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誦·兩岸大學生吟誦節:以吟會友 延續華夏文脈

2020-12-21 中國文明網

劍氣相思 並作兩岸一聲吟

徐州師範大學學生在誦讀  

臺灣輔仁大學學生在誦讀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在臺灣輔仁大學東籬詩社5位社員的淺唱低吟中,辛棄疾的《西江月》穿古至今,演繹出現代人的詩性精神回歸。4月1日,「中華誦·2011年兩岸大學生吟誦節」在北京中央民族大學拉開帷幕,此後,「中華吟誦大學生社團聯盟」成立儀式、「中華吟誦之夜」、「兩岸大學生社團聯合展演」、紫竹院公園雅集等活動依次展開,來自海峽兩岸的大學生共同參與了這一活動。

  畫意詩情,躬行君子人格

  「春眠不覺曉」「五裡一徘徊」「唧唧復唧唧」,東北師範大學中華古詩詞吟誦團此起彼伏的群誦接龍,帶領聽者在古今歷史時空中穿梭;「千古榮衰多少事,渾如一枕夢中花」,淮陰師範學院採菊詩社用綿柔的淮安方言,描摹出江南煙雨的朦朧美和平樸的人生況味;中央音樂學院龍吟社實驗性地採用大提琴、壎、長簫進行東西方樂器對話,烘託出一派古典東方氣勢……

  「誦讀是古代文人的基本技能,形式萬萬千千,精美絕倫,這是君子人格在現代社會的回歸,年輕人可以憑此加深對民族精神的理解。」中國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處處長孟慶瑜說。

  首都師範大學詩歌研究中心主任趙敏俐教授長期從事傳統吟誦的「搶救」工作,到各地搜集現存的吟誦遺產,在採訪、錄音的基礎上進行研究和推廣,致力於建立「吟誦學」。他認為,他們搶救的不只是文化遺產,更是一種精神。「當然,古代審美採用的古典美的標準,我們追求的君子人格是融合了當代社會特色的文化人格,有理想,有知識,有堅守。」  

中國戲曲學院學生在誦讀

  古韻新誦,化歸生活藝術

  吟誦已經成為一項在一代代人之間薪火相傳的事業。在「中華吟誦之夜」上,吟誦家戴學忱、常州吟誦代表人物屠岸等一展風華,而年輕的學子們則在詩歌原創大賽中顯山露水。中山大學嶺南詩詞研習社的毛進睿創作的長篇駢文《嶺南騷雅序》奪得特等獎。作為最接近上古音的方言,他的粵語吟誦讓聽者領略了嶺南文化的獨有魅力。「嶺南詩社的同學們詩寫得厚重,得益於他們繼承了嶺南文化傳統。」中華吟誦學會理事檀作文老師點評得獎作品時說,「傳統詩詞的格律需要堅守,年輕學子如果在格律上多下工夫,一定能超過前輩。」

  「吟誦要融合現代精神和現代傳播手段。」臺灣輔仁大學東籬詩社指導老師孫永忠教授說,「古韻需新吟,現代人有獨特的審美概念。」對於某些「譁眾取寵」的表現形式,他認為,「吟誦精神一脈相承,無論優雅素樸,或是熱鬧歡騰,不可失對中國文化『分寸感』的追求,切莫為了舞臺效果,失掉文人活動的味道。」

  吟誦不僅屬於舞臺,更屬於生活。「我一直記得老師說,表演藝術是二流的,生活藝術才是一流的。將靈魂浸潤到音樂中,讓吟誦浸潤到生活中,何樂不為?」中央民族大學紫竹詩社的負責人龍婷感慨。中華吟誦學會理事長韓經太教授研習古典文學多年,自小便對吟誦耳濡目染,他認為,「吟誦時完全可以穿上現代服裝,它不是過去時的概念,而是將生活藝術化的方式,引導人們尋回失落的語言美感。」

 東北師範大學在誦讀

  以吟會友,延續華夏文脈

  「以吟會友,以友輔仁,這句話特別贈給遠道而來的貴賓臺灣輔仁大學。」韓經太教授說。

  作為臺灣的代表,輔仁大學東籬詩社的參與讓這次「海峽兩岸詩文對話」具有特殊的意義。兩岸詩社通過十多年的交流,已經建立起深厚的情誼。促成兩岸詩社友誼的孫永忠教授說:「我們已經是親人了。去年母親節,徐州師範、淮陰師專的學生正好到臺灣交流,七八十個人擠進我的父母親家,祝我母親節日快樂。我跟我的父母親說,這是我大陸的家人。」

  「沒來大陸之前,覺得這裡很陌生,來到這裡才發現,同學們都很純真可愛,非常有人情味。」東籬詩社的張珈蜜說,「還記得去年在山東分別的時候,雖然只認識幾天,大家抱頭痛哭,怕沒有機會再見到,不過這次又『團聚』了!」她表示,吟誦先是將先人們的文化遺產進行內化,再經由自己體認表達出來,兩岸年輕人因為吟誦這一特別的表達的方式走到一起,可以在靈魂情感的深層次中進行交流。

