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社會應有弱者「立錐之地」

2021-01-10 手機鳳凰網

近日,有網友稱,針對流浪漢睡橋洞下影響市容,廣州某些地方澆築水泥錐應對。記者調查證實,廣州白雲區、天河區確有多處天橋和高架橋底,澆築了水泥錐,卻沒有單位站出來認領。街坊稱,這些地方曾有流浪漢聚集,自打有了水泥錐,流浪漢被迫遷走了。

冰冷的水泥錐,加劇了流浪的沉重感。無所依靠,遭遇鄙夷與驅逐,惶惶終日而難心安……很多地方,管理者對「麻煩人群」的偏見,從未消失,也帶給他們深沉的苦難。言語攻訐、肢體欺凌,已是他們的生活痛楚;而水泥錐式的桎梏,更讓他們忍受著煎熬。

可以想見,天橋和高架橋下,面對那森森陰鬱的「尖刺」,那些流浪者殘破的夢,註定無處安歇。

或許,「水泥錐」的建造動機仍還存疑;或許,流浪人群只是被誤傷了一回。事實上,我們寧願相信,所有城市所有人,都不會懷有如此「惡意」。只是,流浪漢利益受損、生活遭困,已是客觀發生的現實。「水泥錐」加諸流浪者的傷害,無論是否屬於「誤傷」,終究確已發生。它們就像一顆顆堅硬的釘子,刺痛我們的心靈。

無可否認,天橋底、高架橋下,不是流浪漢的應歸之所。在「住有所居」的生活形態下,誰都應有立錐之地。但一個不曾提供充分救濟的社會,想必也缺乏安排流浪漢的命運的底氣。

事實上,長期以來,救護站等救濟部門,並沒能對流浪漢形成足夠的庇護力:其運作模式的老舊,管理思維的高姿態,早就飽受詬病。一方面,流浪者必須讓渡部分行動自由,才可換取管吃管住之待遇;另一方面,救助站多千方百計遊說受助人員返鄉,不時觸痛懼歸者的心結。

在完善、人性的救助體系建構之前,給流浪者容得下身的喘息空間,當為底線。誰也沒有理由,將他們驅至悲情的角落。所謂「市容的整潔」、「路人的觀感」,從來不足以支撐驅趕的正當性。因為,「城市」作為人類群居的高級形式,靈魂深處就流淌著開放與包容的血液。一城之內、私域之外皆當分享空氣、陽光,以及天橋下的一方陰涼。就產權歸屬而言,流浪漢有權安睡橋下,既然它不屬於任何人又屬於任何人。當一群人,高喊自以為彪悍的說辭,趕走另一群人,則演變為剝奪而非清理。

成熟的城市,當能包容不同人不同文化,流浪者作為一個群體,理當謀得一席生存之地。儘管每個人都追逐感官的愉悅,但在流浪者的生存之憂面前,顛倒價值的次序是可恥的。潔淨的橋底,不只是安居者的風景,也是漂泊者的生活。為風景犧牲生活,難稱是正常社會的作為。那些鋒銳的水泥錐,映照著治理邏輯的幼稚與僵硬。

