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狐狸精」和房中術

2020-12-27 吳公子燎

狐狸精,本質上是一種文化現象,本來是沒有,人把它創造出來,然後很多人信,信沒有的東西,就是迷信。蒲松齡寫了很多狐狸精,他信不信這個東西真實存在呢?讀聊齋志異,會發現他對這個事情的態度很曖昧。

蒲松齡,聊齋志異是一本志怪小說集子

本來沒有的東西,把它創造出來,一定是有原因的,這本身就值得研究。民俗學就是幹這個的,民俗學對狐文化的原型,民間狐文化信仰的演變,民間文化和主流文化的互動等各個方面進行研究,目的是想搞清楚民俗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間的關係。

蒲松齡,一生致力於科舉,無奈舉業不順,當了一輩子的教書先生。無論他考科舉還是教書,對象都是當時的主流文化。有趣的是,他又寫了聊齋志異,450篇文章中,寫狐狸精的又佔了很大一部分。一般的說法是蒲松齡是借鬼狐來說人,表達他的思想和感情。這樣說也對,但是如果再追問一下,他為什麼要塑造那麼多狐狸精的形象?一定是有原因的。

白色的九尾狐狸古代被視為祥瑞

狐狸精,在上古三代的時候,本來是瑞獸,《山海經海外東經》裡面記載的青丘之國「其狐四足九尾。」郭璞給這條作注的時候說:「太平則出而為瑞也。」這個意思說的很明白,狐狸精是祥瑞之兆。

舉世聞名的大禹,按《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裡的說法,他娶的就是一隻九尾狐。大禹到了三十歲還沒有娶親,有點著急,因為「恐時之暮, 失其制度」,於是就對著天祈禱說:「我該娶老婆了,你會回應我的吧?」他說完,就有九尾之狐來找大禹。大禹認為這是天對他的回應,他說:「其九尾者,王者之證也。」意思很簡單,一般的狐狸只是狐狸,九尾的狐狸,也就是狐狸精,是「王者之證。」

一直到了漢代,狐狸精都是祥瑞的象徵,因為主流文化認為「王法修明,三才所得,九尾狐至。」所以民間也開始跟著信,這是一個上下之間的互動,但是到了魏晉以後,主流文化裡狐狸精的祥瑞的象徵開始淡化,但是在民間,依然盛行,比如唐代「房中祭祀以乞恩,飲食與人同之,事者非一主 。 當時有諺曰,無狐魅,不成村 」

聊齋志異中的女狐形象

漢代,中國文化史上發生過一件大事---今古文經之爭。反映在狐狸精這件事上,就是寫《說文解字》的許慎,他對狐做了個新的解釋:「狐,妖獸也,鬼所乘之。」你或許搞不懂今古文經的爭論到底是怎麼回事,但是如果你夠聰明,應該知道,古文經派大概是佔了上風,因為越往後世,狐狸精是妖獸的觀念越定型。

魏晉,尤其是晉代,儒家文化沉寂,道教興起,加上佛教傳入,文化之間激蕩,神仙方術盛行。這個時候開始對狐狸精有了新的專業的解釋。

東晉郭璞《玄中記》:「 狐五十歲,能變化為婦人,百歲為美女,為神巫,或為丈夫,與女人交接。能知千裡外事,善蠱魅,使人迷惑失智,千歲即與天通,為天狐。 」

東晉幹寶《搜神記》:「千歲之狐,起為美女。」「狐者,先古之淫婦也,其名曰阿紫,化而為狐,故其怪多自名之阿紫。」

比較郭璞和幹寶的說法,郭璞更具備開放性,狐狸精可以有多種的變化,並不限於女人。而幹寶把狐狸精和淫婦對應起來。就修煉的難易程度來說,郭璞的說法要相對容易的多。

狐狸精後來專指淫蕩的女人

房中術和狐狸經產生聯繫,大概應該就在這一個時期。

馬王堆出土的房中書說明,早在二千多年以前,中國古代的房中術就已經具備相當完備的體系。最早的房中術主要是討論醫學、養生的問題,魏晉之後,道教開始拿過來豐富成內丹派的採補之術,到了明清,房中書被色情小說拿來大事渲染,名聲就搞臭了。

