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登樓留下千古絕唱

2020-08-11 華凱文萃

王友兵


「華實蔽野,黍稷盈疇」之沮漳沃野。

引言:東漢建安年間,&34;之一、著名文學家王粲從襄陽來到當陽,登上城樓,縱目四望,感慨萬端,寫下傳世名篇《登樓賦》。王粲到底是登何樓作賦?賦中的&34;、&34;、&34;、&34;指的是什麼?為何說&34;應是麥城樓?作者撥煙雲、揭迷霧,在歷史本真的考辨中,層層剝筍,揭開了一樁&34;的千古之謎。

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

東漢建安年間的一個秋天,著名文學家王粲在當陽登上城樓,寫下歷代傳誦不衰的名作《登樓賦》。王粲從哪裡來?為什麼會在當陽寫下《登樓賦》?這要從他的特殊經歷說起。

避亂襄陽 少年才俊遭冷遇

王粲,字仲宣,今山東鄒縣人。父親王謙是大將軍何進的長史。公元190年,漢獻帝向西遷都,王粲也隨父親遷居到長安。王粲少時即博聞強記,有過目不忘之才。《三國志》說他&34;。用通俗的語言解釋就是,王粲的語文算術成績都好,是一個文理科俱佳的。作文下筆成篇,不用修改。

王粲的才華深得左中郎將蔡邕賞識。當時蔡邕的才學都很出色,在朝中位尊權重,常常賓客滿坐。有一天蔡邕聽說王粲在門外來訪,慌忙跑出去迎接,把鞋都穿倒了。17歲那年,東漢朝廷便徵召王粲為,當時正是董卓部將李傕、郭汜戰亂關中,為躲避戰亂,王粲以長安處在一片混亂之中為由,未去任職,前往荊州投奔劉表。

荊州刺史劉表是東漢宗室,與王粲系同鄉,又是王粲祖父王暢的學生,故王粲前來投奔劉表,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是劉表見王粲身材瘦弱,長相醜陋,又不拘小節,並不重用他。王粲在荊州十餘年,始終只是依附於劉表的一個普通幕僚,無法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對王粲來說,一方面是漢室喪失,各地軍閥割據,像他這樣有才華的文人,卻無法為朝廷出力,感到前途渺茫,是留是去,進退兩難。王粲本是一個熱中於功名的人,其鬱郁而不得志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王粲從襄陽來到當陽,登上位於沮漳河匯流處的城樓,寫下了傳世名篇《登樓賦》。

楚昭王墓

範蠡墓

登樓作賦 萬千感慨寄沮漳

《登樓賦》塑造了一位亂世離人的形象,抒發了因久客他鄉,才能不得施展而產生的懷鄉思歸之情和懷才不遇之憂,傾吐了期望天下統一太平,自己能施展才能,建功立業的情懷。我們來欣賞他的精彩開篇:

&34;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譯成白話文大意就是:登上這座樓向四面瞻望,暫借假日銷去我心的憂慮。看看這裡所處的環境,寬闊敞亮再也很少有同樣的樓。漳水和沮水在這裡會合,彎曲的沮水環繞著水中的長洲。背靠地勢高平的廣袤原野,面臨的窪地有可供灌溉的水流。登樓可見範蠡墳地北邊朝著這裡,楚昭王陵的西邊連接著這裡。鮮花果實覆蓋著原野,五穀累累布滿了田疇。這地方確實美,但卻不是我的故鄉,竟不能讓我短暫地居留。賦的第二段集中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沉重憂思。第三段對思鄉之情進一步開掘,揭示出&34;深層的政治內涵。末段寫傍晚景色:日慘風蕭,獸狂鳥倦,原野寂寥,烘託出作者內心的悽愴。真切的反映出作者滿腔愁緒、憂傷至極的心情。全賦夾敘夾議,寫景則曠達渾厚,抒情則婉轉悽惻。通篇既駢既韻,詞藻華美,鏗鏘有聲,極富感染力,成為千古絕唱。