蔣 景

相關焦點

  • 「弱者維權」的正確引導與社會規制
    【摘要】針對「弱者維權」事件,政府和主流媒體應對公眾的社會認知進行正確引導,避免公眾被「弱者」標籤幹擾了是非判斷,從而「霧裡看花」般地片面或盲目同情「弱者」,促使「弱者」變相維權而引發一系列社會負效應的發生。
  • 《少年的你》強者的世界,讓弱者終將成為弱者
    「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這大概是電影《少年的你》中最暖人心的一句話,然而社會又是如此現實,陳念保護不了這個世界,小北也保護不了陳念。面對同學的暴力,陳念拿起法律武器,最終使得她們離開了校園,讓自己以及其他無辜的同學免受欺凌。
  • 可怕的是社會對弱者漠視
    可怕的是社會對弱者漠視 2016-09-06 09:45:48來源:中國青年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  近些年,中國社會底層弱者的暴力犯罪屢屢見諸媒體,甚至有人危言聳聽,說中國人進入了互害模式,成了一個「互害」社會。「底層互害」似乎成了時髦詞彙,我不知始作俑者是誰,但想追問:真有那麼多「底層互害」嗎?  底層弱者,往往經濟貧困,但貧窮和犯罪並沒有必然的聯繫。相反,很多經濟貧困的地方倒是民風淳樸,人民勤勞肯幹。窮困並不可怕,怕的是好逸惡勞,不知勤儉,自甘墮落。
  • 「弱者,往往愛抱怨社會的不公」,你怎麼看?
    弱者,指沒有話語權,沒有社會地位,沒有經濟實力的一類人或者是指社會資源佔有量較少,權益容易受到侵害,或受侵害後難以維護自身權益的人或事物。一,這個世界為什麼不公平?二,弱者為什麼抱怨?1,由於弱者沒有社會地位,沒有話語權,權益受到侵害後難以維護自身權益,所以只能抱怨。
  • 北青報:弱者的暴戾需要同情更需要反思
    新聞中的施暴者並不是什麼十惡不赦的壞人,他年齡不大,出身單親家庭,社會經驗並不豐富,平時也沒有表現出為非作歹的一面,他只是一個剛剛步入社會的17歲的小夥子。但是,因為自感在服務過程中被看不起、被羞辱,受到了委屈,於是就做出了匪夷所思的報復行為——將開水當頭澆在了女顧客的身上,並且對傷者拳打腳踢。這是一種弱者的暴戾,他以一種暴力的方式維護自己的尊嚴,保護自己的權益。
  • 富者田連阡陌 貧者無立錐之地
    其實,兩種聲音都是真實的,這種情況的根源在於當今社會貧富差距被進一步拉大,普通人勞動所得,遠遠抵不過一次拆遷所得,或資本要素分配所得。結果導致如今的房價對絕大多數人勞苦大眾來說是無法承擔之重,搖六個錢包20年房貸來背負。但對於富裕階層來說,600萬、800萬的房價,壓根就不太當回事,權當一筆投資了。《漢書》記載: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理想主義的破滅,社會對弱者的戕害
    小四的墮落固然與他固執的性格和不成熟的人生觀有關,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則要歸於動蕩不安的社會環境以及被環境扭曲的人心。01一、灰暗動蕩的社會背景楊德昌被稱為"臺灣社會的手術刀",他拍攝的電影《一一》、《恐怖分子》、《獨立時代》、《麻將》通過冷峻而樸素的描摹、犀利而悲憫的批判、嚴肅的追問與自省意識,深刻地剖析了臺灣在發展中產生的各種社會問題、人心變遷。
  •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揭開韓國真實面,一個不同情弱者社會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看在韓國人眼裡,不僅反映出了真實赤裸的社會問題、試著扭轉人們對精神疾病的負面印象與錯誤觀念,更以沒關係精神病醫院的座右銘沒有正常與不正常,只有發現而不是偏見,鼓勵我們拋開成見,接納彼此。《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是近期的熱門韓劇,講述一對歡喜冤家的愛情故事。
  • 法律對弱者網開一面就是道德淪喪
    法律對弱者網開一面就是道德淪喪近日南京,一名校大學畢業生偷外賣被警方刑拘,火爆網絡。不少網民、自媒體紛紛為該生求情,要求網開一面,給他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不能因此毀他一生。觸碰大家敏感神經的關鍵詞就一個「窮」字,窮人是弱勢群體中的一員是弱者,因此備受關注和同情。對此我有如下幾點看法:一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對弱者的同情不能損傷法律的威嚴。二是貧窮不是犯罪的理由,更不是不負法律責任的藉口。三是法律對弱者網開一面是道德淪喪。四是犯罪受到懲罰,不等於毀了人生,只要你痛改前非,積極向上照樣成就精彩人生。
  • 《老子》:究竟是弱者的哲學,還是強者的哲學?
