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傳人滅了蜀國,卻終究逃不出諸葛亮傳人的算計而喪命

2020-12-13 古今風雲錄

鄧艾,三國後期著名大將,司馬懿的得意門生,盡得司馬懿兵法精髓,多次抵禦諸葛亮傳人姜維的北伐攻擊。

263年鄧艾親自率領3萬精兵偷渡陰平,越過七百多裡荒無人煙的險境,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歷盡千辛萬苦直達蜀國腹地,一路過關斬將,逼近成都,嚇得阿鬥驚慌失措,最後在投降派的勸說下,開城投降,並且阿鬥還命令仍在關外浴血奮戰的姜維放下武器,率軍投降魏國。至此,三足鼎立之一的蜀國就此滅亡。

鄧艾為魏國立下如此豐功偉績,本應該加官進爵,拜將封侯,但是事實卻恰恰相反,被阿鬥逼著歸降魏軍的姜維並非真心投降,作為諸葛亮的正宗傳人,此時的他正在謀劃一個超級計劃,成功了則蜀國又可重生。

姜維首先憑藉其過人的智謀以及人格魅力,很快取得了魏國大將鍾會的信任,然後要其向司馬昭誣告佔據成都的鄧艾居功自恃,想要謀反,在一系列所謂證據的證明下,魏國朝廷相信了鍾會的話,下詔書派監軍衛瓘逮捕鄧艾父子。

