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稱歐洲成全球經濟最大拖油瓶!三大因素使然

2020-12-05 新浪財經

來源:匯通網

原標題:經濟學家稱歐洲成全球經濟最大拖油瓶!三大因素使然,還需警惕美國「從中作梗」

自2018年夏季以來,國際貿易擔憂情緒和全球經濟放緩憂慮使得大部分機構不斷下調全球經濟前景。不過部分經濟學家認為,相比於歐洲,其他主要經濟體仍總體具有韌性,但是歐洲由於過度依賴出口,導致歐元區經濟增速遠低於國際平均水平,是拖累全球經濟增速的主要原因。

經濟學家認為,歐洲經濟復甦對於全球經濟復甦具有重要意義,在當前全球經濟都出現疲軟跡象的情況下,歐洲經濟好轉有助於提振全球經濟信心。但反之可能會導致全球經濟出現進一步的衰退。

目前看來有三大因素導致歐洲經濟大幅放緩,但是總體而言這些因素出現了一些改善的跡象,這對於全球經濟構成潛在利好。不過短期而言,由於美歐貿易局勢升級,且曾經被視為歐洲經濟火車頭的德國反而成為了歐洲經濟的拖累因素,短時間歐洲經濟前景仍不容樂觀,這可能會在短期內繼續施壓歐元。

歐洲經濟增速遠低於國際一般水平,拖累全球經濟前景

國際貿易緊張局勢使得全球經濟面臨衰退的風險。

此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經濟預測的季度修訂中可以看出,歐洲對於全球經濟衰退可能負有主要責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2019年全球經濟從2018年的3.7%下調至3.2%。從諸多經濟體的經濟數據來看,美國經濟增速仍維持在2.5%附近,尤其是第二季度總體維持在3%上方。

日本和亞洲其他經濟體的經濟預測也沒有明顯的變化。

但是歐洲GDP年率均值僅1.2%,遠低於國際平均水平。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2019年歐元區的GDP增長率預計只能達到1.3%,較2018年下跌0.6%,其中德國的經濟增長率預計只有0.7%,而2018年的經濟預測為1.9%。

基於此Gavekal Dragonomics的首席經濟學家兼聯席主席Anatole Kaletsky認為,如果全球經濟出現進一步的衰退,那麼最主要的原因來自於歐洲,尤其是德國方面。2019年以來德國的經濟增速均值不足0.5%,作為歐洲經濟的火車頭,德國經濟的衰退正進一步傳導至整個歐洲。

三大因素導致歐洲經濟大幅衰退

對此,Anatole Kaletsky指出有三個因素導致歐洲經濟大幅衰退。

首先歐元區經濟非常依賴外貿出口,因此國際貿易局勢的不確定性使得歐洲經濟更容易受到連帶傷害。從以往數據看,出口佔歐元區的GDP佔比達到了28%,而美國僅有12%。

其次歐洲對於經濟衝擊的政策反應幾乎都是錯誤的。在全球經濟衰退風險加劇的時候,世界主要經濟體通常會主動出擊,並採取反周期的需求刺激措施。

相比於歐洲央行,美聯儲更早的改變了貨幣政策路線,不僅10年來首次降息,同時還採取了背靠背降息的方式。

中國央行9月16日決定全面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再額外對僅在省級行政區域內經營的城市商業銀行定向下調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釋放長期資金約9000億元。

但是歐洲方面,對於需求疲軟的政策調整卻往往是順周期的,隨著近期歐洲經濟增長放緩,歐元區各主要經濟體考慮的不是擴大財政政策,而是提高稅收並削減公共支出以控制赤字。

第三是歐洲政治局勢的不確定性。

今年以來歐洲內部出現了兩次政治衝擊,這對於歐洲經濟的影響是明顯要大於外部因素的。除了義大利新民粹主義政府和歐盟預算委員會在預算問題上衝突不斷,引發了市場對於歐洲銀行業的擔憂情緒。

與此同時,無協議脫歐風險依舊高企,尤其是在英國前任首相特雷莎辭職後,現任首相詹森的強硬立場以及雙方遲遲未能在愛爾蘭邊境問題上拿出合理方案的情況下,更加劇了無協議脫歐風險。

近期拖累歐洲經濟前景的因素出現了改善的跡象

不過Kaletsky表示目前情況似乎有些好轉。現在幾乎每個歐洲國家,即將上任的歐洲委員會內部以及歐洲央行都在認真討論寬鬆的財政政策。

儘管德國是歐元區最大的經濟體,對任何重大財政擴張的反對仍然強烈,但在疲弱的經濟增長,對民粹主義政黨的擔憂,對綠色投資的需求以及歐盟委員會日益尖銳的批評的綜合壓力下,德國的阻力可能會崩潰。

