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一年來:適應新常態 發展添薪柴

2020-12-07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開欄的話

2014年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必將在中國當代改革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懷抱偉大復興夢想的中國,由此進入新的「改革時間」,改革的難度前所未有,推進改革的決心和力度也前所未有。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在各地區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改革形成了上下聯動、主動作為、蹄疾步穩、狠抓落實的好局面,呈現出全面播種、次第開花的生動景象。

從今天起,本報推出「全面深化改革一年來」專欄,系統展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進展成效,全面反映各地區各部門狠抓改革措施落地、紮實推進重點領域改革的典型經驗,生動報導廣大幹部群眾積極投身改革事業的實際行動,進一步凝聚改革共識、堅定改革信心、激發改革動力,推動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取得新成效。敬請關注。

2014,甲午馬年,中國經濟增速換擋,經濟體制改革卻快馬加鞭。在黨中央和國務院對新常態的全面把握與積極應對中,深化改革釋放的紅利為轉型升級添薪加柴,繪就中國經濟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的新畫卷。

「適應經濟發展的新常態,跨越『三期疊加』階段的根本出路是改革創新,要以全面深化改革帶動各項工作。過去一年正是中國改革奮力前行的一年,改革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改革力度、廣度空前。」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彭森說。

這一年,經濟改革決心之大、力度之強,市場點讚。

突破「利益藩籬」,劃清「權力邊界」,簡政放權,一馬當先。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新一屆政府已分8批取消下放約700項行政審批等事項;深化投資體制改革,需報國務院部門核准的企業投資項目去年又減40%,連同2013年減少的60%,本屆政府前兩年中央層面的核准項目數量共減少約76%。建立涉企收費目錄清單管理制度,實施普遍性降費,為企業和個人減負數以百億元計。

從「權力清單」到「收費清單」,簡政放權成為持續激發市場活力、優化市場環境的「長效藥」。「權力『進籠』,收費『有單』,減稅『擴面』,改革讓我們小微企業真真切切得了實惠。」小微企業中訊四方董事長董啟明說。

這一年,經濟改革舉措之多、領域之廣,前所未有。

示範項目先行,重點領域突進,新政出臺,馬不停蹄。1月,鐵路運輸、郵政業相繼啟動「營改增」試點;2月,中石化打響混合所有制改革第一槍;3月,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全面推開;4月,非公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價格正式放開;5月,涉企收費清單管理制度建立;6月,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審議通過;7月,首批民營銀行獲準籌建,鐵路發展基金設立,投融資體制改革在重點領域率先獲得實質性突破……瞄準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薄弱環節,覆蓋財稅、金融、價格、戶籍、土地等關鍵領域,經濟改革新政月月有驚喜、招招能「解渴」,成為2014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的新常態。

這一年,經濟改革助推結構調整,激發市場活力,促進就業創業,讓百姓得實惠。

財稅體制改革為現代服務業與高新產業鬆綁提速,讓產業結構更佳。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繼續提高,中國經濟邁向中高端態勢明顯。

堅持區間調控,實施定向調控,讓實體經濟更強。先後出臺的定向減稅、小幅調息等措施,使企業盈利水平對增長放緩的適應性在增強,利潤保持穩定增長。

商事登記制度改革點燃草根創業激情,讓營商環境更優。2014年以來,平均每天就有1.04萬戶新企業註冊誕生,全民創業呈現「井噴式」增長。

新常態需要新驅動,新常態須有新應對,新常態呼喚新發展。2014年,擺脫「高速期待」,消除「換擋焦慮」,改革精彩開局。2015年,為了「實現有質量有效益的速度,實現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速度」,經濟改革仍將砥礪前行。

《 人民日報 》( 2015年01月05日 01 版)