本是魏國大忠臣的鄧艾也不抵抗,只是仰天長嘆:「我是忠臣啊,居然到這種地步,白起的境遇,於今又重現了。」只是他不知道,這一切都是他的老對手諸葛亮傳人姜維的計謀。

事後,姜維的復國大計雖未成功,但是司馬懿傳人鄧艾卻終究沒能逃出姜維的算計,臨死都要拉他陪葬。

相關焦點

  • 明明諸葛亮死了之後,蜀國國力已經大減,司馬懿為何不直接滅蜀
    北伐並沒有成功,還讓自己染上了心疾,並且在這個階段裡他損失了很多的蜀國大將,中衝沒有軍心,軍力也消減了不少,我們可以想像諸葛亮在當時內心有多麼的苦澀,蜀國的人員斷層,就是他當時面臨的最大問題。按照趁他病要他命的作案方針,諸葛亮死在了五丈原的時候就應該發動進攻,直接完成滅掉蜀國的成就才對,他怎麼就沉得住氣呢?其實並沒有那麼的簡單!
  • 諸葛亮死前點「七星燈」續命,卻被魏延一腳踩滅,為何他不生氣?
    這是一種「續命」之術,據說自殷商時期便開始流傳下來,但真正續命成功的人並不多。歷史上曾有諸葛亮和劉伯溫操作過,不過,諸葛亮最終卻失敗了。具體是怎麼一回事呢?先看「七星燈」是如何作用的。按諸葛亮自己的說法「若七日內主燈不滅,吾壽可增一紀」。古代一紀就是12年,意思是,倘若七星燈作法成功,便能讓人多活12年。
  • 諸葛亮彈琴退敵,空城計真的騙過了司馬懿嗎?
    給諸葛亮留下了充足的退兵時間,保全了蜀國。在後世中,人們談起此計,大都感嘆丞相足智多謀,司馬懿過於小心謹慎以致錯失良機。可是,司馬懿從一個手無寸鐵的書生,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最終成為一個站在了魏國政權頂端的男人,他真的會是一個這樣謹慎膽小到不戰而退的人?諸葛亮的空城計真的騙過了司馬懿嗎?
  • 諸葛亮七星燈,不滅可活十二年,七星燈續命真假?
    引言三國時期,呈現三足鼎立局面,而事實上,蜀國只有諸葛亮一人苦苦支撐,其餘大將,不是已經老得不能再戰,就是還很年輕,不知道人心的險惡,不能承擔大任。所以全國上下,只靠諸葛亮一人支撐,而最關鍵的是阿鬥還不聽話,諸葛亮是真的勞心勞神。
  • 諸葛亮去世以後,蜀軍大不如從前,為何司馬懿卻遲遲不進攻
    假如司馬懿在這個時候,乘勝追擊,蜀軍一定毫無還手之力,甚至還可以當場就將蜀國給滅了。就算當時沒能把蜀國給滅了,那麼也一定會重創蜀軍,加上蜀國沒有了諸葛亮,只要司馬懿連續發起進攻,勢必會引起蜀國內部的動蕩,蜀軍必定是抵擋不住的。假以時日,滅了蜀國那就是遲早的事。
  • 三國司馬懿是哪裡人 為什麼諸葛亮怕司馬懿
    於司馬懿而言,故鄉只是他出生的地方而已。正因為有他和他家的祖祖輩輩才讓那裡為大家所知。為什麼諸葛亮怕司馬懿人們對諸葛亮和司馬懿的看法各不相同,也有的人說諸葛亮怕司馬懿。接下來為大家詳細介紹諸葛亮為什麼怕司馬懿。
  • 司馬懿堅決不出戰,諸葛亮就給司馬懿送了一身女人的衣服
    公元234年開春,蜀國養精蓄銳整頓兵馬,積攢糧食,已經準備了整整三年。諸葛亮又率領了十幾萬蜀國大兵開始了又一輪的攻擊魏國之戰。諸葛亮的老對手司馬懿知道諸葛亮又來了,就到陣前迎敵,司馬懿知道前幾次都是諸葛亮的蜀國因為沒有糧食就自己撤兵了,這次司馬懿還想給諸葛亮來個消耗戰,等諸葛亮吃完糧食就餓跑了,所以就在河對面也安營紮寨,時刻堤防,開始對峙。司馬懿猜想諸葛亮有可能回去爭奪北原,就留了個心眼,分了一點兵讓郭淮去領著去看守這個地方。只準防守,不能進攻,防止中了諸葛亮的計謀。
  • 諸葛武侯有此傳人如姜維也,可以瞑目矣
    姜維原本是曹魏邊地的一員小將,在魏地一直鬱郁不得志,所幸諸葛亮慧眼識才,在姜維隨著邊城投降蜀漢後將他帶在身邊予以重用。不僅多次提拔他的官職,後來更是將自己畢生所學傾囊相授,將姜維視為自己的接班人,視為己出。正所謂「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可以毫無保留的說,是諸葛亮成就了姜維,倘若無諸葛,則無姜維。
  • 三國裡最常用的一計,諸葛亮靠此計名震天下,劉備卻因此喪命
    說到火攻就不得不提用計神人諸葛亮,他初出茅廬打敗夏侯惇,就是在博望坡放了一把火,使得曹操震怒。曹操經過一番謀劃後,又親自率領大軍前來滅劉備,劉備只有跑到樊城暫住,在劉備走時,諸葛亮又在新野放了第二把火,把曹仁燒的屁股尿流。劉備在「夷陵之戰」後久病不起,於是在白帝城把幾位重要的大臣叫去,交代後事。
  • 諸葛亮去世後,司馬懿為何不再伐蜀!司馬昭很清楚其中原因
    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東漢中後期演變成了魏國和蜀國的兩國鼎立,吳國漸漸沒落了。以劉備為首的蜀國的謀士是諸葛亮,以曹丕為首的魏國的謀士是司馬懿。著名的故事——空城計就發生魏國和蜀國之間,確切的說是司馬懿和諸葛亮的博弈。但是在諸葛亮死後,司馬懿卻停止了伐蜀,這是為什麼呢?
  • 諸葛亮在劉備死後,為什麼會屢戰屢敗?他的唯一傳人臨終前說出原因
    而後更是為劉備出謀劃策,引薦人才。經白帝城託孤以後,諸葛亮更是兢兢業業、如履薄冰不敢有絲毫懈怠,一心想著平定中原以興復漢室為己任。按照《三國演義》來看,諸葛亮一共北伐有六次,姜維更是有九次之多。但是卻一直沒有成功過,我們來看看這是為什麼?
