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博青銅器修復技師靳鵬正在修復一件青銅鼎
昨天上午,在安徽省博物院,首次舉行的中國傳統文物修復技術拜師儀式上,5位在全國「響噹噹」的文物修復大師,接過徒弟的拜師茶。這些修復大師們,每個人都有一身「化腐朽為神奇」的絕招,支離破碎的文物經過他們手,顯示出原本的精美面貌。不過由於工作難度大、成才慢等多方面原因,文物修復人才奇缺,「排隊」等待修復的文物佔滿庫房。
五位修復大師收徒
說起「蘇派」文物古籍修復大師金春剛,業內無人不知。從1963年開始從事文物古籍修復工作,金師傅到今年從業已經整整50年。不過像昨天這樣由省博舉行的正式拜師儀式,他也是第一次參加。兩位弟子能「坐得住」,願意來幹這樣一項看似枯燥的工作,金師傅覺得挺欣慰。
昨天跟他一起收徒的也都是省博「館藏高人」,書畫裝裱大師洪秋聲的嫡系傳人——洪夫龍師傅、青銅修復「蘇派」傳人——靳鵬和曹心陽師傅,還有瓷器修復大師劉潔。放眼全國,在文物修復上能達到他們一樣水平的,沒多少人。 「在安徽,也就六七個人。 」安徽省博物院文保中心主任鄭龍亭驕傲地告訴記者,因為省博在全國博物館中的特殊地位,上個世紀50年代,曾經從全國引進了多位修復大師,經過多年發展,至今安徽省博物院的文物修復水平,在全國是一流的。
【修復現狀】待修復文物佔滿整個庫房
儘管有兩個徒弟幫忙,書畫裝裱大師洪夫龍依然告訴記者,手頭的工作「忙不完」。 「加上徒弟,我們一共四個人幹,可等著修復的文物,再花個五年都修不完。 」洪師傅告訴記者,書畫修復是個細緻活,一般修復一件書畫作品至少要三個月到半年的時間,而且只能手工操作,沒有捷徑可走。
在青銅器修復大師曹心陽和靳鵬的工作室裡,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兩位修復大師曾經用一年時間複製青銅器國寶楚大鼎,目前已經列入計劃等待他們修復的青銅器就排到了2015年。 「庫房已經全滿了,不敢讓他們送了。 」
【修復之艱】修復一部經書要用好幾年
在省博新館安徽文明史一個陳列展廳內,一尊元青花花卉紋八稜象耳瓶佇立在玻璃櫃中,釉色溫潤,美輪美奐,引不少參觀者駐足。為它驚人「美貌」折服的人們很難想像,這件元青花出土時是十幾片碎片,連瓶口都是殘缺的。修復它的,就是瓷器修復大師劉潔。把歷經數百年甚至一兩千年滄桑的瓷器修復,難度非常大,僅清洗瓷片就用了兩個月時間。最難的還是調色,在缺失或損毀的部分,繪上一樣色彩的花紋,調色、上釉,常要費時數月。在省博老館的一間修復室裡,文物古籍修復大師金春剛正在進行《孔雀明王佛經》的修復。2010年出土的這本佛經,經過常年潮溼環境的保存,已經嚴重損毀。金師傅剛剛用五天的時間,完成四頁佛經的揭裱、衝洗等工序,接下來還要從難以計數的碎片中,找出缺失部分,進行修補、全色等工序。一本100多頁的佛經全部修復下來,至少需要好幾年。
【修復之策】提供學習機會培養更多專家
人們常說「十年磨一劍」,但在文物修復這個行當,常常是數十年才能出一位大師。 「見效慢」「冷板凳」,這些都是年輕人「不願意幹」的主要原因。要解決這樣的問題,不僅要讓老師傅們把技藝傳授下去,更要形成良好的機制和氛圍。
鄭龍亭介紹,最近這些年來,我省為了留住人才,想方設法給他們應有的待遇。同時提供條件,讓年輕人有機會學習。昨天的拜師儀式上,不少徒弟都是高校相關專業本科甚至研究生學歷的高材生,這也是我省推進文物修復工作長遠發展的重要手段。 「靳鵬老師已經在科大給研究生上課,未來我們還計劃在全省舉辦各個門類的文物修復培訓班,希望未來省博能再推出一批,走向全國的文物保護專家。 」(王一婷 韓佳佳 王素英 劉媛媛 文/攝)
來源: 安徽商報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