相關焦點

  • 廖曉軍: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 依法加強和改進預算決算審查監督...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要講話精神,按照張德江委員長關於要緊緊圍繞「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謀劃和推進各領域各方面工作的要求,正確認識和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緊密結合人大工作實際,積極推進預算決算審查監督工作取得新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魏禮群:「新常態」意味著經濟發展新機遇
    201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概括了新常態九大特徵,為我國經濟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新常態」意味著發展的機遇與新的增長,也意味著經濟發展可能會出現的風險與挑戰。我國經濟發展能否在新常態下實現新的目標,走向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是一個值得關注和研究的新問題。 適應新常態,必須正確認識新挑戰。
  • 推動改革開放在新發展階段全面深化
    原標題:推動改革開放在新發展階段全面深化   10月1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圳建設中國特色
  • 構建新發展格局須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戰略方向
    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戰略方向、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重點在於既要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向入手,又要以此為主線展開。   1  黨的十八大以來,根據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新特徵,特別是經濟發展出現的新矛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實現這「兩個全面」的目標,關鍵是推動「兩個加快」,即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報告提出了推動「兩個加快」的五項要求,第一項就是「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 加速形成全面從嚴治黨新常態
    從「三個全面」到「四個全面」,增加的一個「全面」正是「全面從嚴治黨」這一新的戰略部署。翻閱即將過去的2014,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這一年執政黨加強自身建設的種種努力,「從嚴」二字恰如其分。事實上,全面從嚴治黨,也正在加速成為黨的建設新常態。
  • 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政論專題片《將改革進行到底》解說詞(第...
    但是造就這一奇蹟的經濟發展方式,卻遇到了越來越嚴峻的挑戰。投資、出口的拉動力越來越小,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價格越來越高,資源、環境的約束越來越緊。近四十年來,中國經濟滾滾向前、洪流不息,最寶貴的經驗之一,就是不斷改革——用改革激發活力,讓人民群眾從改革與發展中受益。今天,發展中出現的問題,要用更高質量的發展來解決;發展中遇到的難題,要用更堅定更深入的改革來破解。
  • 盤點「深化改革元年」熱詞:「好聲音」不絕於耳
    人民網北京11月15日電 (朱書緣)去年11月12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發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動員令」。
  • 政治體制改革在深化
    原標題:政治體制改革在深化 政治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保障和促進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新境界。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進一步提升。
  •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歷史性偉大成就 ——推動新發展階段改革取得更大...
    7年多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體察世情民意、基層所需中把準改革脈搏、認識改革規律,提出一系列具有突破性、戰略性、指導性的重要思想和重大論斷,科學回答在新時代為什麼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樣全面深化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實踐證明,以思想理論創新引領改革實踐創新,以總結實踐經驗推動思想理論豐富和發展,必能書寫中國改革新的時代篇章。   這是一場改革組織方式的深刻變革。
  • 周志懷:當前海峽兩岸發展已出現兩種新常態
    (中國臺灣網記者 李傑 攝)  中國臺灣網4月13日海南三亞訊(記者 李傑) 全國臺灣研究會今天在此間舉行第七屆兩岸青年學者論壇,全國臺灣研究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周志懷在論壇上指出,當下海峽兩岸的發展已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新常態:一個是大陸不斷深化改革的新常態,另一個新常態則是臺灣的「逢中必反」、「逢馬必反」。
  • 新常態概念的哲學價值和實踐意義
    面對新中國的以往狀態,站在一個新的歷史節點上,黨的十八大全面總結了新中國60多年的基本經驗,結合時代新特點和新任務,立足於黨要長期執政的接續努力,凸顯了當前改革的綜合價值。首次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大設想。隨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以及黨的建設等綜合發展規劃,提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
  • 如何為全面深化改革營造良好社會環境
    為此,就必須按照《決定》要求,堅持人民是改革的主體,著力為全面深化改革營造良好社會環境。    第一,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人民群眾是改革開放的主力軍。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建立社會參與機制,充分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著力點和支撐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突出位置。
  • 改革激發活力 深化發展空間
    目標藍圖  深化集成改革,系統破解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制約,以改革激發新發展活力。  實施路徑  重塑產業空間。堅持「畝產論英雄」,推行畝均效益評價,建立高品質產業空間騰挪安置機制。深化「放管服」改革,在二手房交易登記、企業開辦、中介規範管理等方面要有大的突破,最大限度減環節、減證明、減時間。落實減稅降費、中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新增各類貸款200億元,中小微企業貸款佔比超45%;不良貸款率控制在2%以內。構建「審管執信」一體閉門平臺,開展市場主體公共信用綜合評價。  深化國企改革。
  • 南方日報:新常態概念的哲學價值和實踐意義
    黨的十七大把「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實際上已經表達了對中國新常態局面的時代呼喚。 站在一個新的歷史節點上,黨的十八大全面總結了新中國60多年的基本經驗,結合時代新特點和新任務,立足於黨要長期執政的接續努力,凸顯了當前改革的綜合價值。首次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大設想。
  • 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推動內涵發展再上新水平
    2018年3月27日  今天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兩會精神,傳達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十四次會議精神,進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推動內涵發展再上新水平。下面談幾點意見。  一、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效顯著,開始邁入內涵發展新階段   2013年啟動的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標誌著我國研究生教育進入內涵發展的新時期。黨的十八大以來,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全面鋪開,內涵發展成效顯著。  (一)立足內涵發展,確立了一條鮮明主線。這條主線就是 「服務需求、提高質量」。
  • 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11月29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在由中國經濟時報社、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共同發起並主辦的2020首屆中國上市公司發展大會上表示。張軍擴說,今年以來,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國率先控制疫情,全面推進復工復產,在疫情防控和經濟恢復兩個方面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 王浦劬:論新時期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基本特點
    其中既包含十八大對於行政體制改革的闡述、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對於行政體制改革的闡發,也包含黨和政府逐步推進實施的行政體制改革實踐。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和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描繪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嶄新藍圖,制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戰略,匯集了全面部署改革的重大舉措,是新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治國綱領。
  • 李建華:應對公共治理新挑戰 深化行政體制改革
    本次論壇以中歐公共治理的新挑戰與行政改革為主題,適應了公共治理新形勢下中歐各國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全面提高政府效能的共同需要。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深層影響尚未消除,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增大。在這樣形勢下,圍繞公共治理新挑戰與政府角色新定位、優化政府結構、推進政府績效管理等問題進行研討交流,對於深入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和公共治理創新,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 郭志鴻:新常態更適應數字出版形態演變
    原標題:新常態更適應數字出版形態演變——訪中國書法出版社副社長郭志鴻  與網際網路融合發展,已經成為各行各業關注和追求的目標。3月15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會見採訪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中外記者時表示,網上網下互動創造的是活力,是更大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