更為可貴的是,賦文的開篇介紹樓宇所具有的氣勢以及所處的環境,為後人留下了考察作品寫作地點的詳實依據。首先來看,王粲所登&34;&34;,就是說這座城樓十分宏偉高大,非同尋常,當為通都大邑之城防建築。再看它所處的地理位置,&34;,意思是其樓一邊臨著漳河,一邊是&34;。 &34;。正是沮漳河合流處的自然地理特徵。&34;中的&34;指春秋戰國時自稱陶朱公的範蠡墓地,相傳在荊州西北。&34;,就是地處河溶鎮的楚昭王陵。意思是:登樓可見,範蠡墳地的北面朝著這裡;楚昭王陵的西邊連接著這裡。這些描寫,把作者所登之樓的地理特徵表述得再清楚不過了。但由於《登樓賦》並沒有寫明&34;是何樓,致使城樓位置歷來眾說紛紜。

王粲登樓處示意圖

眾說紛紜 王粲登樓在何處

最早記載王粲登樓作賦的是南朝盛宏之,他在《荊州記》中記載:&34;。酈道元的《水經注·漳水》則認為此樓在麥城東南隅。明代文學家袁中道則說&34;。《大清一統志》載:&34;。清代著名歷史地理學家楊守敬和熊會貞的《水經註疏》亦認為:&34;。至當代,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主編的《中國文學史》堅持是王粲登麥城城樓而賦;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文學史》亦認為王粲是登當陽城樓而賦。也有人認為王粲登的是江陵城樓、襄陽城樓,但江陵城樓、襄陽城樓的地理特徵顯然與《登樓賦》的描述不符。

那麼,王粲所登之樓是不是當陽城樓?東漢建安年間的當陽城又在哪裡呢?根據《水經注》、《荊州記》、《當陽縣誌》等歷史典籍&34;的記載,考古工作者在今沮漳三角洲上的壩陵辦事處榮耀村,找到了這座漢當陽城遺址,這個城址無論從文獻記載、考古資料、地理環境都可以相互得到印證,基本上可以認定此城為東漢時的當陽城。其地貌環境與《登樓賦》所描寫的情景近似。

那麼,是否可以說王粲就是在此登樓而賦呢?還不能就此斷言。固然,這裡地貌與賦中描寫的頗為相似,但它畢竟是個初級政權所在的縣邑,其規模也只有94000多平方米範圍,算不上大城,城防建築亦達不到《登樓賦》所描寫的程度。同時,昭丘又不在近郊,南距三十多華裡。如此看來,王粲所登之樓應該是附近、更接近沮漳河交匯之地的一座大城,這座城就是麥城。

麥城樓與襄陽樓、當陽樓方位圖。王友兵供圖

攬勝之地 茲樓應是麥城樓

麥城與東漢當陽縣城相比,顯然作為王粲登樓而賦之地則更為相宜。沮漳河兩條水道匯流於此,是荊山地區與江漢一帶互通有無的交通樞紐,自古就是一個貨物集散的商易之所。其城區範圍涉及今河溶鎮和兩河鎮共8個行政村,面積約12.5平方華裡,是當年超過郢都規模的大城市。只有這樣的城池,其城樓才符合王粲所登之樓的規制。

麥城東面臨著漳河,沮河沿著西部丘陵的邊緣蜿蜒而來,在這裡匯合,形成了幾十華裡的河谷衝積平原。城東南隅的城門樓,是麥城攬勝之地。若登樓遠眺,沮漳形勝盡收眼底。故王粲登茲樓以四望,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34;,城東南隅有楚昭王古陵,城的南面是煙波浩淼的天津湖,與北面的平原和臺地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正是《登樓賦》中對當時景物的寫實之筆。