其實,房中術是一個涉及醫藥養生,家庭婚姻,宗教,文藝等許多領域的重要的研究課題,不過這個不是這篇文章能說清楚的。

還是回來說房中術和狐狸精的關係。

狐狸要想成精,修煉成人,需要一定的方法,不是光活的長就行,再說不講方法也活不長。一般認為,到了唐代,狐狸通過「採補」來修煉成人的觀念就開始流行。《太平廣記》裡記錄了大量的狐的故事,狐狸修煉的方式大都是:「盜採精氣,損人之壽,延己之年。」

這事實上加深了人們對狐狸精的恐懼。

馬王堆出土大量文物,其中就包括帛書

宋朝的道學,講「存天理,滅人慾。」事實上人慾是滅不掉的,滅了還叫人嗎?但是還是要滅,所以道學家把那些擅於與男人交往,性感美麗,以色誘人的女子叫做「狐狸精」,事實上是利用了上面的人們對於狐狸精的恐懼。

因為「狐狸精」破人敗家之外,還會要了你的命。

到了蒲松齡寫狐狸精的時候,事實上他是矛盾的。因為在他所有百十來篇涉及狐狸精的故事裡,狐狸精實際上是兩大類:一類是好的,美麗的,有情有義的,知恩圖報的。一類是壞的,目的就是為了害人,尤其是害男人。

好的狐狸精形象,耳熟能詳的比如紅玉、嬰寧、鳳仙、嬌娜這些。壞的狐狸的形象也有,比如《阿瑣》中的狐狸精,殺了董生,又殺王生, 百般魅人而不知恥。

蒲松齡寫狐狸精,大都是借她們來寫人,抒發自己內心的愛憎和抱負。反映的是蒲松齡對人,對人世的態度。

那麼拋開這些,蒲松齡對狐狸精本身這個事怎麼看待呢?

聊齋志異

有一篇《伏狐》最能說明問題,我把它作為這篇文章的結尾。

「有一個太史,被狐狸精纏上了,身子被掏空,眼看活不了了,找了各種聲稱能驅狐的道士,也試了各種能驅狐的符咒,都不好使。太史實在沒招兒了,心想我惹不起,躲的起,我跑了吧。

於是就和皇帝請假,跑回老家去養病,那知道狐狸精也跟著上路了,愁啊,一點辦法也沒有。這一天到了涿州地界,剛住下,就聽到街上有遊方的郎中說自己能驅狐,太史趕忙讓人把郎中請進屋來,如此這般把自己的事和郎中細講了一遍。

郎中說,我有藥能治,你先把藥吃下去,等狐狸來了,你也不要怕,記住一個字----幹。就行了。

晚上狐狸精來了,這次太史沒有躲避,狐狸精一心想著和太史交歡,也沒多想。哪知道幹起事兒來,太史兇猛的竟如野獸一般,開始狐狸精還覺得暢快的很,很快就開始躲避,哀求太史說夠了夠了,停。

太史哪管這些,一來吃了郎中的藥,興致正濃,二來也是恨急了狐狸精,險些就取了我的性命,今天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狐狸精想跑,跑不掉,過了一會,顯出了原形,死了。」

