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上下五千年悠久歷史造就了一個文明古國,隨著漢字不斷演化,漢字的含義和書寫都愈演精湛。隨著我國文人對文化的追求和盛行,文言文和古詩也都從興起到鼎盛,文言文和古詩向來都是我國的一大特色,至今也還是學業上的必學典藏。本篇就來講一下朦朧詩派重要代表人顧城的複雜人生故事。
所謂的朦朧詩派其實就是現今大多數說的「浪漫主義詩歌」。其特色不像傳統「詩仙」、「詩聖」等他們那樣傳統,都具有獨特的情感色彩,主要體現在男女之間的感情方面上。這一點可以從70後身上得到具體體現:在「自由戀愛」的同時,難免會有一些「悲歡離合」的現象,朦朧詩意恰好符合人們的情感表達需求。當時的愛情很純潔,愛一個人可以用詩意表達、恨一個人同樣可以用傷感的詩詞表達。
隨著QQ的盛行,造就了一大批自由戀愛,特別是80和90後,QQ成了交往和戀愛的一大軟體,隨著其他聊天軟體的盛行,QQ的火爆程度不如以前,但那也是一代人的回憶。顧城一首《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當時盛極一時,無數青年人用這句來表達自己的「詩情畫意」。但是誰都想不到,這麼一位滿腹才華和情懷的浪漫主義詩人竟然親手殺了自己的妻子,到底是什麼原因才導致他走向極端呢?
說起顧城,聽著名字就像小說中自帶偶像光環的人物,不過顧城確實是大多數人的偶像。1956年出生於上海,一出生就處在一個文書世香的大家庭裡,顧城的父親名為顧工,在當代的著名詩人,著名是的小說《瘋人院》和詩集《成熟的季節》等等。可能從小受父親影響,顧城對詩歌這方面也有頗大的天賦。
顧城小的時候性格非常孤僻,他從不願意與外界人交往。上學時,一下課別的同學都在一起玩耍,但顧城從不與他們來往,無聊時就去看一看螞蟻或是獨自走來走去思考一些令人琢磨不透的事物。顧城還非常喜歡聽故事和講故事,但他又有一個特點,雖然喜歡講故事,但又不喜歡聽眾太多。他時常讓姐姐當他的聽眾,但姐姐也有自己的事幾乎沒有一次正兒八經的當他的聽眾。無奈之下,他只能對著牆講起故事,可能就是從小性格孤僻,導致日後思維常常和正常人不一樣。
1979年,顧城在上海至北京的火車上遇到了志同道合的謝燁,兩人聊的也很投機,謝燁非常欣賞顧城,覺得他陽光向上,滿腹情懷。很快兩人就走到了一起,相愛期間,兩人的關係非常融合,到了1983年,兩人舉辦了婚禮,生活過得其樂融融、有滋有味,後來還有一個兒子。
無數人羨慕的「神仙愛情」也會有暗淡的那一天。另一女人——英兒的出現徹底打破了這份愛情。英兒原本是謝燁的好朋友,兩人關係非常好,因為謝燁常常在英兒面前說顧城非常好,慢慢的在英兒和顧城之間長時間接觸之後,他們之間就產生了感情。其實當時英兒已經有了愛人,散文作家劉湛秋對英兒一直很好,劉湛秋也知道英兒和顧城關係也很密切,但劉湛秋始終選擇相信顧城。
後來英兒索性直接投奔了顧城,但劉湛秋非常相信顧城的人品,他也知道顧城已經有了老婆,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英兒最終還是成了顧城的情人。這段感情一談論起來就顯得十分的複雜了,令人想不到的是,英兒卻和大家說是顧城強迫她發生第一次。其實大家都明白英兒愛慕顧城不是因為顧城的才華,而是當時的顧城小有名氣。英兒離開顧城之後找了一個有錢的老頭跑了,後來還結了婚。
鬧出這麼一大圈子事後,謝燁非但沒有責怪顧城,反而是帶著顧城去了德國,謝燁把所有的恨都歸根於英兒的身上,她策劃方案,然後讓顧城去執行,甚至連作案兇器都買好了,想讓英兒在這個世界上永遠消失。顧城也想好了,他覺得對妻子有所虧欠,他甚至把關於英兒故事的書籍都寫好了,他想在殺死英兒之後自己再上吊自殺,書籍能賣個大價錢以回報謝燁。可見他們當時的思想已經走向了極端。
當書籍寫完之後,顧城又後悔了,他不想自殺了,他決定放棄此事,但謝燁非常不滿,常常會因為小事和顧城爭吵,顧城對謝燁的暴力也愈來愈嚴重。實在受不了的謝燁決定提出離婚,但顧城始終不同意。1993年10月,因為離婚發生爭吵時,顧城拿出當初準備殺害英兒的兇器刺向了謝燁,謝燁因搶救無效死亡,顧城也選擇了上吊自殺。
一份真摯的愛情就被「複雜的朋友圈」給毀掉了,其實我們從顧城小時候的孤僻性格來看,後來的他一步一步走向極端都是跟他的不同尋常的性格有很大關聯的。詩人之間的愛情往往都是那麼的詩情畫意令人嚮往,甚至「秀恩愛」都顯得那麼高大尚,但是顧城和謝燁的結果卻令人惋惜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