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伊利無疑是中國乳業的兩個種子選手,而在2008北京奧運的家門口較量中,擁有奧運贊助商資格的伊利顯然未充分發揮,而讓勁敵蒙牛分了一杯羹。而四年之後雙方易地而戰,兩者的奧運營銷表現卻迥異。
在上一屆北京奧運會,擁有奧運贊助商資格的伊利被認為並未完全發揮出其資格優勢,而在今年的倫敦奧運營銷中,伊利的奧運營銷策略執行手法顯然成熟了很多,策略轉向草根、提前籤約葉詩文、孫楊等奧運熱點冠軍,這跟通過今年贊助蒙古國「奧運會指定牛奶」的蒙牛而言,顯然前者的表現更為搶眼。
對伊利而言,一個不願觸及的過往的奧運營銷之痛是,在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上,明明是奧運贊助商資格的伊利,卻被非奧運贊助商的蒙牛截胡了。
伊利在2005年之後成為北京奧運贊助商之後的三年時間內,選擇了高舉高打的策略,一方面將傳播資源集中在央視等電視媒體上,其在央視等電視媒體開始高密度的廣告播放,一方面籤約了眾多諸如劉翔、郭晶晶、國家羽毛球隊、跳水隊等眾多奧運冠軍和體育明星作為其品牌代言人。
而與之競爭的蒙牛雖然並未獲得奧運贊助商的資格,但通過與央視體育頻道的合作在全國80多個城市開展的線下活動等全面營銷,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營銷被很多業內人士認為效果高於伊利的「高舉高打」。
而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倒計時一周年之際,益普索(Ipsos)市場調研機構的一項調查顯示,蒙牛成為誤認率最高的非奧運贊助商品牌。
「雖然伊利在2008年北京奧運營銷中投入巨大,品牌價值也有了顯著提升,但僅僅大量的媒介廣告投放並不是提升伊利品牌的最有效方法,在跟蒙牛的對決中顯然並沒有佔據上風。」上海尤尼森營銷諮詢有限公司一名人士表示。
而吸取了2008年北京奧運營銷經驗的伊利,此後經過世博營銷等大事件營銷的經驗,在今年的倫敦奧運營銷策略和執行手法上顯然更為成熟。除了在媒介廣告投放外,伊利開始在終端、產品上給消費者和經銷商一個鮮明的「倫敦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營養乳製品」身份,以區分於蒙牛。
在奧運尚未開幕之前,7月23日起,400輛紅色雙層大巴緩緩駛上倫敦街頭,車身上中文書寫的伊利logo和中國人獨特的東方面孔組成了當下倫敦街頭最受關注的中國元素,這一線下方式也使得伊利的奧運策略在諸多品牌中脫穎而出。
而反觀蒙牛,其間除了釋放出贊助蒙古國成其「奧運會指定牛奶」外,並無其他亮眼的奧運營銷舉措。「蒙牛自從『嫁給』中糧後,此前一直領先的營銷策略上顯得有些滯後。」上述人士稱。
不過對中國乳企而言,還有一個跳不過的話題就是中國乳業的食品安全問題。對伊利、蒙牛而言,藉助奧運等大事件營銷,除了在品牌知名度及品牌形象上的提升外,他們更樂於向外界傳遞一種信號就是,其通過贊助奧運代表團側面證明其生產、物流、品質等各方面能力也達到了奧運標準。
來源:一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