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學修身的教科書

2020-10-18 山間溪流閱覽室

【原創】治學修身的教科書
    ——讀諸葛亮的《誡書子》
           作者 山間溪流
  
    讓我們先來讀一下諸葛亮的《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
  
        這篇流傳千古的《誡書子》的譯文如下:
  
  「君子的操守,(應該)恬靜以修善自身,儉樸以淳養品德。不澹泊就不能明晰志向,不寧靜就不能高瞻遠矚。學習必須靜心,才識需要學習, 不學習無從拓廣才識,不立志不能學習成功。沉迷滯遲就不能勵精求進,偏狹躁進就不能冶煉性情。年年歲歲時日飛馳,意志也隨光陰一日日逝去,於是漸漸枯零凋落,大多不能經時濟世,可悲地困守著貧寒的居舍,那時(後悔)卻哪裡來得及!」
  
  《誡子書》雖然是諸葛亮寫給兒子諸葛瞻的勸勉之言,但是其意義遠遠超出了它本來的用意,千百年來已經成為人們治學修身的教科書,尤其是「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一句更是千百年來廣為傳誦,成為人們人生的左右銘。
  「修身」表面含義是修養身心,而實質內涵豐富,「志存高遠」是修立志之身,「三人行必有吾師」是修謙虛之身,「書山有路勤為徑」是修勤勉之身,「欲正人先正己」是修律己之身,「崇儉養廉」是修廉潔之身,「學而時習之」是修為學之身,等等。
  在古代先賢們看來,修身是君子建功立業的基礎,是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諸事無「修身」而不立。而諸葛亮恰恰是注重「修身」的代表。他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生活十分儉樸,清心寡欲,常以春秋楚相孫叔敖自比。去世前命令將自己安葬於前線的定軍山下,而不運回成都舉行國葬,並明確表示殯儀從簡,依山造墓,能容下棺材即可,入殮時穿平常衣物,以免鋪張浪費。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能有此心胸,在人生的最後階段仍力行儉樸風氣,其「修身」之境界實在難能可貴,為後世景仰。康熙評價說「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對於如何修身,諸葛亮在《戒子書》提出「靜以修身」,靜方能養德,方能淡泊和明志,方能成學,否則「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理性。」以至最後「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此處的「靜」,狹義地理解是指安定清靜,廣義地理解則指清心寡欲,耐得住清貧,守得住寂寞,視名利淡如水,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福貴。明人洪應明在《菜根譚》中說:「靜中見真境,淡中識本然。風恬浪靜中,見人生之真境;味淡聲希處,識心體之本然。」其實,人生的真境就是恬然平靜,心體的本然就是淡泊樸實。一個人在寧靜平淡的安定環境中,才能發現人生的真正境界;一個人在粗茶淡飯的清苦生活中,才能體會人性的本來面目;人只有在清靜平和的環境和心態下,才會發現生命中真正值得追求的目標。
  諸葛亮是偉大的一代風流人物的典型代表,他集智慧和高尚人格於一身,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更為人們所推崇敬仰。
 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但是,我們重讀諸葛亮的《誡書子》,仍然感到十分親切。在這個物慾橫流世風日下貪汙腐敗成風的社會,我們需要弘揚諸葛亮的人格精神。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這是諸葛亮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如果我們國家廣大的公務員能以此作為自己的修身箴言,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那麼我們的社會風氣將會大大好起來,貪汙腐敗將會大大減少,我們的國家將會發展得更快。
  