從這個故事,我們看出,蒲松齡和魏晉以後的人對狐狸精的態度沒啥不同。狐狸精要採男人的陽氣來修煉自己。而最後遊方郎中用房中術的藥方給太史吃了,戰敗了狐狸。

以毒攻毒。

這也提醒我們,讀《聊齋志異》的時候,不要把裡面的狐狸精當成狐狸來看,而是要當成人來看。這才能讀到蒲松齡真正想要表達的東西。

相關焦點

  • 《聊齋志異》中的狐狸精為什麼讓我們恨不起來
    由狐狸演化為狐狸精,始於魏晉,魏晉時期,大興玄學,那些喜歡空談的門閥子弟最早把女人跟狐狸精聯繫在一起。狐狸嫵媚的眼神、光滑的皮毛,小巧的身材都與女人相似。也許正是因為狐狸渾身都是寶,所以才招來殺身之禍,人們常常賦予它們不好的象徵,久而久之,狐狸作為反面角色的形象便根深蒂固。
  • 細看聊齋志異品味聊齋志異故事-思宏原創
    黃帝內經主要是文言文,講天時地利人和的養生方面為主題,傷寒論主要是治病的脈象,和治病的方子。這些書籍太深奧了!不好理解。翻了幾本,看到了聊齋志異,引起了寫點東西的興趣。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寫的這本書主要是寫了些狐狸精還有花精,以及鬼怪的故事,狐狸精的故事佔多數。而且這些狐狸精和鬼怪都是站在正義的角度來寫的。
  • 諾貝爾文學獎和《聊齋志異》
    《生死疲勞》圓熟地將輪迴轉世和亦獸亦人兩種構思方式結合起來。     《生死疲勞》堪稱莫言小說抗鼎之作,其輪迴轉世和人獸交替、亦人亦獸創作手法,明顯受《聊齋志異》影響。     《聊齋志異》有多個輪迴轉世故事。《三生》寫一作惡多端者被閻王先後罰做馬、狗、蛇。
  • 《聊齋》有80篇寫狐狸精,朱光潛:讀了《聊齋》後,愛上夜半美女
    《聊齋》有80篇寫狐狸精,朱光潛:讀了《聊齋》後,愛上夜半美女從神、鬼、狐、妖、夢幻等方面分門別類仔細說聊齋,站在二十一世紀回看十七世紀的聊齋,用現代觀點觀照聊齋,從多元視角審視聊齋,從古代和當代的結合點、中國和外國結合點認識聊齋。
  • 從《搜神記》到《聊齋志異》,狐狸精形象發生了哪些變化?
    到了魏晉時期,狐在誌異小說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搜神記》中即講述了十多則與狐有關的故事。到了清朝,《聊齋志異》中的狐精故事達到了一個頂峰。下文對比《搜神記》和《聊齋志異》中的狐精形象,分析其背後所隱藏的創作意圖,並觀照創作者所處的時代。
  • 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說《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又名《鬼狐傳》、《異史》,因為書中很多篇幅描寫了書生與鬼和狐狸精的故事而得名。《聊齋志異》因為傳世版本太多,篇幅多少不一,一般認為是491篇到496篇左右(朱其鎧《全本新注聊齋志異》為494篇)。
  • 《聊齋志異》中的女鬼和女狐狸精,為什麼她們都喜歡窮書生呢?
    《聊齋志異》是蒲松齡的代表作。凝結了作者一生心血,也代表了作者創作的最高水平。這部書中的內容有部分是作者親身見聞,但絕大部分則是記述當時民間和下層文士中間的故事傳說。《聊齋志異》大部分描寫的男女愛情的故事,作者通過花妖狐魅和人的戀愛,表現了作者理想的愛情。
  • 《聊齋志異》中除了鬼怪,還有什麼呢
    眾所周知,蒲松齡創作的《聊齋志異》可謂一部內容豐富奇絕的文言文志怪小說集。聊齋志異裡的大部分故事都是蒲松齡根據民間傳說改編而成的,裡面的故事多是以人間為背景,描寫人與精靈怪力的各種糾纏。電視劇《聊齋》我們小時候大概都看過,提到《聊齋》我們總會想到《畫皮》中那個天天把美女的皮囊貼在自己臉上去吃人的惡鬼,各種狐狼精怪,以及陰森恐怖的配樂。然而,《聊齋志異》若被僅僅視為狐精鬼怪之作,那未免太小看蒲松齡了。
  • 讀 《聊齋志異》遐 思
    《聊齋志異》。但是我最喜由張國榮飾演的寧採臣,和由王祖賢版,劉亦菲版飾演的聶小倩。,在蒲松齡《聊齋》中每篇都是。我記得小的時候,喜歡到東大街一茶鋪去聽盧玉書先生講《聊齋》,每講到精彩段落,玉書先生便將驚堂木一拍:且聽下回分解。這可能是我聽《聊齋》評書聽多了,落下個喜歡無事翻《聊齋》的後遺症吧。
  • 那些《聊齋志異》中的狐狸們
    自從「建國之後動物不許成精」和「電視劇裡不許有鬼」之後,改編古典神怪靈異小說的劇組編劇們就愁白了頭髮:聶小倩是鬼,畫皮女是鬼,《聊齋志異》一向以「寫鬼寫妖高人一等」著稱,這不讓寫鬼了,還怎麼給沒看過原著也沒看過老版電視劇的90後00後們普及古典文學?沒辦法,不讓寫鬼,寫妖寫仙總可以吧,為了不被細究女鬼和女妖的區別,乾脆讓動物來做主角,最適合成仙成妖的動物,當然就是狐狸精了。
  • 《聊齋志異》裡就有男狐狸精了,但《赤狐書生》的故事不太一樣
    狐仙崇拜在清代愈加盛行,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將狐仙的文學審美上升到登峰造極的境地。而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與袁枚的《子不語》也緊隨其後,共同構建起一個蔚為壯觀的狐鬼世界。
