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博物館將對唐卡文物進行修復

2020-07-30 青海新聞網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近日,青海省博物館結合唐卡的傳統保護工藝和現代修復理念,積極融合創新,經過大量實驗和充分論證,科學編制了《青海省博物館館藏唐卡文物保護修複方案》,並經青海省文物局審核批准後立項,該保護修復項目將在今年下半年實施。

據了解,唐卡文物作為青藏高原地區的特色文物之一,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歷來被廣大人民群眾視為珍寶。由於其本身經歷了較長時間的使用,加之保存環境不佳,流傳至今的唐卡文物普遍保存狀況較差,存在多種危害唐卡本體健康的病害,極大程度影響了文物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鑑於此,省博物館在館藏文物中挑選了數幅具有代表性的唐卡,涵蓋了唐卡常見的各種病害,用以開展唐卡文物的保護修復研究工作。

目前,國內專門針對唐卡這種複合材質文物的修復極為少見,採用的方法和技術路線還不成熟,保護研究較為滯後。此次省博物館實施的唐卡保護修復項目是對青藏地區特色文物唐卡的一次原創性修復實踐,也是省博物館致力於打造唐卡科學保護修復先行地區的一次重要嘗試。

相關焦點

  • 省博物館獲國家級文物修復一級資質
    【本報訊】昨日,記者從省博物館獲悉,省博物館文物保護修復中心獲得國家文物局可移動文物修復一級資質。這就意味著省博已經具備了修復國寶級文物的專業資質,是繼敦煌研究院、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後,我省獲得可移動文物技術保護設計甲級資質和可移動文物修復一級資質的又一家專業團隊。
  • 金昌市博物館館藏文物保護修復項目通過省文物局驗收
    近日,「金昌市博物館館藏金屬文物保護修復項目」順利通過省文物局結項驗收。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鄧天珍研究員、省博物館趙莉研究員、天水市博物館劉繼萍副研究員等專家在聽取匯報、查驗修復後的文物、審查結項驗收資料、質詢討論後,一致認為該項目實施過程符合方案設計要求,驗收資料齊全,目標任務全部完成,同意通過項目驗收。2019年4月,該項目修複方案經省文物局審核批覆,委託省博物館文物保護修復中心實施。
  • 三峽博物館的「文物修復」,原來是這樣進行的!
    此後,在接近半年的時間裡,飛天查閱了大量古書,從排列組合、串聯方式等方面進行了無數次的分析比對,連吃飯睡覺都在琢磨這到底是哪型哪款。最後靈光一閃,驀然回首似地,他終於從海量的資料中,找到了那件鎧甲的準確形制。關於文物修復的原則,飛天的見解可謂大道至簡,他說:「文物修復,除了修舊如舊、可識別性等原則外,一切文物修復的基石,就是『以史為據』。
  • 濰坊兩博物館獲文物修復資質
    濰坊市文物局副局長李洪勤介紹,文物保護與修復是博物館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原來市博物館僅有字畫、瓷器、陶器三項文物修復資質,遠遠不能滿足文物修復的需求,而臨朐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則只能帶著文物去外地「尋醫問診」。為了有效保護文物,濰坊市博物館、臨朐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分別向省文物局提出申請,並於日前成功獲得可移動文物修復資質。
  • 藏傳佛教五當召寺藏200餘幅清代唐卡得修復(圖)
    修復後的唐卡,修復工作包括整理連接、背面壓襯、補色、裝裱等。(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 攝影:王大方) 中新網呼和浩特12月29日,內蒙古文化廳文物處對外公布:日前保存於內蒙古最大的藏傳佛寺五當召的二百餘幅殘損嚴重的清代唐卡歷時數月,得以修復。 內蒙古文化廳文物處處長王大方介紹說,五當召是內蒙古最大的藏傳佛寺,建於清乾隆十四年(1749)。近三百年來寺內保存有大量的文物,分布於各殿堂。
  • 濰坊博物館修復業務範圍擴容 可修復文物近20項
    ,化石、陶器、瓷器、銅器等近20項文物將有望在博物館專業人員的手中「起死回生」,不出家門即可解決「看病」難題。但是,在實際文物保護工作中,未取得相關的修復資質,則意味著這些珍貴文物將不能得到及時修復,必要時,只能帶著文物「外出就醫」。濰坊市文物局副局長李洪勤向記者介紹,2014年以來濰坊市的博物館事業發展勢頭強勁,在抓好國有博物館改造提升的同時,大力發展非國有博物館,充分依據展示濰坊民間歷史文化,截止目前博物館總量為39家,其中,國有博物館16家,非國有博物館23家,居全省第三位。
  • 許昌市文物保護修復項目通過省文物局驗收
    8月4日,河南省文物局組織文物修復專家,對許昌博物館承擔的「許昌市文博單位館藏陶瓷、金屬文物保護修復」項目進行結項驗收。  據了解,「許昌市文博單位館藏陶瓷、金屬文物保護修復項目」由市文廣旅局主持申報,許昌博物館編制完成項目實施方案,並通過專家評審和省文物局批覆立項。
  • 平頂山博物館通過可移動文物保護修復資質評審
    11月20日,平頂山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館成功通過可移動文物保護修復資質評審。  11月15日,省文物局文物保護修復資質評審專家組一行蒞臨該館,對可移動文物保護修復資質進行評審。
  • 國絲承擔的西藏自治區3項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項目通過驗收
