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去世以後,蜀軍大不如從前,為何司馬懿卻遲遲不進攻

2020-12-16 牧童文史

三國時期,諸葛亮作為蜀國的核心力量,在五丈原之戰中他病逝了,此時蜀軍群龍無首,立馬就撤退回去了。與此同時,蜀軍的內部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楊儀和魏延大打出手,都指責對方造反,魏延逃走,隨後楊儀又派了馬岱去追殺魏延。此時的蜀軍亂作一團,可以說是非常薄弱的。假如司馬懿在這個時候,乘勝追擊,蜀軍一定毫無還手之力,甚至還可以當場就將蜀國給滅了。

就算當時沒能把蜀國給滅了,那麼也一定會重創蜀軍,加上蜀國沒有了諸葛亮,只要司馬懿連續發起進攻,勢必會引起蜀國內部的動蕩,蜀軍必定是抵擋不住的。假以時日,滅了蜀國那就是遲早的事。

明明是大好的機會,為什麼司馬懿卻在這個時候退兵了?並且在以後,也沒有再攻打過蜀國,這到底是因為什麼呢?難道是因為司馬懿看不出來這樣的良機?答案當然不是這樣,司馬懿之所以不攻打蜀國,是有很多原因的。

首先,司馬懿本身就是不願意攻打蜀國的。在之前多次和蜀國打的過程中,也都不是司馬懿的意願,基本上都是諸葛亮先挑起的事端,司馬懿被迫迎戰。而且司馬懿每次和蜀國打的時候,也都只是防守,很少會主動出擊。就算諸葛亮曾給他送女人的衣服羞辱他,他也還是不為所動,只堅持防守。

在古代,將軍都是十分剛硬的,容不得任何人侮辱自己,而且作為將領應該都想建功立業,可為什麼司馬懿卻不是呢?難道真的像諸葛亮嘲諷的一般,他膽小不敢嗎?其實並不是,只是因為司馬懿有著更大的抱負。

在古代,大多的將領他們的目標就是打勝仗,多打勝仗,然後加官封爵,建功立業,娶妻生子。而司馬懿不一樣,他要的遠不止這些,他不僅要封侯封爵,他還想要奪得天下。但在當時,司馬懿手裡已經掌握了魏國的軍權,只是這些軍權還不能夠幫助他奪得江山。所以他必須隱藏起來自己的鋒芒。假如他一味的進攻蜀國,被曹叡看出了他的野心,曹叡一定會拿走他手上的兵權,到那時就得不償失了。

其次是因為曹叡的猜忌。司馬懿掌握魏國軍權很多年了,在軍中的威信也是越來越高,也正因如此,曹叡也慢慢開始猜忌他了。一邊他害怕司馬懿造反,奪了自己的江山。一邊他又不得不把軍權給他,因為縱觀朝廷,只有司馬懿可以將軍隊帶領好。所以曹叡就在這樣矛盾的境地猜忌著司馬懿,希望司馬懿和蜀軍能夠互相制衡就行。

因為只有這樣,司馬懿的勢力才不會越來越大。所以每每司馬懿想進攻魏國的時候,曹叡都會千方百計的來阻止,後來還將辛毗留在他的軍帳中,只要司馬懿想出兵,辛毗就擋在軍帳門口。所以即使司馬懿想出兵蜀國,也是不太可能的。

最後還有很重要的一點,自從諸葛亮去世以後,司馬懿一直在忙著大大小小的戰爭,根本就沒有空去進攻蜀國。在諸葛亮去世後,曹叡先是派司馬懿發兵討伐公孫勳,之後又讓他去抵抗孫權的進攻,曹叡之所以這樣做,一方面是因為司馬懿善戰,只要他去帶兵,勝算就會變大,另一方面是這些戰爭不會助長他的勢力。也正因為一直在打仗,所以他沒有時間去攻打蜀國。