  • 中國的「狐狸精」和西方的「蝙蝠吸血鬼」
    狐狸精以中國為主的東方,狐狸絕對是最靈異的動物。從秦末的狐鳴呼曰: 〃大楚興,陳勝王〃,到清朝的《聊齋志異》,狐仙,狐狸精的觀念數千年都深入人心。早期,中國只有狐狸精的傳說,後來,受關外遊牧民族和漁獵民族薩滿教「萬物有靈」的影響,「狐仙」的靈異觀念漸漸大眾化,最後「狐狸精」和「狐仙」兩種觀念互相影響,互相嫁接,基本上合二為一,人們也不再糾結於二者區別。
  • 聊齋志異中的「汙」段子,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聊齋志異》是中國清朝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全書將近五百篇,內容豐富,它們或揭露封建統治的黑暗, 或抨擊科舉制度的腐朽,或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具有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描寫愛情主題的作品,在全書中數量最多,其中一些作品,通過花妖狐魅和人的戀愛,表現了作者理想的愛情。
  • 毛澤東與《聊齋志異》
    作為社會小說的《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是毛澤東讀透用活的一本書。毛澤東讀《聊齋志異》較其他古典文學名著略晚,但分析研究問題更為深刻。毛澤東較多談到《聊齋志異》是在延安時期。   1937年8月,毛澤東在《矛盾論》中談到矛盾的互相轉化的問題時,說到了《聊齋志異》。
  • 《聊齋志異》:藉助幽冥幻界和鬼怪人物,鞭笞社會陰霾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幾乎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中國古典文學精品,魯迅先生稱之為 「用傳奇法,而以志怪」。魯迅所說的 「傳奇法」,是指作品借幽冥鬼怪狐妖之說諷喻世情,名為寫冥界事和人,實則筆筆寫現實中習見者,此之為 「影射」。
  • 為何《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沒入選四大名著?是價值觀扭曲?
    被刪掉的兩本名著原先的六大名著,除了上面介紹的四本之外,還有《儒林外史》和《聊齋志異》。其中《儒林外史》主要寫的是揭露封建社會的醜態,一般來說,揭露真實的文章更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所以這本名著一經傳開,立即贏得廣大讀者的好評。
  • 苗懷明整理:2001年—2020年蒲松齡及《聊齋志異》研究論著簡目
    狐鬼與人間:解讀奇書《聊齋志異》/馬瑞芳/當代中國出版社32. 馬瑞芳說聊齋/馬瑞芳/作家出版社(中國工人出版社2014年再版)33. 聊齋志異的靚女痴男:《聊齋志異》精品論評/王同書、張文娟/江蘇教育出版社34.
  • 為什麼毛澤東花甲之年還常把《聊齋志異》放在身邊?
    《聊齋志異》雖然主要是談狐說鬼的,但字裡行間表現出作者一些民主性和進步性的思想傾向。對於這一點,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就曾作過評說。《聊齋志異》在語言藝術方面,除了以簡潔精練、形象生動著稱之外,同時還極富於表現力和感染力。作者凝練的文字,卓越的語言技巧,篤厚的文字功底,使得《聊齋志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更放異彩!
  • 《聊齋志異》與西方奇幻文學
    然而,採納的「人種志」視角竟未提及《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的名字,概因不將之視為一代文豪所致,更沒有凸顯《聊齋志異》在中國文學經典中的重要地位。法國知名作家阿納託爾·法朗士對遙遠的東方「中華帝國」知之寥寥,但在讀了陳季同的《中國故事》後,卻也以「中國故事」為題,在「時報」上撰文,將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定性為「民間故事」。
  • 聊齋志異講座
    上個寒假,我看了山東大學中文系教授袁世碩所做的關於聊齋志異的主題講座,收穫頗豐。 講座最開始,袁老師講了《聊齋志異》的性質,他說中國古代短篇小說有兩大類,或者說是兩個不同的系統,一類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流行的志怪書,從小說史的角度,稱它是志怪小說,到了唐代發展為傳奇小說,另一類是由唐代寺院俗講和宋代娛樂場裡的說話,也就是現在所說的說書,話是故事的意思,從這裡邊孕育出了話本小說,前一類小說用文言作成的,它敘述的內容大多是「怪異非常之事」,講述神仙鬼怪的故事,比如說晉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