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觀滄海:離開了故土 離不開鄉情

2020-11-27 人民網

  已然形成一種慣例,每逢佳節,「文化中國·四海同春」、中國僑聯「親情中華」藝術團都會遠赴海外,為當地華僑華人獻上精彩演出,送去溫暖祝福。

  情感這東西,其實很微妙。有時候,一曲熟悉的民歌就能連結互不相識的華僑華人,拉近彼此距離;一句故鄉的土話就能讓多年僑居海外的人們倍感親切,甚至熱淚盈眶。慰僑演出現場,那一陣陣經久不衰的掌聲、那一雙雙淚眼婆娑的眼眸、那一聲聲意味深長的感慨,便是血脈和文化的力量,它來自於祖國母親的「根」與「魂」。無論離開故鄉有多遠,血脈與故鄉都是僑胞們抹不去的終生印跡。離開了故土,離不開鄉情。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正是有這樣的親情牽絆,每逢中華傳統佳節,慰僑演出便在世界各地精彩呈現。僑胞們期待看到中國藝術家的表演,祖(籍)國也希望能為遠離故土的遊子,送上一道精神的年夜飯。臺上臺下,連結彼此的不僅是精妙絕倫的演出,更有源於內心的牽掛與共鳴。這份銘刻在心靈上的印跡,承載著溫暖的親情,也承載著一個民族堅韌不拔的步履。從近代的飽受凌辱、積貧積弱,到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國家富強、社會和諧,伴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伴隨著中國文化為世界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同和讚賞,華僑華人在住在國走過自卑、自強與自信的心路歷程,地位不斷提升,存在感日益增強。

  在傳統佳節為僑胞們獻上精彩演出、送上節日祝福,還隱含著另一份深沉的情感。作為祖(籍)國,不僅希望可以慰藉遊子鄉情,還期待華僑華人能在住在國落地生根,融入當地社會,幸福快樂地工作與生活。讓僑胞們為祖(籍)國自豪,也期待祖(籍)國能為僑胞們驕傲,成為中華文化在住在國的傳播者,成為中國與住在國的友好使者。

  平仄歲月長相守,不談去留,演出雖有終了時,但千萬次掌聲匯聚成的千萬句祝福,激蕩起的祖國情懷、故土印跡卻難以磨滅。相信「文化中國·四海同春」、「親情中華」藝術團海外慰僑演出將會越辦越好,也相信華僑華人以中國為榮,中國同樣以他們為榮。

  《 人民日報 》( 2016年03月02日 19 版)