到後來,曹叡死了,他發動高平陵之戰奪取政權,更是沒有時間了。除此之外,儘管他已經奪取了曹魏政權,但他依然是不敢貿然進攻蜀國的,畢竟他在朝中的政權並不穩定,還一直有人想重新奪回政權,假如他貿然出兵,無人坐鎮朝廷,還不知道會發生什麼呢。

相關焦點

  • 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為何不伐蜀?看看這些舉動就知道他的野心
    諸葛亮死後,曹魏為何長達15年不攻蜀國?看看司馬懿的舉動就懂了就《三國演義》的人設來說,貌似整個三國時代也找不出1個比諸葛亮更聰明的人來了。但諸葛亮再厲害也不是無敵的,因為到了魏、蜀、吳3國並立之時,曹魏出現司馬懿這樣無限接近諸葛亮的人存在。熟悉《三國演義》裡面劇情的人都知道,在諸葛亮的多次北伐時,他都遇到了司馬懿這樣的強敵,對方甚至可在某些時刻成功阻擊孔明的進攻。
  • 在抵禦諸葛亮北伐時,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為何前後截然不同?
    他說諸葛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還說諸葛亮已經被自己引進圈套,自己「破之必矣」。我們先不要說司馬懿前面的那些評價,僅僅從歷史上來看司馬懿的結論。當諸葛亮去世後,司馬懿率領軍隊去追擊撤退的蜀軍。當蜀軍列好陣勢,擺出要進攻司馬懿的架勢後,司馬懿卻不敢交戰而撤退了。就從這一點來看,司馬懿說自己一定能夠擊破諸葛亮,純粹是一句大話。
  • 諸葛亮病逝後,司馬懿為何終生不攻蜀國?
    從諸葛亮去世到司馬懿去世,這個時間段大約有17年的時間,在這七年的時間裡面,蜀漢之間雖然發生過一些零星的摩擦,甚至小規模的戰爭,但是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而作為曹魏後期非常有權勢的司馬懿此後也沒有進攻蜀漢,是司馬懿愛好和平?不喜歡戰爭?我們一起仔細的分析一下此後,司馬懿為何沒有進攻蜀漢。
  • 全景探究諸葛亮與司馬懿之軍事才能大PK
    在眾情難違之下,司馬懿也變得相當的焦慮,那馬臉紅一陣白一陣的,極為難堪。到了五月中,司馬懿不得不下令出戰了,並做出了攻擊蜀軍的軍事部署:他決定親率主力,從正面進攻諸葛亮大營(實為牽制,意圖仍在解祁山之圍);讓張郃一軍攻向祁山之南,以擊潰蜀將王平進圍祁山的部隊。這是蜀、魏兩軍的一場頗為激烈的交戰。
  • 司馬懿堅持只守不戰,目的就是為了要活活耗死諸葛亮!
    素有思維敏捷美譽的丞相不僅擅長改進軍事方面的陣列(如巴山蜀水和關隴之地的八陣列地圖),還擅長武器方面的技術創新(如諸葛行壺、諸葛銅鼓、孔明燈籠和能夠同時發射十支箭的弩)。他設計並製造了木牛車和流馬車,這兩種車適合山區運輸,適合在崎嶇的蜀道上使用。公元234年,諸葛亮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派出十萬軍隊進攻魏國。
  • 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曹真病重而死,孔明再次北伐,欲要稱王
    曹真之子曹爽跪地哭訴狀告司馬懿延誤軍機,陷害己父。這時,孫禮及時站出替司馬懿辯駁,直言司馬懿挨了軍棍人事不省,所有決策均未參與。而張郃等人也替司馬懿辯駁。曹爽一時吃癟。曹叡與司馬懿前往曹府探望曹真,病榻上的曹真虛弱頹廢至極,儼然已是進氣多出氣少。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曹真彌留之際懇求曹叡拜司馬懿為兵馬大都督,從今往後統領魏軍,抵抗諸葛亮的北伐。
