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精常用來形容相貌嬌美,工於心計,魅惑男人的女人。在《中國妖怪故事》中,作者張雲將妖怪分成妖、精、鬼、怪四大類。
所謂妖是由人形成或者一些動物以人呈現的,精則是直接由物體所化而成,鬼則是要求魂魄不散,怪一般是生活中不常見,幾乎沒有見過的事物。
由分類可看出,我們常常擁有美麗容顏的狐狸精其實屬於妖。但,誰也不會想到,現在臭名昭著、防不勝防的狐狸精,以前卻是上古瑞獸。
三過家門而不入,立下治水功勞的大禹的妻子塗山氏便是九尾狐。《吳越春秋》中曾記載,「其九尾者,王之證也」。不過大禹娶親出於年齡大了,恐不能留下後代的擔憂,故可推測九尾狐尾巴多,也寓意著多子多福。
《禮記》中說,「狐死正丘首,仁也」。談及九尾狐總會與丘聯繫起來,這其實是大禹的妻子塗山女思戀故鄉的青臺,後演變為青丘,來表明狐狸不忘本、仁義的精神品質。
在漢代的雕刻作品中,還特地將九尾狐與白兔、蟾蜍、三足烏並列刻在西王母的座位旁邊,寓意吉祥。《太平廣記》記載唐朝初期還有人信奉狐神,在房中祭祀來祈求庇佑。故有諺語「無狐媚,不成村」。
在晉朝郭璞《玄中記》中有這樣的傳說,狐狸活到五十歲可以變成婦人,一百歲可以變成美女或者神巫,有的還可以變成男人去勾引女子,而且耳聽八方,眼觀四方,最擅長的便是蠱惑別人讓人失去理智。活到一千歲的狐狸直接可以與天溝通。
狐狸從祥瑞逐漸變為妖惑之物,讓人迷失,乃至於忘記自己初心。很多文學作品都表達出狐狸的魅惑與邪魅。明代小說中《封神演義》中的蘇妲己就將紅顏誤國發揮到極致。
晉代幹寶的《搜神記》記載,在東漢建安年間,沛國西海都尉的手下王靈孝就無緣無故地跑掉了,還是在一個空墳墓中找到他,但是行為十分古怪,有點像狐狸,總是哭著喊著找「阿紫」。最後他逐漸清醒,才慢慢會起來,他被一位叫阿紫的美女(實際上是狐狸所變)迷惑了,二人整天廝混在一起,讓王靈孝樂不思蜀。
文學作品和傳說的同質化,讓人們逐漸對狐狸產生了刻板印象,一旦看到面容姣好的女子,就會聯想到紅顏禍水、禍亂朝綱,狐狸精逐漸淪為文人所厭惡的反派角色。
像辛十四娘雖為狐妖,但處處為夫君謀劃,將家裡管理得井井有條,當丈夫遇到危難,會想辦法把丈夫救出來。
嬰寧因不知三從四德,女教女規,反而表現出率性自然,能夠毫無忌憚的大笑,而且她心思純潔,心地善良,常常救助人們於水火之中,狐妖是單純的,反倒人則表現得人心不足以吞象。
不過蒲松齡的力量太微弱了,幾個狐狸助書生成材的故事並不能影響古人對狐妖的刻板印象。到現在,狐狸精而是被當成魅惑的象徵。
狐狸是犬科動物,身體纖瘦,有長且厚的毛髮,走起路來步態輕盈,像女子的三寸金蓮。試想在白茫茫的雪地上一隻紅色的狐狸讓你心動嗎?這強烈的色彩對比,實在讓人對狐狸難以忘懷。
狐狸的一雙眼睛有點類似貓的眼睛,瞳孔橢圓,眼角向上揚起,給人一種攝人心魄的感覺,關鍵夜晚還能發亮。狐狸的眼睛像女子的丹鳳眼,直勾勾地望著你,總會讓人淪陷。
狐狸有強大的環境適應能力,這得益於它的敏銳的聽力與眼力。它又長又濃密的尾巴不僅能夠幫助它們保持平衡,尾尖的白毛還可以迷惑敵人。如此生存技巧,總會讓人錯生狐狸本領強大的感覺。
俄羅斯政治家普列漢諾夫曾說,任何一個民族的藝術都是由它的心理所決定的;它的心理是由它的境況所造成的;而它的境況歸根到底是受它的生產力狀況和它的生產關係制約的。
狐妖形象的轉變反映的是集體潛意識的變化。早期是母系社會的榮耀時刻,在傳說中總會強調女性的地位,而隨著父系文明的建立,女性的形象也逐漸降低。
就連補天造人的女媧娘娘在不同的傳說裡也被當成狐狸精的象徵。《封神演義》中,紂王受蘇妲己的蠱惑,其實是女媧娘娘針對紂王在女媧廟性幻想的報復。
在三綱五常,女教女規森嚴的古代,淫婦成為男性不能忍受的綠帽子。他們對自己的妻子管教嚴格,不能直面自己的欲望,然後還要把髒水往女性身上潑灑,認為是受到蠱惑,從而滿足自我享樂的欲望。
韓寒曾經說,喜歡就會放肆,但愛是克制。對待的美好熱愛的事物,總給人製造一種淪陷的錯覺。狐狸精妖豔迷人,讓人心嚮往之,瑞獸一旦過度沉迷,總會產生反作用。
狐狸的形象轉變也是在悄悄提醒沉迷其中的男子,太過沉迷不僅會喪生,還會喪德,故自我克制很重要。
若能夠合理修建自我欲望,媚態百生的狐狸精不僅不會傷害你,還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說起來這也是儒釋道三重影響下的寓言警示作用。
從《中國妖怪故事》這本書中,我們推測狐狸精一般以妖為主,早期因不忘本、多子多福被當成神獸,隨著父系權威的建立與強化,曾經的女神逐漸被驅逐與質疑,成為生殖崇拜下的性衝動。別擔心,懷著敬畏之心,善魅惑的狐狸精也不能把你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