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4 17:31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沈聽雨
「我很喜歡杭州,我覺得杭州是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城市。」12月4日,伊朗著名導演馬基德·馬基迪來到中國美院象山校區,在這裡舉行了一場電影文化沙龍。以「唯愛無須高歌:從《小鞋子》到《太陽之子》,兒童視角下被詩意化的生活哲學」為主題,本次沙龍回顧了導演馬基德·馬基迪的電影之路,並就馬基德的電影理念和創作方法等進行了交流探討。
馬基德·馬基迪,是伊朗著名的導演、編劇和製作人。早在1992年,他執導的個人首部電影《手足情深》就獲選坎城國際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放映 。1997年,他執導的劇情電影《天堂的孩子》(又名《小鞋子》)又獲得第21屆蒙特婁國際電影節美洲大獎。此後,他又相繼創作出了《天堂的顏色》《巴倫》《風吹柳樹靜》《麻雀之歌》等優秀作品。今年,馬基德·馬基德新作《太陽之子》還入圍了第7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併入圍了2021奧斯卡,將代表伊朗角逐最佳外語片,該片有望引進中國。
有人說,看伊朗電影,是一種心靈與視覺上的享受。影片中風景如畫的伊朗某地,當地人民的生活寫照,故事在此情此景真實發生。在這樣的影片裡,你會思索出某個道理,又或者你會喜歡上某段詩句,進而愛上伊朗電影,愛上這個謎一樣的國家。當前,隨著電影工業的飛速發展,世界各地不同風格影片爭相跳出自己的國家,躍入每個人的視野,伊朗電影便是其中之一。
馬基德的影片常常以家庭為背景展開,通過簡單的劇情探討親情、血緣關係的溫暖與沉重。他將最單純本真的故事帶回電影,在悲傷的情緒中注入幽默感和溫情,讓感情悄無聲息浸潤觀眾心田。在他看來,故事是整部電影的基礎,而故事和人物本身的魅力是無可比擬的。
因此,馬基德的創作始終堅持紮根社會、紮根人民、紮根生活。縱觀他的作品,多以現實題材為主,拍攝手法也傾向於紀實主義表現手法。同時,非職業演員的採用一直是其影片的一大特色。現場,馬基德表示,「選對了演員,電影就成功了一半。」而影片《小鞋子》的主人公便是他花了四個月的時間,從兩萬多名小學生中挑選出來的。
影片《小鞋子》的創作,對於馬基德來說是一段艱苦而難忘的歲月。籌拍期間,馬基德拿著劇本尋找商業洽談,許多投資商認為這個作品的故事性不足缺乏投資價值,都拒絕了。兩年內,馬基德一無所獲。這兩年來,馬基德也在和自我進行著強烈的思想鬥爭——是和商業妥協還是堅持自己的藝術理想?馬基德選擇了後者,最終在朋友的幫助下,《小鞋子》得以開機。不足4萬美元的預算,最終斬獲了各大電影節60多個獎項,還以200萬美元的價格被收購,獲得了藝術和商業雙豐收。
不過,對於馬基德而言,《小鞋子》更珍貴的地方在於讓世界將目光投射於伊朗的兒童問題。「電影是文化的橋梁,也是一份社會責任感。」馬基德說,藝術沒有國界,它可以讓更多人了解更多應該被關注的社會問題。所以這一次,受疫情影響的當下,馬基德又拍攝了《太陽之子》。他說:「作為藝術工作者,我們有責任把真相告訴世界,去傳達人世間的真善美。」
值得一提的是,馬基德和中國也頗有淵源。他表示,中國和伊朗都是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和文化淵源,從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中國和伊朗的友誼深厚。他熱愛中國,也希望能在中國創作出大家喜歡的故事。
現場,還舉行了客座教授聘任儀式,馬基德·馬基迪成為了中國美術學院客座教授。據悉,馬基德導演此行是應天鵬傳媒邀請,計劃在天鵬傳媒設立導演工作室,深度開發合作「一帶一路」的故事。他也是繼著名國際電影大師比利·奧古斯特導演之後,又一名與天鵬傳媒結緣「聯姻」的國際電影大師。馬基德·馬基迪的加入,是天鵬傳媒拓寬國際化發展前景,完善國際化團隊建設的重要一步,也是伊朗電影人與浙江故事的續寫。
16070742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