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兜路美食街生意不盡人意
浙江在線08月22日訊 (今日早報實習生方曉妍毛雨茜記者錢禕吳佳妮霍翟羿文/攝)杭州人喜歡「杭兒風」,在吃的方面,尤甚。
哪家餐館人氣旺,哪條美食街門庭若市,大家就喜歡往哪裡湊,排隊也排得不亦樂乎。
正是為了迎合杭州食客們的「胃口」,近年來,杭城的美食街如雨後春筍般,開了一條又一條,幾乎每個城區都有一條或者多條特色美食街。
每條美食街在開街之初,往往大家都還會好奇地去嘗一下,但杭州人的嘴巴是很刁的,在經過了一段食客們的考驗期後,如今,杭城的美食街就出現了「冰火兩重天」的景象,有的人氣越來越旺,有的則生意慘澹,難以為繼。
究竟是什麼讓杭城的美食街出現了「大冷大熱」的尷尬局面?門可羅雀的美食街該如何轉型,自謀出路?連日來,本報記者走訪了杭城幾條著名美食街,找尋答案。
冷
[西塘河臺灣美食街]
臺灣菜系水土不服一半飯店關門歇業
沿著登雲路往北,與和睦路的交叉口,有一座和睦橋,和睦橋的一側,一條有著民國時期風格的小馬路沿著西塘河往西延伸,這就是西塘河臺灣美食街。
作為杭城第一條打臺灣牌的美食街,2012年底剛開街時,聚集了不少人氣,但如今卻冷冷清清,鮮有食客光顧。400多米長的一條街,有10多家餐館,一半已經關門歇業。
晚上6點,正是吃晚飯的時候,記者來到美食街,街頭一家主打魚頭煲的餐館正新店開張,生意看上去還不錯,但越往裡走越是蕭條。
一家名字就帶著濃濃臺灣味的「高山師傅餐廳」,正在歇業裝修中;號稱純正臺灣餐館之一的牛排館,巴希裡老饕牛排館也是大門緊閉;還有心靈雞湯、德福肥牛、狀元魚·悅莊等多家餐館也都是關門謝客。
即使那些沒有歇業的餐館,主打的也不是臺灣美食。「又見小城」餐館本來主推「媽媽的小菜」,如今卻只賣牛排;「臺灣廚娘」餐廳門外打起了「重慶烤魚」的招牌;「悠然小居」餐廳也賣起了杭幫菜、農家菜。
晚上6點多,那些開門迎客的餐館裡也沒幾個顧客,「臺灣廚娘」餐廳老闆說,晚上生意還湊合,中午根本沒什麼人。
一名正坐在露天攤位吃烤魚的食客王先生說,以前慕名來吃過,「進了一家餐館,點了個三杯雞,就幾塊雞肉,價格還挺高,不划算,一頓飯兩個人花上300塊還吃不飽。」如今臺灣菜換成了烤魚,他覺得這才是真的看到百姓需求了,「開胃又好吃,關鍵價錢也不貴!」
停車,也是食客們糾結的問題。如果要去臺灣美食街吃飯,停車也是件麻煩事,美食街上的停車位有限,車子需要停在距離美食街500米遠的一個停車場,再走過來。
出路
因地制宜重新招商引入特色臺灣小吃
為何主打臺灣美食的美食街會如此慘澹?這些已經歇業的店鋪還會再開張嗎?
