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 記者 劉曉旭】2019年10月23日,國務院發布《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在全國掀起了一股優化營商環境的熱潮。對於如何貫徹落實《優化環境條例》,環球網財經採訪了上海社會科學院應用經濟研究所海上絲路研究中心副主任吳璟桉博士。
吳璟桉博士談到,近年來,圍繞國務院「放管服」工作部署,全國開展了一系列營商環境實踐探索。如近期國務院電視電話會議提出的打造全國政務服務「一張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和信用監管等。又如地方探索中,有上海自貿區改革中的「證照分離」和「單一窗口」、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江蘇的「不見面審批」、銀川的「一枚公章管審批」等。《條例》將近年來「放管服」改革中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上升為法規,並對標國際先進水平,確立對內外資企業等各類市場主體一視同仁的營商環境基本制度規範,這是結合本國國情、發揮制度優勢、弘揚首創精神的一項創舉,向世界彰顯了中國繼續大力推進市場化改革的決心和力度。
總體來看,《條例》出臺體現三大發展思維,首先是法治思維,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要在法治框架內調整各類市場主體的利益關係,營商環境法治化程度越高,市場的開放度和透明度越高,競爭主體的地位越平等,吸納資本和配置資源的能力就越強。其次是市場思維,聚焦痛點堵點關鍵點問題,更加充分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再者是民本思維,以人民為中心謀劃改革,讓人民群眾進一步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出臺帶來三大發展紅利,為地方發展賦能、促企業釋放活力、讓人民感到滿意。
《條例》出臺充分體現五大結合,即與新興技術相結合,與制度創新相結合,與評價追責相結合,與社會共治相結合,與改革賦權相結合,為營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提供了立法保障,有利於中國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實現中國同世界經濟深度融合、同各國共同發展的良好前景。
以下是環球網專訪吳璟桉博士提問:
環球網記者:上海是中國經濟,金融,貿易,科技,信息,文化的中心,如何優化營商環境助力城市功能提升?
吳璟桉博士:優化營商環境有三個境界,第一個境界是聚焦評價指標,通過對標世界銀行和國家發改委營商環境評價指標,利用數據整合、流程再造、制度創新等手段,基礎性提高政府管理服務水平和效率,這可以廣泛的激發市場活力。如我國註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後,日均新設企業由改革前每天0.69萬戶提高到1.84萬戶,每千人企業數由2013年的11.4戶提高到2018年的23.9戶,增加1倍多。
第二個境界是推動產業發展,聚焦重點產業,從產業鏈、業務鏈整體考慮,在市場準入、發展運營、制度監管等環節,創新探索優化營商環境各項措施,解決行業發展痛點,建立產業發展「綠色通道」,推動重點產業快速發展。如我國飛機融資租賃行業早期面臨無飛機購買指標、外匯支出受限、關稅負擔重、飛機需屬地報關等發展痛點,而這些問題分散在不同部門。為此,2013年國家發改委、外匯局、海關等部門從整體業務鏈考慮,出臺了《關於加快飛機租賃業務發展的意見》,一攬子解決了其業務痛點問題,促進了融資租賃產業快速發展。
第三個境界是提升城市功能,立足城市基礎優勢,通過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推動城市匯聚各種要素資源,成為資金流、物流、信息流、商流等要素的「交匯地」,不斷提升自身在全球城市網絡關係中的節點功能和地位。如杜拜從沙漠中的城市,經過20年改革發展一躍成為與紐約、東京、倫敦齊名的全球城市,全球500強有超過400多家在杜拜設立公司及區域或全球中心,是知名的國際性貿易港口城市和世界第三大旅遊目的地,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以自貿區為引導創造了外企100%獨資、免除15年所得稅、資本和利潤自由匯出等良好的營商環境。
