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史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中外治中國哲學史的學者,哪一個也迴避不開。但是,對這個命題的理解、解釋和闡述,卻相當分歧。學者間理解的深度和廣度、理解的角度,也不盡相同。這是很自然的,幾乎沒有哪一個哲學史上的命題的解釋是完全一致的。
比如天人感應、天人交泰、天人同德等等理論,有人說是錯的,其實不然,只是片面而已,也都是對的,這些都是「天人合一」所包含的。
一、天人合一的發展
最早使用「天人合一」概念的,現在所能查到的出處,是張載的《正蒙》。 再往前追溯,則此一思想的發明者可以歸於董仲舒。
董仲舒曰:「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
但究起起源,應該說天人合一的萌芽在《易傳》中就有了。
《周易·乾卦·象言》:「 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 」
這個「大人」,是大人物,指統治者。在這裡,天人合一中的「一」是道德。
後面再發展就出現了現在天人合一的各種版本,筆者認為「天人合一」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狀態。
下面筆者用儒釋道三家理論來簡單論述下天人合一。
二、儒家——天人合一
《孟子·盡心上》日:「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
「天人合一」在孟子這裡更加強調的是人性,人性是以天為本的。在這裡,孟子不僅把道德賦予天,而且還以道德之天作為人倫道德的根本依據。
如《孟子》曰「盡心、養性、修身」以至「事天、立命者」;《中庸》中的「盡其性」以至「與天地參」。
到了漢代,董仲舒又在前人的基礎上建立了「天人感應」的完整的理論體系,如他在
《春秋繁露·陽明義》中曰「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
到了宋代,中國傳統文化的三維結構已經基本形成,儒家「天人合一」思想進一步成熟,雖然宋明理學「天人合一」思想和張載「天人合一」觀都源自於孟子的天人觀,但是他們以及「二程」的理論都對孟子和董仲舒的「天人」理論作了進一步的發展,其主要是認為,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並且將博愛思想引入其中,在此基礎上肯定了天道與人道的同一。朱熹又將天理、人慾發展到極端,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慾」,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天人合一」的聖人境界。
在儒家來看,天是道德觀念和原則的本原,人心中天賦地具有道德原則,這種天人合一乃是一種自然的,但不自覺的合一。但由於人類後天受到各種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發現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則。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達到一種自覺地履行道德原則的境界,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顯然,儒家的「天」具有道德的含義,也就是道德之天。可以理解為「天人合德」。
二、佛家——天人合一
佛家的「天」是與人的世界相對的另一個世界,這個世界是一個完全沒有人世問一切苦難的清淨境界,佛家講的「天」總是超越人的立場,不會歸結到人自身,而是歸結到成佛一脫離人世苦難的清淨極樂世界。
如果說儒家講「天」是為了積極的人世,那麼佛家講「天」則完全為了要慎行於當世,是一種立足當世以求出世或者消極地人世的人生態度。由此可以看出,佛教的這種思想不僅從根本上否定了現實生活,也否定了現實生活的積極價值。
在佛家來看,人性本來就是佛性,只緣迷於世俗的觀念、欲望而不自覺,一旦覺悟到這些觀念、欲望都不是真實的。 真如本性自然顯現,也就達到最後成佛的境界,因此,他們提出「煩惱即菩提,凡夫即佛」。
按照佛教的觀點,世間皆苦,生活是痛苦,而且整個人生就是痛苦,甚至生命或存在本身就是痛苦。人生要擺脫這些痛苦,必須超越「三界」,立足於當世,在人間修行,這樣才能按照功德大小進入天國,達到天人合一。這種天人合一的境界完全是與現實對立的,是一切皆空的,功德大圓滿的「天人合一」境界。
六祖慧能曾言「本來無一物了,何處惹塵埃」,就是「空」的一種極高的境界,也就天人合一的一種表現。
三、道家——天人合一
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與儒家與佛家略有不同,道家在論述「天人關係」時更注重「天地人」三者的統一,以究天地人之際為本。在中國文化史上,無論道家、道教還是仙道、方道都把「道」看成是宇宙之源、萬物之本。
在道家來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莊子》:「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
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於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範,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變得與自然不協調。人類行的目的,便是「絕聖棄智」,打碎這些加於人身的枷鎖,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於自然,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老子勾畫的宇宙生成模式。天地人和宇宙萬物都是由道化生的,都不能離開道而獨立存在。道家把天地人萬物看作是一個整體,在這個整體中,人是一個小宇宙,天地萬物是一個大宇宙,用丹書中的話說就是「人身一小天地,天地一大人身」。人身這個小宇宙也有它的「道」、「氣」、「陰陽」和「五行」,它與大宇宙、大自然同源、同構、互感。
人的生是精、氣、神的化生;人的死是精、氣、神的衰竭。所以,道家要求人們保持這種精、氣、神的初生飽滿狀態,不要虛耗以致枯竭。為此,道家提出了「積神生氣」、「積氣生精」、「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的一整套「性命雙修」的神秘修煉方法,以最大限度地挖掘人體潛在能量。使自我小宇宙的精、氣、神與大宇宙的精、氣、神相互溝通,最終達到人天合一。說白點就是身與自然的合一;當然這個「身」從整本《道德經》裡可以看出指身體與德行的雙重意義。
