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來說,中國印記從未完全消失。現在我在美國住了七八十年,仍然覺得自己是中國人。不是很怪嗎?我給了自己新的外表,但內心的一切早就存在了。——貝聿銘
今天,你的朋友圈也被這位建築大師去世刷了屏;但是他的故事,再怎麼傳頌也不為過。
貝聿銘
蘇州的四大家族之後
18歲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築
27歲到哈佛深造,後投身建築業
70餘年的建築生涯裡
他的作品遍布4個大洲、10個國家
一生參與設計的大型建築有百餘處
近一半以上作品獲獎
家族合照(左一為貝聿銘)
雖說富不過三代,但在這個建築大師背後,卻是一個傳承了15代的百年名門望族。
明朝中期,家族便已賣醫藥為生,祖父貝理泰是清末著名的金融家,顏料大王貝潤生是他的叔祖,父親貝祖貽是著名金融家,更是中國外匯制度的創始人;母親則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女書法家,詩人和音樂家,繼母蔣士雲更是張學良最愛的「蔣四小姐」。
貝家擁有的蘇州祖宅獅子林,就連避暑山莊都是模仿它而建,建國後把獅子林交給了國家,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而他在18歲去美國留學,忠於自己的心意選擇了建築學,最終成為一代大師。
貝聿銘與傑奎琳·甘迺迪
和西方傳統的建築思路不同,他的作品雖然同樣大多是鋼材、混凝土、玻璃和石材,也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但他的拿手好戲是東方傳統建築精神上的自然空間與建築的融合。
○ John F.Kennedy Library
甘迺迪圖書館
甘迺迪圖書館
貝聿銘建築生涯的起點在美國。甘迺迪圖書館建成耗時15年,被公認為美國建築史上最佳傑作之一。美國的建築界因此將1979年稱為「貝聿銘年」,並授予他該年度的美國建築學院金質獎章。就此一戰,他聲名鵲起。
○ Glass Pyramid
羅浮宮玻璃金字塔
你也許沒去過法國,但你肯定知道羅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最初多達9成法國人反對貝聿銘的設計,乃至當時的館長用辭職來抗議。
貝聿銘與羅浮宮玻璃金字塔模型
建成之後,現代感十足的玻璃金字塔與飽含歷史傳統的歐式建築交相輝映,被法國人譽為羅浮宮裡飛來的一塊大寶石,成為法國除艾菲爾鐵塔後的又一地標。
羅浮宮玻璃金字塔落成前曾受非議,落成後卻獲得一致好評
1988年,玻璃金字塔落成,貝聿銘被授予法國最為尊貴的榮譽騎士勳章。當記者採訪他時,他卻保持一貫的低姿態說:「我和我的建築都像竹子,再大的風雨,也只是彎彎腰而已。」
時任法國總統的密特朗(中),戴紅色安全帽的是貝聿銘
○ Miho Museum
美秀美術館
在我們隔海相望的日本,貝聿銘把自然與建築完美融合做到了極致。美秀美術館是他和日本紀萌館設計室共同完成的作品。通往美術館的隧道,完美闡釋了桃花源裡「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的樣貌。
春天的美秀美術館通道
而由於美術館位於自然保護區,建築主體必須有80%掩藏在地下。貝聿銘用奇絕的手法,為世人呈現了這樣一個景致:一座山,一個谷,還有躲在雲霧中的建築。
美秀美術館俯瞰圖
更妙的地方是這個建築本身。作為一處美術館,能夠將古人巧奪天工的藝術作品,藏於天地之間,遠離塵世煙火,歸於大自然的懷抱,用建築闡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美秀美術館
○ Bank of China Tower
中國銀行(香港)大廈
如果你去過香港,如雨後春筍般的中銀大廈一定不會陌生。這座建築是致敬自己的父親貝祖貽。貝祖貽曾任中國銀行行長,並在1918年,創立了中國銀行香港分行。
貝祖貽與夫人合影
花甲之年的貝聿銘接手中銀大廈的設計任務時,預算並不寬裕。最終他採用複合材料拼接技術,用混凝土固定建築構件,使鋼筋的用量比傳統方式節約了45%。落成後的中銀大廈是香港第一高樓,使用面積是旁邊香港滙豐銀行的兩倍,而造價還不及它的五分之一。
像竹筍一樣的中銀大廈
每一個公共建築的設計,都飽含了貝聿銘對光線、空間、環境和使用場景的獨特見解。好的建築是凌駕於時間之上的,而時間也給足了貝老去證明他的想法。
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就此離場,而他留給世人的建築魅力依舊超乎想像。
願您的笑容在天堂依然燦爛
圖片均來自網絡
編輯/Kyle Luo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