記者昨天從西塘河臺灣美食街管委會了解到,目前,這條美食街正處於調整期,正在重新招商,但美食街仍會保留臺灣特色,會引進更多價廉物美的臺灣小吃。
「我們原先引進的是臺灣菜系,開的都是比較上檔次的臺灣餐館,但一段日子後感覺明顯有些水土不服。」管委會相關負責人孫建中說,臺灣人習慣晚餐吃七分飽,所以美食街上大多臺灣餐廳的菜量比較少,而且價格也相對較高,這讓杭州的許多食客覺得性價比不高,新鮮勁過後,回頭客很少。
接下去,美食街將會引進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些餐廳。「像街頭新開的那家做魚頭煲的店,已經開張10天了,生意一直很好,天天都有人排隊。」孫建中說,「今年9月份還會有兩家新店開張,其中一家主打小海鮮,其餘的店也會慢慢開出來。」
但是放棄了臺灣菜系,並不意味著放棄了美食街的臺灣特色。
「我們準備把臺灣夜市小吃引進來。」孫建中說,這段時間,他們一直在與臺灣士林夜市的董事長在溝通,想把大腸包小腸、棺材板等特色小吃引進到西塘河美食街來,多開一些露天排檔,來吸引客人。
[大兜路美食街]
中高端餐飲缺少人氣餐廳服務員比顧客還多
大兜路美食街位於大關橋邊的大兜路上,環境清幽,是一個歷史文化街區。整條美食街傍運河而建,餐飲店的建築風格幾乎都是白牆、黑瓦和木門。
美食街朝大兜路方向,有3家緊挨著的餐飲店。下午5點30分,正逢飯點,可3家店裡的人卻不多。像「綠茶」等知名餐廳也基本不用排隊等位,記者走進去就可以直接就餐,這相比杭城其他幾家開得如火如荼,門口大排長龍的綠茶餐廳相差甚遠。
「綠茶」旁邊的一家農家菜館索性「鐵將軍」把門,後門的臺階上堆滿了剩菜剩飯和垃圾,吸引了附近不少野貓逗留。「這家店關了有大半年了,應該是不開了。」隔壁餐廳的一位廚師告訴記者。
美食街面朝運河方向,還有十幾家餐飲店、茶館、咖啡館、工藝品店等。環境布置得很小資,都是大大的落地玻璃窗,搭配古色古香的木建築,頗有些水鄉古鎮的味道。可整條街上空空蕩蕩,顯得很冷清。
傍晚華燈初上,好幾家店亮起了紅燈籠,別有一番情調,可透過玻璃窗,裡面一排排空座位卻有些蕭條。許多餐廳門口擺放著「夏日新菜」、「夏日酬賓特價」、「折上折」等招牌來吸引顧客,可往店裡望去,只有稀稀拉拉的三四桌客人,餐廳服務員普遍比顧客多,有的服務員甚至無聊地玩起了手機。
「這裡剛開的時候,我進去吃過一次,但價格真的吃不消。」每天都在這條街上跑步的小王說,因為價格偏高,他後來就「過門而不入」了。
長期下來,小王有個感覺,大兜路美食街整體偏商務,以中高端餐飲為主,人均消費大多在100元以上。用他的話來說,就是這條「美食街」還不夠地道。
為了招攬顧客,有幾家餐廳正在積極轉型,既做餐飲又做酒吧或咖啡館,可消費者似乎並不怎麼買帳。
出路
完善街區商業業態給食客帶來更多體驗
「去年我來這家『綠茶』吃飯時,人還挺多的,可最近吃飯的人好像越來越少了。」住在大兜路附近的市民小陳說,大兜路美食街上原本幾家平價餐館的生意都不錯,如今也冷清了不少。
大兜路美食街周邊有小區和學校,交通也方便,對面就有一個停車場。大兜路美食街相關負責人楊經理說,大兜路上的每天的車流量在1000輛左右。
楊經理說,美食街上有家名叫「三生閣」的餐飲店已經關門了,主要原因是店本身的經營問題。但這條美食街上的餐館價格偏高也是實際存在的,生意不好可能和周邊居民的飲食習慣和消費能力有一定關係。
對於消費者提出的「能不能多開一些平價餐館」的建議,楊經理說,「目前所有店都還在合約期內,要不要轉型要看店家自己的意願。我們現在打算做的是完善街區商業業態,希望將旅遊、休閒、美食集為一體,給食客帶來更好的體驗。」
[南宋御街美食街]
「高大上」中華美食園變身大排檔一條街
中山南路十五奎巷以南的路段,是杭城著名的南宋御街美食街。美食街的東側是「中華美食園」,開業之初,匯集了全國各地的特色美食。
晚上8點,美食街兩邊支起了燒烤攤和大排檔,幾家大排檔的生意都還不錯,基本滿座。
「夏天一般生意還可以,晚上來吃宵夜的人蠻多。」一位賣糯米肉圓等小吃的攤主說。
不過,一條街走下來,攤點還是蠻單調的。不是燒烤,就是夜排檔,小吃的種類也有不少重複,短短幾十米,記者就看到3家賣叫花雞的攤位。
和路邊的排檔燒烤攤的人氣截然相反的,是美食街東側的一排中式外觀的房屋,這裡就是南宋御街的中華美食園。記者看到,中華美食園除了北側的幾家店還在堅持營業外,大部分餐館在晚上8點,就已經早早打烊,甚至有些店鋪已經無人經營,門口鐵鏈緊鎖,透過玻璃門能看到裡面雜亂地堆著一些建材。
中華美食園內的一家店鋪,南京永和園的店鋪門口,記者還看到了店面出租的告示。
當初,眾多來自全國各地的知名特色餐飲店入駐中華美食園,也著實「火」了一把,不過現在,大部分店鋪不是轉手給了下家,就是已經暫停營業。
記者走了一圈數了數,當初高調入駐中華美食園的9家餐飲企業,如今只剩下兩家還在繼續經營。
從匯集知名餐飲企業的中華美食園,為何變為了現在的燒烤排擋一條街?
