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的「天」在古代是什麼含義?

2020-12-04 子夏故壇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古人所謂「天人合一」的「天」,就是指「自然」。

自然和人為是一對矛盾統一體。人為效法自然,順應自然,人之所為合乎自然規律就叫「天人合一」,這也就是《道德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人道的終極遵循和最高境界。天地都是自然的具體體現,故天也泛指自然,自然也簡稱為「天」。

《周易》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高典範。「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的理論基礎之一和具體實踐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周易》經文中的《象辭》分兩部分,前一部分言乎天地之道,後一部分言乎人道。天地之道和人道皆取法於卦象,從而形成了人道效法天地之道,人道與天地之道高度統一的思想,這就是「天人合一」思想。比如首卦《乾卦》,其《象辭》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象辭分兩部分,前一部分曰「天行健」,「天行」是自然現象,天道運行有其固有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故曰「天行健」,這就是天道。後一部分曰「君子以自強不息」,人道效法天道,按照人生發展的不同階段及其特點而努力,時行則行,時止則止,不受外物幹擾和誘惑而誤入歧途,這就是所謂「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就是人道。人道與天道相一致,就是「天人合一」思想。其它64卦的《象辭》都是這個模式,概莫能外。

古代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故意把「天」進行了神化,把「天」杜撰為整個宇宙的主宰,自己就是代表天來統治人民的,把自己包裝成「天子」,從而形成了「君權天授」、君王要「敬天、明德、保民」的統治思想,並作為維護自己統治的理論依據。其實,真正儒家思想中的「天」就是指自然,天道就是指自然規律,統治者只是利用並篡改了「天」的概念,模糊了學術和統治之術之間關於「天」的區別,以利於維護其統治罷了。統治者會利用「天」的概念維護統治,勞苦大眾也學會了利用「天」的概念去推翻舊的統治。西漢末的黃巾起義者就喊出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歷代農民起義也常樹起「替天行道」的大旗。

