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上海書展完美落幕
位於虹口的海派文化中心作為分會場的
4場「海派青申活」讀書會也迎來了圓滿的結束
在這一系列的讀書會上
有人歡笑、有人淚目
大家用最真摯的感情沉浸其中
讀書會現場到底發生了什麼
一起去回顧一下吧~
01 難忘鄉愁
——《喬家路的故事》《上海絞圈房揭秘》作者見面會暨新書籤售活動
8月13日晚
由海派文化中心、申活館、虹口團區委
聯合主辦的「海派青申活讀書會」順利舉辦~
邀請到了主講嘉賓倪祖敏和婁承浩
以及特邀嘉賓朱亞夫、何振華、郭皓
一起講述上海本土特色的歷史人文故事
活動當天,現場座無虛席
主講人帶來了
兩部關於上海老城廂和
老建築的新書與讀者分享。
主講人:倪祖敏
資深報人、作家、新聞學教授。上海喬家路人,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從事新聞工作近40年,曾在新聞出版單位任主編、總經理;在高校的新聞學院任副院長;是上海市作家會會員、上海文學創作中心註冊作家,曾出任上海新聞記者大辭典副主編。著有小說、散文、雜文、新聞學專著,主編過辭書。2019年8月上海書展期間,推出《喬家路》,2020年新出版《喬家路的故事》,引起強烈社會反響。
主講人:婁承浩
上海老建築保護專家、石庫門研究專家,原上海現代建築設計(集團)公司檔案室主任、副研究館員、上海市檔案學會常務理事。現退休,兼任上海市退離休高級專家協會檔案工作委副主任、上海石庫門文化研究中心副秘書長、上海市建築學會歷史建築保護委員會顧問、上海老房子俱樂部理事長。1988年以來發表建築與檔案學術論文及專題文章250多篇,出版有《消逝的上海老建築》《老上海名宅賞析》《老上海石庫門》《老上海經典建築》《老上海經典公寓》《老上海花園洋房》《上海老房子》《千年蘇州河》等反映海派建築文化的書籍15本,2017年出版《走近上海高校老建築》《上海百年工業建築尋跡》《尋訪上海古鎮民居》。2020年新出版《上海絞圈房揭秘》。
左,新書現場售價50元 右,
新書現場售價61元
活動開場
上海作家、雜文家、評論家
何振華老師朗讀了一段《喬家路的故事》
作為徐光啟故居「九間樓」主人朱氏家族的
後裔、作家、新聞記者、新聞學教授
倪祖敏老師講述歷史文化風貌區喬家路的路名由來
喬家路上眾多歷史名人的軼事
喬家路上的歷史遺址與名人故居……
在這些喬家路故事裡
大家都能從中找到共同的回憶。
現場還揭秘的上海絞圈房
也讓觀眾對於老建築的保護產生了思索。
在《中國建築史》中只有四合院記述
沒有絞圈房提法
但是在上海民間尤其在郊區
流傳著絞圈房提法和對它的記憶
絞圈房,實際就是指圍起來的住宅。
絞圈房是江南民居的分支,
是上海本地房的一種。
石庫門脫胎於江南民居,
是中西文化結合的居住形式。
絞圈房個體獨立,
石庫門裡弄是密集的群體。
隨著舊區改造,絞圈房已很稀有,
石庫門存量也大批減少。
讀書會上嘉賓們對於保護問題,展開了討論。
當天主講人還進行了新書籤售
留下了珍貴的留言~
一場穿越時空的回憶之旅,
讓每個人都印象深刻。
02從上海方言看海派文化
——《上海方言詞語使用手冊》作者見面籤售暨滬語朗誦活動
書展分會場的讀書會
每日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8月14日,在海派活動中心景雲廳
主講人丁迪蒙和特邀嘉賓們齊聚一堂
通過圓桌會議的方式
展開對滬語現狀和未來發展的討論。
主講人:丁迪蒙
上海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國家級普通話水平測試員,上海書法家協會會員。近年來致力於上海話傳承工作。曾為上海電臺「輕鬆集結號」上海話板塊特約點評老師,上海市 「主持人及外國友人『愛上海,大聲說』」節目評委。教師繼續教育市級共享課「上海話和海派文化」授課教師。為市語委、語言文字水平測試中心、各區縣培訓上海話教師,也為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培訓上海話,並舉辦上海話和海派文化的各類專題講座。已經出版的上海話專題書籍:《學會上海話》(2002),《學說上海話(第一版)》(2004),《聽聽說說上海話》(2013),《妙趣橫生上海話》(2013),《學說上海話(第二版)》(2015),《實用滬語》(2015),《上海話繞口令(電子版)》(2018),《上海方言詞語使用手冊》(2019)。
即將出版的還有:滬語童謠(紙質版),《滬語講成語故事》(陳燕華播講,電子版和紙質版)
在本次講座活動中,
丁迪蒙老師劇透了
