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句理解題在整個國家公務員申論考試中出現的次數不是最多的,但近幾年出現的頻率卻很高。很多考生在遇到這類題時,往往要麼無話可說,要麼想說的太多不知道如何取捨。
實際上,對於這類題,有它自己的答題技巧,亦或是答題的關鍵所在。
在解一道題之前,首先得搞清楚答題的目的,只有知道自己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才能有的放矢地組織語言。這就誠如我們要在雪地裡走出一條直線,只要盯住遠處的一個目標走下去,即使過程中有些差強人意的地方,但整體一定是直的。但如果只盯住腳下,只盯住自己每句話的組織,整個目標就有可能偏離。下面就針對該類題型做一簡單講述,希望對考生朋友有所裨益。詞句理解題實際上就是相當於向別人解釋清楚一個詞或一個句子的意思,目標就是讓別人能得到想得到的信息,從而充分理解你所解釋的詞句。簡單來說,就是如果解讀你的答案,發現不能讓對象充分理解,那答案就一定不是完美的。下面華圖公務員考試研究專家分別來說:
一、解釋詞語
這種題型是要求我們對文中某一個詞進行理解或直接以名詞解釋的形式出現,如2007年國家公務員申論考試中第三題的第二問「根據『給定資料6』,試分別解釋『存量土地』和『地荒』的含義。」2010年國家公務員申論考試省部級試卷中第一題的第一問「『給定資料1』提到,權威部門指出,如果再不採取果斷措施,渤海將在十幾年後變成『死海』。這裡的『死海』是什麼意思。」2011年國家公務員申論考試地市級試卷中第二題「根據材料4中的有關內容,談談對文中『困境中的不絕希望』這一表述的理解。」對於這種題,解題思路就是從詞語自身的意思(內涵)出發,去尋找與其相關的信息(外延)。具體來說,比如「存量土地」,我們從詞語自身出發,「存」:儲存,「量」:數量、一部分、一定量的,合起來就是存起來的那一部分土地,如果我們僅僅如此解釋,聽眾是聽不懂的,於是就要加上相關的信息,如為了什麼目的、把哪一類或哪幾類土地存起來,存了多少等等,而這些信息從哪來?材料!再如「地荒」,字面意思:土地不夠用了,相關信息即為哪一部分土地不夠用了,為什麼不夠用了,不夠用到什麼程度了等等;「死海」字面意思:死了的海,如果我們解釋說死海就是死了的海,這是不清楚的,相關信息是什麼呢?哪個海,為什麼變成了死海,變成死海的狀態是什麼等等。「困境中的不絕希望」,困境:不好的境況;不絕:沒有消失的,沒有滅絕;相關信息:誰在哪方面遇到了或處在什麼樣的不好境況,抱著什麼樣的希望或者出現了什麼希望。然後結合材料儘量將所有與之相關的信息在規定字數範圍內整合到一起。
二、理解句子
對文中某句話的理解題,如2010年國家公務員申論考試省部級第一題中的第二問「請結合給定資料中的具體事例,談談你對『海洋的汙染將毀滅魚兒的家園,但讓人類不寒而慄的毀滅絕非僅此而已!』這句話的理解。」對於這種題,首先找出句子的主幹,即主語、謂語、賓語,看看在句子主幹中有哪一部分是沒有說透徹的,對其加以補充、說明、解釋,這是最核心的東西,在這之外,依據字數的限制補充枝葉部分重要的信息。以剛才提到的題為例,「海洋的汙染將毀滅魚兒的家園,但讓人類不寒而慄的毀滅絕非僅此而已!」這句話的主幹是:主語--海洋的汙染,謂語--將毀滅,賓語--魚兒的家園、人類,在這些主幹中,海洋的汙染很確切,毀滅意思也很明朗,就是破壞,毀壞,而賓語部分對「魚兒家園」即海洋自身的毀滅需要補充,對魚兒家園有什麼樣的影響;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是什麼,題幹中沒有說清楚,這都是需要我們結合材料補充完整的,於是,這句話實際上就可以理解為,海洋汙染導致的後果:一種是對海洋自身的影響,一種是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那我們就得從材料中找出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了什麼影響,對人類社會又有什麼影響。將主幹講清楚之後,再看看枝葉部分有沒有尚未包括進去的信息,在這道題中就是絕非僅此而已,實際上是一種警示性的語氣,在答案部分也要有所體現。
詞句理解題之所以可以按此思路解答,是因為一個詞(一些專有名詞除外)或句子之所以叫做那個詞或那句話,一定與組成它的字或詞是有關係的,它的意思逃離不開詞語或句子本身的含義。而這次輔導的目標就是讓讀者或聽眾能得到他想得到的信息,理解目標對象。只要按照這個思路,即使語言組織差一點,關鍵點不會丟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