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資治通鑑》學《周易》之小蓄卦:看袁紹和曹操的事業起點

2021-01-10 老一道人

讀《周易》之小蓄卦

小畜:亨。密雲不雨,自我西郊。

小蓄卦是事物處在小有蓄積的狀態,這樣是較好的發展起點,是亨通的。就好像西方的雲雨正在蓄積中,是為了以後的降雨。

初九:復自道,何其咎?吉。

在小蓄的階段,能夠恢復正道,是沒有什麼過錯的,是吉利的。

九二:牽復,吉。

在小蓄的階段,能夠去帶領身邊的人一起回歸正道,是吉利的。

九三:輿說輻,夫妻反目。

因為在小蓄的階段,存在著方向的問題,原本的合作夥伴也可能會因為方向的不同而分開。

六四:有孚,血去惕出,無咎。

小蓄的階段,需要有彼此的信任,需要去除懷疑,這樣沒有什麼過錯。

九五:有孚攣如,富以其鄰。

在小蓄的階段,如果彼此很信任,而且緊密連接在一起,還能夠帶動身邊的人一起走向富裕,這樣就是很好的。

上九:既雨既處,尚德載。婦貞厲。月幾望,君子徵兇。

在小蓄的階段,需要重視蓄積,需要守正。因為小蓄的階段力量不夠,如果徵戰就是兇險的。

讀《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二

袁紹的賓客逢紀對袁紹說:將軍起大事卻需要依賴他人的供給,不佔據一州作為根據地,不能保全自己。

於是逢紀與袁紹謀劃奪取冀州作為自己的根據地,計劃讓公孫瓚攻打冀州,並讓謀士說服韓馥讓位。

實際中,袁紹寫信給公孫瓚,讓他出兵攻打韓馥。然後袁紹派謀士去勸說韓馥,詳細的比較韓馥與袁紹的優劣,韓馥的性格也的確比較懦弱,最後也果然讓出了冀州給袁紹治理。

袁紹順利成為冀州牧,賓客還有沮授、田豐、逢紀、許攸等。這時候的袁紹可以說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天時是天下大亂,群雄討伐董卓,正是建功立業的時候。地利是佔據了廣袤的冀州,有富足的糧食和人口。人和是麾下有才能的將領和謀士較多。

這時候曹操麾下的謀士鮑信對曹操說:袁紹作為討伐董卓的盟主,卻都是為了自己的權利考慮,會是下一個董卓。但是現在自身也沒有力量去抵抗袁紹,最好是能夠向黃河南邊去發展勢力。

曹操同意,恰逢周邊有小的戰亂,曹操就率兵向東郡進攻,袁紹也舉薦曹操為東郡太守。

個人覺得,袁紹和曹操這時候都存在小蓄的階段,因為都是為了去討伐董卓,代表了正義之師,小蓄是亨通的。從初九爻和九二爻來看,能夠代表維護天下統一的方向前行,小蓄就是好的方向。但是袁紹和曹操還是因為各自方向的不同,使得合作結束,並且雙方有了後面的決戰。曹操特別的地方在於,他能夠去任用有才華的將領和謀士,而袁紹對於人才的管理就差了一些。最終曹操使得自身的優勢越來越大,使得自己的勢力不斷壯大。剛開始曹操能夠避開袁紹的鋒芒,是符合上九爻的內容。