  「我們不是簡單回到過去,套套古人衣冠,而是兩岸高校將文化傳統在現代語境中發揚光大。」徐州師範大學指導老師李昌集教授說,「依依不捨,熱淚沾襟,讓我們用這份情誼告慰祖先在天之靈,把感情傳給千秋萬代的子孫。」(吳楊文並攝影)

相關焦點

  • 兩岸大學生吟誦節側記:劍氣相思並作兩岸一聲吟
    兩岸大學生吟誦節側記:劍氣相思並作兩岸一聲吟 2014年07月29日 11:25:19  來源:
  • 中華文脈 薪火相傳 誦寫講經典活動在曲阜舉行
    為積極響應習總書記關於大力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號召,貫徹落實教育部和國家語言委員會關於傳承中國經典、創建誦寫講基地的部署要求,12月9日,「中華文脈 薪火相傳——誦寫講經典 我們在行動」實踐活動在曲阜孔子文化學院舉行。來自曲阜市的教師、學生和朗誦、書法愛好者300餘人出席觀看,活動引起強烈反響。
  • 張惠臣院長應邀出席「中華文脈 薪火相傳——誦寫講經典」活動
    為積極響應習主席關於大力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號召,貫徹落實教育部和國家語言委員會關於傳承中國經典、創建誦寫講基地的部署要求,12月9日,「中華文脈 薪火相傳——誦寫講經典 我們在行動」實踐活動在曲阜孔子文化學院舉行。來自曲阜市的教師、學生和朗誦、書法愛好者300餘人出席觀看,活動引起強烈反響。張惠臣院長應邀出席。
  • 探訪四地運河文化 兩岸「中華文脈營」開營
    蘇報訊(駐常熟記者 袁鼎)前天,由常熟兩岸書院主辦的「中華文脈營」項目在常熟開營,來自臺灣文化教育界、學界,兩岸婚姻家庭代表及青年代表等共60人參與。中華文脈營以「運河千年,書院傳習」為主題,在世界遺產大運河江蘇段沿線歷史文化名城常熟、蘇州、揚州、南京四地展開。
  • 誦華夏經典 展遂州風韻 2019年遂寧市中華經典誦讀比賽決賽圓滿落幕
    品國學與文明同行,誦華夏經典。由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主辦的「誦華夏經典 展遂州風韻」 2019年遂寧市中華經典誦讀比賽決賽在這裡舉行。入圍決賽的來自我市各單位、各學校的18支代表隊,用多樣形式演繹中華經典。在一篇篇精美絕倫的佳作中,觀眾們感受到了中華文化割捨不斷的文脈餘香。
  • 中華誦•2010經典誦讀晚會(清明篇)在廈門大學舉行
    為了增加大眾的參與度,讓更多的人了解清明,了解更多的民間習俗和傳統文化,講述自己與清明的故事,中華誦聯合新浪網開展了「清明博客徵文」活動和「清明象徵物」調查活動,活動受到了廣大網友的熱烈回應和支持。主持人在晚會現場公布了網上調查結果,並現場朗誦了部分博客徵文。
  • 以詩為媒探尋千年文脈,愛晚亭前詩意盎然
    「千年文脈在嶽麓山下沉澱,新時代,大科城擔負著傳承千年文脈、譜寫時代精神的歷史重任。」王鵬表示,書香大科城的打造,在嶽麓山下掀起了求知、愛學的良好氛圍,必將成為嶽麓山又一精神坐標和文化高地。改編於屈原少年時代作品的《橘頌》,中南大學中華經典吟唱團以誦唱橘樹獨立不遷、堅守本心的精神,彰顯出對當代大學生的一種榜樣力量;由湖南大學副教授陳功撰稿並指導的原創作品《「壹桌」之約》,則誦出了湖南大學青年學生志願者為湖北疫情地區的醫護家庭和孩子提供一對一在線輔導授課的感人故事
  • 品國學·誦經典·傳承中華文化|第二屆大學生中華經典美文誦讀活動...
    聽說顏值高的都關注了「湘農商學」品國學·誦經典·傳承中華文化》,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播,通過誦讀國學經典,幫助大學生親近國學精粹,提升個人文化素養,中國圖書館學會閱讀推廣委員會擬舉辦第二屆大學生中華經典美文誦讀活動。
  • 延續中華傳統文化,興我華夏禮儀之邦
    因此,為了延續中華傳統文化,以遼寧對外經貿學院為例,學校通過創立中華傳統文化學習推廣基地,舉辦各種結合中華傳統文化的活動來提高我校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興趣程度和融匯程度,培養大學生對於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情。通過在學校的實地調查,了解到當前青年大學生在學習傳統文化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一些相應的解決策略。
  • 繼承花鳥畫優良傳統 延續中華藝術文脈
    注重傳統文化 延續藝術文脈   中國畫教學是我國高等藝術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文化繁榮發展的題中之義。論壇上,許多專家都提出在教學中要注重對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延續中華藝術文脈。   「現在的學生在高考之前大多接受的是應試教育,對中國傳統藝術知識了解甚少。」
  • 「運河千年 書院傳習」——「中華文脈營」江蘇常熟開營