  • 諸葛亮病死五丈原後,司馬懿為何不再伐蜀?看司馬昭如何解釋?
    後來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司馬懿就好像心領神會一樣帶兵退回了魏國,並且在這之後再也沒有帶兵進犯過蜀國,最終司馬昭說出了原委.....一我們心裡都有一個疑問,明明諸葛亮已經去世了,這不就是司馬懿的機會嗎?如果他繼續帶兵去攻打蜀國,那麼蜀國還有人能夠敵得過司馬懿嗎?
  • 劉備去世後,為何諸葛亮屢次戰敗?姜維一句話道破天機
    劉備死後,為何諸葛亮屢次戰敗?姜維一句話道破天機亂世三國英雄人物輩出,諸葛亮化身智慧的擔當在劉備的門下,此人非常厲害: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便是他。司馬懿和諸葛亮雖然是敵對的雙方,卻不影響司馬懿對諸葛亮的高評價:他不僅是個人才,還是一個讓全天下的人都敬佩的謀士。劉備的勢力能成三國鼎立的一方,諸葛亮貢獻了很大的力量,可為何劉備去世以後,諸葛亮打敗仗的次數明顯增多?劉備臨終之前,將蜀國大權交給了諸葛亮,希望他協助劉禪將蜀國發揚光大。
  • 諸葛亮死了以後,司馬懿去開棺驗屍的時候,發現什麼一命嗚呼
    諸葛亮死了以後,司馬懿去開棺驗屍的時候,發現什麼一命嗚呼! 眾所周知,三國時期是人才的時代。諸葛亮和司馬懿是兩位著名的代表。諸葛亮和司馬懿多年來一直是競爭對手。他們倆都是非常熟練的軍事戰略家。它們有共同點和不同點。相比之下,司馬懿的頭腦不如諸葛亮。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擅長戰略。
  • 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司馬懿穿女裙 諸葛亮病逝附分集劇情
    司馬懿正式官拜大都督。曹叡令司馬懿交個底,自比諸葛亮如何。司馬懿實話實說,表示百種對比,自己種種不如他。唯有君臣相知和善識時務,自己要勝過諸葛亮。諸葛亮多謀而少決,蜀後主劉禪昏庸無能,蜀國君臣不如魏國君臣,這是他們的致命弱點。曹叡給司馬懿施加了巨大的壓力,令司馬懿必須祭拜諸葛亮。司馬懿離去後,曹叡對內官闢邪感慨其怎麼快就向自己討要專斷之權,可惜此時此刻,身為三朝元老的司馬懿掣肘已然甚少。
  • 上方谷一難,諸葛亮故意放司馬懿歸山後,為何長嘆12字!
    司馬懿大軍來前線後在渭河北岸安營紮寨,不與蜀軍作戰。諸葛亮見狀只得是先發制人,不曾想計謀早已被司馬懿識破,蜀軍大敗而歸。後司馬懿派鄭文詐降孔明,被孔明識破,魏兵劫寨大敗。
  • 諸葛亮和司馬懿誰的軍事才能略勝一籌?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有《諸葛氏集目錄》,共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包含《兵法》《兵法秘訣》《作木牛流馬法》《八陣圖法》《軍令》《便宜十六策》等軍事著作,其中包含諸葛亮一生的軍事總結,如果不是卓越的軍事才能,是寫不出如此大作,相比之下,司馬懿在這方面就差一些。
  • 曹魏的六位「徵蜀護軍」:一人投靠蜀漢,一人被姜維斬殺!
    曹操從長安率軍進入漢中,但其後卻無法擊破劉備,遂決定放棄漢中。作為徵蜀護軍,曹真不僅成為曹魏抵擋諸葛亮的大將,還成為魏文帝曹丕的託孤大臣。在漢中之戰後,曹真遷使持節、上軍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曹真曾破羌胡聯軍,平定河西地區。率軍包圍江陵,擊破吳國將領孫盛,遷中軍大將軍、給事中。魏文帝曹丕病重時,曹真接受遺詔,成為託孤大臣之一。