1993年,襄陽市政府為紀念王粲而修建的仲宣樓。

這一帶為沮漳平原的腹地,土質肥沃,灌溉便利,物產豐富,在古代號稱&34;之地,如今仍是鄂西重要的糧棉基地。那時王粲登樓來到這裡,攬沮漳之盛景,睹歷史之遺蹟,自然會心潮澎湃,感慨萬千,情思悠然迸發。由此觀之,《登樓賦》這篇千秋絕唱寫於當陽,王粲所登之樓應是麥城城樓。


作者:王友兵


作者簡介

王友兵,1954年生,副研究館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湖北省作家協會、民俗學會、群眾文化學會會員, 湖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音樂文學學會理事。

發表各類文學作品數百件,歌詞作品在《詞刊》《長江音樂》《長虹》詞刊、《三峽日報》等報刊發表、在中央、省市電臺電視臺及各類演唱會演播、獲獎。有歌詞入選《中國當代歌詞輯粹》和《中國年度最佳歌詞》。民間文化和群眾文化論文多篇獲獎。著有歌詞集《愛的秋天》、論文集《採風與探索》。

長期從事民間文化資料搜集整理、編纂工作,搜集整理民間文化資料數百萬字,編輯地方文化書籍(刊)30餘冊(期)。主編的《中國民間故事全書•湖北當陽卷》被列為全國漢族地區示範本,參與編撰《中國民俗大系•湖北民俗》《中國民間故事全書•湖北宜昌卷》《中國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巴楚文化源流》《宜昌地區諺語集》《宜昌民俗風情》等書籍。曾獲&34;、&34;,兩次獲得湖北省民間文學集成&34;。