即使德國再堅持一兩年的財政緊縮措施,歐洲其他國家也將朝著降低稅收和增加公共支出的方向發展。

同時歐洲央行最近決定恢復量化寬鬆政策,並在沒有任何時間限制的情況下維持負利率,這保證了債務沉重的債務成本將大幅下降,例如義大利,西班牙,比利時和法國。較低的利息支付將使這些政府有更多的預算空間來減稅或增加公共支出。對於義大利來說尤其如此,其利息成本目前已超過GDP的3.5%。

寬鬆的財政環境結束了義大利與歐盟在預算規則上的衝突,該衝突似乎在幾個月前威脅到歐元的解體。

脫歐局勢方面,10月2日英國表示做出讓步,同意北愛爾蘭繼續留在歐盟對所有商品的監管軌道上,每四年需要得到北愛爾蘭議會和行政院的同意,歐盟對英國首相詹森提出的最新脫歐提議表示歡迎,稱之為向在10月31日英國脫歐日之前達成協議邁出的一步。

儘管歐盟方面還明確表示,仍需要彌合巨大分歧,以確保及時達成協議。但是這使得近期無協議脫歐的風險有所化解。同時此前議會達成的「避免無協議脫歐」法案也對詹森的行為構成了約束。

結論:歐洲經濟前景長期改善,短期仍看空,因美歐貿易局勢和德國的拖累

基於此 Kaletsky認為隨著政治和宏觀經濟環境的改善,歐洲應該能夠克服過度出口的結構性障礙並避免衰退。但是短期來看,仍有很多的因素會繼續制約歐洲經濟復甦,比如美歐貿易局勢。

據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美國計劃對來自法國,德國,西班牙和英國的大型民用飛機加徵10%的關稅。美國還將對愛爾蘭威士忌、蘇格蘭威士忌等其他一系列商品加徵25%關稅;葡萄酒,橄欖、奶酪,以及來自歐洲多個國家的某些豬肉產品,黃油和酸奶都在加徵關稅名單之中。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預計新關稅措施將於10月18日生效。WTO此前裁定美國可對每年最高75億美元的歐洲產品徵收關稅。

另外一點德國可能也將是拖累歐洲經濟復甦的因素之一,在德國在放棄錯誤的預算方案之前,德國可能無法擺脫該國對於出口的依賴,在未來一段時間德國可能仍繼續拖累歐洲的數據表現。

但是對於全球經濟而言,重要的是整個歐洲是否享有強勁的復甦,這對於全球經濟復甦具有重要意義。

市場影響

對歐洲而言,如果歐洲各國政府能夠就出臺刺激計劃達成一致,且德國逐步減少反對的聲音,同時英國脫歐局勢取得進展,可能會使得歐洲經濟出現明顯的復甦,這將帶動歐元出現大幅的反彈。