可見,篡改的「天」並非恆道,惟有順應自然,按自然規律辦事才是恆道,才是人間的正途大道,故老子在《道德經》中開篇便言:「道可道,非恆道」。

相關焦點

  • 天人合一是古人追求的最高境界,什麼才是天人合一呢?
    要想明白什麼是「天人合一」,首先要明白什麼是天。《說文解字》說「天」為:「天,至高無上也」。人類最原始崇拜對象,幾乎都是自然界的實際存在物,如風、如雨,如山、如樹,「天」也不例外。但《說文解字》的「至高無上」卻非常虛幻。
  • 古代祥瑞的顯現,是人感應天?還是天感應人?何為天人合一
    這可以算作古代天人感應的一部分。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的概念,同時討論關於天人感應,到底是人感應天?還是天感應人?這些問題主要涉及到道家和儒家的兩方面,天人合一偏於道家,天人感應偏於儒家。但通過古代這兩個文化認識,或許能更好的闡述古代傳統文化基礎。
  •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西方哲學在天人關係上主張天人二分、主客對立,中國哲學在天人關係上則主張大化流行、生生不息、天人貫通、天人合一。西方哲學重視「分」,中國哲學重視「生」。天人合一既不是人類中心主義,也不是自然中心主義,它是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這種方式就是把人類與大自然看作是一個生命整體,人中有天,天中有人。
  • 什麼是「天人合一」?該如何去理解和對待?
    中國哲學史上一個很重要的命題就是「天人合一」,那麼什麼是天人合一呢?對這個命題的理解、闡述、乃至運用一直存在著很大的分歧,人們之間理解的深度和廣度、看的角度和方法,也不盡相同。今天,咱們一起來探討下,什麼是「天人合一」,以及如果對待和運用這一古人極其重視和強調的思想命題。
  • 「天人合一」思想探源
    作為一種思想觀念,「天人合一」遠在先秦時期就已經產生。西周時期,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是自然和社會的最高主宰,天人關係即神人關係。《尚書・洪範》中說:「惟天陰騭下民。……天乃賜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天保佑民眾,因而把九類大法賜給禹,安排人倫規範。這一觀點肯定「天」(神)與人之間有著某種相通的關係,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
  • 天人合一的真正含義,長久之道!
    在這裡,天人合一中的「一」是道德。後面再發展就出現了現在天人合一的各種版本,筆者認為「天人合一」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狀態。下面筆者用儒釋道三家理論來簡單論述下天人合一。到了宋代,中國傳統文化的三維結構已經基本形成,儒家「天人合一」思想進一步成熟,雖然宋明理學「天人合一」思想和張載「天人合一」觀都源自於孟子的天人觀,但是他們以及「二程」的理論都對孟子和董仲舒的「天人」理論作了進一步的發展,其主要是認為,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並且將博愛思想引入其中,在此基礎上肯定了天道與人道的同一。
  • 古代祥瑞的出現,是天感應人還是人感應天?天人合一怎麼理解?
    要說在古代社會當中, 我們是經常能夠看到很多的一些個祥瑞的顯現的,尤其是在很多帝王或者是富貴者的身上,我們是看到了很多這樣的一些個學說存在的,只要是有祥瑞出現,那麼就預示著人間一定是有好事發生。那麼這其中就出現了一個概念,到底是人感應天?還是天感應人呢?
  • 解讀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西方哲學在天人關係上主張天人二分、主客對立,中國哲學在天人關係上則主張大化流行、生生不息、天人貫通、天人合一。西方哲學重視「分」,中國哲學重視「生」。天人合一既不是人類中心主義,也不是自然中心主義,它是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這種方式就是把人類與大自然看作是一個生命整體,人中有天,天中有人。 那麼,天是什麼?所謂天,在中國思想史上,它的含義有一個演化過程。
  • 解讀「天人合一」之:「天人合一」不等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我經常拿出科技部、中宣部頒布的《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其中明確指出:知道陰陽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觀念,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整體系統的方法論,並具有現實意義。中國文化中,天人合一觀,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之歸宿處。中國古代人,可稱為抱有一種「天即是人,人即是天,一切人生儘是天命的天人合一觀」。這種觀念,亦可說即是古代中國人生的一種宗教信仰,這同時也即是古代中國人主要的人生觀。
  • 有了「天人合一」,再說「天人相分」不是互相矛盾嗎?
    這是《太上感應篇》開頭,也是核心,這段話透露出思想,在古代非常重要,叫「天人感應」。「天」指自然、宇宙、神靈等概念,「人」指個體的人,「天」「人」存在存在「感應」和交流,其導致的必然結果就是相通,或者更進一步的合二為一,所以「天人感應」某些情況下可以表述為「天人合一」。
  • 「天人合一」思想怎樣理解?人是天和地的副本
    要理解「天人合一」,首先要明白「天」的具體含義,它指代宇宙自然運行規律,是大象無形的大道,是世間萬物最高的準則,人只是天道中的滄海一粟。這句話可以看作是關於「天人合一」思想最早的記述。莊子之後,西漢大思想家董仲舒在自己哲學著作《春秋繁露》裡有一句名言: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
  • 國學丨天人合一:人天同構、人天同律、人天同象
    思想來源:道家 提出者:莊子 發展者:董仲舒 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 表現: 人天同構、人天同律、人天同象 案例:中國古代建築、古典音樂、舞蹈藝術、茶道 天人合一的意義 意義:天人合一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思想核心與精神實質。
  • 道家的天人合一傳遞出了哪些哲學含義
    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見於易經,其講道,天的運行規律是陰陽變化,地的運行規律是剛柔變化,而人就是陰陽變化和剛柔變化 的產物。道家的莊子首先對這一思想進行了解讀,他在莊子-達生中說: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意思是說,天滋生萬物,而地承載萬物,有天有地,才有了世間一切,而這裡所說的一切,自然也包括我們人類。這個觀點就是要闡明,自然規律高於人的意志,人類應對自然大道心懷敬畏,我們只是自然界中的一粒草芥,我們不可能打破或超越天地自然的運行規律。首家思想認為,人類應該同動物、草木、金石一樣,安安分分的靜處自己的一方天地,主張國家和人民回歸到原始部落時代。
  • 為什麼要叫天人合一,而不是人天合一
    有時我始終在想,一念無我,人即與道相合,一念無我,即與自性相合,一念無我,小宇宙合於大宇宙,一念無我,應該是人天合一,人動而天不動,應該叫人天合一,不應該叫天人合一啊。今早起來,我想我一定要弄明白,解釋一下為什麼要叫天人合一呢?
  • 什麼才是天人合一?生活中我們怎樣做到?
    天人合一在儒道修身中,效法天道是重中之重。但什麼是天人合一?如果我們如同古代的儒道高人一般效法天地能給自己帶來什麼轉變呢?天人合一,為哲學思想,天代表道、真理、法則,天人合一就是與先天本性相合,回歸大道,歸根復命。
  • 天人合一,忘我境界
    那麼什麼是天人感應呢,剛剛說的《易經》感而遂通,指天意與人事的交感相應。認為天能干預人事,預示災祥,人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 天人感應」是指人與自然萬物同類相通,相互感應。人是自然中的一份子,本來於天地萬物為一體,相互溶入生息,只因後天識神分別之故、漸脫離自然。
  • 什麼是太極拳的「天人合一」?(下)
    人生天地間,應該如何與天地溝通、怎樣「天人合一」呢?《莊子》說:「人之生,氣之聚也。」古人認為氣是宇宙和生命的本源,人與天地萬物都是由氣所化。天人合一探索的是天地與人的關係,而天地與人之間之所以存在著相應的關係,就是因為天人一氣,中國古代很多學說和武術流派都注重氣,太極拳更是如此。
  • 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原來是這樣!
    中國古代教育家在探討天人關係時主要採用一種「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 認為天人同源, 天人同德, 天與人是整個宇宙中的和諧共同體。孔子的天人合一思想體現在他對天的看法上, 他已經超越了先前社會對天的崇拜和敬畏, 把天看成是具有自然界必然性的意味, 「天」即天道。孔子說:「知者樂山, 仁者樂水。」 (《論語·雍也》) 倡導「知天」, 「知天命」, 認為天道和人事, 人性和自然具有統一性, 把天道作為人事的原則。而孟子進一步提出「性天同一說」, 把天和人的心性聯繫起來。
  • 簡說:天人合一
    今天我們來話說的是,天人合一。一種虛擬的想像力產生的一種意境。在我們國家的古代文學中常常的出現,準確的說應該是屬於一種哲學的範疇之中的理論或者是學說。我們這裡說的天人合一,是泛指,而不是文學的細描。所以沒有情節,只有個人的認識理解和個人的見解。
  • 天人合一與修道
    與大道融為一體了,才是天人合一。後天回歸先天后,合二為一。返璞歸真。經燦道人:達到平衡和融合以後,自然進入天人合一狀態,應該向這個方向鍛鍊和發展。道家認為自然就是天人合一。天字寫法就是頭頂天、腳踩地,中間站著人,三者不是分開的,是融為一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