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分析《唐詩三百首》發現了這五個秘密

2020-12-06 天眼新聞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想必這句話大家都不陌生,其出自《唐詩三百首》編者蘅塘退士所作原序。

關於《唐詩三百首》,你還知道多少呢?

唐朝最高產的五位詩人是哪些?《唐詩三百首》中哪種類型的詩最多?你的腦袋中是不是有很多問號?

出於義務教育教材的強力推薦,幾乎所有人從小就和唐詩有著不解之緣。但是今天,我們不複習韻律,也不品派別,就從數據的角度重新認識一下《唐詩三百首》!

唐詩的體裁構成

《唐詩三百首》按體裁可分為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古詩、七言古詩和樂府七類。

其中,五言律詩湧現了大量優秀的詩作,數量達到80首,這可能是因為五言律詩具有「二二一」(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或「二一二」(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節拍群,奇偶相配,富於變化,能夠更靈活細緻地抒情和敘事,語句的表現力強。

在七類體裁中七言古詩收錄數量最少,僅有28首。七言古詩作為一種古老的詩體,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發展歷程,在唐代走向成熟。

唐朝Top5高產詩人

按照詩人作品產量由高到低排序,可以得到唐朝Top5高產詩人名單,他們依次是白居易(3075首)、杜甫(1371首)、李白(1178首)、劉禹錫(816首)和元稹(719首)。

從產量來看,在白居易面前,李、杜也略顯遜色。

從代表作來看,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謂高考語文常客,其朗朗上口的韻腳、快慢分明的節奏經常讓人讀著有酣暢淋漓之感,不愧是能讓「江州司馬青衫溼」的好詩!

杜甫許多膾炙人口的佳句,只讀一遍便在腦海裡三日不絕揮之不去。例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等。

浪漫主義詩派代表人物李白,其人心胸之闊,桀驁不馴;其詩格局之高,氣勢磅礴。情極悲憤而作狂放,語極豪縱而又沉著,可謂才氣逼人。其代表作《將進酒》《蜀道難》等乃治療抑鬱之良藥,大家失意或者傷心時酌情朗誦兩遍,情緒可得緩解!

最後兩位詩人分別為劉禹錫和元稹,知名度稍遜於前者。

寫到這裡,順便給大家科普一下自古以來最高產的詩人——乾隆皇帝。是的,你沒看錯,作詩量世界古今雙第一,一生89歲作詩42250首。

全唐朝2700多位詩人300年的總產量也只有48900首,可見乾隆一人出詩量可擋世界第一詩朝300年的世界紀錄,且其詩內容遍及經史子籍、政經文教、家國個人,題材弙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不愧是朕。

全能的「大李杜」

在七個唐詩體裁中,李白、杜甫等能創作,不愧是家喻戶曉的「大李杜」,可謂全能型創作選手。

李、杜之後還有白居易、李商隱、王維、岑參和韋應物,他們的作品體裁也較為豐富。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並不是說其他詩人不寫某些體裁,而是寫了此類體裁又能被《唐詩三百首》收錄的體裁數量,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出詩人所擅長的體裁種類。

詩的精髓要記住

分別對古詩具體內容和古詩分類進行文本挖掘,分別得出以下結論——

古詩內容方面。從詩歌的意象來看:「月」「明月」等關鍵詞出現的頻次較高。

古往今來,「月」常被文人墨客作為寄託思念的物象,正所謂望雲思友、望月懷人,如杜甫的《恨別》:「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雲白日眠。」

此外,「長弦」「琵琶」「青山」「春風」等物象也經常被使用,在特定場景可象徵不同的含義與情感。

從詩歌的時空來看,「萬裡」「隔」「年」等詞出現的頻次較高,這是因為古代交通不便,以書信作為主要的通訊方式,一旦分離,相見甚難,而詩詞中常出現的「見」「不見」等關鍵詞更加凸顯了離人糾結與無奈之感。

而在古詩分類方面,「寫景」和「抒情」出現的頻次最高。

一般而言,古詩大多寫景抒情、觸景生情,很少有單純寫景,詩人的境遇、情感一定會與所見之景結合起來。

例如,同樣是春天,得意時賞春(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失意時傷春(桃杏嬌妍能幾日,逝水無情春月明)。

其他較多見的唐詩類型,還有「送別」「懷古」「思鄉」「邊塞」等。

壽命與產量成正比

除了詩人才能之外,還有哪些因素會對詩人作品量產生影響呢?

記得之前看過一篇報導,某院士總結科研成功的經驗是因為自己活得比同行久,莞爾之餘細想很有道理。由此可以聯想到,詩人壽命對作品產量具有正向促進作用,平均壽命的增加會帶來平均產量的增加。

產量唐朝第一詩人白居易74歲以及前面提到的產量古今第一詩人乾隆皇帝89歲,成功的秘訣原來是才能+長壽呀!