相關焦點

  • 王粲登樓留下千古絕唱
    通篇既駢既韻,詞藻華美,鏗鏘有聲,極富感染力,成為千古絕唱。糜城遺址鳥瞰。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 周新仕攝更為可貴的是,賦文的開篇介紹樓宇所具有的氣勢以及所處的環境,為後人留下了考察作品寫作地點的詳實依據。首先來看,王粲所登「茲樓」「實顯敞而寡仇」,就是說這座城樓十分宏偉高大,非同尋常,當為通都大邑之城防建築。再看它所處的地理位置,「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意思是其樓一邊臨著漳河,一邊是「曲沮之長洲」。
  • 【話說當陽】東漢末年,王粲為何到當陽登樓作賦,留下千古絕唱
    通篇既駢既韻,詞藻華美,鏗鏘有聲,極富感染力,成為千古絕唱。更為可貴的是,賦文的開篇介紹樓宇所具有的氣勢以及所處的環境,為後人留下了考察作品寫作地點的詳實依據。首先來看,王粲所登「茲樓」 「實顯敞而寡仇」,就是說這座城樓十分宏偉高大,非同尋常,當為通都大邑之城防建築。再看它所處的地理位置,「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意思是其樓一邊臨著漳河,一邊是「曲沮之長洲」。
  • 王粲登樓:自古江山感遊子,今人誰解賦登樓
    登樓遠眺,不僅可以目極萬裡,而且能思接千載,催生出不少名篇佳作,東漢末年王粲的《登樓賦》就是其中之一。王粲是「建安七子」之一,很有才學,學者蔡邕非常賞識他,想請他擔任黃門侍郎。但是當時長安戰亂,王粲只好南下荊州依附劉表,卻並沒有得到重用。轉眼到了公元204年,王粲已經客居在荊州十三年了。
  • 1975,毛澤東夜誦王粲的《登樓賦》
    《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6卷記載:       1975年7月14日晚上,聽蘆荻連續讀兩遍王粲的《登樓賦》。毛澤東評論說:王粲真正焦心的,是「惟日月之逾邁兮,俟河清其未極」,王粲守著個腐朽的貴族(指劉表——編者注),無所作為,時光白白地流去,期待著天下太平,卻遲遲無望,他自然痛苦。
  • 王粲登樓,對於抑鬱不得志,飄泊無所依的文人來說,是感慨
    王粲登樓, 對於抑鬱不得志, 飄泊無所依的文人來說, 是感慨王粲賦登樓王粲登樓,對於抑鬱不得志,漂泊無所依的文人來說,是感慨。「王粲登樓」,是一個大家熟知的典故,這個典故對那些抑鬱不得志,漂泊無所依的文人來說,是頗能引起一番感慨的。原來「王粲登樓」就是指魏晉時代的作家王粲所寫的《登樓賦>,因為王粲生當董卓專權、天下大亂的時候,他一度由長安逃到荊州依劉表避難。在荊襄流寓了十五年。王粲本來很有文名,在山東鄒縣故鄉早稱名士。
  • 王粲的這篇《登樓賦》向來被認為是建安文學抒情小賦的代表之作
    大家好,今天小魚要跟大家來聊聊王粲的《登樓賦》,本文由作者小魚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登樓賦》(東漢)王粲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登樓賦》選自《文選》卷十一,作者是著名的東漢文學家王粲。王粲先隨劉表,但一直不受劉表重用。後依附曹操,深得曹操賞識。他博覽群書,文採過人,與建安文學集大成者曹植並稱「曹王」,王粲還是「建安七子」代表人物,被劉勰稱為「七子之冠冕」,在「七子」中文學才華最高。特別是他的五言詩通俗質樸,具有樂府詩歌的特徵,具有特別強大的文學生命力。
  • 王粲在失意的情況下登樓抒懷寫下《登樓賦》不僅為傾吐思鄉之情
    從賦中所寫地理環境看,王粲「登樓」的是麥城城樓。王粲《登樓賦》在失意的情況下登樓抒懷,傾吐了故鄉之思、懷才不遇、宏圖難展的苦悶。
  • 王粲的《登樓賦》與潘嶽的《秋興賦》有何異同?
    《登樓賦》為東漢文學家「建安七子」王粲所作,而《秋興賦》出於西晉文學家潘嶽。縱向來看,這兩篇作品皆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大放光彩之作;橫向而言,這兩篇作品於各自的特色之外又有著某些共同之處。登樓賦漢·王粲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覽斯宇之所處兮,實顯敞而寡仇。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背墳衍之廣陸兮,臨皋隰之沃流。
  • 《登樓賦》考
    回到王粲本身,歷史雖沒成就他曹魏管仲雄才大略夢想,讓他虛度光陰十六年,但卻以這種苦悶與壓抑成就他七子之冠冕的詩名。對於王粲來說,這是公平的。當然,顏值只是我們迎合現代讀者有意放大的一個戲劇性情節而已。如果非要說王粲的人生是個悲劇,其實真的與顏值無關。站在河溶大橋上,沮河和漳河在這裡匯合,遠處兩河形成的夾洲上,1800多年前,王粲曾登上此處的麥城城樓寫下了《登樓賦》。
