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氣功,是根據傳統書畫中含有的氣功機理加以強化,並直接揉入氣功的某些功理和功法進行修煉的,它運用氣功做書畫,在書畫中做氣功,通過氣運用筆,氣功通靈,不但有利於書畫者心、意、氣、手、筆、跡的和諧統一,提高書畫的藝術境界,而且可以氣功養生,進而利用書畫氣功實現康復頑疾治病救人的目的。
一、 中國書畫與氣功的淵源
中國傳統書畫與氣功有著深刻廣泛的淵源關係,這就是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營養培育的結果,尤其受道家老子、莊周、儒家孔子、孟子的思想影響最深。共同的哲學思想基礎和民族文化基礎,使中國傳統書畫與氣功與其說在理論和實踐上有許多相通之處,不如說它們是一脈相承,同源異派更為貼切。
1.受「元氣論」的影響
傳統氣功練氣,包括先天之氣及後天之氣兩種。元氣屬先天之氣,元氣生於先天之精,藏於人體命門,具有生命活動原始動力的作用,喻之為結丹大藥,把人與自然的關係用氣的概念進行了細緻的分析,形成一個完整的「元氣論」體系。
在中國傳統書畫理論中,「元氣學說」也放在統領的位置,強調氣字,如謝赫評畫「六法」以「氣韻生動」為先,學畫「六要」以「氣運兼力」為第一要。在書畫中將一切能夠表達出大自然博大沉雄、蒼古靜逸和淹潤富有生機的筆墨效果稱為「元氣」。如謂「全體渾滄,元氣磅礴」,「筆力圓穩,墨氣深厚,真有元氣淋漓之觀」。清人王昱論畫曰:「元氣磅礴,超凡入化,神生畫外者為上乘。」王羲之指出:「書之意必達乎道,同混元之理。」於是「元氣論」形成中國畫的特色:強調主客觀形與神的統一表現法,反對不傳神的「形似」,也反對沒有形象的「神似」,主張形與神統一的「形神兼備」。在書法中要以氣的運動規律貫穿於書法的字裡行間,做的「氣脈通於隔行」。
2.受「道法自然」之影響
傳統氣功都重視身、心、息三調,使之「靜觀內守」、「收視返聽」、「恬淡虛無」,天地人宇宙合一,順其自然,自然感應,自然得道。
傳統書畫理論,要求臨池之際必先立意,放鬆身心,澄慮凝神,心平氣和,做到意在筆先,即從「無意」中生「有意」,在「有意」中筆下生輝,甚至賦予人格化。無意中怎能生有意呢?必須有平時的素養,從聽說大自然的奧秘中得來,故自古書畫家都喜流連名山大川,博採人情風俗,勤於寫生,師法自然,通過長期修煉,胸藏萬機,臨池自生丘廓,情意隨來。
3.受陰陽學說的影響
傳統氣功理論把內與外、陰與陽、動與靜、松與緊、剛與柔等對立統一的兩方面巧妙地結合起來,達到非常完美的境界。
在傳統書畫理論中,黑與白、長與短、疏與密、虛與實、繁與簡、似與不似、入筆藏鋒收筆回鋒、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開先合、欲行不行、欲止不止等用筆法,都是以陰陽對立統一學說為指導並恰到好處的。
4.受「道德學」的影響
傳統氣功歷來把修身養性並列,提出「性命雙修」準則,而且把道德的修煉放在首位,叫積善成德,神明自得,德高功高,功德圓滿等。
傳統書畫亦然,認為書畫是人的思想品格,感情和筆墨技巧的統一,是人的心靈感情流露,講究天資、功力、學養,品德並重。
二、中國書畫與氣功的共同機理
中國書畫與氣功有著許多共同的機理,是值得我們深入挖掘和整理提高的,不妨例舉於下:
氣功千門萬派,但萬法歸宗有三個共同的要素:調身、調心、調息。且試就此三調與中國書畫臨池的要求對照一下:
1.調身,即是姿勢的調整。任何氣功行功時,都有一定的姿勢,如坐、臥、站、行式子導引等。這些姿勢的設計,不外乎要使大腦、骨、肉、經絡以至整個身心都調整到放鬆入靜、經絡暢通的狀態,以利於真氣的運行蓄積和採放等。
而中國書畫的坐姿,基本同於氣功的平坐法,站姿則於馬步站樁相同,要求肩、肘、臂、指相對放鬆,做到下實上虛,心平氣和。用拔蹬法或五指齊力法執筆,調動手三陰三陽經的暢通,以利導引真氣,達到力透紙背、氣韻生動的境界,實與氣功中的手印和鬆柔小棍有異曲同工之妙。蘇東坡謂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包世臣論書說「定氣先將兩足安,全身精力到筆端,悟入鵝群行水勢,方知五指力難完。」都道出了此中機理。
2.調心,即意念,氣功中的「意念導引」是非常重要的,有「氣功者,意念之功也」的見解,通過某種特定的意念,以一念代萬念,達到高度入靜,進入氣功態。同時又可向潛能下達指令,完成各種奇妙的使命。
在書畫臨池時,首先需要潛心澄慮,構思立意,此時全神貫注於書畫構想之中,其他雜念全消,完全而且高度進入氣功態了。
3.在調息方面,氣功與書畫,都講究深、長、細、勻的自然呼吸、和配合式子用的某些特定的呼吸方式,藉以完成外氣內收,內氣外放,以及升、降、開、合等真氣調運功夫。在書畫臨池時,則要做到氣息相隨,筆到氣到,氣到力到,也必須通過呼吸的自然調整,導氣運筆,完成順逆、提按、頓挫、輕重、疾徐等動作,使畫面氣韻生動鍥於玄妙。
