷來眾說紛紜。
王粲登樓處示意圖
眾說紛紜 王粲登樓在何處
最早記載王粲登樓作賦的是南朝盛宏之,他在《荊州記》中記載:&34;。酈道元的《水經注·漳水》則認為此樓在麥城東南隅。明代文學家袁中道則說&34;。《大清一統志》載:&34;。清代著名歷史地理學家楊守敬和熊會貞的《水經註疏》亦認為:&34;。至當代,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主編的《中國文學史》堅持是王粲登麥城城樓而賦;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文學史》亦認為王粲是登當陽城樓而賦。也有人認為王粲登的是江陵城樓、襄陽城樓,但江陵城樓、襄陽城樓的地理特徵顯然與《登樓賦》的描述不符。
那麼,王粲所登之樓是不是當陽城樓?東漢建安年間的當陽城又在哪裡呢?根據《水經注》、《荊州記》、《當陽縣誌》等歷史典籍&34;的記載,考古工作者在今沮漳三角洲上的壩陵辦事處榮耀村,找到了這座漢當陽城遺址,這個城址無論從文獻記載、考古資料、地理環境都可以相互得到印證,基本上可以認定此城為東漢時的當陽城。其地貌環境與《登樓賦》所描寫的情景近似。
那麼,是否可以說王粲就是在此登樓而賦呢?還不能就此斷言。固然,這裡地貌與賦中描寫的頗為相似,但它畢竟是個初級政權所在的縣邑,其規模也只有94000多平方米範圍,算不上大城,城防建築亦達不到《登樓賦》所描寫的程度。同時,昭丘又不在近郊,南距三十多華裡。如此看來,王粲所登之樓應該是附近、更接近沮漳河交匯之地的一座大城,這座城就是麥城。
麥城樓與襄陽樓、當陽樓方位圖。王友兵供圖
攬勝之地 茲樓應是麥城樓
麥城與東漢當陽縣城相比,顯然作為王粲登樓而賦之地則更為相宜。沮漳河兩條水道匯流於此,是荊山地區與江漢一帶互通有無的交通樞紐,自古就是一個貨物集散的商易之所。其城區範圍涉及今河溶鎮和兩河鎮共8個行政村,面積約12.5平方華裡,是當年超過郢都規模的大城市。只有這樣的城池,其城樓才符合王粲所登之樓的規制。
麥城東面臨著漳河,沮河沿著西部丘陵的邊緣蜿蜒而來,在這裡匯合,形成了幾十華裡的河谷衝積平原。城東南隅的城門樓,是麥城攬勝之地。若登樓遠眺,沮漳形勝盡收眼底。故王粲登茲樓以四望,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34;,城東南隅有楚昭王古陵,城的南面是煙波浩淼的天津湖,與北面的平原和臺地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正是《登樓賦》中對當時景物的寫實之筆。
1993年,襄陽市政府為紀念王粲而修建的仲宣樓。
這一帶為沮漳平原的腹地,土質肥沃,灌溉便利,物產豐富,在古代號稱&34;之地,如今仍是鄂西重要的糧棉基地。那時王粲登樓來到這裡,攬沮漳之盛景,睹歷史之遺蹟,自然會心潮澎湃,感慨萬千,情思悠然迸發。由此觀之,《登樓賦》這篇千秋絕唱寫於當陽,王粲所登之樓應是麥城城樓。
作者:王友兵
作者簡介
王友兵,1954年生,副研究館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湖北省作家協會、民俗學會、群眾文化學會會員, 湖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音樂文學學會理事。
發表各類文學作品數百件,歌詞作品在《詞刊》《長江音樂》《長虹》詞刊、《三峽日報》等報刊發表、在中央、省市電臺電視臺及各類演唱會演播、獲獎。有歌詞入選《中國當代歌詞輯粹》和《中國年度最佳歌詞》。民間文化和群眾文化論文多篇獲獎。著有歌詞集《愛的秋天》、論文集《採風與探索》。
長期從事民間文化資料搜集整理、編纂工作,搜集整理民間文化資料數百萬字,編輯地方文化書籍(刊)30餘冊(期)。主編的《中國民間故事全書•湖北當陽卷》被列為全國漢族地區示範本,參與編撰《中國民俗大系•湖北民俗》《中國民間故事全書•湖北宜昌卷》《中國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巴楚文化源流》《宜昌地區諺語集》《宜昌民俗風情》等書籍。曾獲&34;、&34;,兩次獲得湖北省民間文學集成&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