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與人類文化(16)儒家的氣功修身秘密

2020-11-13 誠明子

儒家修身——氣功在儒學中的體現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史上,儒家是長期佔統治地位的一種學術思想。考察儒家學說和氣功學的關係,闡明儒家氣功的特色,無論對全面認識氣功,還是對發展當代氣功,都有重大意義。

孔子像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孔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前479年),魯國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而賢者七十有二。教學生的課程有六門,即《易》、《詩》、《書》、《禮》、《樂》、《春秋》。孔子一生,「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故無著作流傳於世。《論語》一書是他的弟子們關於他的言行的記錄。

孟子像


  
到戰國時代,儒分八家。其中以子思、孟軻一脈和孫氏(荀子)一派對後世影響最大。子思是孔子的孫子,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子思作《中庸》。」孟軻是鄒國人,他發展了子思的思想,《孟子》一書反映了他的學術思想。荀卿宗於儒家,但汲取了道家和法家等諸家之長,是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有《荀子》一書傳世。另外,還有一本後世儒家必讀的經典叫《大學》,它是《禮記》中的一篇。《禮記》一書反映了先秦儒家思想。下面我們從儒家的這幾部經典著作出發,來考察先秦儒家學說與氣功的關係。


荀子像

「治學」、「修身」和「用世」三者的統一

提到儒家和氣功,人們心中不免有一個問號:儒家有氣功嗎?有人認為,儒家歷來重於倫理道德和社會政治,因而儒家的「正心」、「誠意」等說法,皆屬「治世」、「用世」的範疇,原無氣功含義。若作氣功理解,那是後世人加上去的。確實,儒家的宗旨是「用世」、「治世」,而「治世」的基礎是修身,故說儒家的「修身」屬於「治世」的範疇,那是不錯的。但若說「原無氣功含義」,那就錯了。這實際上是把氣功和「治世」、「用世」對立起來了,這無異於說「氣功」是出世的東西,因而是仙佛二門的專利。這是不正確的。如前所述,道家氣功也是和它的社會實踐、治世、用世統一的。只不過儒家更為強調這一點罷了。儒家四書之一的《大學》對此作了系統的論述。翻開《大學》,第一句話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開宗明義,提出了儒家治學的三項基本原則(三綱)。進而又闡述了實現這三項原則的八個要素(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個要素裡,「修身」是根本,它貫穿於「八目」之中。
  
怎樣修身呢?《大學》說:「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何謂「正心」?《大學》裡有一段說明,它說:「身有所忿,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可見得其正者,中庸之道也。所以,「正心」就是「執中」,就是時刻使自己的心情處於中和的狀態。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在「慎獨」上下功夫,這是意誠的體現,所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慎其獨也」。另外,《中庸》明確地指出:「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這前一句講的是練功者寧靜時的精神狀態的境界,後一句是待人接物時的心平氣和的境界。若仍謂此不是氣功可乎?當然若站在周天功立場上,這當然是不符合「正宗」要求的,也算不上是氣功。
  
至於「治學」和「修身」的關係,《大學》強調了前者對於後者的作用,認為「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實際上二者是辯證的統一,是不能截然分開的。《中庸》就曾指出「治學」和「修身」之間有「自明誠」和「自誠明」之別。「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前者說的是由「修此」而「知彼」,後者說的是由「知彼」而「修此」。《大學》講的是儒家治學之道,強調的是「教」,是「自明誠」的過程。而實際上「修身」和「治學」是「自誠明」和「自明誠」交互促進的過程。
  
關於「修身」和「用世」的關係,《大學》說:「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可見「修身」是「用世」的基礎。但這只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用世」是「修身」的繼續,或者說「用世」中的「修身」是「修身」的一個飛躍。如何在「用世」的實踐中「修身」呢?關鍵在於一個「止」字,《大學》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裡的「止」和氣功學裡的「止念」本質和功效上都是一致的,「止」的結果都是獲得精神狀態的「定」和「靜」。所不同的是,後世道家(道教)氣功止於身(如《太平經》所說的「七正」);佛家止於境(「心注一境」);而儒家則要求止於事,按《大學》的說法,就是「止於至善」,即無論辦什麼事,遇到什麼情況,都要把自己的「心」止於「至善之境」。那麼何謂至善之境呢?《禮記·禮運》說得好,「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至善之境即在於一個「公」字。人們在自己的社會實踐中,若能將自己的心意止於「公」字,那麼他就進入了天人合一的高級境界了。
  
關於修身和用世的統一,《呂氏春秋》裡還有兩段精彩的文字。《貴生》說:
  
「道之真以持身,其餘緒以為國家……由此觀之,帝王之功,聖人之餘事也。」

《先己》中說:
  
