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書法如何讀帖

2020-08-14 書法雅集

讀帖,臨帖和出帖


學書法不臨帖始終是瞎寫,臨帖不讀帖始終是瞎臨,可見讀帖對於學書法的重要性。


讀帖之前要選帖,選帖就是針對自己要學的某一種字體,考慮自己的情況,選一本適合自己的字帖非常重要,一本字帖選定之後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內要跟它耗下去,不要輕易換帖。



我的習慣是拿到一本新的字帖,要先研究一下作者生平,比如褚遂良的《倪寬贊》,先了解一下褚遂良書法的特點,而後是《倪寬贊》處於褚遂良書法的哪一個階段,這本帖有什麼特點和規律都要做到心中有數。



讀帖之前可以把這本帖的文本多讀幾遍,比如《蘭亭序》,可以把《蘭亭序》這篇文章多讀幾遍,如果能背下來最好,這個過程的好處是在後來默記的時候可以一邊背誦一邊想每一個字的字形是什麼樣子。


接下來進入精讀階段,精讀就是針對每一個字的結構和筆法認真揣摩,細緻到每一個點畫的位置,起筆運筆收筆的輕重疾徐,邊讀邊臨,儘可能做到臨像,就像練武功一樣,先把一招一式壁畫出來,當寫到一定程度在「發勁」,融入自己的一些想法。



對於讀帖,還有兩個小竅門,針對選擇的字帖,可以把圖片放到手機上,把字放大看。每天晚上睡覺前可以看兩三個字,並且記到腦子裡去。還有一個方法是把一個字帖的原始大小列印下來,掛到牆上,時時端詳。


讀帖、臨帖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目的是出帖,走進去是為了走出來,單單寫像沒有什麼意義,寫像之後要融入自己的一些想法才能是自己的作品。