相關焦點

  • 離開了故土 離不開鄉情
    2016-03-02 14:58:21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吳儲岐
  • 時代新像故土鄉情 油畫家左國順作品展開展
    霍亞平 攝 人民網鄭州5月6日電(霍亞平)5月5日,由河南省文聯、河南省美術家協會、鄭州市美術家協會主辦,河南省當代藝術館承辦的「時代新像故土鄉情——著名油畫家左國順作品展」在新密市舉行。既有對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的表達,用作品弘揚民族精神、謳歌偉大時代;也有對田園風光、自然景物、故土鄉情的描繪,以飽滿的熱情創作一幅幅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精品力作。 「我將繼續堅持『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努力採擷中原大地的自然美、生活美和人文美,用畫筆表現新時代河南人民的現實生活,以油畫的形式體現中原文化底蘊,展現祖國大好河山。」左國順表示。
  • 12罐「大陳故土」贈臺胞 2019兩岸大陳鄉情文化節在椒江大陳島啟動
    昨天晚上,2019兩岸大陳鄉情文化節在椒江大陳島啟動。200餘名大陳籍臺胞返鄉尋根認祖、聽鄉音,敘鄉情、共享團圓。當地黨委、政府還將12罐大陳故土贈送給臺胞,表達「同根同祖兩岸同心」的美好願望。   昨天上午8點半,這200名臺胞登上了椒江—大陳島最早一班客船,他們當中有些人已經多次到過大陳島,有些則是第一次踏上魂牽夢繞的故土。
  • 團市委舉辦第三十二期「鄉情故土 文化認同 青春興朔」大型青年...
    12月15日,第三十二期「鄉情故土 文化認同 青春興朔」大型青年就業招聘會在朔州市青年創新創業基地舉辦,此次招聘會由團市委聯合市總工會、市人社局、市工商聯及市中小企業服務中心主辦,慧源創新科創園及便民信息承辦,市青年創業服務中心、市人才開發交流服務中心、市再就業服務中心及市民營企業協會
  • 在鄉情中感念家國——讀王學武《鄉讀手記》
    來源:人民日報《鄉讀手記》:王學武著;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書中看不到一個愛字,讀過卻讓人對鄉土多了幾分思量和理解。一個人時常牽掛的地方,就是初心出發之地,是責任之源、力量之泉。就是你離開了這個地方會想念這個地方。」每個人心裡都會有牽念的地方。這地方,或是曾經養育你的一方水土,或是離家千裡求學他鄉的都市,抑或是你半輩子打拼、創業的地方,她會自覺不自覺地經常出現在你的夢鄉,讓你想起就溫暖。讀王學武新作《鄉讀手記》,內心有一種柔軟被觸動,一縷鄉愁被牽動。這部作品語言近乎白描,平淡,樸實,卻有一種攝人心魄的力量。
  • 鄉賢文化:連接故土 維繫鄉情
    中國自古有尚賢的傳統,鄉賢文化是一個地域的精神文化標記,也是一條連接故土、維繫鄉情的精神紐帶,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穩定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讓鄉賢文化在當今社會延續和傳承,全國各地進行了積極有益的研究和探索。
  • 兩岸大陳鄉情文化節在台州舉行
    在「送你一把泥土」鄉愁主題活動中,活動主辦方還贈給這些前來尋根的臺胞們一抔大陳故土。他們用玻璃瓶裝好,表示「這是收到的最珍貴禮物」。  本屆活動包括啟動儀式、聯歡晚會、「看故鄉變化,尋舊時記憶」一句話徵集活動、「孝慈堂」祭祖儀式、兩岸大陳村(裡)長交流座談會、臺胞大陳方言故事會、環島健身跑、大陳風光攝影展等。
  • 《我與父輩》:我們總想試圖遠離的故土,卻從未真正的離開過
    大部分本土文學作品都離不開城市我們總是試圖遠離的故土,但卻從未真正遠離過「無論是你一生都守在一塊土地上,還是你必須離開土地闖到哪兒去,命定的事情是不能抗違的。所以有時候想要離開生活,這種事情本身是很徒勞的
  • 臺商胡鵬飛先生:鵬飛萬裡 不忘故土
    故土情深  1996年,他第一次回鄉探親,受到家鄉人民的熱情歡迎,倍感親切,他激動地說,我從小就離開家鄉,外出闖蕩,如今家鄉人還沒有忘記我,我十分感謝家鄉人對我的情誼。我當利用一切機會,傾吾所力,為家鄉做好事,做善事。
  • 2020寧夏公遴選策論文寫作:鄉情讓家鄉更美好