這個結論,就問你服不服

綜上,大致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唐詩三百首》裡出現次數最多的體裁是五言律詩,最少的是七言古詩。

第二,唐朝詩人中當數白居易最高產,雖然李、杜才氣逼人、名聲更響,但從產量角度看,均沒有白居易多。

第三,李白、杜甫擅長全部七種唐詩體裁,可謂全能型選手。

第四,《唐詩三百首》中寫景抒情詩最多,且「月亮」這個意象出現頻率最高,一般寄託相思之情。

第五,詩人壽命在一定程度上正向影響作品產量,正所謂活到老、寫到老。

怎麼樣,關於唐詩的這些大數據,是不是讓你大開眼界呢?

來源 山西青年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

相關焦點

  • 用數據分析了唐詩三百首,發現最秀的竟然不是李白?
    本文爬取了古詩文網[1]《唐詩三百首》裡唐詩相關數據。首先,分析了唐詩體裁的構成。其次,篩選出唐朝Top5高產詩人名單。然後,分析出不同詩人擅長創作的題材類型。接著,對古詩內容和古詩類型進行內容分析。最後,探討了詩人壽命和作品產量的關係並給出總結。「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想必這句話大家都不陌生,其出自《唐詩三百首》編者蘅塘退士所作原序。
  • 我用數據分析了唐詩三百首,發現最秀的竟然不是李白?
    摘要:本文爬取了古詩文網[1]《唐詩三百首》裡唐詩相關數據。首先,分析了唐詩體裁的構成。其次,篩選出唐朝Top5高產詩人名單。然後,分析出不同詩人擅長創作的題材類型。接著,對古詩內容和古詩類型進行內容分析。最後,探討了詩人壽命和作品產量的關係並給出總結。
  • 大數據分析5萬首《全唐詩》,發現了這些秘密
    今天,詩詞君帶著這些問題,通過基於人工智慧的語義分析技術,對《全唐詩》進行深度的文本數據分析,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秘密《全唐詩》是清康熙年間編校的一本唐詩合集,歷時一年多編校成文。收錄詩人,凡二千二百餘人,收錄詩作四萬八千九百餘首。
  • 精讀《唐詩三百首》:《唐詩三百首》題辭解讀和內容概述
    且五七言律絕二體,而唐宋人又雜出其間,殊乖體制。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每體得數十首,共三百餘首,錄成一編,為家塾課本。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能廢。較《千家詩》不遠勝耶?諺雲,「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請以是編驗之。
  • 大數據告訴你影響力最大的唐詩居然是這首
    此前,王兆鵬用大數據的研究方法推出的唐宋詩詞研究的定量分析成果引起了學術界和公眾的廣泛關注,諸如 「李白最喜歡用的詞是黃金,杜甫最喜歡用萬裡」「宋代,浙江一省的詩人數量佔了全國的四分之一」等結論是這項研究所引發的有趣問題。數位化及可視化研究能否給傳統人文學科帶來新的改變?這一問題的熱度在爭議中節節攀升。
  • 大數據告訴你,影響力最大的唐詩居然是這首
    此前,王兆鵬用大數據的研究方法推出的唐宋詩詞研究的定量分析成果引起了學術界和公眾的廣泛關注,諸如 「李白最喜歡用的詞是黃金,杜甫最喜歡用萬裡」「宋代,浙江一省的詩人數量佔了全國的四分之一」等結論是這項研究所引發的有趣問題。數位化及可視化研究能否給傳統人文學科帶來新的改變?這一問題的熱度在爭議中節節攀升。
  • 關於《唐詩三百首》,你知道了太少了關於《唐詩三百首》,你知道了...
    說到《唐詩三百首》,幾乎無人不知,連三歲小孩子都能背誦。 上學的時候,誰沒有為那些背不完的唐詩而頭疼呢? 年歲漸長,才漸漸讀完唐詩,才知道這本書的難得。
  • 《唐詩三百首》到底有沒有三百首詩
    而《唐詩三百首》也只是記錄在冊的詩集,這只是唐朝詩詞中的一小部分。我們熟知《唐詩三百首》卻不是唐代人所編,而是到了一千多年後的清朝乾隆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973年。編選者名為孫洙是一位唐詩愛好者。他字臨西,別號蘅塘退士,江蘇無錫人。而他的這本《唐詩三百首》卻是為了為自家書塾所做的課本供孩童們背誦,自問世以來,他的這本書可謂是被廣大學者奉為最成功的唐詩選集。
  • 唐詩三百首》不是三百首為何杜甫的詩最多?
    《唐詩三百首》是我們的啟蒙讀物之一,幾乎每人家裡都有一本,甚至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的說法。因此哪位作者被選入《唐詩三百首》的作品多,往往被視作誰的地位高,誰的好詩多。這樣說是有一定道理的。自古唐詩的選本非常多,蘅塘退士的這本書如此受推崇,說明他選詩確實有獨到之處。
  • 解析唐詩選本優劣:《唐詩三百首》全面但保守
    《唐詩三百首》  相對全面,但編選比較保守  選者孫洙(蘅塘退士),乾隆十六年進士。自序選詩原則是代替通行的《千家詩》,選膾炙人口之作,作為家塾讀本,確達到「風行海內,幾至家置一編」。共選77家,詩302首。
  • 77位詩人,318首詩,《唐詩三百首》竟然不是三百首詩?
