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美國次貸危機的國際金融危機在2009年釀成了全球性經濟衰退。在經濟全球化不斷加深的背景下,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自應對。國際社會協調合作、共克時艱,新興經濟體率先走出衰退領跑全球經濟復甦。世界各國全力促進增長,推動平衡發展。目前,世界經濟出現積極變化。根據聯合國最新發布的報告,目前各國政府的經濟刺激政策若得以持續,世界經濟將在明年實現2.4%的增長。
衰退—— 世界經濟整體受創嚴重美國、德國、日本等工業大國是在一片蕭條中步入2009年的。和以往的經濟周期相比,2009年世界經濟出現的這一輪衰退程度很深。今年第一季度,美國經濟按年率計算增長率下降了6.1%,歐元區為負2.5%,日本為負14.2%。
中國社科院亞太所所長李向陽認為,危機中受打擊最大的是發達國家的家庭和金融部門,原因是兩者的負債率很高。在經濟走出衰退之後,家庭受資產縮水的影響,消費能力和欲望難以恢復;金融部門「去槓桿化」的任務艱巨,惜貸現象嚴重,這就必然會限制投資的增長,進而影響復甦的力度。
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認為,在這場危機中,發展中國家首當其衝,受到了更為嚴重的衝擊。金融危機導致私人資本流入驟降、廣泛的信心缺失導致投資需求減少、大宗商品價格暴跌,發達國家失業率上升引起勞工匯款減少。這些因素制約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與此同時,歐洲和中亞地區的發展中經濟體,由於深度融入西歐金融體系也遭受了重創。
亞洲地區在危機發生前宏觀經濟形勢良好,有能力實施反周期性的財政刺激政策,經濟增長表現出了一定的回彈力。但就發展中國家總體而言,2009年幾乎難以進入經濟正增長區間。如果不包括印度和中國,發展中國家今年的經濟增長率很可能是負值。特別是由於世界經濟增速放緩,資本更加稀缺,成本上升,發展中國家將面臨更加困難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各國提升資源使用效率和生產率的努力至關重要。
美國、中國和歐盟國家及時推出經濟刺激政策,今年第二季度以來,各國經濟狀況逐步改善,第三季度歐美等各大經濟體環比均出現了正增長,但總體上看,2009年全球經濟預計仍將下降2.2%。
復甦—— 各國聯手刺激效果顯著二十國集團領導人今年兩度聚首,共克時艱的政治意願保證了各國聯手刺激經濟的效果。
和以往不同的是,本輪經濟復甦的火車頭不是美國或其他發達國家,而是新興大國,尤其是以中國、印度為首的亞洲經濟體發揮了火車頭的作用。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今年前三季度的經濟同比增長分別為6.1%、7.9%和8.9%,全年「保八」已無懸念。印度採取的經濟刺激計劃有效遏制了經濟放緩,製造業轉好尤為明顯。
美國於年初推出了7870億美元經濟刺激計劃、汽車業重組、繼續實施金融救援、購車購房稅收優惠等一系列措施,成功阻止了經濟下滑。經濟學家普遍認為,美國經濟最壞的時期已經過去,正走在復甦的道路上。歐盟通過降息及「定量寬鬆」貨幣政策刺激經濟,並實施了總額2000億歐元的經濟刺激計劃。日本政府和央行也採取了一系列刺激政策。今年第二季度,日本經濟在發達經濟體中率先復甦,按年率計算實際增長2.3%。今年第三季度美國經濟按年率計算增長3.5%,歐盟和歐元區經濟業在第三季度正式走出衰退。
儘管美國經濟復甦對世界經濟具有重要意義,但由於受創嚴重,美國在這輪經濟復甦進程中失去了火車頭的地位。華盛頓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穆薩認為,在經濟復甦過程中,由於美國家庭通過減少消費增加儲蓄的方法進行去槓桿化,美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復甦的貢獻將小於前幾次危機中的作用。
挑戰—— 三大因素影響復甦進程目前復甦的勢頭仍相當脆弱,2010年世界經濟面臨的不確定性因素依舊很多。
林毅夫認為,此次經濟衰退在世界範圍內導致了貿易保護主義急劇升溫。2009年,在一些國家內越來越多的行業要求政府增加新的貿易壁壘。據統計,年初至今行業要求保護的概率比2008年高出了30%。雖然保護主義對全球貿易額的直接影響不大,但會影響投資者對經濟復甦的信心,同時也影響人們對結束多哈回合談判的信心。
林毅夫認為,儘管20世紀30年代那種形式的保護主義不會再現,但目前的問題仍很嚴重。他表示,完成多哈發展回合的貿易談判可以制約保護主義,並為發展中國家市場準入提供更大的保障。
審慎把握政策刺激的退出時機,也是嚴峻的政策挑戰。李向陽認為,過早的退出將導致復甦進程夭折,過晚的退出將會誘發通貨膨脹風險。雖然理論上存在最佳退出時機,但實際操作很難把握。從現行政策導向來看,美國和日本傾向於「寧晚勿早」的立場,在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之間,它們寧願以通脹換增長。歐元區繼續實行積極財政政策的意願相對比較低,12月中旬結束的歐盟首腦峰會已經開始著手討論退出戰略。
林毅夫表示,目前各國對退出戰略的討論,出於擔心公共債務對未來通脹的影響。事實上,各國實施的投資於「綠色增長」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的項目,會在短期內促進需求,並提升長期增長的潛力,無論是擴大可再生能源投資還是改造公共運輸系統,並不一定會造成通脹。他認為,那些具有充足財政空間以及擔心需求疲軟的國家,可以繼續維持財政刺激計劃。
值得關注的另一個現象是,本輪經濟復甦並沒有帶動就業的增長。歐美等發達經濟體普遍存在的高失業率成為復甦的不利因素。歐洲央行行長特裡謝表示,歐元區經濟第四季度有望繼續增長,但即便如此,失業率仍可能上升。在衰退最嚴重的西班牙,失業率已經高達18%。目前,美國有1500多萬人無工可做,失業率維持在10%的高位。目前發達國家出現的這種「無就業增長」必然帶來消費需求疲軟,導致經濟復甦動力不足。
前景—— 世界經濟將緩慢復甦根據聯合國最新發布的報告,目前積極的財政政策若得以持續,世界經濟在2010年將實現2.4%的增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相對樂觀,預計2010年可實現約3%的增長。
李向陽認為,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復甦強度,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政府干預經濟的能力和意願。在三大經濟體中,美國政府干預經濟的意願和能力是最強的。相比之下,日本政府儘管幹預的意願很強,由於財政狀況差,危機之前短期利率水平已接近於零,因此幹預經濟的能力較弱;歐元區的最大問題是繼續實施經濟刺激政策的意願較低。因而,2010年三大經濟體的增長率從高向低的排序將是美國、日本和歐元區。根據聯合國最新發布的報告,2010年美國經濟增長率為2.1%,歐盟和日本分別為0.6%和0.9%;中國和印度將繼續成為領跑者。(記者羅春華張蕾本報駐美國記者馬小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