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柴的砍了一天柴累得要死,他看見釣魚的擱那一坐就能釣到魚,於是上前問:能釣到魚嗎?答:能。問:不用魚餌能釣到嗎?答:不能。問:魚因為要吃東西結果被害,人因為要吃東西結果害了魚,同樣都是吃東西,一個被害,一個獲利,為什麼這樣呢?
釣魚的一聽,知道砍柴的沒事找事呢,需要好好給他上一課才行,於是就釣魚這件事扯出了宇宙人生的大道,這就是非常著名的《漁樵問對》,作者北宋邵雍。
邵雍是北宋著名的理學家,他早年讀書甚多,遊歷甚廣,後以李之才為師,學習《河圖》《洛書》,對易學的研究登峰造極,著有《皇極經世》、《觀物內外篇》、《漁樵問對》、《梅花詩》等,其中《梅花詩》被後人視為一首預言詩,並稱其成功預言了北宋南宋以及元明清的歷史。關於預言的內容這裡不做研究,只說邵雍的詩的確簡單又豐富,讀起來朗朗上口又蘊含著無窮的意境。
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邵雍《山村詠懷》
作為易學的頂尖人物,邵雍喜歡在詩裡加入一些術數的元素,使得他的詩又有些神秘,比如上面的《山村詠懷》,再如下面的《人生一世吟》
前有億萬年,後有億萬世。中間一百年,做得幾何事。又況人之壽,幾人能百歲。如何不喜歡,強自生憔悴。——邵雍《人生一世吟》
神秘之中帶有灑脫,已然領悟大道,還有什麼可煩心的呢?
歡喜又歡喜,喜歡更喜歡。吉士為我友,好景為我觀。美酒為我飲,美食為我餐。此身生長老,盡在太平間。——邵雍《歡喜吟》
邵雍享年六十七歲,在生命的最後一年,他用一首詩對自己的一生做了總結:
生於太平世,長於太平世。老於太平世,死於太平世。客問年幾何,六十有七歲。俯仰天地間,浩然無所愧。——邵雍《病亟吟》
對邵雍的介紹到此為止,回到開篇說《漁樵問對》。《漁樵問對》全完下來不到一萬字,這麼少的文字能講明白宇宙人生的大道嗎?我們一起來看看。砍柴的拋出第一個問題:同樣都是吃,魚死人活,這是為什麼呢?針對砍柴的瞎扯淡,釣魚的最開始是拒絕回答的,他說:你一個砍柴的怎麼那麼多事呢?但後來想到一會還要用他的柴煮魚,於是放下身份娓娓道來:人和魚其實沒什麼兩樣,看你站在什麼角度看問題了,站在魚的角度來看,魚不吃食物就會被餓死,吃食物也不一定會被釣,因此餓死是肯定的,被釣是概率性的,所以它要吃,站在人的角度來看,在大江大海上釣魚也是很危險的,而且也不是每次都有收穫,釣不到魚也要挨餓,因此人和魚一樣,都是被吃所害,哪裡只有魚受害而人獲利呢?
這一問一答可稱為「人魚之辯」或「利害之辯」,世上事多是如此,人往往容易看到他人的獲利而看不到他人的付出,站在不同的角度才能看到不同的風景。
砍柴的來了興致,繼續問:你燒魚必然要用到我的柴吧?答:你知道我要用你的柴,但你卻不知道為什麼我要用你的柴。如果沒有火,你的柴就是堆積如山又有什麼用呢?問:願聞其詳。答:柴是火的本體,火是柴的功用,柴沒有火就喪失了作用,火沒有柴就沒有了根本,二者缺一不可,就像我這條魚,沒有火來煮就會發臭腐爛,無法食用,它的存在也就沒有了意義。
這一問一答可稱為「薪火之辯」或「體用之辯」,現實生活中,萬事萬物都既有體又有用,只看到體或只看到用甚至以體代用都是片面的。
砍柴的接著問:你釣魚需要用什麼裝備?答:魚杆、魚線、魚漂、魚墜、魚鉤、魚餌。問:有了這些裝備,就一定能釣到魚嗎?答:沒有這些裝備肯定釣不到魚,有了這些裝備也不一定能釣到魚。前者是分,後者是命。問:什麼是分,什麼是命?答:人力所能控制的是分,人力不能控制的是命。就像釣魚,裝備沒有置備齊全導致沒有釣到魚,那是他沒有盡到分,裝備置備齊全了還是沒有釣到魚,那就是命了。該不該,是分,幸不幸,是命。作惡之人享福,那是命,遇禍,則是分。行善之人遇禍,那是命,享福,則是分。
這一問一答可稱為「漁具之辯」或「分命之辯」,命這個東西到底有沒有,沒人能說清,但邵雍先生的分命論倒聊可自解,該盡的分還是要盡,能不能得到好結果就看命了。
砍柴的又問:我經常砍柴扛柴,扛一百斤都沒有問題,再加十斤就背不動,傷到身體,這是為什麼?答:我不是砍柴的,對砍柴扛柴之事不了解,還是以釣魚來說吧,我有時候會釣到大魚,魚的力氣很大,拉又拉不上來,放棄又捨不得,來來回回花了好長時間才把魚弄上岸,有幾次差點被帶入水中淹死,這就不僅僅是傷到身體了。魚和柴雖然不同,但因貪心而使人受傷卻是一樣的。一百斤是你的力量所能承受的,雖然多也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在一百斤以外,就是一毫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更何況十斤呢?
這一問一答可稱為「負薪之辯」,為人做事一定要量力而行,超出能力範圍之外的事少做,做多了必然傷身,此一條可為養生者鑑。
以上四問四答只是《漁樵問對》中最為易懂的,樵者以平常事問,漁者以平常事答,所問所答不超過魚和柴,但背後的道理卻深,除此之外《漁樵問對》中還有更深刻的關於宇宙太極、人鬼神魂之辯,有興趣的夥伴可以深入研究。
PS:本文中的問答根據《漁樵問對》改編而來,錯誤的地方還望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