    唐詩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寶庫的一顆明珠,對後世的文學發展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唐詩三百首》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大多數人不知道唐詩三百首有多少首詩。清代乾隆年間蘅塘退士以《唐詩別裁》為藍本編撰,《唐詩三百首》每有增補,有三百一十三首、三百一十七首、三百二十一首等不同版本,我們對三百一十八首的版本進行盤點。《唐詩三百首》共收錄77位詩人,318首詩,涉及五言古詩、樂府詩、七言古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共7種體裁。
  • 唐詩三百首的選編來源
    在前人的分析研究的基礎上,筆者綜合各方的觀點,將唐詩三百首的歷史發展及其內容特點做成一個系列。力求精簡充實,富含營養。本期是唐詩系列的第一期,將對於唐詩三百首的產生的歷史淵源及其選本變化做一定闡述。
  • 《唐詩分類品賞》:另一種「唐詩三百首」
    月第一版,48.00元  皇皇《全唐詩》近五萬首,蔚為大觀。中國人最熟悉的選本莫過於清朝蘅塘退士編選的風行二百餘年的《唐詩三百首》。《唐詩三百首》口碑極好,是唐詩啟蒙當之無愧的首選。可是,且不論任何一種選本本身都會有局限性,就其後果——大多數中國人只知有《唐詩三百首》,不知《全唐詩》為何物而言,也有掛一漏萬、罔顧其他唐詩之美的遺憾。
  • 唐詩三百首,篇篇為情愁,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唐詩三百首》是一部流傳很廣的唐詩選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八十九年間,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雲蒸霞蔚,名家輩出,唐詩數量多達五萬餘首。孫琴安《唐詩選本六百種提要·自序》指出,「唐詩選本經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餘種。當中最流行而家傳戶曉的,要算《唐詩三百首》。」
  • 舉國皆知的大詩人,《唐詩三百首》卻沒有他的名字
    但是,這樣一個無論人氣還是實力均屬唐朝一線的大詩人,在目前最為流行的唐詩選本《唐詩三百首》中,卻沒有一席之地——連一首作品都沒有入選。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是一個至今爭議不休的問題:是李賀的水平有問題,還是《唐詩三百首》的編選出了問題?
  • 舉國皆知的大詩人,《唐詩三百首》卻沒有他的名字
    但是,這樣一個無論人氣還是實力均屬唐朝一線的大詩人,在目前最為流行的唐詩選本《唐詩三百首》中,卻沒有一席之地——連一首作品都沒有入選。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是一個至今爭議不休的問題:是李賀的水平有問題,還是《唐詩三百首》的編選出了問題?
  • 唐詩三百首,果真就是三百首嗎?它的第一首,名叫什麼
    》了,因為《唐詩三百首》這部詩集,恐怕是連所有的小朋友們,也都是耳熟能詳的。《唐詩三百首》,人人皆知,不過,這裡面卻隱藏著一個有趣的問題,這就是——《唐詩三百首》,它真的就是不多不少正好三百首唐詩嗎?它的第一首詩,又是什麼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個問題吧。
  • 一起精讀《唐詩三百首》
    我是一個朝九晚五的小職員,且不說找齊所有版本所花的金錢與研讀這麼多版本所花的時間,單是這過程中需要忍受的孤苦寂寞,沒有人激勵,恐怕也是難以堅持下去。因此,我將這個方法做了一下改良,用來研讀《唐詩三百首》。我並沒有找齊所有《唐詩三百首》的版本,只找了其中八個重要的版本,輔以工具書和延伸讀物,來研讀《唐詩三百首》。
  • 《唐詩三百首》讀書報告
    《唐詩三百首》是一部流傳很廣的唐詩選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八十九年間,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雲蒸霞蔚,名家輩出,唐詩數量多達五萬餘首。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無錫人孫洙和夫人徐玉蘭完成了《唐詩三百首》。
  • 《唐詩三百首》一共只有三百首唐詩嗎?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至今仍然廣為流傳,《唐詩三百首》也幾乎成為家家必備的古體詩啟蒙書,很多人的童年都是從背誦《唐詩三百首》開始的。可是,你知道《唐詩三百首》是誰編的嗎?當時流行的詩讀本是《千家詩》,《千家詩》是由宋代謝枋得《重訂千家詩》和明代王相所選的《五言千家詩》合併而成,內容多為唐宋時期的名家名篇,都是七言律詩和絕句,全書共22 卷,錄詩1281 首。孫洙早年入京師國子監學習,乾隆九年(1744)中舉,乾隆十一年出任江蘇上元(今江寧)縣學教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