相關焦點

  • 密雲不雨 蓄德不驕 ——《周易·小蓄卦》的人生智慧
    自乙未年始,我開始逐漸接觸中國古代最高的智慧之書——《周易》。最初給我啟發的是清代的朱駿聲先生的《六十四卦經解》,從文字訓詁學的意義上認知《周易》,逐漸地我接觸王心敬先生的《易說》以及李光地先生的《周易折中》等諸多解易的書籍,讀後深受啟發。《周易》一書並非是玄書,並非只是一本卦書,它應該是中國先民最高智慧的代表,其對於人生、社會之見解不可不謂至精、至大、至深。
  • 淺讀《資治通鑑》:關羽為什麼不能殺曹操?「諸葛村夫」的由來?
    今天繼續跟大家聊《資治通鑑》這本書。《資治通鑑》在今天來看,是一本很詭異的書,褒貶不一。首先是,真正看過的人很少,簡直是鳳毛麟角,很難讀,普通人直接無視它的存在。然後呢,看過的人又說它是中國最厲害的權術書,網上很多人說, 讀《資治通鑑》的人很可怕,普通人不要看《資治通鑑》。但是,很多偉人、很多成功者都愛偷偷的看《資治通鑑》,我們最熟悉的他,把《資治通鑑》放床頭,看了17遍。那麼問題來了,《資治通鑑》這本書到底在寫什麼呢?
  • 三國演義27:曹操和袁紹官渡之戰,曹操用幾句話讓袁紹大敗而歸
    在上一集中我們講到了,劉備、關羽、張飛和趙雲四人終於在古城相會,袁紹也決定出兵討伐曹操,並且還將自己的兒子們叫了過來一同徵戰。就在他的兒子們爭論誰要做先鋒的時候,袁紹則說道:「這個先鋒由我來當」,此話不僅讓自己做了先鋒,而且也避免了一場口舌之戰。之後袁紹率領了70萬大軍陳兵官渡,向蒼天歃血祭拜並且鼓舞士氣,與曹操一決勝負、決一死戰!
  • 此人曾與袁紹、曹操官位同階,也是身系袁曹之戰的關鍵!
    曹操在官渡之戰中的勝利之關鍵在於其偷襲了袁紹的糧草基地-烏巢。袁軍的糧草一被燒,便頓時軍心惶惶,俱無鬥志,袁紹也就大勢已去了。而負責鎮守烏巢的袁軍將領乃是那淳于瓊,以下是《三國演義》一書中對淳于瓊的兩段描述;許攸曰:「袁紹軍糧輜重,盡積烏巢,今撥淳于瓊守把。
  • 曹操死後,曹丕驚險奪權路,《資治通鑑》揭開鮮為人知的真相
    曹操死後,曹丕嗣丞相、魏王之位,繼而受禪稱帝,似乎是自然而然、順理成章的事情。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曹丕嗣位之時,地位並不穩固,面臨著來自內部外部的諸多危機。青州兵四散而去從192年收編青州兵到220年官渡之戰,青州兵是曹操的主要軍事力量。
  • 官渡之戰時的曹操,是明顯不具備北伐袁紹的能力的
    要知道蜀漢和東吳都屬於後方相對穩固,已經能騰出手來北伐的政權,而官渡時候的曹操是明顯不具備北伐袁紹的能力的。因為自己的後方都一片狼藉,叛亂不斷,甚至能把曹操老家都抄掉,你能想像蜀漢成都丟了,東吳建鄴武昌丟了那種亂象麼?曹操當時就是這麼亂。所以袁紹急什麼呢?等著就是。
  • 數百年後曹操袁紹對話說透因果
    趣讀《資治通鑑》第17公元190年。曹操和袁紹因董卓禍亂京城,紛紛選擇逃離混亂的中央,決定為了心中志向而起兵。起兵初期,作為好友的兩人,曾在滾滾黃河邊進行了一次互相試探對話,這段對話膾炙人口耳熟能詳。說完這段對話,曾經的故交好友袁紹和曹操就此走上了人生的不同道路,進而在後續兵戎相見,戰於官渡。獲勝的曹操,終用自己論調,任天下之智力戰勝了袁紹,成就了北方霸主和曹魏帝國的根基。
  • 曹操和袁紹都想挾天子以令諸侯,為何曹操成功了,袁紹卻沒有
    最早跟曹操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想法的,是他的謀士毛玠。毛玠提醒曹操:謀求霸業的時候,只有打著正義的名號,才能最終取得勝利。漢獻帝作為一國之君,哪怕他再居無定所、再狼狽不堪,也還是國家的象徵,受到天下道義的支持。
  • 《周易》小蓄卦:積小德成大德,講財富與品德積累
    小蓄卦是對小有積蓄、小有成就、小有造就之後,下一步怎麼邁進和開發的兆示與啟迪。小有積蓄,已經完成了初步的原始積累。《彖》曰:「小畜」,柔得位而上下應之,曰小畜。健而巽,剛中而志行,乃亨。「密雲不雨」,尚往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象》曰:風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但必須看到事物發展的另一面,小蓄還是處在集聚雲氣、濃雲不雨的階段,達不到對天下、對社會、對大眾就行普遍的降臨甘霖的地步。況且還有風從西邊吹過來。
  • 曹操和袁紹的謀士究竟有多大差距
    官渡之戰以前,袁紹準備進攻曹操。而這時候的曹操,東面有呂布,南面有張繡,西面有關中馬超等十幾個軍閥,他們都想進攻中原。曹操自己也非常擔心,他想主動出擊袁紹,又覺得力量不敵。再加上其他強敵,用他自己的話說,他這是用兗州和豫州兩個州的力量去和天下六分之五相對抗。
  • 官渡之戰為何袁紹會敗?是曹操太強,還是另有其因