    中國臺灣網11月23日訊 一項促進兩岸文化、學術深層交流的活動—中華文脈營,於11月22日於江蘇常熟開營。本次活動以「運河千年,書院傳習」為主題,於世界遺產大運河江蘇段沿線歷史文化名城:蘇州、常熟、揚州、南京展開,為期六天的文脈營活動以創新形式的課程傳習方式,在運河沿線展開河道遺產、運河水工遺存、運河附屬遺存等大運河文脈課題的深度融合交流。由臺灣中華兩岸創意城市文化推廣協會組織的兩岸來自臺灣文化教育界、學界及兩岸婚姻家庭優秀代表及青年精英代表等近60人參與本次活動。
  • 海峽兩岸學子共祭甲午忠魂暨臺灣大學生中華文化研習營活動在山東...
    7月3日上午,海峽兩岸學子共祭甲午忠魂暨臺灣大學生中華文化研習營啟動儀式在山東省威海市劉公島海峽兩岸交流基地舉行。  趙熙殿表示,文化承載歷史,延續激發共鳴,傳承凝聚力量,團結統一的中華民族是中華兒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中華兒女共同的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兒女共同的夢。
  •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海峽兩岸大學生太極夏令營青島舉辦
    (圖片來源:青島臺辦)  中國臺灣網7月20日青島訊 7月16日,由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北京大學體育教研部、中華學院太極武藝學會主辦的,青島職業技術學院與北京大學學院太極攜手共建十周年慶典活動暨2015海峽兩岸大學生太極武藝夏令營活動在青島職院孔子文化廣場舉行。
  • 馮明珠暢談兩岸故宮傳奇故事 中華文脈共傳承
    (圖片來源:「中央社」)   每當談到兩岸故宮的話題,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總習慣回答說這就是文脈傳承。不知道是不是巧合,隔海同慶九十華誕的兩岸故宮特展展品中具有許多默契,郎世寧和王致誠筆下各異的駿馬,以及《寒食帖》和《伯遠帖》這樣的中華紙質文明瑰寶紛紛示人。
  • 兩岸大學生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
    華夏經緯網 兩岸大學生參訪團在國博前合影兩岸大學生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
  • 兩岸漢字藝術節溯源中華文化 韓子勇:中華文明生生不息,漢字是重要...
    【環球網報導 見習記者 尹豔輝】第九屆兩岸漢字藝術節7月23日在內蒙古美術館開幕,本屆漢字藝術節為期11天,聚焦草原文明、生態文明,以書法、篆刻藝術展以及內蒙古舉世聞名的居延漢簡和巖畫集中呈現了中華文明一體多元的文化面貌。
  • 延續歷史文脈 堅定文化自信
    延續歷史文脈 堅定文化自信——六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指示精神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視察時,強調要挖掘豐厚的運河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長江文化,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
  • 「中建海峽杯」第七屆兩岸大學生實體建構大賽
    第八屆海峽兩岸青年節峰會在此隆重舉辦。峰會現場外,一個獨具一格的建築展覽吸引了眾人的目光,這個建築專業展,是一年一度「中建海峽杯」海峽兩岸大學生實體建構大賽優秀作品展。展會的正中心,是主辦方中建海峽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的優秀建築作品展示。
  • 2016年兩岸合編中華語文工具書第二次成果發布會暨2016兩岸大學生...
    7月12日,兩岸合編中華語文工具書大陸編委會在西安理工大學舉行2016年兩岸合編中華語文工具書第二次成果發布會。大陸編委會詞典編寫組組長李行健介紹了大陸版《中華語文大詞典》(試印本)編寫過程。《中華語文大詞典》(試印本)是在2012年兩岸合編的《兩岸常用詞典》《兩岸通用詞典》基礎上擴充字頭和詞條編成的。
  • 新媒體研習營 兩岸大學生景泰藍點藍初體驗
    「第三屆兩岸大學生新媒體研習營」大學生參訪北京市琺瑯廠。  華夏經緯網7月17日訊:(邱夢穎)17日下午,參加「第三屆兩岸大學生新媒體研習營」的70名兩岸大學生來到北京市琺瑯廠,參觀了這個國內生產經營景泰藍最大的專業企業,並體驗景泰藍工序之一——點藍。  北京市琺瑯廠是行業範圍內唯一一家中華老字號,同時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基地。1956年1月,由42家私營琺瑯廠、造辦處(專為皇宮製造)、作坊合併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