儘管近期美歐貿易局勢升級也會對歐洲經濟造成負面影響,

但是考慮到歐盟是美國第二大進口市場和第一大出口市場,如果美國經濟也出現大幅的走弱,歐元可能反而收益於歐洲的刺激計劃可能反而出現反彈。反之,歐元料進一步走弱。

總體而言美歐貿易局勢的發生仍總體不溫不火,如果意外發酵成為一個長期性的事件,料對美歐經濟和世界經濟都造成嚴重的損害,那麼最大的受益者將是避險資產,比如黃金。

但如果美歐局勢未進一步發酵,且歐洲穩定推進刺激計劃,將帶動全球經濟復甦,這對避險資產將構成不利影響。

相關焦點

  • 全球經濟學家:歐元區經濟陷史上最嚴重衰退
    路透社23日公布的對全球經濟學家的調查顯示,歐元區經濟已經處於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衰退中。受訪經濟學家稱,他們擔心隨著抗疫封鎖措施帶來的影響發酵,歐元區的經濟下滑情況可能還會更加嚴重。這份最新的調查於4月14日至22日進行。
  • 印度經濟學家表示:2030年印度將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有可能嗎
    川普因為新冠病毒控制不力,或將成為他不能成功連任的因素,澳大利亞也跟著美國成了「怨婦」,不斷在國際社會上推責他人,因此造成了國與國之間關係的惡化,歐洲各國也在疫情中遭受巨大經濟損失。因此,我們甚至可以說新冠病毒的爆發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全球格局的變化。
  • 首席經濟學家把脈全球經濟 內需拉動中國經濟繼續領跑
    2021年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年會,為全球及中國經濟「研判把脈」,並給出「首席方案」。  首席經濟學家們整體看好2021年經濟表現,認為今年是全球經濟復甦年,中國經濟將繼續領跑。  渣打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丁爽認為,支撐「2021年全球經濟復甦」這一論點的依據,主要基於三個主要假設。一是接種疫苗的逐步推進,這是全球經濟復甦的重要條件。二是政策不急轉彎,包括全球主要經濟體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第三是全球減少了很多不確定性,風險溢價有所下降。
  • 世界經濟從衰退走向復甦 三大因素影響復甦進程
    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認為,在這場危機中,發展中國家首當其衝,受到了更為嚴重的衝擊。金融危機導致私人資本流入驟降、廣泛的信心缺失導致投資需求減少、大宗商品價格暴跌,發達國家失業率上升引起勞工匯款減少。這些因素制約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與此同時,歐洲和中亞地區的發展中經濟體,由於深度融入西歐金融體系也遭受了重創。
  • 歐洲媒體關注全球最大自貿區誕生 世界經濟重心將繼續向亞洲移動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日內瓦電 (記者 楊海泉)《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籤署,標誌著全球規模最大且沒有美國參與的亞太經貿集團形成,此事引起歐洲媒體廣泛關注,各媒體評論認為,世界經濟重心將繼續向亞洲移動。
  • 德媒:中國將成世界最大經濟體 全球經濟短期內對華更依賴
    【歐洲時報12月8日白劼編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中國採取了嚴格的防控措施,抑制病毒蔓延。2020年即將結束,中國現已控制住疫情,而世界其他很多地區仍然在同疫情抗爭,遭受著病毒困擾。中國11月出口數據較去年同期增長超20%,德國商業銀行(Commerzbank)新興市場高級經濟學家周浩表示,「對於中國經濟而言,這項外貿數據是今年最大的驚喜。」 商業也重回高速發展的軌道,中國最大的電商阿里巴巴和京東在今年「雙十一」活動中收穫了960億歐元的業績,前所未有。
  • 多國經濟學家:中國仍是全球經濟活動關鍵引擎
    面向世界各國的出口緩慢增長,中國經濟保持穩定發展  ◎中國經濟正處於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關鍵時期,是全球最大外國直接投資流入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巨大  正值世界經濟形勢「盤點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日前下調了今明兩年世界經濟增速預期。在最新發布的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IMF認為日益升級的貿易緊張局勢是拖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多國經濟學家普遍認為,世界經濟目前仍處於中速增長的通道,結構性因素繼續制約全球經濟中長期增長,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值得關注。
  • 全球經濟走勢中的三大悖論
    陳季冰幾乎所有經濟學家、經濟決策者和市場參與者都認為,全球經濟的現狀十分「不對勁」。但究竟不對勁在哪裡,各種診斷和藥方則是莫衷一是。由著名的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弗裡德曼(Milton Friedman)所創立的貨幣主義經濟學派甚至有一句膾炙人口的名言: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
  • 高盛稱疫情對經濟的打擊是金融危機四倍;IMF稱今年全球經濟面臨大...
    IMF在其2020年《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同時預測,2021年全球經濟將出現部分反彈,全球經濟增長率為5.8%,但稱這項預測帶有「極端的不確定性」,取決於全球疫情防控的進程。IMF首席經濟學家吉塔·戈皮納特(Gita Gopinath)在視頻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21年的這種復甦只是部分復甦,因為經濟活動水平可能將低於病毒來襲之前我們對2021年的預測。」