  • 王粲在失意的情況下登樓抒懷寫下《登樓賦》他想表達什麼
    登樓賦 [1]登茲樓以四望兮 [2] ,聊暇日以銷憂 [3] ,覽斯宇之所處兮 [4] ,實顯敞而寡仇 [5] 。挾清漳之通浦兮 [6] ,倚曲沮之長洲 [7] ,背墳衍之廣陸兮 [8] ,臨皋隰之沃流 [9] 。
  • 登樓賦,悠然登樓樂融融
    沒有風,暖陽撲面,登樓小憩。是日也,天高氣爽,陽光燦爛,午後斜陽溫暖如春,健步登樓,以遣課間之閒暇。樓不甚高,五層而已,在校園之一側。老樓新裝,修舊如新,通道寬闊,平臺頗多,旋轉樓梯直上樓頂,樓宇雖老亦有其難得之開敞便利,休憩攬勝,可蒼茫四顧,小城風採盡收眼底。
  • 七子之冠冕——王粲
    《登樓賦》如此有名,以至「王粲登樓」成了一個典故。元代文學家鄭光祖(元曲四大家之一)還寫過一部《醉思鄉王粲登樓》,其中登樓一折裡的不平之氣,甚至比王粲的原作還要沉鬱,比如「怎肯與鳥獸同群」,就是王粲的賦裡沒有的。
  • 酒仙榜|酒悟 · 王粲
    某日登樓望遠,只見漳水挾浦而通遠,沮水倚洲而曲長,感慨自己生逢亂世,客居他鄉,才能又不得施展,滿腔抱負都化作仰天浩嘆,於是寫下了著名的《登樓賦》,以抒發心中悲愴的怨忿和不滅的壯志: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覽斯宇之所處兮,實顯敞而寡仇。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
  • 千古一賦嘆《登樓》
    在範公登嶽陽樓之前一千多年,也有人寫過一篇登臨抒懷的文字,這便是王粲的《登樓賦》。此文之意境遠不及前文坦蕩高遠,但王粲其人其事,其文其樓,卻令人擊節興嘆。 卻說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朝廷內有宦官專權,外有軍閥割據,其影響只剩下一塊招牌。
  • 建安七子之首王粲的跌宕一生
    建安七子之首的年代:人才輩出的東漢 在東漢的160多年裡,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無數建功立業、豪武英發、才氣非凡的人物,不斷湧現出來,為東漢歷史留下了許多生動的篇章,是封建社會生產關係的上升時期。社會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財富的積累都超過了西漢。科學技術和文化事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 酒仙榜|酒悟 · 王粲
    某日登樓望遠,只見漳水挾浦而通遠,沮水倚洲而曲長,感慨自己生逢亂世,客居他鄉,才能又不得施展,滿腔抱負都化作仰天浩嘆,於是寫下了著名的《登樓賦》,以抒發心中悲愴的怨忿和不滅的壯志: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覽斯宇之所處兮,實顯敞而寡仇。
  • 過目不忘卻英年早逝的王粲
    王粲出身於名門望族,他的曾祖父王龔,在漢順帝時任太尉;祖父王暢,在漢靈帝時任司空,是當時的名士。二人都曾位列三公。王粲的父親王謙,曾任大將軍何進的長史。深受文壇大家的喜愛。當時蔡邕的才學天下聞名,受到滿朝官員的敬重,蔡邕府第前經常是車馬填巷,他家的客廳也常賓客滿坐。
  • 【清風典歷】鄉淚客中賦登樓
    王粲出身名門,年少成名,卻遭逢戰亂,不得不流寓荊州(治府襄陽),依附劉表。從興平元年(公元194年)至建安九年(公元204年),王粲寓居荊州十三年。十三年間,他有才不得施展,鬱郁失志,加之故土難回,於是,一次偶然的登樓,觸發了他濃重的鄉情,他隨即揮毫染翰,寫下了這篇千古名賦。
  • 王氏家族名人【​​​​​​​​​​​​​​​王粲】
    王粲善屬文,其詩賦為建安七子之冠。在文學上,王粲與孔融、徐幹、陳琳、阮瑀、應瑒、劉楨並稱「建安七子」。而王粲不僅名列七子,而且是其中成就較大的一個,與曹植並稱「曹王」。中文名王粲出生地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微山兩城鎮)逝世日期公元217年2月17日身份文學家、詩人代表作品王侍中集、登樓賦、七哀詩、為劉荊州諫袁譚書、為劉荊州與袁尚書民族族群東漢人父親王謙爵位關內侯祖父王暢出生日期公元177年字號
  • 揭秘:建安七子之首王粲的跌宕一生
    建安七子之首的年代:人才輩出的東漢        在東漢的160多年裡,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無數建功立業、豪武英發、才氣非凡的人物,不斷湧現出來,為東漢歷史留下了許多生動的篇章,是封建社會生產關係的上升時期。社會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財富的積累都超過了西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