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細品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的由來

2020-08-28 察己可知人

&34;自古以來便是中國傳統文人筆下的重要思想之一,早在先秦,諸子百家時期,老子就有過關於這種思想,比較全面的闡述,例如在老子編寫的《道德經》第八十章中就有記載:&34;講的是老百姓希望吃得飽,穿的暖,安居樂業,能夠流連于田間地頭,過上沒有戰亂的安穩生活。畢竟那時戰亂頻發,民不聊生,老百姓流離失所的現象比較嚴重。到後來田園詩人陶淵明的一篇《桃花源記》更是將這種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

一、陶淵明為什麼要寫這樣一篇文章?真的有桃花源這個地方嗎?

我們知道魏晉時期,中原地區戰亂還是比較頻繁的,各個地區為了資源和土地,經常打的是不可開交。陶淵明作為中國古代著名的田園詩人,他的&34;讓人直接感受到了他的悠然閒適,並且他&34;更是讓人讚嘆他的傲骨,那麼這樣一個飽讀詩書,頗有學識的人,為什麼要構建桃花源這樣一個美好的聖地呢?僅僅是出於一種個人情感的宣洩嗎?後世很多學者專家教授都有過很多的推測,其中最主流的就是,這樣一篇文章中包含著一些陶淵明對現實的控訴,希望老百姓能夠擺脫年年不休的戰亂和紛繁複雜的稅收,有一個安居樂業,安身立命的絕佳場所。

同時,《桃花源記》當中提到的武陵,在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嗎?《後漢書·郡國志》中關於武陵縣的相關記載有:&34;到了後來王莽當政之時,曾將武陵郡改為建平郡。並且關於武陵這個名稱的由來還頗有一段歷史。根據古代劉昭所注寫的《先賢傳》記載,有一天,晉太守趙厥有心考教一下下屬,便問他身旁的主簿潘京:&34;潘京心想,這是什麼問題?怎麼還有人問為什麼這個地方不起別的名字?雖然不知道其中具體的原因,但是他畢竟涉獵了不少書籍,於是他巧妙地答到:&39;於是把原來的名字改了,進而使用現在的名字。&34;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34;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34;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也就是村裡大多數人都請誤入此地的捕魚人到家裡面做客,並且都是好酒好菜的招待他,讓捕魚人吃的大腹便便,流連忘返。從這裡可以看出,村民是非常熱情好客的,同事也是非常富有勞動精神的,沒有那麼市儈和斤斤計較,不然他們不會捨得用這麼多的美食招待捕魚人,也不會每一家都拿出這麼多的糧食。

後來等到捕魚人和村民們熟悉之後,拉起了家常,告訴了他們一些現在的情況,然後又問他們是怎麼來這裡的?他們說是為了躲避戰亂,由村長帶領大家一起逃難到這個與世隔絕,人煙罕至,但又美麗富饒的生活場所,然後他們就在這裡定居下來,世代繁衍生息,至今已經過去幾百餘年了,並不知道現在是什麼朝代。當捕魚人告訴他們,現今歷史的時候,他們都表示非常的驚訝,並且囑咐捕魚人出去的時候千萬不要洩露他們的住所,因為他們不想被外界的是是非非所打擾,想繼續再這樣和諧安寧的地方生活下去。

三、桃花源是陶淵明的美好構想,他的這種精神家園對我們現如今的社會和生活有什麼積極的影響呢?

