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 創造五項中國首次(權威發布)

2020-12-19 人民網

國新辦17日舉行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有關情況發布會,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介紹,17日凌晨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成功著陸,任務獲得圓滿成功。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來賀電,指出嫦娥五號任務作為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這是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攻堅克難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標誌著中國航天向前邁出的一大步。這是對全體參研參試科技工作者的極大鼓舞和鞭策。

嫦娥五號任務標誌我國具備地月往返能力

11月24日長徵五號準時並成功發射,之後探測器地月轉移、近月制動、兩兩分離、平穩落月、鑽表取樣、月面起飛、交會對接及樣品轉移、環月等待、月地轉移,17日再入返回、安全著陸,整個工程任務現在轉入科學研究的新階段。23天的時間內,嫦娥五號完成了一次對接、六次分離,兩種方式採樣、五次樣品轉移,經歷了11個重大階段和關鍵步驟,環環相連、絲絲入扣。

嫦娥五號任務創造了五項中國首次,一是在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二是地外天體上的點火起飛、精準入軌,三是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四是攜帶月球樣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五是建立我國月球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系統。此次任務的成功實施,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中裡程碑式的新跨越,標誌著我國具備了地月往返能力,實現了「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完美收官,為我國未來月球與行星探測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探月工程自2004年批准立項以來,聚焦「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目標,「一張藍圖繪到底」,「一條龍」攻關攻堅,「一盤棋」協同推進,「一體化」迭代提升,實現了「六戰六捷」。探月工程匯聚全國數千家單位、數萬名科技工作者,技術的每一次突破、工程的每一步跨越,都是團結協作的結果,傳承弘揚了中國航天攻堅克難、勇攀高峰的優良傳統和創新精神。

在嫦娥五號任務實施中,我國與歐空局、阿根廷、納米比亞、巴基斯坦等國家和國際組織開展了測控領域協同合作,邀請多國駐華使節和國際組織官員到文昌現場觀摩發射,一些國家領導人、航天機構和部分國際組織負責人,以及很多國際同行和友人,都以不同方式表示祝賀和讚譽,期待進一步合作。後續我國將依據月球樣品及數據管理辦法,廣泛徵集合作方案,鼓勵國內外更多科學家參與科學研究,力爭獲得更多科學成果。

探月工程系統帶動我國航天科技整體發展

國家航天局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表示,作為探月工程三期的嫦娥五號任務,和前期任務相比技術跨度較大。前期是在月球上巡視勘察,這次是採樣返回。為了可靠地實施嫦娥五號任務,要突破在月球上採樣返回碰到的新技術,實現在月球上可靠地採樣,把樣品可靠地封裝到真空容器中,在月球上進行轉移,轉移到自身的返回系統中,整個過程和之前相比都是新的,都是有創新性的。

另外,從月球上採集的樣品返回地球,必須要在月球上升,也就是月面點火起飛,這對我國航天發展來講,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前所未有的。

月球軌道的交會對接和地球軌道也有很大不同。目標較小,月球較遠,要求的自主能力就比較強,同時測控手段和支撐條件也有限,因此交會對接是要克服的難點,也是創新點。

從月球軌道回來,再入大氣是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這和以前的載人航天和再入任務比,速度快了很多,帶來的熱的影響、控制能力的影響、精度影響都很大,也需要重要突破。

胡浩表示,「五個首次」是這次嫦娥五號任務所面臨的新挑戰。實際上,對整個工程來講,還不止這五個方面。為了帶動航天技術的進步和發展,提升整體技術空間能力,設計了整個一套工程體系;首次使用長徵五號作為發射平臺,帶動了運載火箭技術的發展;建立深空測控網,使深空測控能夠達到全球布局,支撐整個任務完成。探月工程系統地帶動了我國航天科技的整體發展。

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測工程將接續實施

以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為起點,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測工程將接續實施。

明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吳豔華介紹了我國在「十四五」乃至今後一個時期中國航天將實施的重大工程任務。

圍繞月球探測主題,基本規劃確定探月工程四期,總共包括四次任務。第一次任務是嫦娥四號月球背面著陸巡視探測。第二次任務是嫦娥六號,將進一步優化論證工程目標和科學目標。規劃當中還有嫦娥七號和八號任務。吳豔華表示,將以此為契機,與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合作,共同論證初步建設月球科研站的基本能力或者驗證核心技術。

