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劇中,19世紀的名媛們總是愛飲下午茶,看起來十分愜意。而時至今日,下午茶仍受到許多人的喜愛。但是你有沒有注意到,英式下午茶都是紅茶,幾乎沒有綠茶,當然也沒有烏龍茶、普洱茶等等。為什麼呢?
不靠譜的百度這樣說:
那麼為何中國生產的綠茶,運抵老外後卻變成紅茶了呢?傳說古時中國綠茶得坐一年半多的海船才能駛達英國,綠茶在海上漂泊期間自動發酵,到達英國時就變成恰到不錯處的厚味紅茶了。基本屬於胡說八道。
根據筆者自己在雲南西雙版納地區的採茶經驗,鮮葉採摘回來之後如果處理不當,確實會變紅、變熱、發酵、腐爛。如果英國人指望這樣就能得到紅茶,那麼只能得到一堆爛葉子。
有的歷史學家這樣說:
這些茶葉大部分屬於紅茶,因為從廣州要經過漫長的海運運抵倫敦港,唯有已經發酵了的紅茶才可以保存那麼長時間。(歐立德:《乾隆帝》,P197)但是綠茶只要不是鮮葉,乾燥的茶葉也一樣可以存放很久啊?
讓我們從頭說說百度上查不到的那些故事我們知道,依靠鴉片等藥用商品銷售產業的推動,大英帝國雄踞全世界霸權帝國之首,特別是在對華鴉片銷售的進程中獲利甚巨。
1840年,鴉片為英國帶來了75000英鎊的收入(約折合今天的38億美元);
1879年,這個數字增長到了910萬英鎊(約折合今天的220億美元)。
新近崛起的糖、茶葉、鴉片貿易產業為大英帝國那無堅不摧的海軍艦隊提供了後援資金,令它們的戰鬥力得以不斷提升。沒有印度的鴉片生意,就沒有大英帝國的繁榮發展;如果失去了印度,大英帝國在後拿破崙時代的全球霸主地位很可能就此崩潰。
然而,有一件事,英國人很不爽:
每日生活必不可少的茶葉是中國人把控著的!
乾隆統治時期,中國對歐洲的出口得到了飛速發展,在這種貿易中,茶葉所佔比重最大,自17世紀50年代茶葉被首次引入倫敦之後,英國對茶葉的需求量直線上升。在五十年內,茶葉逐漸取代了咖啡,成為英國社會中的一種時尚飲品。那個時候,大英帝國絲毫沒有意識到茶葉一直是中華帝國負責生產的。
至乾隆晚年時,中國1/7的茶葉都出口到了英國。到18世紀末,為了滿足消費者對於茶葉的需求,英國每年進口的茶葉超過2300萬鎊。
中國人採摘茶葉、烘焙、混合後,再以一個包含利潤的價格賣給英國。中國利用對這種飲品的完全控制,統治了英國人的品位達兩個世紀之久。而且,這個國家通常利用這種依賴,對英國持著粗魯無禮而不合作的態度,隨心所欲地對茶葉次品大肆抬價。
於是英國人就擔心了:
如果中國本土可以種罌粟、造鴉片,那英國人的鴉片賣誰去?同時,英國人對茶葉完全不懂。也就是說,這生意註定是賠了,將會有大量雪花花的銀子(真的是白銀啊)流入中國。
其實,早在乾隆年間,大英帝國是做出過努力的。那時我大清朝灰常強大的,英國派出使臣馬戛爾尼,按照西方外交流程與禮儀對我國進行了正式友好訪問。
1793年前後大清朝新聞聯播(如果有的話)對此進行了報導。馬戛爾尼來與皇帝談經貿合作,而乾隆皇帝將其作為「番邦使臣前來覲見」,隨手送了兩個玉如意。雙方外交人員在輕鬆友好的氣氛中進行了親切會晤,然後馬大人就被打發回國了。
大英帝國很鬱悶:大清朝你不按常理出牌嘛~!