《上海方言詞語使用手冊》出版的幕後故事。
方言是文化的標識之一,
也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內容,
700多年來
成千上萬的上海人民
由於互相交際的需要
逐漸形成了一種共同的語言
——上海市區話。
保護上海方言,即是傳承海派文化的「DNA」,
保護上海共同的文化遺產。
從1999年起,
丁迪蒙始終致力於傳承
上海方言和推廣海派文化
聽著親切的滬語,
現場每位嘉賓都侃侃而談。
現場還有 兒童滬語誦讀和演唱
看到滬語的傳承也讓老一輩上海人感到欣慰。
隨後的浦東海派旗袍聯誼會滬語誦讀
更是讓人感受的上海的魅力。
03一枝一葉總關情
從「滑稽王小毛」看上海社會變遷和發展
8月17日
活動邀請到了
國家一級文學編輯、上海廣播電視臺首席、
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
被聽眾和媒體譽為「王小毛之父」的葛明銘
來到現場為大家講述
上海社會變遷和發展。
主講人:葛明銘
國家一級文學編輯、上海廣播電視臺首席、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1987年創辦、編導《滑稽王小毛》節目,主持"王小毛信箱",使之成為上海灘人人皆知的名牌節目,榮獲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十佳欄目」和「中國媒體四十強」稱號。2012年創辦《上海故事匯》,並擔任策劃、主持,成為上海群眾文體活動的品牌。多年來一直著力於從事上海話、上海童謠和上海名俗的保護傳承工作。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授予其「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稱號,兩度被評為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十佳節目主持人」。被聽眾和媒體譽為「王小毛之父」。
葛明銘與嘉賓姜浩峰、周力、
王國傑、王晶樓一起回憶《滑稽王小毛》節目
讓笑聲傳遍千萬家的時代
《啤酒行動》、《關門大吉》、《一心兩炒》
各個都是家喻戶曉的故事
從這其中也看出了
上海百姓物質生活之巨變
上海社會變遷和發展。
滑稽戲源於上海
但是現在看滑稽戲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
嘉賓們坐在一起
探討上海傳統滑稽戲的保護與延續。
在最後的提問互動環節
提問者還收到了王小毛賀卡一張
現場觀眾也獲得了驚喜禮品。
04我在武漢「逆行」
——快遞小哥「朋友圈」下的70天抗疫路
8月18日晚
是本次「海派青申活」讀書會的最後一場
這一場讀書會多多少少有些特別
主講人圓通快遞小哥李兵棟數次落淚。
當場活動邀請到了
圓通快遞小哥李兵棟和
圓通品牌傳播部的胡蓓作為主講嘉賓
通過快遞小哥的視角
講述武漢解封前的故事。
在那段艱苦的日子裡
李兵棟一直堅守在疫情最嚴重的地方
並且與支援金銀潭醫院的上海劉醫生
結下了深厚的戰友情。
在最後分別的時候
劉醫生還送了一張代表感謝的明信片
這成為了李兵棟一直小心珍藏的禮物。
讀書會當天,正好是劉醫生的生日
下了飛機的李兵棟第一時間就趕去與劉醫生聚會
武漢一別後的首次見面讓兩人都非常感動
回憶起那段時光
吃了三個多月的方便麵、見過無數的生離死別
沒有時間醫治的腰傷
抗擊疫情期間周圍人的艱苦、父母的擔憂
回憶到動情處,都讓李兵棟數次落淚。
而這一切
都被圓通品牌傳播部的小夥伴們
記錄在《「快遞小哥」的逆行》一書中。
疫情期間,
李兵棟一直堅持用照片和文字,
在朋友圈
記錄醫護人員為這座城市所付出的努力,
以及一名普通快遞小哥所做的點點滴滴。
當天現場還來了一位特殊的嘉賓
疫情期間她一直與李兵棟保持密切聯繫
為武漢輸送了許多重要物資
期間他們素未謀面
卻一直在互相加油打氣。
在最後的讀者提問環節
李兵棟為四位讀者送上了
圓通速遞有限公司編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快遞小哥」的逆行》。
一位名叫傅向東的讀者
也分享了自己為抗擊疫情做出的貢獻
他是上海健康職業技術學院退休教師
海派文化中心志願者
聽完整場讀書會感觸頗多。
點點滴滴的故事全部匯聚這一篇回顧
但感動絕不止在這一篇
往後,我們繼續相約「海派青申活」讀書會
體會更多人生百態。
撰文、編輯:張旭
審核編輯:賀雨程
《申》報熱銷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