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河北省自然保護區。小五臺山林場楊家坪分場幾十萬畝林區樹木蒼翠蓊鬱,峰巒跌宕起伏。
就在這大山深處,密林叢中,首都北京通往西藏拉薩的國道109線蜿蜒而來,沿山勢迤邐緩行。國道攀上一萬米長的分水嶺陡坡,爬上山頭又躍入幽幽深谷,時隱時現,隨著峰迴路轉向西北蛇行而去。
嶺下,路旁坐西朝東的一個大山臂彎處步步登高的青磚紅瓦的房舍,開字形門樓一側的木牌上寫著「河北省涿鹿縣交通局分水嶺道班」
這裡太偏僻了,道班房孤獨地臥在大山皺褶裡,安安靜靜地接受著大山的擁抱,春冬只有呼呼的山風來光顧,夏秋只有啁啾的鳥雀在鳴叫。
分水嶺地勢高,氣候變幻無常,夏日暴雨說下就下,工人們常常淋得渾身透溼。冬天積雪不化,車輛不敢過嶺,每逢這些季節,小小道班便成了過往司機和行人們的避風港灣。工人們會把他們接進自己的宿舍,用自己的杯子衝上一杯熱茶讓司機們暖一暖身子,騰出自己的床位讓客人們歇一歇腳。
1991年的3月10日,分水嶺突然降雪一尺多深,幾十輛過往汽車被堵在嶺下,道班班長張萬海領著工人把50多名司機和隨行人員接進道班。小客房住滿了,兩間工人宿舍住滿了,連小賣部、小倉庫都擠滿了人,車還在不斷地增加,人還在陸續地住進來。
工人們在地上鋪上稻草和褥子,讓後來的師傅們輪流躺下休息,自己卻頂著風雪輪流到外面看著車。
小夥房夜以繼日地燒飯,70多人循環分班吃飯。
雪下了三天三夜,70多口人把道班的糧食吃了個精光,連工人們自己帶的方便麵也吃完了。糧食沒了,雪還在下,車不能動,眼看著這麼多人就要挨餓。班長張萬海安頓好大家,找了個背簍5點悄悄上路了,工人葉世亮看見了也找了個背簍不聲不響地跟在後面。冰天雪地,空中飄著雪片兒,兩米以內什麼也看不清。他倆拄著棍子,一步一個深深的腳窩,艱難地跋涉著,從早晨5點一直走到晚上9點,往返40多裡山路,從鄉裡買回了米和面。
看著司機們又吃上了熱乎乎的麵條,他倆顧不得疲勞腳疼,又忙開了別的。
13日上午,雪終於停了,司機們準備上路了。
工人們燒了一鍋又一鍋開水,一桶桶提著給每輛車加滿開水。又蒸了一鍋又一鍋熱騰騰的饅頭,做好薄薄的面片,一碗碗送到司機們面前。
路太滑,第一輛車一上嶺便掉了頭,工人們又扛著鐵鍁掃帚趕來了,有的鏟雪,有的鋪砂料。
第一輛車灑一鐵鍁砂料挪一步,一步一步地送上5裡高的嶺坡,一直從上午10點送到下午5點才全部送完,幾十輛車安全地過了分水嶺。
過了嶺,司機們含著淚頻頻回首,向工人們深深地致意。看著遠去的車隊,折騰了一天的工人們才想起已經三天三夜沒上床睡過一個圇覺,沒吃上一頓熱乎飯了。
回到道班,他們顧不上收地上的稻草被褥,顧不上收拾四處狼藉的碗筷,一個個倒在床上香甜地打起了呼嚕。
這是發生在京西寂寞深山密林裡的一個真實的故事。當然,知道這個故事的人沒有幾個。
然而這裡年年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