「湯問於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伊尹對曰: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將先取。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嗇其大寶,用其新,棄其陳,腠理遂通,精氣日新,邪氣盡去,及其天年……昔者聖王先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

這兩段話,前者是道家的說法,修真持身而成聖為本,帝王功業為餘緒;後者則富於儒家色彩,聖王並重,但強調要「成其身」而後才能實現「天下成」。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在治世問題上,「內聖外王」的實質是一樣的,不過各有側重而已。儒家強調修身是治世的前提;而道家的重點則在於:只要你修身有成,幹什麼事情都能成功,連帝王之功業,亦不過是聖者之餘事。


————《氣功與人類文化》龐明 著 誠明子 輯錄

歡迎讀者關注誠明子老師。 頭條號 更多精彩繼續 ;看完後請分享到你的朋友圈,讓更多的人們來認識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造福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氣功與人類文化(20)韓非子的修身之道,你可知道?
    韓非子與氣功除儒家、墨家以外,法家是先秦諸子百家中以積極用世為主旨的顯學大家。法家的學說和氣功有多大關係呢?為了弄清楚這一點,我們以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韓非子)為例來進行考察。(鑑於法家與儒家都急於用世,故附於儒家敘述。)
  • 氣功與人類文化(19)修身必學:荀子的「遍善之度」治氣養心
    所以,荀子的修身特別強調治氣養心,他把「治氣養心」和治學處世結合起來,稱為「辯(遍)善之度」。他說:「以治氣養生,則後彭祖;以修身自名,則配堯舜。」這句話概括說明了先秦儒家對氣功實踐效果的認識。怎樣「治氣養心」呢?荀子將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對治習性,陶冶性情。具體方法則因人而異。
  • 氣功與人類文化 (二)史前文明與原始氣功 是個什麼情況呢
     從「北京人」(距今約70萬~20萬年),「山頂洞人」(距今約2萬年),到「仰韶文化」(母系氏族公社),「龍山文化」(父系氏族公社)等等,中華文明的誕生經歷了一個漫長而痛苦的孕育過程。對於史前文明的發展歷程,具有實證價值的史料為數不多,更談不上系統。
  • 氣功與人類文化(15)先秦道家氣功的主旨 老子 莊子養生之道
    以「全生」為目標的道家的修身,是和他們認識世界(為求知「道」而修「道」)的實踐相統一的。在這方面,先秦道家的共同原則是:循「德」求「道」,即按照「道」的本性也就是「德」的要求,來規範自身的生命運動(精神的和形體的),以求「道」而達於「道」。在這一共同原則下,先秦道家諸子又各有特色。
  • 氣功與人類文化(17)以「禮」制心,以道制欲,是修身的根本
    2020-11-15 08:39:24 來源: 帶你去看人世間 舉報   以「禮」制心——儒家氣功的特色
  • 儒家氣功與修道淺談
    由於儒家100多年來被批判、其儒家修養方法幾乎絕跡,看網絡上對儒家氣功的解釋都是顧左右而言他,不成體系,甚至歪曲事實,離題萬裡。根據多年研究、筆者把我所知道的研究結果寫出來,算是拋磚引玉,希望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保護有點作用。
  • 儒家氣功修持五法
    眾所周知,氣功主要分道家、佛家、儒家三派,道家和佛家的氣功研究者甚多,而唯獨儒家氣功闡發者甚少。儒家氣功首創於孔孟,其屬於性功範疇。過去,儒家修養工夫一直被誤解為做人規範或準則,斥之為封建禮教。筆者經過多年研究,發現並非如此,儒家修養工夫不僅僅是做人規範,它確為實現「超凡入聖」境界的不二法門。這與我國學者龐祝如的研究不謀而合。而且,儒家氣功與道家、佛家氣功相比,有其殊勝之處:一、儒家功夫側重於日常生活中的心性修養。臺灣氣功大師蔡肇祺認為,一個人只要完全「依神理活」,各種特異功能就能夠自然開發出來,他自己的功夫就是這樣「練」出來的。
  • 「和文化」是中華氣功的內核
    中華氣功有極強的生命力,以至於幾千年仍生生不已,綿延不斷。這是什麼原因呢?這要從氣功的內核來深究、細察、理解。要弄清楚中華氣功的內核,首先要弄清楚中華文化的內核,中華文化的內核是「和」,是「和文化」,而中華氣功所具有的鮮活內核亦為「和」。
  • 中國氣功與古近代哲學