      2008-05-03

相關焦點

  • 誡書子:《治學修身的教科書》
    治學修身的教科書——讀諸葛亮的《誡書子》文/溪流的港灣讓我們先來讀一下諸葛亮的《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誡子書》雖然是諸葛亮寫給兒子諸葛瞻的勸勉之言,但是其意義遠遠超出了它本來的用意,千百年來已經成為人們治學修身的教科書
  • 古人的讀書與為學治學有哪些講究和門道 古人的治學修身之道
    古人的讀書與為學治學有哪些講究和門道 古人的治學修身之道時間:2016-04-12 14:01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古人的讀書與為學治學有哪些講究和門道 古人的治學修身之道 古人讀書,五六歲以三百千(《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開蒙,識字寫字。
  • 想要修身、齊家,平天下,只需學會《大學》
    以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散文,這部書在歷史當中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大學》提出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
  • 《曾國藩傳》:修身治學,淡泊明志,堅毅簡約是做人之本
    修身治學是立身之本曾國藩很注重身心修養與嚴謹治學。曾國藩認為,人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才能修心養性,才能除祛雜念,才能專修學問。這在當時處於奢侈成風的大清王國,確實可以說是一種超脫與飄逸。身為禮部侍郎的曾國藩,官至七品,終成京城高官顯貴。
  • 孔子10句名言選粹,修身治學為人處世,見有所悟
    修身治學,為人處世。今天就與大家分享《論語》中關於修身治學的經典句子,望見後有所悟。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譯文】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
  • 曾國藩的治學之道:讀書治學,進德修業
    他一生中不論如何繁忙,無論是在京城裡讀書修身治學為官,還是督軍行船帶兵打仗,總不忘記給兄弟子侄寫信,講求進德修身,探究學問做人,娓娓道來,總把金針度於人,以自己的精神成長曆程,為官做人的經驗做例證,服人感人激勵人。
  • 荀子:讀書治學,修身成人
    《勸學》提供的治學之道,值得我們品味和學習。終身學習的必要性 《勸學》開篇即提出明確的主張:「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將學習設置為全篇甚至全書的第一個問題,這與荀子的人性觀緊密相關。他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必須通過學習來完善。
  • 曾國藩:讀書治學有四個要訣,學會受益
    曾國藩曾給家人寫過眾多家書,其中蘊含的治學之道,至今依然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啟迪性和借鑑性。 從30歲立志「學做聖賢」,曾國藩一直堅持用心研讀聖賢經典,注重典籍真言和國事人情的結合,並形成了自己的治學基本觀點:治學要經世致用,不僅僅要知其義理,更要解決「格物」和「誠意」問題。 「格物」就是「致知之事」,「誠意」就是指「力行之事」,推而至為農為圃、為工為商,各思慎其職而敬其事,便也是做學問。
  • 《曾文正公家書》中蘊含的治學之道
    但僅就這一部家書即讓曾國藩贏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讚譽,而其中蘊含的治學之道,至今依然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啟迪性和借鑑性。學以「格物」和「誠意」曾國藩生於封建末世湖南一普通農家,經歷了10多年不問世事的寒窗苦讀階段,科舉成名後步入政治生涯,他才真正接觸社會實際,逐漸認識到當時士子學人治學目的的空洞和無用。
  • 氣功與人類文化(16)儒家的氣功修身秘密
    」、「修身」和「用世」三者的統一提到儒家和氣功,人們心中不免有一個問號:儒家有氣功嗎?確實,儒家的宗旨是「用世」、「治世」,而「治世」的基礎是修身,故說儒家的「修身」屬於「治世」的範疇,那是不錯的。但若說「原無氣功含義」,那就錯了。這實際上是把氣功和「治世」、「用世」對立起來了,這無異於說「氣功」是出世的東西,因而是仙佛二門的專利。這是不正確的。
  • 夏美武:靜心方能治學
    能否靜心治學本質上反映了為學者的一種德性、一種修養、一種治學態度,它既能體現出學者的學術志趣,還會影響到學界的學術風氣,決定著學術研究的學術價值。錢穆先生曾言,「當知學問與德性實為一事」。儒家認為,「靜」本身就是一種修身方法,所謂「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論語》中的「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強調的就是古代學者更加重視修養自己的學問道德,而不僅是為了裝飾自己、炫示於他人。  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和偉大實踐,這也必將是一個學術大繁榮、大發展的時代。
  • 馮契的治學經驗與方法