    2020年9月7日-8日,西藏自治區文物局組織專家在羅布林卡和布達拉宮對中國絲綢博物館所承擔的「羅布林卡格桑頗章陳設清布畫白度母唐卡保護修復項目、西藏博物館藏清代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項目及布達拉宮強康天篷保護修復項目
  • 金昌市博物館館藏金屬文物保護修復項目通過驗收
    12月4日,「金昌市博物館館藏金屬文物保護修復項目」結項驗收會在省博物館會議廳召開。
  • 濰坊兩博物館獲批可移動文物修復資質 助力當地文物「看病」難題
    、臨朐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館成功獲得可移動文物修復資質,化石、陶器、瓷器、銅器等近20項文物將有望在博物館專業人員的手中「起死回生」,不出家門即可解決「看病」難題。但是,在實際文物保護工作中,未取得相關的修復資質,則意味著這些珍貴文物將不能得到及時修復,必要時,只能帶著文物「外出就醫」。
  • 南京市莫愁中專文物修復中心可移動文物修復資質接受省、市文物局專家質量管理評估
    為加強莫愁中專文物修復中心的建設和管理,實現「以評促建、以評促管」。17日下午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省文物局)博物館處處長車寧,省文物局博物館處幹部徐文婷,江蘇省文物保護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徐飛,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博物館處處長葉長喜、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博物館處幹部周展等省、市文物局專家來到莫愁莫愁中專高廟路校區,對學校文物修復中心可移動文物修復資質質量管理評估。
  • 濰坊市博物館對館藏33套70件書畫文物進行修復,其中有不少大作
    文物修復師陳彥龍小心翼翼地將附著在屏風上的殘破畫幅輕輕揭取下來。8月4日,在濰坊市博物館的文物修復室裡,多名文物修復師正在忙碌,對館藏的一些書畫文物進行修復。據了解,這是近年來市博物館組織開展的規模最大的一次書畫文物修復活動,計劃修復書畫文物33套70件。
  • 修復青銅器用科技 說說國博文物修復那些事兒
    複製文物手跡求真 修補古代拓片務實 修復青銅器用科技  說說國博文物修復那些事兒  從中國國家博物館出發,一路南行,近30分鐘的車程後,一座安靜的小院映入眼帘。這就是國家博物館文保院的所在地。在這裡,國家博物館館藏143萬件文物得以修復和保護;在這裡,全國文保單位得到技術支撐、修復協助。
  • 省博物院舉行傳統文物修復技術拜師儀式
    省博青銅器修復技師靳鵬正在修復一件青銅鼎  昨天上午,在安徽省博物院,首次舉行的中國傳統文物修復技術拜師儀式上,5位在全國「響噹噹」的文物修復大師,接過徒弟的拜師茶。這些修復大師們,每個人都有一身「化腐朽為神奇」的絕招,支離破碎的文物經過他們手,顯示出原本的精美面貌。不過由於工作難度大、成才慢等多方面原因,文物修復人才奇缺,「排隊」等待修復的文物佔滿庫房。  五位修復大師收徒  說起「蘇派」文物古籍修復大師金春剛,業內無人不知。從1963年開始從事文物古籍修復工作,金師傅到今年從業已經整整50年。
  • 天水市博物館以「科技+匠心」做好文物修復
    其中,天水市博物館文物保護修復中心的工作,引起在場專家的廣泛興趣,尤其是在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中科技與匠心相結合的文保工作守則,得到了眾多專家表揚和肯定。  據了解,天水市博物館恢復建館之初,就把文物保護作為博物館的一項重要工作,積極參與文物日常養護。20世紀初,天水市博物館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工作,有計劃的開展了修復技術人員培訓、設備的採購以及館藏文物保護修復工作。
  • 他讓文物煥發新生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今天是國際博物館日,我們特別邀請民進會員、資深文物修復專家汪自強為大家講述西藏唐卡修復與保護的故事。汪自強中國絲綢博物館陳列保管部主任、研究館員。從事古代書畫修復和紡織品保護近三十年,擔任紡織品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副主任、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碩士研究生導師。
  • 博物館日看「文物醫生」如何修復文物
    ↑5月18日,書畫修復師在四川省博物院文物保護修復中心內查看冊頁修復情況。當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四川省博物院向市民開放文物保護修復中心,市民可近距離了解書畫等文物修復工作。 新華社發 (胥冰潔 攝)↑5月18日,書畫修復師在四川省博物院文物保護修復中心內進行全色。↑5月18日,書畫修復師在四川省博物院文物保護修復中心內對書畫殘缺部位進行託補。↑5月18日,書畫修復師在四川省博物院文物保護修復中心內修復冊頁。
  • 我在上博修文物 上海博物館開放文物修復體驗
    原標題:我在上博修文物,上海博物館開放文物修復體驗圖片說明:修復工藝師張力程正在對古陶瓷進行清洗工作  日前,由上海發布組織的職業微體驗活動——「帶你去上博體驗修文物」在上海博物館文物保護科技中心開展。
  • 探訪寧夏博物館:文物修復師用雙手讓文物重生
    西夏文物、北方青銅器的收藏數量和質量為文博行業所矚目。據國家文物局調查顯示,全國文物系統3000多萬件館藏文物中,半數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損。而中國真正從事文物修復工作的人員不過2000人,許多博物館裡幾乎沒有專業文物修復人員。在寧夏博物館,一共有12名文物修復師,專門負責館藏文物的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