  • 諸葛亮去世後,司馬懿為啥終生不再伐蜀!司馬昭心知肚明
    三國後期的故事主要是圍繞著司馬懿和諸葛亮開展的,蜀魏之爭說白了就是司馬懿和諸葛亮兩人之間在學識,軍事,兵法之間的博弈,他們二人可以說是棋逢對手。由他們二人甚至可以聯想到戰國時期的孫臏和龐涓,秦末時期的劉邦和項羽。這幾組人群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難分伯仲。
  • 諸葛亮司馬懿最後一戰是什麼誰贏了 都怪那一場雨
    所以無論羅貫中再怎樣編寫三國的劇情,不能變的是司馬懿比諸葛亮活得長久,拖死了諸葛亮,魏國終究滅了蜀漢。   既然不脫開歷史實際,老羅只能這樣寫了,因為畢竟不能寫司馬懿被諸葛亮燒死了,如果燒死,就不是歷史事實了,那諸葛亮又是因為誰死了呢,被誰打敗了呢?這個沒法寫。
  • 諸葛亮火燒司馬懿,上方谷卻突下大雨,是孔明失策還是另有原因?
    引言諸葛亮曾在《誡子書》中表達過「非學無以廣才」的觀點。在他出茅廬之前,曾經苦學二十餘年,才有了「伏龍」之稱和流芳千古的才名。雖然沒有人能做到精通各方面知識,但正所謂「技多不壓身」,涉獵廣博總是有益處的。
  • 鄧艾在劉禪皇宮裡發現一件東西,才明白為什麼諸葛亮也救不了蜀國
    由於《三國演義》受到了世人的追捧,因此三國時期發生的故事備受關注,其中,最受歡迎的莫過於蜀國,而最先滅亡的也是蜀國,當時滅蜀的戰將名叫鄧艾。 在與司馬懿的一番交心之後,司馬懿認為他談吐不凡,心懷大志,料定鄧艾日後必成大器,於是便將他舉薦給了曹叡。之後,鄧艾的仕途之路便平步青雲,成為了後期非常重要的一位大將。那麼當時的鄧艾,是通過什麼方法滅蜀的呢?
  • 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終其一生都沒有攻蜀,難道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諸葛亮最後一仗就是與司馬懿在五丈原對壘,諸葛亮是被司馬懿活活地熬死的。諸葛亮一死,司馬懿的處境相當的微妙,他不是不想攻蜀,是他不敢提出來。諸葛亮幾次北伐都以失敗告終,卻從未放棄,這一點就不如東吳孫權更實際,東吳只想著當了個土皇帝。諸葛亮北伐遇到的最大困難是蜀漢國力弱小,兵少將寡,北伐路途遙遠,道路不暢。曹魏其實對蜀漢的防禦並沒有對東吳那麼強,憑藉天然的地理優勢和秦嶺山脈天險,讓曹魏在每次被攻都能以逸待勞。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曹魏的主帥司馬懿就採取的固守不出,活活地將諸葛亮熬得病重而亡。
  • 諸葛亮病死五丈原後,司馬懿為何不再伐蜀?看司馬昭如何解釋?
    後來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司馬懿就好像心領神會一樣帶兵退回了魏國,並且在這之後再也沒有帶兵進犯過蜀國,最終司馬昭說出了原委.....一我們心裡都有一個疑問,明明諸葛亮已經去世了,這不就是司馬懿的機會嗎?如果他繼續帶兵去攻打蜀國,那麼蜀國還有人能夠敵得過司馬懿嗎?
  • 諸葛亮離世後,司馬懿為何至死不再伐蜀?司馬懿:我可不敢!
    當年三國亂成一鍋粥,大家打得你死我活好不熱鬧,不論是梟雄曹操還是仁善的劉備,最後還是沒能一統天下,最後的便宜卻被司馬家族撿走了。司馬懿在三國中絕對算是最後的贏家,他不僅足智多謀,在亂世中站穩了腳跟,而且熬死了曹氏一族,最終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國家。要說司馬懿對誰比較在意,那絕對要數諸葛亮了。
  • 三國軍師中,諸葛亮和司馬懿相比,為什麼千古流芳的是諸葛亮?!
    當年諸葛亮還未出山之時,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在諸葛亮草廬內,臥龍先生為劉備解說了天下形勢,制定了十幾年內蜀國的基本國策《隆中對》,劉備仰慕其才智,邀請劉備出山入幕,成為蜀國軍師,總理國家大事。在劉備白帝城託孤之時,劉備曾對孔明:「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成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儒其不才,君可自取。」
  • 諸葛亮和司馬懿誰的軍事才能略勝一籌?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有《諸葛氏集目錄》,共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包含《兵法》《兵法秘訣》《作木牛流馬法》《八陣圖法》《軍令》《便宜十六策》等軍事著作,其中包含諸葛亮一生的軍事總結,如果不是卓越的軍事才能,是寫不出如此大作,相比之下,司馬懿在這方面就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