上海是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價的樣本城市,在第一、第二境界的創新實踐已走在全國前列,現在要進入營商環境優化第三個境界,聚焦提升城市功能。如為近年著力開展的上海自貿區新片區建設、上海國際進口博覽會舉辦、全球科創中心建設、科創板建設、總部經濟集聚等,不斷創新改革土地、人才、財稅等政策制度,優化營商環境,加速推動上海成為全球物流、商流、資金流、科技流、信息流的交匯樞紐,不斷豐富和發展商貿、金融、文化、科創等城市功能,建設全球城市。
環球網記者:您作為資深專家,見證了國內營商環境的進步和優化,請問您是如何看待當前的地區營商環境之間的差異?以及不同地區之間,由營商環境差異所導致的經濟增長模式、動力和反脆弱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吳璟桉博士:從全球城市經濟網絡關係來看,各個地區、各個城市因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區域功能定位,在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打造方面也會有不同的側重,也決定了各地營商環境的差異性。全球城市經濟網絡中,北京、上海等城市屬於全球能級型城市,承擔我國與全球經濟能量交換的作用,這種城市要在市場化、法治化基礎上,通過推進總部經濟集聚、加強國際貿易流通等方式重點提升資源要素國際流動功能(國際化);杭州、南京等城市屬於區域能級型,承擔區域經濟發展和輻射帶動的作用,這種城市優化營商環境要在法治化基礎上,通過降低市場準入、創新監管方式等方式打通產業發展痛點,提升市場配置資源功能(市場化);一般地級市城市則屬於一般能級城市,其優化營商環境側重點在於制度創新、流程再造,通過「一網通辦」、「單一窗口」等方式提升政府服務功能(市場化、法治化)。
各地區、各城市要立足自身發展階段,不斷優化營商環境,促進資本、人才、技術等各種資源要素流動匯集,充分釋放市場活力,強化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如果不能持續性優化營商環境,就會在全國各地優化營商環境的浪潮中落後一步,陷入低水平、粗放式傳統招商引資模式的路徑依賴,導致地區或城市發展陷入落後和被動。
環球網記者:優化營商環境工作,要採取原創性、差異化的優化營商環境具體措施,服務城市發展戰略和重點產業發展,形成城市發展特色和優勢。關於營商環境的發展,您給好多地方都做過演講和建議,比如成都、廣州、杭州、廈門等地區,請問總體來看,這些特色區域都需要在哪些方面作出改進和努力?代表的城市請具體談一下發展的案例?
吳璟桉博士:對照優化營商環境三個境界,大部分城市都有可優化和改進的地方,部分城市也做了很多創新性探索。
境界一聚焦評價指標、提升政府水平層面,全國各地都進行了豐富的創新性實踐探索,如浙江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江蘇的「不見面審批」、銀川的「一枚公章管審批」等。
境界二推動重點產業發展層面,如上海為促進汽車產業發展,對進口汽車零部件直接採信CCC認證結果;為促進大宗商品交易發展,對進口礦產品先放行後檢測。又如寧波為推動智能裝備、新材料產業發展,通過創新應用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首批次新材料應用材料保險有效消除了企業應用智能裝備、新材料的顧慮,提升了相關企業應對複雜風險的能力。
境界三提升城市功能層面,如鄭州通過積極爭取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落地、大力扶持通航產業發展、推行口岸通關創新等途徑打造提升國際航空貨運樞紐的功能定位,並因此引聚了大量航空貨運「主導型」產業,推動鄭州成為德國戴姆勒、寶馬公司等高端汽車零配件集散地,微軟公司、聯想集團電子產品的集散Inditex國內第二大物流分撥基地和UPS公司全國第三大快件中心。又如寧波不斷加強義甬州大通道建設,通過公鐵聯運、海鐵聯運等多種方式連接義烏、舟山,利用寧波舟山港幫助義烏小商品走出國門。義甬舟大通道建設不僅助力寧波成為「一帶一路」戰略的海陸「橋頭堡」,更成為寧波經濟發展的新引擎,進一步確定了其區域經濟中心城市的功能地位。(吳璟桉,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先後曾任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員會副處長、上海市信息中心經濟預測中心主任等職。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和海上絲綢之路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