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諸葛亮作為蜀國的核心力量,在五丈原之戰中他病逝了,此時蜀軍群龍無首,立馬就撤退回去了。與此同時,蜀軍的內部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楊儀和魏延大打出手,都指責對方造反,魏延逃走,隨後楊儀又派了馬岱去追殺魏延。此時的蜀軍亂作一團,可以說是非常薄弱的。假如司馬懿在這個時候,乘勝追擊,蜀軍一定毫無還手之力,甚至還可以當場就將蜀國給滅了。
就算當時沒能把蜀國給滅了,那麼也一定會重創蜀軍,加上蜀國沒有了諸葛亮,只要司馬懿連續發起進攻,勢必會引起蜀國內部的動蕩,蜀軍必定是抵擋不住的。假以時日,滅了蜀國那就是遲早的事。
明明是大好的機會,為什麼司馬懿卻在這個時候退兵了?並且在以後,也沒有再攻打過蜀國,這到底是因為什麼呢?難道是因為司馬懿看不出來這樣的良機?答案當然不是這樣,司馬懿之所以不攻打蜀國,是有很多原因的。
首先,司馬懿本身就是不願意攻打蜀國的。在之前多次和蜀國打的過程中,也都不是司馬懿的意願,基本上都是諸葛亮先挑起的事端,司馬懿被迫迎戰。而且司馬懿每次和蜀國打的時候,也都只是防守,很少會主動出擊。就算諸葛亮曾給他送女人的衣服羞辱他,他也還是不為所動,只堅持防守。
在古代,將軍都是十分剛硬的,容不得任何人侮辱自己,而且作為將領應該都想建功立業,可為什麼司馬懿卻不是呢?難道真的像諸葛亮嘲諷的一般,他膽小不敢嗎?其實並不是,只是因為司馬懿有著更大的抱負。
在古代,大多的將領他們的目標就是打勝仗,多打勝仗,然後加官封爵,建功立業,娶妻生子。而司馬懿不一樣,他要的遠不止這些,他不僅要封侯封爵,他還想要奪得天下。但在當時,司馬懿手裡已經掌握了魏國的軍權,只是這些軍權還不能夠幫助他奪得江山。所以他必須隱藏起來自己的鋒芒。假如他一味的進攻蜀國,被曹叡看出了他的野心,曹叡一定會拿走他手上的兵權,到那時就得不償失了。
其次是因為曹叡的猜忌。司馬懿掌握魏國軍權很多年了,在軍中的威信也是越來越高,也正因如此,曹叡也慢慢開始猜忌他了。一邊他害怕司馬懿造反,奪了自己的江山。一邊他又不得不把軍權給他,因為縱觀朝廷,只有司馬懿可以將軍隊帶領好。所以曹叡就在這樣矛盾的境地猜忌著司馬懿,希望司馬懿和蜀軍能夠互相制衡就行。
因為只有這樣,司馬懿的勢力才不會越來越大。所以每每司馬懿想進攻魏國的時候,曹叡都會千方百計的來阻止,後來還將辛毗留在他的軍帳中,只要司馬懿想出兵,辛毗就擋在軍帳門口。所以即使司馬懿想出兵蜀國,也是不太可能的。
最後還有很重要的一點,自從諸葛亮去世以後,司馬懿一直在忙著大大小小的戰爭,根本就沒有空去進攻蜀國。在諸葛亮去世後,曹叡先是派司馬懿發兵討伐公孫勳,之後又讓他去抵抗孫權的進攻,曹叡之所以這樣做,一方面是因為司馬懿善戰,只要他去帶兵,勝算就會變大,另一方面是這些戰爭不會助長他的勢力。也正因為一直在打仗,所以他沒有時間去攻打蜀國。
到後來,曹叡死了,他發動高平陵之戰奪取政權,更是沒有時間了。除此之外,儘管他已經奪取了曹魏政權,但他依然是不敢貿然進攻蜀國的,畢竟他在朝中的政權並不穩定,還一直有人想重新奪回政權,假如他貿然出兵,無人坐鎮朝廷,還不知道會發生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