    其中最大的分歧之一,就在於如何看待老子的「無為」、「無欲」、「不爭」、「不與」、「為之下」、「不敢為天下先」等守「弱」之說,究竟是一種悲觀消極的弱者哲學,還是一種以退為進的強者哲學?老子看到了事物普遍存在的對立,以及對立面的互相轉化,認為這是一種合於規律的運動(「反者道之動」);同時他又指出,「弱者道之用」,主張立足於柔弱,以求戰勝剛強(「柔弱勝剛強」)。可是,一旦戰勝了剛強,自己不就成了剛強嗎?不又要變到反面去了嗎?
  • 《老子》:究竟是弱者的哲學,還是強者的哲學?
    其中最大的分歧之一,就在於如何看待老子的「無為」、「無欲」、「不爭」、「不與」、「為之下」、「不敢為天下先」等守「弱」之說,究竟是一種悲觀消極的弱者哲學,還是一種以退為進的強者哲學?老子看到了事物普遍存在的對立,以及對立面的互相轉化,認為這是一種合於規律的運動(「反者道之動」);同時他又指出,「弱者道之用」,主張立足於柔弱,以求戰勝剛強(「柔弱勝剛強」)。
  • 從弱者角度論訴訟中的程序權利衡量
    目前,受重實體輕程序觀念的影響,在司法實踐中對弱者訴訟權利的保障和救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特別是近期在刑事訴訟中出現的幾起重大的冤、錯案,引起了筆者對有關弱者程序權利衡量問題的思考。本文論述了程序權利和程序利益的不同,並結合司法實踐從弱者的角度分析了程序權利衡量之必要性和重要性。最後,提出了在司法實踐中如何進行程序權利衡量。
  • 陳曉明:文學是弱者的偉業
    我要做的是關注每一個個體,關注他們的愛恨情愁,關注他們的生離死別,關注他們在這個社會上的生存方式,以及他們感受這個世界的方式,他們拉著你的手跟你絮絮叨叨時,讓我覺得我理解的文學,或者我熱愛的文學是能夠照進人心的,它是一種有情懷的東西。現實主義文學它和弱者息息相通。」
  • 陳曉明:文學是弱者的偉業
    我要做的是關注每一個個體,關注他們的愛恨情愁,關注他們的生離死別,關注他們在這個社會上的生存方式,以及他們感受這個世界的方式,他們拉著你的手跟你絮絮叨叨時,讓我覺得我理解的文學,或者我熱愛的文學是能夠照進人心的,它是一種有情懷的東西。現實主義文學它和弱者息息相通。」
  • 水皮:企業的社會責任首先是保證正常運營 為社會解決就業問題
    「媒體具有天然的公益屬性,在整個社會的發展過程中間,它扮演的角色就是趨利避害,引導國家能夠平穩前行的角色。」他說。水皮談到,在抗擊疫情取得重大成果的基礎之上,我們完成了今年的三大任務:第一個是扶貧脫困,第二個是環保,第三個是化解金融風險。
  • 春運途中:車廂裡沒有立錐之地,擠滿的是回家的喜悅
    時方春運,返鄉客流甚巨,每至站點,行人上下不息,雖席間通道,幾無立錐之地。餘因旅途閒暇,回想南行見聞,收穫頗豐,顧見窗外飛雪而樂,乃於人流中且飲且啖,晏然不復知奔波之苦。聊賦小詩,以紀其事雲。胡春雨,天橋作協副主席,濟南民革文史研究會、南充抗戰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天橋新階層聯誼會建言獻策委員會、山東鵲華律師事務所主任,中國詩詞研究會、山東散文學會、濟南作協會員。
  • 我們為何要「像弱者一樣感受世界」?
    或者我們將他們理解為於社會財富與權益平均線下的人群,比如下崗工人、失地農民、在溫飽線上掙扎的人、受災地區群眾、孤兒、殘障人士、少數人群等等,他們在經濟、社會、文化、話語權等方方面面都處於弱勢地位,抑或想像「普通人」一樣過上普通的生活需要付出更多。怎麼看待弱者,就是一個社會的「弱者觀」。是「像弱者一樣感受世界」?
  • 夜讀|弱者都易怒:這3種弱者思維,正在拖垮你
    最近看到這樣一句話:弱者普遍易怒如虎,而且容易暴怒;強者通常平靜如水,並且相對平和。聯想身邊的人,這種說法大概率是正確的。更為嚴重的是,生活似乎就是一個不斷驗證二八法則的過程。那些強者越來越強,弱者也越來越弱。這讓我不禁開始思考,這類現象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 尼採:人生充滿鬥爭,勝利的往往是弱者
    此種「權力意志」不僅適用於人類社會,在整個生物界都是存在的,即便是那些原始森林中的每一棵樹,它們之間都充滿了鬥志,都充滿了促使自身茁壯成長的強烈渴望。尼採說:「生命乃是戰爭的結果,社會本身就是一個戰爭工具。」是的,我們的生命的過程、人生的過程,就是「戰爭」的過程,是鬥爭的過程。
  • 社會法則,你懂了,才能在社會中立足
    社會法則亦是一種叢林法則,遵循優勝略汰、適者生存,也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社會生活中強者香車美人,弱者臥睡三分地都困難。每個人都不希望自己是弱者,都希望自己是強者,可是社會生活很現實,也很骨感,不是你想成為什麼、做什麼就能成功。一個人想要成為強者,就先要對這個世界的法則有一個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