出路
打破店鋪定位框框一切由市場說了算
杭州南宋御街美食夜市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金肖坦言:「我覺得以前主管部門定下的規矩太多了,其實管理方只需要給一個建議和導向,沒有市場的餐館自然就會被淘汰。目前,管理方對美食街上的店鋪種類不會做太多限制,一切都由市場決定。」
「以前中華美食園的那些店,我們也一直在鼓勵他們轉型,從高檔的商務餐飲,轉到大排檔。之前中華美食園幾家餐飲的風格和美食夜市不太搭調。」金肖承認,以前中華美食園的餐飲企業確實存在定位不準確的問題,而目前美食園的轉型已經基本完成,記者看到的幾家沒有營業的店鋪,也已經找好了下一家入駐的餐飲店,只是還處在裝修階段,沒有正式開業。
熱
[勝利河美食街]
特色平價餐館接地氣
很多店前排起長隊
大兜路向南走到底,往東一拐,不遠處就是勝利河美食街的西入口。一街之隔,卻是「冰火兩重天」。相比大兜路的「門可羅雀」,勝利河美食街上車來人往,非常熱鬧。
勝利河美食街全長460米,街區很狹窄。一條馬路上,一邊是一排搭建成平房的路吧,主推小龍蝦、烤魚、燒烤等美食,另一邊是10多家主力餐飲店,有湘粵等南北差異口味的眾多美食店。
晚上6點15分,記者來到勝利河美食街時,整條美食街上已經停滿了車,位於西入口的地面停車場也只剩下不多的空位。
很多餐館門口掛出了「今日特價」等廣告,以實惠的價格吸引到了不少顧客。有一家剛開業不久的烤魚店,在做「買一送一」的特惠活動,門口擠滿了排隊的人。
美食街上,平價餐廳「老頭兒油爆蝦」生意很好,相隔不遠連開了兩家,全都需要排隊領號才能就餐,門口坐著許多等位的人。路邊的幾十家路吧裡也都坐滿了人,服務員忙得不亦樂乎,有幾家還在室外搭出了雨棚和桌椅,有客人坐在室外就餐。
在一家餐館門口等位的方先生說,「杭州人就是『杭兒風』,哪裡人多就喜歡往哪裡擠。」
「這裡的選擇很多,價格也不貴,適合我們年輕人呼朋喚友。」方先生說,「有些路吧還有電視機,有個球賽什麼的,大家一起看有氣氛。」
記者採訪了好幾位消費者,大家都表示這裡是個放鬆心情、聚會的好選擇,「來這裡吃飯坐露天或室內都挺好,可以暢快地聊聊天,人也不用很拘謹。」
另外,周圍的居民區、學校等也為美食街集聚了不少人氣。在附近職校讀書的小張說,「這裡離我們學校很近,上學的時候經常跟同學來吃東西,挺適合我們學生消費的,開學以後來的人更多。」
出路
每年實行末位淘汰
應對營業額滑坡
在採訪中,多為消費者表示,如果說大兜路美食街是「高大上」,那麼勝利河美食街顯得更「接地氣」。
「目前,美食街的客流量維持在每天1.2萬人次左右,其中本地食客和外地食客各佔一半。」勝利河美食街夜市管理部部長鍾雲根說,這裡進駐了很多全國知名的餐飲連鎖店,也有很多地道的杭幫菜。
鍾雲根說,勝利河美食街的人均消費在60-70元左右,有13家主營店和58間路吧。生意最好的幾家餐館高峰期的翻桌率可達3次。
主營店五年一籤;路吧一年一籤,每年實行末位淘汰制。不久前,美食街上的餐飲店剛完成續籤,「今年我們的租金上漲了20%,但商家表示都能夠接受。」鍾雲根說。
雖然勝利河美食街現在很火爆,但也有不少顧客反映,相比前幾年的「大排長龍」,現在等位子容易很多。對此,鍾雲根說,美食街人氣再旺,也會遇到一個滑坡,「早在2010年至2011年,整條街的年營業額可以達到1.8個億,但去年,營業額已經下降到了1.3個億。」
[專家把脈]
美食街要轉型升級
不僅要定位清晰
更要懂得經營推廣
如何讓杭城的美食街擺脫「冷熱不均」的尷尬現狀?