關於行星探測的規劃也基本明晰。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今年7月23日在文昌成功發射,已累計飛行約3.7億公裡,目前距離地球超過1億公裡。按照預定計劃,明年2月中旬到達火星,開始繞火探測。明年5月中旬,計劃著陸火星巡視探測。此外,還規劃了3次行星探測任務,包括一次小行星的探測和取樣,一次火星的採樣返回以及一次木星系環繞探測和行星穿越探測。

此外,在載人航天領域,吳豔華透露,按照「三步走」的規劃,明年、後年計劃完成空間站共計11次發射任務。在運載火箭方面,將充分利用長徵五號、六號、七號新一代運載火箭技術,完善無毒無汙染新型火箭序列,保證新一代運載火箭能夠形成序列化,滿足各種軌道、各種重量飛行器的發射任務。同時對於重型運載火箭的研製,正在進行關鍵技術攻關和方案的迭代優化論證。

吳豔華還表示,「十四五」時期要繼續大力發展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廣泛為國民經濟各領域提供強大的支撐保障能力。同時,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還將為大眾生產生活提供更為優質的產品和服務。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18日 02 版)

相關焦點

  • 中國又火了!嫦娥五號創造5項中國首次,外媒:這就是中國航天
    近段時間,關注度最高的事情,莫過於我國嫦娥五號的「探月行動」了。而隨著嫦娥五號順利抵達地球,「探月行動」也是完美的畫上了句號。如今中國又火了!嫦娥五號創造5項中國首次,外媒直言:這就是中國航天技術!究竟哪些成就,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創造多項「中國首次」 嫦娥五號為未來深空探測奠定基礎
    &nbsp&nbsp&nbsp&nbsp12月17日凌晨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成功著陸,這標誌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獲得圓滿成功。&nbsp&nbsp&nbsp&nbsp帶動航天科技整體發展&nbsp&nbsp&nbsp&nbsp據介紹,嫦娥五號任務創造了五項中國首次:一是在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二是地外天體上的點火起飛、精準入軌;三是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四是攜帶月球樣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五是建立我國月球樣品的存儲、
  • 【傳習錄】嫦娥五號回家,中國航天將創造更多精彩
    習近平總書記在賀電中指出,嫦娥五號任務作為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這是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攻堅克難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標誌著中國航天向前邁出的一大步,將為深化人類對月球成因和太陽系演化歷史的科學認知作出貢獻。帶著月球上的「土特產」,嫦娥五號順利返回地球,億萬國人無比自豪。
  • 嫦娥五號,到家了!|嫦娥五號|月球|中國國家航天局|軌道|中國航天...
    北京時間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標誌著中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按計劃,回收後的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完成必要的地面處理工作後,將空運至北京開艙,取出樣品容器及搭載物。中國國家航天局將擇機舉行交接儀式,正式向地面應用系統移交月球樣品。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樣品儲存、分析和研究相關工作也將隨之啟動。
  • 嫦娥五號「挖土」歸來 描繪世界科技發展美好圖景
    歷經23天,闖過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月面著陸、自動採樣、月面起飛、月軌交會對接、再入返回等多個難關,嫦娥五號成功攜帶月球樣品返回地球,完成了中國探月史上一次意義非凡的光榮使命。揭開古老月球神秘面紗的嫦娥五號,在浩瀚太空再次鐫刻下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飛天攬月之夢,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非比尋常的科技實力,不斷描繪著世界航天科技發展的美好圖景。
  • 嫦娥五號「快遞」歷時23天,終於帶回月球「特產」
    12月17日凌晨1時59分,歷時23天我國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特產",成功著陸於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我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 北京時間,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並進入軌道,這就標誌著中國已經進入了全信的太空探索新時代。
  •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 嫦娥五號任務是什麼
    11月24日凌晨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將運送嫦娥五號探測器至地月轉移軌道,嫦娥五號探測器將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 首次採樣帶回 嫦娥五號為什麼是中國航天史上最複雜任務?一圖看懂
