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和吉他共奏是什麼體驗?方錦龍·深圳(福田)民族民間音樂周舉行
漫步在東方與西方、古典與時尚、傳統與科技之間,9月11-13日正直周末,一場連續3天的音樂盛宴在福田區上演。福田區文體名人、國樂藝術家、樂器收藏家、當代五弦琵琶代表人物方錦龍作為創辦人和總策劃的第六屆方錦龍·深圳(福田)民族民間音樂周舉行,為福田居民連續帶來3場不同主題的傳統國樂音樂會。
第六屆方錦龍·深圳(福田)民族民間音樂周舉行
讓世界聽懂廣東音樂
自2013年以來,方錦龍在深圳已舉辦數十場音樂會,也出席了許多不同的藝術活動,每年一度的音樂周是方錦龍將深圳打造成為民族音樂前沿陣地的國樂盛宴,每一年方錦龍都請來全國、全世界各地的名家、名樂團加入其中。
琴島國樂團來自美麗的海濱城市青島,這個年輕的樂團一向以保留傳統絲竹樂的精髓並從中發展創新的特色而聞名。
9月11日舉行的「北方有佳音」音樂會上,他們的一曲《算盤響》令人耳目一新,將算盤當作樂器,把中國傳統智慧融入音樂中,不僅大膽創新,更是以音樂的方式傳承著民族文化的精髓,與方錦龍「身邊萬物皆可成樂器」的理念不謀而合。
北方特色民族音樂與廣東音樂同臺,也是這場音樂會的巧妙構思。南音北調、和諧共鳴,正是深圳這座海納百川、活力十足的城市氣質。
紮根廣東三十多年的方錦龍一直推廣廣東音樂,音樂會中,他特別策劃融入了廣東音樂名曲《倒垂簾》《旱天雷》,結尾部分突然「畫風一轉」,方錦龍一人演繹了琵琶、二胡、大鼓,與樂團合作《順流逆流》、《晚秋》、《滄海一聲笑》等著名經典粵語歌。
「大家希望我們用粵語還是用普通話主持?」 在9月12日舉行的由廣東音樂曲藝團演出的廣東音樂精品音樂會上,主持人問。觀眾齊聲喊:「粵語!」在深圳這樣一個以外來人口居多的城市裡,這個回答展現了深圳觀眾尊重舞臺、尊重演出團體的文明素養,也體現出觀眾對民族民間音樂的喜愛。
廣東音樂曲藝團與方錦龍共同演出
音樂會上演了《鳥投林》《賽龍奪錦》《孔雀開屏》《餓馬搖鈴》《旱天雷》、硬弓組合廣東小調聯奏《百花亭鬧酒》《雨打芭蕉》《平湖秋月》等廣東音樂名曲。
「我來自浙江,在廣東住了十多年,這是第一次真正聽原汁原味的廣東音樂,非常親切!」,一位來觀看演出的觀眾說。
廣東音樂曲藝團演出
以最地道的廣府文化碰撞國際視野,將最原汁原味的廣東音樂帶到深圳,方錦龍表示,讓世界聽懂廣東音樂,這是我作為一個廣東的「新客家人」應盡的義務。
讓民族音樂走向世界
以往,民族音樂被稱為民樂,現在又被稱為國樂。「國樂突出了一個藝術品類的國家文化地位,比如國畫、國劇;另一個層面,在科技發達、信息互動的新時代語境之下,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之中,國樂的國也可代表眾多國家的國,許多樂器的發展脈絡,也是人類文明史的融合軌跡,琵琶就是這樣。」 方錦龍表示。
以色列著名作曲家、音樂家李榮滿演奏五首原創作品
在9月13日舉行的音樂周閉幕式「《眾樂樂》——方錦龍和他的朋友們音樂鑑賞會」中就體現出民族音樂與其他音樂類型相互交融的特點。以色列著名作曲家、音樂家、以手碟演奏技巧被大家熟知的李榮滿演奏了五首原創作品。現場,方錦龍用一把吉他演奏了《愛的羅曼史》,又用金絲楠木四弦琵琶與吉他演奏家陳曦合作經典吉他曲《阿爾汗布拉宮的回憶》。琵琶和吉他兩個同祖同源的中西方樂器實現共奏。
琵琶和吉他兩個同祖同源的中西方樂器實現共奏
方錦龍表示,希望民族音樂演奏現場不需任何語言,能讓每一位觀眾都能像西方觀眾聽交響樂一樣,聽得懂、聽得明白。
【記者】陳熊海
【作者】 陳熊海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