    鄉村振興,脫貧攻堅迎來關鍵之年,鄉村振興的最終實現離不開鄉村人才的回歸,鄉村人才為鄉村發展注入新活力,讓鄉村振興煥發新生機,而鄉情則是鄉村人才的思鄉情結,無時無刻不在召喚鄉村青年才俊的回歸,鄉情讓家鄉更美好。   因鄉情而渴望歸來,因機遇而選擇留下,因「落地歸根」而獲得更多幸福,這樣的歸鄉故事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演,鄉情的呼喚讓越來越多的有才志士回歸故裡,發揮才幹。
  • 近鄉情更怯?
    如果時光退回到離開家鄉的那一年,你是否會料到,如今你對家鄉有著一份「近鄉情更怯」的哀愁。或許只有習慣了異鄉的快節奏,才會懷念故鄉的緩慢;只有在城市吸多了渾濁的霧霾,才會明白農村青山綠水的嫵媚可愛。那些年我們固執地想要離開家鄉,擺脫鄉村帶來的命運束縛,可是當真「獨在異鄉為異客」時,怎麼也逃不過「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宿命。
  • 聚焦故土和家園 海內外文學名家藻溪「論劍」
    聚焦故土和家園 海內外文學名家藻溪「論劍」 發布時間:2019年11月19日 來源:蒼南新聞網 11月16日上午,雁過藻溪文化客廳迎來一場極具國際視野的文化盛會,蒼南籍華裔女作家張翎等7位文學名家相聚藻溪鎮,開展了一次以「故土和家園——關於鄉土文化的書寫」為主題的文化論壇。  「『一個沒有離開過家的人是沒有故土的』這是我的一位責任編輯說過的話,一個人沒有離家,不會用故土家園來形容自己所在的地方,我非常認同。」
  • 在鄉情中感念家國
    就是你離開了這個地方會想念這個地方。」每個人心裡都會有牽念的地方。這地方,或是曾經養育你的一方水土,或是離家千裡求學他鄉的都市,抑或是你半輩子打拼、創業的地方,她會自覺不自覺地經常出現在你的夢鄉,讓你想起就溫暖。讀王學武新作《鄉讀手記》,內心有一種柔軟被觸動,一縷鄉愁被牽動。這部作品語言近乎白描,平淡,樸實,卻有一種攝人心魄的力量。
  • 鵬飛萬裡 不忘故土——記臺商胡鵬飛先生
    故土情深  1996年,他第一次回鄉探親,受到家鄉人民的熱情歡迎,倍感親切,他激動地說,我從小就離開家鄉,外出闖蕩,如今家鄉人還沒有忘記我,我十分感謝家鄉人對我的情誼。我當利用一切機會,傾吾所力,為家鄉做好事,做善事。
  •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 他鄉遇故吃:食物一旦離開故土就失去靈魂
    得出了這個結論——大概可能也許就是:食物一旦離開故土就失去靈魂。味覺記憶是立體的體驗記錄,並非簡簡單單是味蕾的責任。吃某一種食物需要當地的天氣,陽光和雨露帶來的「天氣的氣味」,說不定那個時候還有家鄉的炊煙的氣息,燒木頭時最先冒出來的那股暗沉又清透的味道,不嗆人但很辛辣。
  • 曹操 詩中的《觀滄海》,老驥伏櫪,志在千裡
    雖然《觀滄海》和《龜雖壽》均出自於《步出夏門行》,可以將其看作是兩首獨立詩句,但前者通過對滄海的詳細描述讚揚更能表達出一代梟雄曹操的壯闊胸懷,詩句內容為:「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曹操《觀滄海》這篇作品生動詮釋了滄海形象,單純而又飽滿,就像是一幅粗線條的筆畫一樣,並且還創作出了大海性格,藉助滄海描述真實表現了自己,借景抒情,作者曹操已不再滿足於對滄海形狀的臨摹,而是更深層次追求滄海動蕩不安的性格,也反映出了作者當時身處年代的實際情況。
  • 一首觀滄海 一代梟雄夢--名家觀滄海書法賞析
    比如《龜雖壽》、《短歌行》、《觀滄海》等都是曹操的代表作,在歷史上也留下無數名句。尤其是《觀滄海》,將曹操的磅礴大氣表現的淋漓盡致,與《龜雖壽》一起唄收錄到中學課本裡,足以證明這兩首詩作的代表性。今天,小編就主要為大家介紹其中一首——《觀滄海》,同時也一起欣賞一下當代名家筆下的觀滄海書法作品吧!
  • 人民日報民生觀:老年農民工為何「近鄉情怯」
    如今,漸行漸老的第一代農民工,卻顯得顧慮重重,「近鄉情更怯」起來。是什麼擾亂了他們的鄉思?   家鄉生活環境的變化,恐怕是重要原因。   自己回去了,子女不回去。城裡打工還是比在家種地划算。壯勞力向城市轉移,鄉村面臨「空心化」窘境。回鄉養老,不得不面對經濟上缺乏收入、生活上缺乏照料、人際交往上缺乏鄉情等種種難題。   既然問題出在空心,解題思路就應在填實。
  • 一副對聯 一段鄉情-駐馬店網——駐馬店新聞網——駐馬店唯一重點...
    訴不完的鄉情,聽不完的鄉音,張定宇臉上一直綻放著笑容,與大家一一道別。臨上車時,張定宇收到一個珍貴的禮物——同為確山藉的著名書法家臧新義為他送上自己精心創作的一副行書對聯"非大道方施小計,是真佛只敘家常"",以傳統文化向英雄傳遞敬意。臧新義對張定宇說:"傳統文化的真佛呵護眾生,武漢戰疫中您挺身而出、大愛無疆,是人民心中的真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