相關焦點

  • 學書法為什麼要讀帖
    初學書法的人聽說學書法必須讀帖,心裡大感不解:「字是寫出來的,學書法得多寫多練才對,為什麼還要讀帖呢?難道讀就能讀出好字來?再說那字帖既不是小說,也不是故事,有什麼好讀的呢?因為初學者書法知識甚少,不知道什麼是讀帖,也不知道為什麼要讀帖,更不知道應該怎樣讀帖,即使讀帖也讀不出什麼收穫來,當然要以為這是多此一舉。
  • 啟功教你學書法:讀帖按照這3個步驟來,自然進步快
    只不過,在下筆臨寫之前,還有一個步驟非常關鍵,那就是「讀帖」。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書法中的「讀帖」就有點磨刀的意思。怎麼才能做到高效的讀帖呢?啟功教你學書法:讀帖按照這3個步驟來,自然進步快。1字帖外的東西先要了解。
  • 以褚遂良《雁塔聖教序》為例,說說學書法如何「讀帖」那些事!
    關於如何讀帖這個問題很有價值。一般人認為讀帖就是對著帖裡的字跡一行一行看,這個格局太小,讀帖應該儘量往外延伸,以獲取更多的信息量。信息量越大,對於我們學習越有幫助。下面我以《雁塔聖教序》為例,來說說如何讀帖:1、熟悉碑帖內容與背景現在網絡資訊很發達,其實上網搜索一下就可以獲得很多關於你所臨帖的背景資料,可以掌握其關鍵核心內容。
  • 學書法如何讀帖?看得見的要看準,看不見的要找出
    一方面是手上的功夫還不夠,另一方面是讀帖的方式不正確,不能完整地抓住所寫字的特徵。手上的功夫可以靠勤練來彌補,但是讀帖的方式錯了,臨帖的準確性,以及自身的進步就會大大的受到影響。那麼該如何讀帖,才能更加準確和完整的帖子觀察清楚呢?總結起來,就是以下兩種!
  • 學書法,如何讀帖?讀字、讀結構、讀筆畫
    臨學書法,極其重要的第一步,即欲臨帖先讀帖。在筆者個人臨學書法的定論中有句話「讀帖三分鐘、臨帖一分鐘」。今文闡述讀帖的第一部分,讀帖——讀字、讀結構、讀筆畫。讀帖,是必須,也是種意境培養,融入其中,定然會發現其好,也就相應認真而不枯燥,而欲融入其中,讀單字謂不可行。
  • 學書法常談到基本功,書法的基本功具體指哪些?又如何訓練?
    多臨帖,多讀帖,多領悟!重點是多臨帖,多書寫。簡單的說,就是寫!寫!寫!因為量變產生質變。筆法,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各有各的筆法。筆法是個大問題!學書法,筆法為其首,如果掌握不好筆法,那是學不好書法的。那麼,筆法在哪學呢?筆法都在法帖上,只要認真臨帖,認真讀帖,認真領悟,就不難學會。
  • 讀帖讀什麼?如何讀?
    在讀帖時,還可以把點畫比較著看。 連字讀 就是把幾個字或幾行字連起來看,主要是揣度字與字之間如何行氣,如何伸縮揖讓,如何統一中求變化的。
  • 零基礎學書法,邁過從0到1的門檻,就這麼簡單
    但是想想平時需要工作,可能還有許多事情要忙,總覺得沒有閒情逸緻去練字,於是很多次興起學書法的念頭,也都是想想作罷。我的很多學員基本上都是上班族,有的還有家庭,下班還要照顧孩子,時間更少。所以他們大多在晚上擠出時間練上個把小時;在單位不方便練字,閒暇時候就拿著字帖,揣摩讀帖。其實學書法,只要不是無頭蒼蠅一樣地學,不是一曝十寒。
  • 王陽明:學書法,需要做到「眼高手低」,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王守仁《行書即事漫述四首之一詩軸》王陽明學書法關於他的學書法之路,從《傳習錄》中可以看出:吾始學書,對模古帖,止得字形,後舉筆不輕落紙,凝思靜慮,擬形於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後讀明道(宋程顥)先生書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學。』既非要字好,又何學也?乃知古人隨時事只在心上學,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
  • 雅韻網---書法創作中如何讀帖?
    ​ 學書臨帖固然重要,但讀帖則能提高我們的藝術分析、鑑賞能力和修養。清蔣驥《續書法論·臨古》中亦曰:「即此可以涵養性情,感發志氣。當然,學書者「讀帖」不光是領略其文採,更重要的還是要從書法的角度去觀察其章法、筆法和情趣意境。既然讀帖如此之重要,那麼如何讀帖呢?就筆者學書淺見其法有三:一、欣賞式「帖教人看,不教人摹。」
  • 讀帖,如何與古人心靈交會?