在桃花源記的最後,陶淵明巧妙的設定了這樣一個情節:南陽有一個高人叫劉子驥,他聽說了捕魚人這樣一個神奇而又富有玄幻色彩的經歷,很是感興趣,所以想去拜訪桃花源中的居民,但是他苦尋無果,最後不幸病死,慢慢的這裡也就沒有更多的人來尋找了,也就是說,最後桃花源除了誤入的捕魚人,就再也沒有人進去過了。可見這裡就是陶淵明作為田園詩人,他內心的一處聖地,是一個老百姓安身立命,安居樂業的絕佳場所,這裡沒有戰亂,沒有剝削,有的只是勤勞耕作,日落而息的普通大眾,他們在這裡找到了生活的樂趣,並且世世代代在此繁衍生息。

現代社會中的人們,在繁華的都市中,雖然享受了便利快捷的生活,但是往往心靈和精神上會產生一種空虛感,旅遊的時候總是希望去山美水美,人傑地靈的地方陶冶情操。後世和桃花源相近的地方,比如武陵區的桃花源風景區,也成了人們旅遊的一大熱點。通過這些,我們可以看出來人們偶爾體驗這樣的生活是不錯的,但是如果讓他們長期脫離繁華的都市,便捷的生活,那麼願意的人也是寥寥無幾。但是這樣的環境,這樣和諧的人與自然關係仍然給予後人們一種提示,這也是現在社會所強調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經濟的同時,不能夠忽視環境,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美好的家園。

但是現今社會的種種原因,使人們並不適合生活在桃花源,這種理想的生活環境之中,畢竟小國寡民在現代社會是相對難以做到的,現代社會需要的是各個城市,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之間的融合和交流,而不是道德經中提到的那種老死不相往來的狀態。因為現在更多的是一種全球化的模式,全球化的經濟,全球化的政治,全球化的文化。但是桃花源記依然給了我們一種美好的想像,一種美好的精神寄託,讓人們在忙碌的同時有了一片精神家園,從原先陶淵明自己一個人的精神寄託,到後來更多讀者更多人的一種共同的精神家園,由此可見,桃花源記對於人們的思想建設還是頗有文化意義的。

參考文獻:

《道德經》

《後漢書》

《先賢傳》

相關焦點

  • 或許,這就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吧!真是美不勝收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相信很多人都看到過這句話,沒錯,這就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裡的幾句話,代表著陶淵明嚮往的桃花源,而在我們國家還真有這麼個地方。 或許,這就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吧!真是美不勝收。
  • 陶淵明筆下桃花源在哪裡?莫衷一是,桃園美景其實就在每個人心中
    桃花源到底在哪裡?一千五百多年前,東晉詩人陶淵明寫下一篇千古名文《桃花源記》。文中說道,武陵這個地方一個漁夫,沿著一條小溪航行,忽然看到山中有一個缺口,就丟下船從這缺口裡走進去,發現了另外一個世界——桃花源。
  • 陶淵明筆下的人間仙境「桃花源」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描繪了一個世外桃源。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繫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 《桃花源記-陶淵明》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桃花源記魏晉: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
  • 「桃花源」還是「歸園田」,世人要誤讀陶淵明到幾時?
    世人心中,皆存「桃花源」的理想,落英繽紛深處,是令人魂牽的世外淨地,良田美池之間,是黃髮垂髫的怡然之所,人人與世無爭世人認為,桃花源是陶淵明筆下的理想聖地,但其實,《桃花源記》不是他的人居理想,「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的理想聖地,卻「不足為外人道」,何也?武陵人「不復得路」,何也?
  • 讓我們一起走進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看它的神奇之處
    在陶淵明的詩歌題材當中,最大的特點就是自然樸實,幾乎毫無華麗辭藻。在他的詩歌裡,很難有誇張、比喻的修辭手法,基本上是按照事物原本的樣子,自然的描寫,如實的敘說。因為他兩袖清風,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清高性格使他與很多官場上許多人發生了尖銳的矛盾衝突,桃花源就是陶淵明在官場上看清整個國家的黑暗與腐敗的情況下,自己構造出對一個美好的世界的嚮往,同時也反襯出當時詩人的壯志未酬,以及社會的黑暗.桃花源裡洋溢著一派古風。
  •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真實存在,風景優美與世隔絕,就在重慶
    陶淵明先生筆下的桃花源與世隔絕,那裡的人男耕女織,每天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快活自在,令人嚮往,最重要的是風景出眾,沒有大城市裡的喧喧嚷嚷。其實這個如神話般的地方是真實存在的,它就在我國重慶。眾所周知,重慶又被稱為山城,其境內沒有多少平地,而極其豐富的漂亮景觀,世外桃源就位於重慶酉陽。
  • 【美聲詩詞】陶淵明《桃花源記》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中國文化中,也有這樣一個寄託了人們嚮往與美好願望的地方,被稱為世外桃源或是桃花源,這個說法,就來自陶淵明的這篇《桃花源記》。 陶淵明是東晉人,是中國山水田園派詩人的代表性人物。之前我們講古詩的時候,也講過一些他的故事。而他流傳最廣的,大概是「不為五鬥米折腰」的典故。如果你熟悉中國歷史,應該知道,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了長達三百年的戰亂和動蕩。
  • 桃花源記(翻譯)
    《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本文寫於公元421年,當時政治黑暗,軍閥割據,戰亂頻繁,生靈塗炭。當時陶淵明已歸隱多年,對於戰亂造成的苦難,有著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無法改變現狀,也不願幹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一個與汙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
  • 原來世上真有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此時桃花已盛開
    如今繁忙的工作生活,讓我們對於世外桃源的嚮往愈來愈強烈,遠離這塵囂的世界,心裡嚮往著有那麼一片淨土,耕作山田三四畝,怡然自樂。不知道從何處看到「世界上有兩個桃花源,一個在您心中,一個在重慶酉陽!」正是因為這句話,我決定前往酉陽尋夢心中的桃花源。酉陽桃花源位於重慶市東南部300公裡處,地處武陵山腹地,渝、鄂、湘、黔四省(市)在此接壤。
  • 湖南桃花源和湖北桃花源,究竟哪個才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文|江楓月夜我一直認為陶淵明和桃花源是有緣的,上學時默寫《桃花源記》,我一直把「陶淵明」習慣性地寫做「桃源明」,仿佛陶淵明生來就要寫《桃花源記》。我也一直認為桃花源和我是有緣的,因為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很可能就在我的家鄉——湖北竹山。
  • 中華經典資源庫:陶淵明《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 作者:陶淵明 朗誦:虹雲 雅坤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 蕭山桃北新村:現代桃花源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對生活在現代都市叢林中的人們這不過是一個想像中的「烏託邦」而已,然而,參加「美麗鄉村浙江行」的網媒記者們卻在浙江蕭山區發現了這樣一個桃花源——桃北新村。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 1月16日|陶淵明《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 陶淵明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寫了一個什麼故事
    桃花源記魏晉:陶淵明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間隔 一作:隔絕)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到底在哪裡?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桃花源」 *示意圖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獨屬於中國人的愜意生活,是對返璞歸真的一種精神嚮往。
  • 陶淵明與桃花源記
    陶淵明與桃花源記 西嶺雪(一)魏晉風骨的代表人物陶淵明
  • 成語黃髮垂髫中黃髮指的是什麼 黃髮垂髫什麼意思
    另外,還要一個成語叫成語黃髮垂髫,其形容的其實是兩個年齡段。那麼,具體黃髮垂髫中黃髮指的是什麼?你知道黃髮垂髫什麼意思嗎?一起來了解。成語黃髮垂髫中黃髮指的是什麼 黃髮垂髫什麼意思成語黃髮垂髫含義老人。
  • 我經過了陶淵明經過的桃花源村,你猜看到了什麼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初中時學的這篇《桃花源記》,到現在我還能倒背如流,每次讀後都給人以心靈的按摩。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是千百年來中國人理想生活的一種夢想。桃花源之所以影響力那麼大,是因為他締造了一個古老的中國夢。
  • 讀《桃花源記》
    讀《桃花源記》方尚春怡然自樂桃花源,雞犬相聞不知漢。人間若有仙境在,陶令何須再耕田。附:《桃花源記》晉·陶淵明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