四、黃帝內經——天人合一
《內經》反覆強調人「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參天地」。
《靈樞》中曰「人與天地相參也」,
《素問》中曰「與天地如一」。
認為作為獨立於人的精神意識之外的客觀存在的「天」與作為具有精神意識主體的「人」有著統一的本原、屬性、結構和規律。
《靈樞·邪客》說:「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音聲。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熱。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莖、垂以應之;女子不足二節,以抱人形。天有陰陽,人有夫妻。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節。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膕。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地有泉脈,人有衛氣。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晝夜,人有臥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齒。地有小山,人有小節。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蜠肉。歲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節。地有四時不生草,人有無子。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
用白話說就是,宇宙自然是道,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所以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人體有365個穴位,一年剛好365天;人有4肢,一年有四季;人體有12條經絡,一年剛好12個月;脊椎有24節,一年剛好24個節氣;人有七竅,一個星期有七天等等。可以無限地對應下去,也就是說人體運行與大自然的運轉規律完全吻合。
總而言之就是「天人同構」或者說是「天人相應」。
對此《易經》中有所論述:「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
這段話的意思翻譯過來大體是:真正的高人,做事情要和天地的功德相契合,和日月的光明相契合,和春、夏、秋、冬四時的時序相契合,吉兇動向相契合。只有這樣事情做在天時前面的時候,才不會和天的意志相違背;做在天時後面的時候,才能主動地奉行天的法則。這就是古人所說的「順天行道」,也是『順天應道』。
五、總結
《莊子·達生》曰:「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易經》中強調三才之道,將天、地、人並立起來,並將人放在中心地位,這就說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於「始萬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於「生萬物」。
人不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於「成萬物」。再具體地說:天道曰陰陽,地道曰柔剛,人道曰仁義。天地人三者雖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對應、相互聯繫的。這不僅是一種「同與應」的關係,而且是一種內在的生成關係和實現原則。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則,人之道是實現原則,二者缺一不可。
「道」在冥冥之中主宰著天與地與人,他無聲無息,無形無狀,而又無時無處不在。所以,我們講「天人合一」,其實就是順道而為,追求與道渾然一體的境界。違反了道的作為也就是逆天而行。順應了道的行為就能無為而無不為。
莊子曰「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這是一種我即為道、道即為我、大無為、大自然的至高境界與狀態。
這裡筆者雖然不是道門中人,但是比較偏向於道家思想;「天人合一」的天就是道,道就是自然,老子的「道法自然」,就是人的本身和行為要遵循自然,與自然和諧發展才能長久!
六、尾言
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並不是一種簡單的徵服與被徵服的關係,人類科學技術的進步除了改善人類的生存條件外,還應有不損壞自然的相應約束,應有維護人與自然和諧的功能。否則科學很多方面的進步在一定意義上對於人類來說也是一場福禍相伴的悲喜劇,甚至是一場災難。
在人類的嬰兒時期,天人本來是大體一致的,人類依賴於大自然的資源而生存繁衍,對各種自然災害和猛獸、疾病的侵襲心存恐懼,故此對大自然存有敬畏愛護之心。人類只是自然界物質存在鏈條中的一分子,應該和自然界中的萬物和諧相處,而不應該自視為天地萬物的主宰,唯我獨尊,為所欲為,肆意改變和破壞自然,滿足自己無止境的物質和統治欲望。
如最近的沸沸揚揚的「新型冠狀病毒」,大家再仔細想想以往的在災難,如泥石流、非典、地震等等它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就是人類違背了天道自然,亂砍亂伐大肆破壞了環境造成了泥石流和地震,大量吃殺野生動物造成非典、冠狀病毒的誕生...這些都是本質原因;也是人類的親手而為。本身違背了儒家的「仁德」、佛家的「空」,和道家的「自然」。
所以人們應該深深反省,現階段只有眾志成城,努力配合政府措施,用最快時間克服「新型冠狀病毒」。
災難是天道的一部分,無法完全避免,但是我們可以把它降到最低,甚至在萌芽狀態時把它消滅。「天行健,君子應自強不息」,千萬別放棄,整合曆來經驗、配合國家,我相信最終邪不勝正!這裡筆者也呼籲大家別傳謠言,應該為武漢人民打氣加油,盡一切所能響應國家號召,配合政府策略蕩除「邪惡」。要相信浩然正氣、天地長存!
人類與自然,只有處於一種能夠滿足人類永恒生存的和諧之中,才是長久之道。
只有法天效地、樂天知命、順應自然,追求天地人合一的生存狀態和境界,才是符合道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