  • 三國後期諸葛亮最大的敵人不是司馬懿,而是他?網友:將軍威武
    ,此戰在山下結營抵抗方是正道,可他死磕兵法,不懂變通,不聽副將建議,於是激戰旬日,曹魏老將張郃大破蜀軍,馬謖丟失街亭,逃得一命後,被諸葛亮賜死於軍中,此次北伐,由於街亭丟失,諸葛亮的戰略意圖被打破,部署被打亂,如果繼續下去將不得不和進犯的魏軍主力展開決戰,可對於步兵為主的蜀軍而言,擁有大量騎兵的魏軍不亞於噩夢一般的存在,於是在魏軍主力趕來之前,諸葛亮選擇撤退,第一次諸葛亮和司馬懿的交鋒還未開始,就已結束
  • 張郃之死並非陰謀,只是司馬懿不如諸葛亮,被算計了而已
    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退兵時,司馬懿命張郃率軍追擊蜀軍。張郃認為「歸軍勿追」,司馬懿卻堅持讓張郃去追擊,最終張郃中計而死。有些人認為司馬懿是故意要害死張郃,以剷除忠於曹魏的將領,為自己奪權做準備,其實並非如此。
  • 諸葛亮生平多次北伐皆以失敗告終,司馬懿為何還說他是天下奇才
    諸葛亮是一個全能型人才,不僅能夠領兵作戰而且還能治理政務,然而相對於其治理國家的才能來說軍事上的謀略則稍顯不足,關於這一點從劉備出徵從未將其帶在身邊也可以看得出來。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掌握蜀漢最高權力,他生平中多次北伐皆以失敗告終,司馬懿為何還說他是天下奇才呢?劉備是寒門出身本來一無所有,得益於諸葛亮的苦心籌謀在赤壁之戰過後才有了轉機。
  • 《大軍師司馬懿》諸葛亮與司馬懿的對決,究竟誰技高一籌?
    《大軍師司馬懿》諸葛亮與司馬懿的對決,究竟誰技高一籌?在大軍師司馬懿裡面,虎嘯龍吟播出以後,臥龍終於開始出場,作為司馬懿一直崇拜的偶像,司馬懿能夠和他交手可以說是非常興奮和激動的。那麼兩個人的智慧誰更高級呢?今天小編來給大家分析一下。
  • 諸葛亮為何葬在定軍山?生而治蜀 死猶護蜀
    出師未捷身先死 為何歸葬定軍山?劉備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許先帝以前驅」,立誓「攘除奸兇,興復漢室」、「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可惜事業未竟身先死,才有了「飲恨遺命葬軍山」的慨嘆。「漢中,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而定軍山所在的勉縣則是咽喉中的咽喉。勉縣,古時候作沔陽,有古陽平關扼住了秦、隴通往川蜀的道路。
  • 張郃之死是司馬懿判斷失誤,還有其假借諸葛亮之手剷除異己?
    諸葛亮苦心籌謀的前兩次北伐都無功而果,第三次北伐取得了漢中之西的武都和陰平兩郡,這是諸葛亮北伐過程中首次取得的巨大戰果,此次的收穫也令蜀軍士氣大振。蜀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在經過了一系列的休整與布置之後,開啟了第四次北伐的徵程。然而,此次北徵的過程中,卻留下了一個至今未解的謎團。
  • 司馬懿打算迎戰蜀軍時,一老者緊急阻攔,諸葛亮知曉後說了5個字
    但是,諸葛亮死亡的原因其實是與司馬懿有關的。司馬懿是魏國的大將軍,和諸葛亮同為謀士,且都是顧命大臣,後世也有無數人拿司馬懿與諸葛亮作對比,但褒揚的評價似乎更傾向於諸葛亮一方。畢竟諸葛亮才華和人品俱存,而司馬懿在忠心上遠遠弱於諸葛亮。最後司馬氏篡權,後人對於司馬懿的風評更是褒揚不一,眾說紛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