    戰役的參與者是當時的梟雄袁紹和姦雄曹操。當時袁紹重兵十萬,而曹操才萬餘人。那麼,位列四世三公的袁紹為何兵敗官渡?是必然,還是另有其因小編先給小夥伴們介紹一下袁紹,據史書記載,袁紹身高八尺,相貌堂堂。此人位列四世三公。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讀過三國演義的小夥伴們,總覺得,袁紹俗不可及。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他雖然是富二代,但是,他不啃老。
  • 此人曾跟曹操、袁紹平起平坐,後追隨了袁紹,卻被曹操割掉了鼻子
    除了曹操、袁紹這兩人外,西園八校尉中,還有一位出現在三國時期,雖無曹操和袁紹那般威震江湖,但也算是一位有出息的,他便是右校尉:淳于瓊!沒錯,正是那位《三國演義》中,在官渡之戰裡為袁紹守烏巢的酒鬼草包將軍,但在歷史上,人家在起步之初,卻跟曹操、袁紹平起平坐!
  • 袁紹那麼強大,為何官渡之戰後就消亡了?你看看曹操幹了啥缺德事
    袁紹的起點比曹操高太多了,群雄反董時袁紹就是諸侯聯盟的盟主,那時曹操只能跟著他屁股後面混。曹操起兵時兵力就有五千,擔任兗州牧時擊敗了境內的黃巾賊,收納了黃巾賊30萬降卒,挑選其中精銳數萬人組成了青州兵,隨後與群雄的戰爭也是勝多敗少,兵力損失小,且又收納了戰敗者的不少降卒。官渡之戰時袁紹的兵力雖成碾壓之勢,但曹操兵力最少也有袁紹的60%左右。
  • 解析官渡之戰:看曹操如何「算計」袁紹—熟讀兵法的人真的很可怕
    一,曹操當時的兵力是不是真的像史書中記載的這麼少。二,在官渡之戰中,曹操主要作戰行動,也不過才三次,分別發生在白馬延津、官渡和烏巢。而且,這三次並沒有對袁紹造成大規模的殲滅性打擊。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袁紹潰敗呢?曹操真的是靠運氣打敗的袁紹嗎?
  • 讀《資治通鑑》140——三國第一人曹操
    那肯定是曹操!,造福了長江以北萬千大漢的子民,使他們遠離了戰亂之禍,能夠安定的生活。說出了作者笑看天下的氣勢和心胸; 一曲「白骨露於野 同為詩人的毛主席,可能在這一點與曹操找到了相通之處吧!下期繼續講解魏武揮鞭——為什麼曹操能夠打敗袁紹?
  • 《讀通鑑論》:讀《資治通鑑》的最佳參考書
    為此,宋朝神宗年間大學士司馬光編撰了被稱為「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王鳴盛語)的《資治通鑑》。這部名著自問世以後即受到上自帝王將相、下到文人墨客的重視與追捧。王夫之的《讀通鑑論》,就是其閱讀《資治通鑑》的筆記。
  • 曹操為什麼對袁紹父子斬盡殺絕?
    人都有懷古之情,尤其是對施仁政仁德之人,人們更是難以忘懷,其生願為其生為其死,其死願陪其亡陪其哀。曹操收復河北時,之所以要對其父子趕盡殺絕,也正是顧慮袁紹父子在河北的影響。袁紹出身漢末名門「汝南袁氏」,自高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袁紹早年任中軍校尉、司隸校尉,曾指揮誅殺宦官。
  • 《讀通鑑論》:讀《資治通鑑》的最佳參考書
    為此,宋朝神宗年間大學士司馬光編撰了被稱為「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王鳴盛語)的《資治通鑑》。這部名著自問世以後即受到上自帝王將相、下到文人墨客的重視與追捧。王夫之的《讀通鑑論》,就是其閱讀《資治通鑑》的筆記。王夫之(晚年別稱「船山先生」)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與顧炎武、黃宗羲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 一段對話,就能看出袁紹和曹操的境界高低
    看過三國的人都知道,袁紹一開始是北方最強大的軍閥。佔據冀青幽并四州,兵精糧足。而且袁家是四世三公,世代高官,根正苗紅。曹操的勢力沒有袁紹大,地盤沒有袁紹大,兵馬沒有袁紹多。而且曹操的出身也不好,是宦官養子的兒子。宦官曆來都是被人看不起的人,何況東漢就是被宦官攪亂的。
  • 三國時的官渡之戰,袁紹本來要贏了曹操,是誰給了曹操翻盤的機會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大小小的戰鬥打了無數,但最重要的戰役,一共有三個。這一方面是因為袁紹家世顯赫,是「四世三公」之後;另一方面,袁紹的工作履歷也很耀眼,在曹操和袁紹同為「西園八校尉」時,袁紹的前綴是「虎賁中郎將」,而曹操的則是議郎;在「討董聯盟」成立之後,袁紹是盟主,而曹操只是重要參與者……後來曹操回家之後變賣田產,招募鄉勇,然後沒日沒夜的開疆擴土,而袁紹則在討伐董卓之後,憑藉自己的威望和手腕,順利的就佔據了河北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