    這個月底,國內還有一次重要的航天發射任務——嫦娥五號,它是中國探月工程的收官之作,會首次從月球採樣帶回,將創造國內航天探測多個第一次。嫦娥五號被稱為中國航天史上最複雜的一次任務,那它到底有多重要,有多複雜?
  • 嫦娥五號,到家了!
    北京時間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標誌著中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 按計劃,回收後的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完成必要的地面處理工作後,將空運至北京開艙,取出樣品容器及搭載物。中國國家航天局將擇機舉行交接儀式,正式向地面應用系統移交月球樣品。
  • 2020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發布:嫦娥五號、抗疫等入選_新聞中心...
    中國網12月15日訊 據教育部網站14日消息,作為年度「漢語盤點」活動重要組成部分,2020年12月11日,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發布「2020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本次發布的十大流行語依次為:新冠肺炎、抗疫、復工復產、民法典、網課、雙循環、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抗美援朝70周年、六穩六保、嫦娥五號。
  • 我們的新材料,陪著嫦娥五號探月「挖土」 歸來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月球「挖土」成功返回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新的裡程碑
  • 嫦娥五號成功「登月」,上九天攬月不再只是豪情
    2020年12月1日,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是個尋常的日子,然而對於中國航天事業以及億萬華夏兒女翹首以盼的登月夢而言,它卻是個歷史性的時刻,歷史將永遠銘記這一時刻以及嫦娥五號創造的「登月」神話。毋庸置疑,嫦娥五號是中國數千年登月夢裡濃重炫麗的一筆!
  • 嫦娥五號實現中國首次地外天體起飛,開啟返航之路
    北京日報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昨日23時10分,嫦娥五號上升器3000N發動機工作約6分鐘,成功將攜帶樣品的上升器送入到預定環月軌道。這是我國首次實現地外天體起飛。五星紅旗在月球上展開嫦娥五號探測器在點火起飛前,一面鮮豔的五星紅旗在嫦娥五號探測器上徐徐展開。
  • 嫦娥五號一記全壘打:捎來月亮的「土味」情話
    對於中國航天人來說,為了探索和接觸遙掛天空的月亮,經過16年努力,中國探月工程取得了「六戰六捷」的優異成績。從嫦娥三號、玉兔號到嫦娥四號、玉兔二號,再到嫦娥五號,精彩演繹了探月之旅。在12月17日下午舉行的國新辦發布會上,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介紹道,嫦娥五號是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
  • 觀察|嫦娥五號將實現我國航天史上4個「首次」
    據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副主任於登雲介紹,嫦娥五號將實現我國航天史上的四個「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實現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首次帶月壤高速再入返回地球。
  • 首次月球起飛採樣!嫦娥五號11月24號發射
    作為當前中國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戰,嫦娥五號也備受大家關注。11月17最新消息,搭載著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的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已於今天早晨7時40分前後,開始垂直轉運至101發射工位,並計劃於11月24日凌晨擇機發射嫦娥五號。
  • 繼星飛帆伴嫦娥五號登月歸來 中國飛鶴全球首發母乳研究成果
    我們期待這枚代表中國嬰幼兒配方食品的『名片』,能夠激勵飛鶴同航天科研一起,不斷深入科技為民,提升創新能力,用綜合實力成為中國民族品牌的驕傲」,「嫦娥五號是中國現在航天複雜度最大、技術跨度最大的一個系統工程。我們在選擇合作夥伴的時候,應該也有跟它能匹配的要求,比如說必須是民族的,有科技含量的,質量是響噹噹的」。
  • 嫦娥五號挖土完畢準備回家!中國飛鶴等你載譽歸來
    從國家航天局獲悉,北京時間12月3日23時10分,嫦娥五號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後,上升器3000N發動機工作約6分鐘,成功將攜帶樣品的上升器送入到預定環月軌道。這是我國首次實現地外天體起飛,意味著「嫦娥五號」距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的創舉,又近了一步!
  • 探秘嫦娥五號背後的故事
    九天攬月,中國航天又創造新的歷史。作為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嫦娥五號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這背後有多少故事,多少艱辛,可能說也說不完。我們身後大屏上的這個主人公,是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近日他與我們分享了嫦娥五號從無到有的過程。他說,幹了三十多年的航天,第一次碰到有專家明確反對探測器方案。
  • 揭秘嫦娥五號探月使命,技術突破將實現中國航天史5項首次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亮 圖/受訪者提供 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