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氣相思 並作兩岸一聲吟
徐州師範大學學生在誦讀
臺灣輔仁大學學生在誦讀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在臺灣輔仁大學東籬詩社5位社員的淺唱低吟中,辛棄疾的《西江月》穿古至今,演繹出現代人的詩性精神回歸。4月1日,「中華誦·2011年兩岸大學生吟誦節」在北京中央民族大學拉開帷幕,此後,「中華吟誦大學生社團聯盟」成立儀式、「中華吟誦之夜」、「兩岸大學生社團聯合展演」、紫竹院公園雅集等活動依次展開,來自海峽兩岸的大學生共同參與了這一活動。
畫意詩情,躬行君子人格
「春眠不覺曉」「五裡一徘徊」「唧唧復唧唧」,東北師範大學中華古詩詞吟誦團此起彼伏的群誦接龍,帶領聽者在古今歷史時空中穿梭;「千古榮衰多少事,渾如一枕夢中花」,淮陰師範學院採菊詩社用綿柔的淮安方言,描摹出江南煙雨的朦朧美和平樸的人生況味;中央音樂學院龍吟社實驗性地採用大提琴、壎、長簫進行東西方樂器對話,烘託出一派古典東方氣勢……
「誦讀是古代文人的基本技能,形式萬萬千千,精美絕倫,這是君子人格在現代社會的回歸,年輕人可以憑此加深對民族精神的理解。」中國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處處長孟慶瑜說。
首都師範大學詩歌研究中心主任趙敏俐教授長期從事傳統吟誦的「搶救」工作,到各地搜集現存的吟誦遺產,在採訪、錄音的基礎上進行研究和推廣,致力於建立「吟誦學」。他認為,他們搶救的不只是文化遺產,更是一種精神。「當然,古代審美採用的古典美的標準,我們追求的君子人格是融合了當代社會特色的文化人格,有理想,有知識,有堅守。」
中國戲曲學院學生在誦讀
古韻新誦,化歸生活藝術
吟誦已經成為一項在一代代人之間薪火相傳的事業。在「中華吟誦之夜」上,吟誦家戴學忱、常州吟誦代表人物屠岸等一展風華,而年輕的學子們則在詩歌原創大賽中顯山露水。中山大學嶺南詩詞研習社的毛進睿創作的長篇駢文《嶺南騷雅序》奪得特等獎。作為最接近上古音的方言,他的粵語吟誦讓聽者領略了嶺南文化的獨有魅力。「嶺南詩社的同學們詩寫得厚重,得益於他們繼承了嶺南文化傳統。」中華吟誦學會理事檀作文老師點評得獎作品時說,「傳統詩詞的格律需要堅守,年輕學子如果在格律上多下工夫,一定能超過前輩。」
「吟誦要融合現代精神和現代傳播手段。」臺灣輔仁大學東籬詩社指導老師孫永忠教授說,「古韻需新吟,現代人有獨特的審美概念。」對於某些「譁眾取寵」的表現形式,他認為,「吟誦精神一脈相承,無論優雅素樸,或是熱鬧歡騰,不可失對中國文化『分寸感』的追求,切莫為了舞臺效果,失掉文人活動的味道。」
吟誦不僅屬於舞臺,更屬於生活。「我一直記得老師說,表演藝術是二流的,生活藝術才是一流的。將靈魂浸潤到音樂中,讓吟誦浸潤到生活中,何樂不為?」中央民族大學紫竹詩社的負責人龍婷感慨。中華吟誦學會理事長韓經太教授研習古典文學多年,自小便對吟誦耳濡目染,他認為,「吟誦時完全可以穿上現代服裝,它不是過去時的概念,而是將生活藝術化的方式,引導人們尋回失落的語言美感。」
東北師範大學在誦讀
以吟會友,延續華夏文脈
「以吟會友,以友輔仁,這句話特別贈給遠道而來的貴賓臺灣輔仁大學。」韓經太教授說。
作為臺灣的代表,輔仁大學東籬詩社的參與讓這次「海峽兩岸詩文對話」具有特殊的意義。兩岸詩社通過十多年的交流,已經建立起深厚的情誼。促成兩岸詩社友誼的孫永忠教授說:「我們已經是親人了。去年母親節,徐州師範、淮陰師專的學生正好到臺灣交流,七八十個人擠進我的父母親家,祝我母親節日快樂。我跟我的父母親說,這是我大陸的家人。」
「沒來大陸之前,覺得這裡很陌生,來到這裡才發現,同學們都很純真可愛,非常有人情味。」東籬詩社的張珈蜜說,「還記得去年在山東分別的時候,雖然只認識幾天,大家抱頭痛哭,怕沒有機會再見到,不過這次又『團聚』了!」她表示,吟誦先是將先人們的文化遺產進行內化,再經由自己體認表達出來,兩岸年輕人因為吟誦這一特別的表達的方式走到一起,可以在靈魂情感的深層次中進行交流。
「我們不是簡單回到過去,套套古人衣冠,而是兩岸高校將文化傳統在現代語境中發揚光大。」徐州師範大學指導老師李昌集教授說,「依依不捨,熱淚沾襟,讓我們用這份情誼告慰祖先在天之靈,把感情傳給千秋萬代的子孫。」(吳楊文並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