  • 全球經濟學家就2021年經濟做「展望」,中國被視作「希望」
    撰稿 | 記者 卞英豪時值年末,全球經濟學家展望2021年時,又將中國視作全球經濟的希望所在。進入12月後的第一天,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CED)發布全球經濟展望報告,預計2021年全球經濟將增長4.2%,而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將超過三分之一。各國經濟學家如何看待當前中國經濟的復甦;關於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來自全球的各大機構又是如何展望的?不難發現,雖然最終各大機構推演的數字並不相同,但對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趨勢,基本得到了廣泛的認同。
  • 2015英國經濟預測 經濟學家普遍看好
    英國《衛報》也有報導稱:生物技術、納米技術、3D印刷和信息等高科技技術革命以及經濟相關的人口增長等因素,都對英國經濟作出了應有的貢獻。2015英國經濟持續增長但風險猶存英國《金融時報》發布了第10次年度經濟學家英國經濟前景預測調查,總共有90位經濟學家參與了調查。
  • 中國GDP衝刺100萬億,成全球最大經濟圈「火車頭」
    中國GDP衝刺100萬億根據參考消息網11月14日發表的消息表示,美國主流媒體於日前發表了一篇文章,其題目為《經濟學家解讀2050年的世界》,文章中,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奧爾利克和範魯瓦耶一致認為,美國在 15年之後,將被中國將超,到那時,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
  • 全球三大經濟中心:東亞、北美、西歐的2018年GDP總量對比
    按照宏觀經濟學家們的看法:北美、東亞、西歐(或歐盟)為全球三大經濟中心,且經濟重心已經逐漸向東亞轉移。那2018年東亞、北美、西歐的2018年GDP總量是多少呢?南生整理了IMF公開的數據,分享給大家。
  • 世行首席經濟學家:全球經濟復甦或需費時五年
    世行首席經濟學家:全球經濟復甦或需費時五年2020/9/21 15:07:17 來源:新華財經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列印】【關閉】核心提示: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萊因哈特(CarmenReinhart)周四表示,全球經濟從新冠疫情危機復元可能要花上長達五年時間。
  • 專家:美國成世界經濟和金融最大隱患!中國進出口則實現雙增長
    來源:金十數據據俄媒7月16日報導,根據經濟學人信息部(EIU)的預測,七國集團(簡稱G7,包含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和加拿大7個國家)中的大多數國家經濟復甦緩慢。EIU還預測道,G7國家在今年的第三季度末,其經濟可能以10%的增長率增長。但會實現增長的原因,是因為這些國家第二季度經濟受到了嚴重打擊,幾乎都跌入「谷底」。第三季度的經濟報告只是在這個基礎上小幅度微漲,從總體來看,這些國家的復甦速度實際上是很緩慢的。
  • 每經專訪歐洲央行前首席經濟學家奧特馬爾伊辛:全球化不會終結...
    本期,我們帶來的是對歐元創始人之一、歐洲央行前首席經濟學家奧特馬爾伊辛(Otmar Issing)的獨家專訪,分享他對新冠疫情下全球經濟形勢、歐洲經濟復甦、全球財政與貨幣政策等重大問題的分析與展望。奧特馬爾·伊辛是德國經濟學家,著有《歐元的誕生》、《貨幣理論》、《貨幣政策》等經濟學著作。
  • 英媒展望:2019年全球經濟增長行將結束
    參考消息網12月25日報導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12月23日報導稱,經濟繁榮已經結束。事實上,無人注意到它正在發生。不過,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為2011年以來最快。報導稱,在川普的大幅度增加開支、歐元區的復甦以及全球大部分地區良好金融形勢的拉動下出現的全球經濟增長行將結束。
  • 恆大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四大積極因素支撐A股
    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A股仍是全球股市中較為抗跌的市場,這背後也國內抗疫進展順利,以及經濟秩序有序恢復作為基礎。那麼,對於目前A股應該怎麼看?支撐著A股背後的積極因素有哪些?未來是否還有隱患?帶著這些問題21世紀經濟報導連線了恆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任澤平,他從多個維度分析了對當下A股的看法。《21世紀》:近一段時間海外市場普遍出現了暴跌的情況,儘管A股也出現了跟隨式的下跌,但整體來看,A股目前的走勢仍是全球股市中跌得最少的,對此您怎麼看?
  • 世界頂尖經濟學家雲集首屆「富通全球經濟高峰論壇」
    除了兩位重量級講者外,其他知名經濟學家及資深財金保險業專家,就大會主題「轉型中的全球和中國經濟」發表演說,聚焦環球金融市場最新走勢以及中國財金熱帶來的各種機遇作深入討論。      準確預測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魯比尼教授就國際政局對環球經濟的影響、各國面對全球經濟不明朗所採取的保護政策,以及中國及新興經濟體系如何主導未來發展等議題作深入探討。
  • 全球經濟放緩,中美均受影響!那2030年,中國GDP還能超美國嗎?
    近期全球多家媒體均認為,今年(2020年)全球經濟增速或將急劇放緩。首先是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全球經濟、貿易增長疲軟,使得多國經濟增速創新低。其次是「新冠肺炎疫情」正令世界經濟陷入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嚴重的低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