於是紳士們覺得要不咱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吧。沒錯,我們自己種!茶!葉!
然而,大英帝國也很困惑:
紅茶和綠茶究竟是不是同一個樹種?
茶葉如何從一種綠色鮮葉變成了飲品?
為什麼自家殖民地、印度阿薩姆地區的紅茶品質遠遠不如中國紅茶?
印度同胞表示不服:阿薩姆紅茶怎麼不好了!?
最終,紳士們決定派間諜了解中國茶葉的秘密所在。
這個人的名字叫福鈞,是一個著名的「植物獵人」(有關植物獵人的來龍去脈,回頭再慢慢講給大家聽)。
福鈞潛入了中國。那個時候中國剛剛經過了鴉片戰爭的折騰,不得已開放了幾個城市作為通商口岸。然而作為一個「老外」的福鈞還是不可能在中國大陸地區隨便逛蕩。於是他化了妝,裝上了辮子,學習中文,並僱傭了兩個跟班。
羅伯特·福鈞,不知道他裝上假辮子穿長衫會什麼樣子?
第一站:上海-杭州-安徽某地福鈞裝扮成一個官員的模樣來到杭州附近的一個綠茶工廠。在這裡他觀察了綠茶的生產過程,同時意外地發現了一個將影響英國人飲茶習慣的大秘密!
中國工人為了讓綠茶顯得碧綠好看,居然在添加不明染料!!
這種染料後來被他化驗並認定是石膏粉(脫水硫酸鈣)和普魯士藍(亞鐵氰化鐵)。吃了會怎樣呢?輕則噁心反胃,重則不孕不育和終身癱瘓。按照當時英國人飲茶的劑量,喝茶喝殘廢那是早晚的事兒。
「福鈞偷偷從這座工廠裡拿走了一些有毒染料……這些東西將在1851年倫敦世博會上被隆重展出……這次公共展覽會意味著這一刻的到來:籠罩在關於茶葉——英國國飲——的神話傳說之上的陰影和謎團將被暴露在西方的科技之光下,徹底消散、解除。福鈞將揭示那些中國人在無意之中犯下的罪行。這將為英國自行種植、加工茶葉提供無可辯駁的依據。」(引自薩拉·羅斯:《茶葉大盜》, P126~127)
據說這就是英國人再也不喝綠茶的原因不過也幸虧是最終選擇了紅茶。否則按照彼時英國下午茶的習慣,茶水裡又加糖又加牛奶的。如果是綠茶,不知道會不會成了瀉藥?(關於糖在英國的歷史,請參見西敏司《甜與權力》)
當然,雖然這次探訪是成功的,但此次收集的樹種因為運輸後保存不善,全被收件人玩兒壞了,幾乎沒有存活。這樣一來,製作綠茶的物質基礎也就沒了。
福鈞一定恨死了在印度收件的豬隊友。
第二站:福建武夷山福鈞運走了諸多綠茶樹種之後也沒閒著,他繼續來到「大紅袍」的產地——福建武夷山。在這裡收集茶樹樹種和制茶技術。最終將這裡的茶種移植到印度喜馬拉雅山麓,與當地阿薩姆紅茶嫁接,成為今後一個多世紀英國主要茶葉產地。
之前阿薩姆地區的紅茶香氣撲鼻,但口感太差,所以除了茶商炒作以為,普通民眾很少購買。但自從有了中國紅茶的樹種,印度一下就成了英國茶葉種植的大本營。所以,就茶文化來說,中國絕對是世界範圍內的鼻祖。
延伸閱讀:《甜與權力:糖在近代歷史上的地位》(西敏司,商務印書館,2010)
《懷柔遠人:馬戛爾尼使華的中英禮儀衝突》(何偉亞,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乾隆帝》(歐立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本文由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自微信訂閱號「吾讀不勤」(mybookmylife)。(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