    馮契的治學經驗與方法 來源:學習時報 2013-09-30 孫亮  馮契(1915―1995),浙江諸暨人。正是有了這種見識,馮先生較早地擺脫了蘇聯教科書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模式。其次,「化理論為德性」,在馮先生看來,這句話主要指治學上兩種不同的態度。一種是,哲學研究要言行一致。因為,哲學家不能嘴上是墨家的、至少是儒家的、道家的,行動上卻是楊朱一派的。所以他一生反覆強調「做人與為學的一致性」。另外一個意思是,研究哲學,應該使得哲學具有個性,體現哲學家本人的情感、趣味和理想性。
  • 23、做正人君子的教科書——再譚《大學》
    23、做正人君子的教科書——再譚《大學》    《大學》每讀一遍收穫都在升華,這是一篇做正人君子的教科書,特別是歷來的中國士者,也就是知識分子做正人君子的經典著作。由此,構成「修身」的全部內容。其次,在整個「修身」的全過程中,要始終貫徹「知、止、定、靜、安、慮、得」這「七能」,方能制約人的欲望,實踐人本性善的真誠「修身」。最終方能實現「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的願望。
  • 曾國藩:讀書治學,貴在得法
    在家書中,曾國藩曾多次強調讀書治學之道,這既是曾國藩治學經驗的具體總結,也是曾國藩讀書治學之道的生動示範,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鑑意義。實際上,做任何事都會面臨各種困難和挑戰,讀書治學過程中也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只要不斷發揮主觀能動性,虛心向學,總會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而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無疑是打開讀書治學大門的金鑰匙。曾國藩在其家書中比較重視讀書治學的方法,用具體的事例來進行說明,用較多的篇幅闡述相應的方法。
  • 曾國藩:讀書治學,貴在得法
    在家書中,曾國藩曾多次強調讀書治學之道,這既是曾國藩治學經驗的具體總結,也是曾國藩讀書治學之道的生動示範,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鑑意義。曾國藩特別強調讀書治學的方法,所謂的方法一是指學習的方式和路徑;二是指解決學習問題的方法;三是指克服學習困難的方法。
  • 《誡子書》的邏輯一定是圍繞「靜以修身」展開的嗎?
    基本上對此文公認的邏輯結構是這樣的:論點: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然後從立志、治學、惜時三個角度來論證。第一,「靜以修身」和「儉以養德」為何是主次關係而不是並列關係?第二,若「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是證明「儉以養德」的論點,卻為何放在「治學」和「惜時」之間,導致文章的思路不順暢?其二,對「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解讀,認為這兩句就是在證明「靜」的意義,只有靜下來才能「明志」,才能「致遠」。
  • 以敵為師:清末翻譯日本教科書熱潮
    所以他在《學制私議》中專列教科書之條,規定如下:奉聖諭廣訓為修身道德之綱領;將五經四子書分配大中小各學校;編譯各教科書悉以日本教科書為藍本,或譯用全書,或譯而修改之等等。梁啓超在1899年所寫的《東籍月旦》中,詳細介紹了日本教科書的科目、沿革、內容、編寫諸事。
  • 修身齊家 久久為功:十種中華好書,推薦給新時代的黨員幹部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有孟母三遷、嶽母刺字、畫荻教子這樣的故事,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樣的名言警句,更有許多優秀的家訓故事,本期奉上的專題書單,可助您修身、齊家、治事、理政。它是一部系統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書,是作者關於立身、治家、處事、為學的經驗總結,在傳統中國的家庭教育史上影響巨大,享有「古今家訓,以此為祖」的美譽。顏之推寫這本書的目的,即將自己一生的經驗和心得系統地整理出來,傳給後世子孫,希望可以整頓門風,並對子孫後人有所幫助。
  • 修身不過是常識
    《新修身》  李保田 主編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2年5月熱點修身,語出孔子等先賢。自孔之後,有「修身,齊家,平天下」之說傳至今世。由是看來,修身首先是個人行為,然後是家庭的需要,國家的訴求。修身,當指修養身心,提升個人道德思想水平。而作為一門學校課程,「修身」的意義則在於培養國民之道德,成就國家之人格。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李保田先生主編的《新修身》這門課程,煥發出新時代勃勃之力量。
  •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諸葛亮家訓《誡子書》
    這是一篇充滿智慧的家訓,是家訓中的名篇,文章闡述了修身養性,治學做人,道理非常深刻,讀來發人深省。也可以看作修身立志的名篇,是其一生的總結。誡子書諸葛亮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