    他們在某些場合中描述的那個「玄之又玄」的「道」,其實就是對氣功理論中描述的那個「氣」的哲學表述,他們某些有關「道」的運行規律及那套獨特的認識方法,其實也是得於氣功的,因此道家文化其哲學實質是氣文化的一部分。不僅道家哲學與氣功有著密切的關係,就是儒家學說也同樣如此,例如孟子的「養氣」之說就是顯著的例證。
  • 傳統氣功中的修養含義以及智能氣功科學中所述之修養有兩個意義
    在傳統氣功中,把修養視為超凡入聖達真的根本內容。儒家以「內聖外王」為修養目的,要達到「天人合一」的聖人氣象。道家強調修養自身之道以合天地之道,修養目的,要達到「上與造物者遊,而下於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莊子·天下篇》)的先天境界。
  • 論氣功的哲學基礎——氣功的本質
    氣功是人類健身的自我鍛鍊的社會實踐活動。它通過身、心、息的自我調整,培育體內元氣,以達到強體健身的目的,也是激發人體潛能,開發智慧和淨化人們心靈,涵養道德的修身養性的重要方法。氣功的本質應包括如下三個方面: 1、氣功本質是通過身、心、息的自我調整、自我鍛鍊,培育體內元氣,以達到強體健身的功夫和有效方法。這是氣功本質的基礎,也是氣功的初級本質。
  • 氣功就是憋氣?揭秘氣功的神秘面紗
    氣功是中國傳統武術功法,在80年代社會上還掀起了一陣「氣功熱」,普通人對「氣功大師」的言行深信不疑,而後來因為氣功的騙子越來越多,給社會帶來不穩定因素,所以「氣功」這個武術被人傳的越來越不堪。很多騙子把氣功定義為「最強的武術」,可以一打十,這樣的說法是錯誤的,氣功是修身的武術,不是競技類武術,沒有很大的攻擊能力,但在防禦方面氣功應該是佼佼者。
  • 書畫與氣功結合,淺議書畫氣功
    書畫氣功,是根據傳統書畫中含有的氣功機理加以強化,並直接揉入氣功的某些功理和功法進行修煉的,它運用氣功做書畫,在書畫中做氣功,通過氣運用筆,氣功通靈,不但有利於書畫者心、意、氣、手、筆、跡的和諧統一,提高書畫的藝術境界,而且可以氣功養生,進而利用書畫氣功實現康復頑疾治病救人的目的。
  • 健身氣功的營養觀
    具體來說就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膳食中應包括人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素。即蛋白質、脂肪、糖、礦物質、維生素和水六大營養素,以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      (二)各種營養素之間應有適當比例。
  • 要警惕所謂「氣功」的邪教化——從「日月氣功」談起
    一、「日月氣功」已發展成為邪教組織「日月氣功」由河南襄城縣人溫金路(化名金光道) 於1994年8月創立。他宣稱:「用日月的能量來調整身體,平穩心理,祛除疾病。只有修煉日月氣功,才能預測各種災害,未卜先知。」
  • 佛教有沒有氣功一說
    中國氣功,源遠流長。發揮我國獨具的優勢,以期對民族和世界人民作出應有的貢獻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為此我將對佛教與氣功的研究作一探討,拋磚引玉,祈翼同好指正。「氣功」最易使人聯及武術,武術中的「內家拳派」更以「氣功」作為防禦和襲擊敵人的必要功法。
  • 氣功名詞(十七)
    比喻氣功狀態下,五臟之間相互制約,達到神形的穩定狀態。②指逆五行而生,以達到合二而一。《黃庭內景經·涵虛注》:「修身不外五行相推,與相生各異。五行相生是順,五行相推是逆。逆乃易數也。順則金生水,逆則水生金,水中鉛是也。順則木生火,逆則火生木,火中汞是也。且金伐木而滋榮,水克火而既濟,五行來往,一氣相成。誰生誰克,一本共根,故曰:反歸一」。
  • 健身氣功特性分析
    健身氣功的創編,正是基於現代社會對於健康的普遍需求,將傳統氣功進行改編與創造,自覺發揮氣功在促進人體健康上的獨特性作用,以服務於現代人的健康理念與需求。作為一種民族傳統的體育養生形式,與其他助益於人類健康的運動形式相比,以健身氣功為代表的中國氣功在促進人類健康上具有其項目特殊性。
  • 屈原研習氣功的文化土壤:荊楚道家文化
    (《楚辭補註》中華書局出版社1983年版,第55頁)抓住這一特點是了解荊楚道家文化和屈原作品中道家氣功現象的關鍵。相對於北國而言,楚人生活在一個比較和諧優美的自然、社會環境之中,是一個人神雜處、巫風籠罩的神異世界,是一個保留原始遺風的、精神遠為自由純樸的世界。
  • 解密《道德經》(五):練氣功 與 長生不老
    後來有人據此創造了所謂「氣功」,還說練氣功可以益壽延年,更有甚者,發明了「硬氣功」,例如,用手掌劈磚頭,用木棍打在人身上,結果把棍子打斷。其實這些玩意兒一律是騙子,與其說是「氣功」還不如說是「魔法」,跟玩魔術一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