杭州天際線設計研究院院長、商業規劃專家厲基慧有著自己的見解。杭州天際線設計研究院是專業從事商業規劃及商業空間設計、商業策劃等的設計策劃集團。已為萬達集團、華潤集團、銀泰百貨等眾多商業企業和商業地產提供了商業空間設計、建築方案設計、商業策劃等服務,杭州的萬象城就是他們的作品之一。
從業20多年的厲基慧認為,在當前城市迅速發展的大環境下,單一功能的美食街已經無法滿足消費者的多元需要,美食街的升級轉型,不僅需要定位清晰,更要懂得經營推廣。
美食街模式老套,綜合體分走部分客流
在厲基慧看來,單一功能的美食街,商業模式已經比較老舊,遠不如如今欣欣向榮的城市綜合體。
「一條美食街,它除了提供吃飯、美食,就很難向顧客提供其他的體驗。」厲基慧說,「但城市綜合體就不一樣,它集中了餐飲、娛樂、休閒、購物等多種服務,也就是說,消費者在吃飯的同時,還能有其他消遣。」
而對於餐飲品牌企業來說,進駐城市綜合體也為其帶了了龐大的客流,對餐飲企業也是一個保證。
如今,杭州正在往多個中心的趨勢發展,許多城區,都有自己的城市綜合體,也有自己的商業區,這在無形中把客流攤薄了,單純一條美食街,如果沒什麼特色的話,更難吸引全城客流。
另外,現在許多美食街一般停車比較難,也是部分美食街難以「火」起來的原因。
應結合歷史街區特色,還要有主力店拉動
縱觀杭州的美食街,不難發現,不少美食街是圍繞著歷史街區,或者就在歷史街區附近。厲基慧認為,美食街應該發掘街區特色。
「比方說南宋御街美食街,它其實是個旅遊點,到這裡的很多是外地遊客。因此之前的匯聚全國美食的定位,肯定是不合適的,而應該更多地體現杭州特色,所以現在能在那條街上堅守的店,大多是代代流傳下來的老店。」
除了要發掘特色,還得要有主力店拉動人氣。「勝利河美食街為什麼現在還挺火的?」厲基慧認為,「一方面這條街開得比較早,那時候杭城美食街還不多,人們可選擇度也不多,因此這條街積累了不少老客;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有主力店的帶動。在勝利河美食街,有樟樹底、老頭兒油爆蝦等食客口口相傳的餐飲企業入駐,自然為美食街捧紅了人氣。」
而找準消費者的口味,也是美食街需要把握的準則。「外婆家的菜系我們稱為『迷宗菜』,即有點杭幫菜的味道,但好像又有川菜的影子,沒有鮮明的特色,但為什麼外婆家這麼火?」厲基慧認為,可以看出杭州老百姓喜歡環境好、菜又便宜的餐廳,總結起來就是要求性價比高。
美食街需定位清晰,可嘗試把經營權下放
想要讓美食街轉型升級,厲基慧認為,首先要定位清晰,「比方說臺灣美食街,我認為需要把飲食和文化聯繫起來,畢竟臺灣菜系特色並不明顯,但加入了文化元素,再加上一些互動,就能夠讓到街區的食客感受到與其他美食街不一樣的特色,或許能慢慢攢下些人氣。」
在厲基慧看來,在現在的商業形式下,一條美食街並不是「房子造好,牌子一掛」就能活下去的,還得需要推廣,「這種推廣並不是打廣告,而是增加主題活動等。」他說,「比如迪斯尼,其實它裡面的許多遊樂項目其他遊樂園也有,但為什麼還是有人對它趨之若鶩,就是因為它有主題,除了玩,還能感受到其他東西。那杭州的美食街,在發掘特色的前提下,也得給食客們提供更多的體驗。」
厲基慧建議,可以嘗試把經營權和管理權分開,把經營權下放,讓懂商業的人來運作,可以通過招標的形式,把整個街區承包給某一個團隊,讓內行人來通盤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