除上述三調外,尚有許多方面皆有相似之處:
1.在精神狀態上,氣功與書畫都要求凝神靜氣,排除雜念,保持正氣之態,把神意集中在「凝想形物」或「意守」上。
2.在用力的重點上,書畫強調全身氣力注入筆端,也就是氣運筆端,作品的氣勢乃體現於筆力之中,有「骨氣形神,皆本於立意而歸於用筆」之說,潘天壽雲「古人用筆,力能扛鼎」。氣功鍛鍊則要求煉出外柔內剛的尤其是臂足與五指的靈敏反應力,二者不謀而合。
3.在氣運連貫上,氣功通過採氣、貫氣、導氣等活動,打通周身經絡,使真氣周天運行,而達到練功最佳狀態;書畫講究氣的貫通,是通過體內氣運的連貫而達到運筆的連貫效果的,因而書畫中的一氣貫筆既有利於書畫用筆氣勢和氣韻的形成,又有利於人體氣運周天的效果。
4.在靈悟上。氣功與書畫都重視靈感與悟性,把人的天資、功力、學養、品德調到最佳狀態,表現出神奇完美的境界。進入這種狀態的氣功書畫,可以通靈治病,驅邪護體,既是美的藝術享受,又有超凡的治病功能。
5.在循序漸進上,學書畫從一家之法入手,練到較高層次後,就可博採旁通,法無定法了;學練氣功,亦以一種功法入門兩之有素後,進入無法為法的高層次。
6.在表現形式上,氣功與書畫都是精簡的外形,而有豐富的內涵。如書畫在形式上,只須筆墨紙就可作畫,而用精簡的筆墨表現複雜的思想感情與物象,乃為上品;氣功行功亦精簡到只要一處清淨的環境或房間,即可開功。然氣功的三調,性命雙修與精、氣、神、鍊金丹等內涵則極為豐富、繁細乃至神妙莫測。氣功要求恍兮惚兮、虛無縹緲的模糊景象與畫景的虛與空白,不約而一。
三、書畫氣功的效應
1.書畫氣功運用氣功做書畫,通過書畫做氣功,二者相輔相成,不斷升華,不但利於書畫藝術功力的提高,而且有利於書畫者的身心健康,並開發潛能。然就其各自的特點來說,書畫氣功則是將傳統的書畫藝術中的氣功機理自覺地完善起來,使之理論化,序列化,使書畫藝術之道與氣功養生之道有機融為一體,更加充分地發揮書畫藝術抒情達意、養生益壽、開發智慧的妙用。氣功書畫,則是書畫氣功的成果體現,它是以書畫藝術為載體,貫以氣功信息為能量,貯存於紙墨書畫之中,有所謂:「運氣著墨寓氣於畫,是畫成之訣竅。」在這裡,書畫與氣功二者的關係數氣為書(畫)之母,書(畫)為氣之帥。類似人體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一樣的道理。
氣功書畫效應大小如何,則取決於書畫氣功師的功力高低深淺而定,功夫高深者,則能量高,效應大,低淺者則能量效應小。故善書畫者應進一步有意識地修鍊氣功;氣功功力較強者則應努力習練書畫;氣功書畫兼有一定功力,則應深入修鍊金丹大道,溝通千古信息,收道法自然之神效。所以,我們的標準是既堅持書畫藝術的完美性又堅持氣功功力的高能性,達到欣賞價值與治療價值兼優,藝術與功能的統一。
2.書畫氣功是將書畫藝術推向新水平的一條捷徑,如「氣運用筆」是中國傳統書畫「以意用筆」的核心,也是產生「氣韻生動」藝術效果的重要手段,它使書畫者全身氣力連貫地運至筆端,下筆自然能「力透紙背」,遒勁有力,具風骨神韻,以一筆連萬筆,便形成筆勢,使意氣力高度協調統一,筆下點劃自然生動,直中有曲,柔中有剛,行中有駐,使書畫者的天資才華自然流溢若有神助。
當代姜成楠先生提出氣通心跡「六合」,「心畫」歸心,是深得書畫氣功基礎法要諦的。他把心與意,氣與手,手與筆,筆與跡,跡與心緊密配合叫做心跡「六合」。其中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手合,合於書畫者身體之內,謂之「內三合」,手與筆合,筆與跡合,跡與心合,合於書畫者身體之外,謂之「外三合」,六合打通,則「心手相應」、「形神若一」,充分發揮氣運用筆的效應。
書畫在我的自我欣賞,叫「心畫」歸心,有如氣功的「精神內守」、「神不外馳」或「形神若一」、「內外一體」之效。使書畫者在欣賞自己書畫或他人書畫中,心情愉快,起到暢神養心的作用。故愛好者視「書畫為人類精神之營養品」,收藏書畫,布置環境,作為調節心靈、美化生活的一大快事。
3.書畫氣功的養生效應。書畫氣功作為一門藝術與氣功的統一科學,必然產生奇特的養生效應,起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作用,這已為歷史和現實所證實,如唐朝四大書法家虞世南、歐陽洵、柳公權都活到80歲以上,顏真卿76歲時被叛臣所殺,否則也是高壽;現代書畫家張大千、李苦禪、高希舜等都活到80多歲,齊白石、何香凝、陳半丁等都活到90歲以上。現世著名書法家孫墨佛、朱屺瞻壽過百歲仍耳聰目明。(李鶴松 李縵雲)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