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路豪傑,應運而起。
亂世對普通人來說,是悲慘的,一閉眼或許就再也看不到明天的太陽了,但對於投機者來說,亂世便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而曹操、劉備、孫權都屬於亂世投機者,還是成功了的那種,最起碼這三人都當了皇帝。
或許有人要說了,不對不對,曹操沒有稱帝,但他的兒子曹丕當了皇帝之後,就把曹操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去世之後當了皇帝,那也算當了,畢竟他活著的時候,挾天子以令諸侯,又和皇帝有什麼區別呢?
曹操是奸雄,這是後世公認的評價,在不少人的印象中,曹操那就是一個大反派。
在京劇中,曹操的臉譜顏色也是代表了奸詐多疑和兇詐的白色,可謂是把反面形象牢牢地釘在了文化歷史中,想要更改都難。
而要在東漢末年找出一個正派人物,諸葛亮一定能排在前幾名,甚至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諸葛亮是個相當完美的人物。
他鞠躬盡瘁,他死而後已,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還都在想著如何恢復漢室,可是歷史上又怎麼會有十全十美的人呢?
諸葛亮在後世中的口碑再好,他也有缺點,縱然神機妙算,他也有犯錯誤的時候,說到這,或許又要亮粉說了,你個亮黑,就知道黑諸葛亮,對此,飛魚只能說,請看《三國志》記載,《三國演義》就算了。
因為這部演義,帶著濃重的個人色彩——抑曹尊劉,根本不客觀。
細觀諸葛亮的一生,他犯了2大錯誤
說到諸葛亮犯過的錯誤,相信不少朋友便會說「錯用馬謖」,沒錯,公元228年,諸葛亮率領蜀軍北伐,正是由於當時堅持重用馬謖,才導致街亭慘敗!致使蜀軍,退無所據,糧草斷絕,最終諸葛亮只有率軍回朝。為了正法令,諸葛亮最終只得斬了馬謖。
孔明先生,除了錯用馬謖之外,他一生還放了一個該殺之人,這個人其實在世人看來也是一個小人!就連吳主孫權都說過這樣的話,「楊儀、魏延豎牧小人也!」當然了,要說魏延是小人,或許很多人會為他打抱不平,但楊儀確實是十足的小人,對於這一點,諸葛亮在去世之前,就已經發現,但並沒有對楊儀進行處置。
公元234年,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在孔明去世之後,楊儀便與魏延火併,最終魏延被馬岱所斬!楊儀此時認為他除掉了叛賊魏延,功勞巨大,回到朝中應該坐上諸葛亮的位置。不過,當楊儀回朝之後,只是得到了一個虛職,「中軍師」。
孔明死後,蔣琬則成為了諸葛亮的接班人,對此楊儀是大大的不滿,而且後來楊儀還對費禕講,「如果此前諸葛丞相去世之時,我便舉兵投降曹魏,今天豈是這種結局?」這話一度讓費禕難堪。分析到這裡,楊儀也確實是該殺,可惜諸葛亮生前,雖然看出其心胸狹小,不成大事,但卻未除掉這個小人,以至於蜀中朝廷動蕩。
諸葛亮生前,除子未處置楊儀這個小人之外,他還殺了一個該放之人!這個人便是名將魏延,說到魏延這絕對是諸葛亮所錯殺之人,倘若魏延不死蜀漢後期何愁無大將可用。根據《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這話是什麼意思,其實很明顯!這是事後,陳壽所記史實,稱當時魏延根本沒有反叛蜀中,只是想要南還!不過他的確想殺死楊儀。僅僅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