    確實,讀帖能使人沉浸在一種藝術陶醉的快感和美不勝收的境界中。迷進帖子的人,常常是「靜聽不聞雷霆之聲,熟視不睹泰山之形」,眼前一本帖子,便被引入另一個境界,政治上升遷沉浮,官場仕途上順逆進退,綿亙不絕的個人憧憬,伴著如影隨形的興奮、躁動、起伏和悽惶,都會被拒之腦外,心靈淡然如一泓安恬寧靜、波瀾不驚的秋水,任憑日出月落……因此,讀帖養心。
  • 手把手教你書法讀帖重點,非常實用
    臨帖和讀帖是兩回事,通常我們臨帖的過程中也有讀帖的成分。那什麼是讀帖呢?古人說「讀四書五經」的時候,通常意思都是「背四書五經」,我們解釋讀帖也可以這樣解釋,讀帖就是最大程度的去還原其中的規律和細節。這就是讀帖。古人是沒有這些結構規律的,但是古人學字的時候也是用格子輔助的,可能是「回宮格」,可能是「九宮格」,米字格是後來才出現的。你要找準他的規律才可以,各種楷書,都有其規律,楷書能找到規律了,行書自然就明白了。
  • 當代書法大家啟功先生告訴你,學書法如何入門
    顏真卿《多寶塔》諸遂良《雁塔聖教序》清朝的時候還有個人主張讀帖,他說」臨帖不如讀帖讀帖是看著這個字帖,然後記在心裡,但再拿筆寫不一定能寫出來。但讀帖的好處是什麼呢?我認為是提高你的審美情趣,我們學書法的過程中會有一段時間瓶頸期,就是你總覺得自己字兒越寫越差。這就是因為」眼高手低「了,因為你的審美水平提高了,手上功夫還沒跟上,於是就產生這種現象。這個階段,加大臨帖的力度,堅持下去就會上一個臺階。
  • 「不求甚解」為何是讀帖的極佳方法?可以從這五個方面來理解
    對這句話,很多人往往只抓住前半部分,而丟了後半部分,無論讀書還是讀帖,最重要的是「會意」。在這裡想告誡一些初學者,書法學習中要做到「好讀帖,不求甚解」。可從五個方面來理解:一是表明學書要虛心,切忌驕傲自負。一個人時間精力有限,不可能臨摹所有的碑帖,但讀帖可以廣泛些,而對所讀帖也不可能處處求甚解。想一下子完全讀懂所有的碑帖,特別是一些重要的經典作品,很有難度。
  • 推薦一件杜甫《蜀相》的書法創作,練書法時讀帖比臨摹更重要
    讀帖比臨摹更重要為什麼說讀帖比臨摹更重要呢?很多書法愛好者比較容易進入一個誤區,認為要學好書法就是拼命地練字,一股腦兒地臨帖就可以把字寫好,小編不贊稱這種學書法的方法。臨摹是學好書法的必備條件這是人人皆知的事,但是學書法前的重要一步是讀帖,卻被很多人忽視。
  • 如何讀帖?學會這四點就夠了
    雖然我們說名家法帖就是最好的老師,但如何從中汲取養分,如何學習,這又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我們在關於臨帖那篇文章裡已經談到了如何去正確臨帖。其實我們臨帖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創作,通過臨帖進行大腦的理解與手的訓練結合。但是許多書友呢,一翻開字帖就開始照著寫,一脫離字帖就不知道怎麼寫,或者字就是另一種模樣。
  • 讀帖千遍,其義自見,讀帖是臨帖的重要環節
    要克服這個缺陷,就得讀帖。在臨帖之前應該讀帖,只有讀出來,才能臨出來,只有眼中有,才能心中有。讀帖不僅是讀帖上的文字,還需觀察分析和理解用筆的道理,總結其書寫規律。古人讀帖的方法是「張貼於壁間,朝夕諦觀,思其用筆之理」,這些話都在告訴我們要加強對帖的理解和認識,讀帖有助於臨帖時的事半功倍,「讀帖千遍,其義自見」。
  • 一定要學會讀帖
    一下子就明白了,頓悟的感覺,也明白了老師曾說過的學書法往往會經歷眼高手低的階段的意思。這次,自己的進步,就是得益於這幾天的「讀帖」。分享自己的小故事給大家,是想說明為什麼要讀帖,分享自己對讀帖的體會。造成這個結果原因有很多,很普遍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少「讀帖」!比照原帖,看一個字寫一個字,其過程是熟悉和記憶的過程,這是臨帖,在一定基礎上就需要我們去發現感知原帖裡更內涵的東西,如結構的特點、原帖的神韻等等,而這些是需要我們放下毛筆,來觀察原帖,更深入地去體會。
  • 讀帖,你可從3點下手
    這個觀察、琢磨、背記的過程在書法上稱為讀帖。讀帖是臨帖的前提。認真的讀帖能加深對筆法、章法、筆勢、筆意的理解。時間長了,必然在頭腦中形成印象,自然而然見諸筆端。清代馮武在《書法正傳》中寫道&39;。古碑名帖,對於仔細品味者往往有一股強大的吸引力。
  • 學書法是先「臨」還是先「摹」?這是一個好問題!
    但是很多初學者都不會去看「細節」,也就是起筆收筆轉折等動作細節,是看不到的,因為眼力還不夠精細,這就需要去「摹」,這種「摹」不是填摹,不是給你形之後自己用筆描,而是「鉤摹」,去自己找一張透明紙,然後用硬筆描原貼字形,這樣原貼的用筆細節就會刻在腦子裡,雖臨帖讀帖的幫助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