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展三城記:臺北香港和上海書展,越來越接近

2020-12-13 華夏經緯網

馬家輝

「我認為,香港書展讓更多的人和機構參與書展的策劃和組織這一點,可以讓上海書展加以借鑑。」

張大春

「讀者不會把書展和書店對立起來,書展提供了另一種讀書氛圍,只有好,沒有壞。」

孫甘露

「中外作家的差異性,在書展這些活動中被抹平了,來自不同地域的作家在很多話題上是可以有共識的。」

毛尖

    「上海讀者真的關心文化圖書和活動,他們對文化活動投入了更多熱情。所以,上海書展的『文藝腔』還是很足的。」圖片 高劍平 早報資料

     張大春、馬家輝、孫甘露和毛尖兩岸三地作家縱談書展三城記

  上海書展、臺北書展和香港書展是華語世界重要的三大書展,這三個書展共同特點是:大量普通市民的參與,大量文藝活動在書展期間舉行,大量兩岸三地作家聚在一起就某些議題對話討論。因為一場書展的舉辦,作家把地域的邊界抹平了。

  臺灣的張大春、香港的馬家輝、上海的孫甘露和毛尖,他們都是各自城市書展的參與者和一部分,因為書展的舉辦,他們還會在上海、香港或臺北一起相聚。

  在本屆上海書展結束之後,這幾位上海書展的「勞模」作家分別接受了早報記者專訪,談論他們所居住城市的書展以及他們眼中另一座城市的書展。

   中外作家的差異性在書展活動中被抹平

  東方早報:在三座城市的書展中,臺北書展是歷史最悠久的(註:於1987年12月15日首度舉辦)。在你印象中,臺北書展最有趣的歷史是哪一段?

  張大春:在歷史上,臺北書展有一段時間曾經是365天不關門的,一些出版社在那裡租場地,一年到底都在賣書,也有很多人為了便宜5塊錢,坐公車去書展買書。沒有這個基礎,也就沒有現在的臺北書展。

  臺北書展是最悠久的華人書展,為了臺北書展(的常設),還專門成立了一個「臺北書展基金會」,董事長由選舉產生,出版人郝名義、林載爵都曾任這一職。

  東方早報:對你而言,書展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哪裡?

  張大春:對我來說,書展可以讓我見到許多平時見不到的朋友,比如這次在上海書展上,我又遇到了朋友阿城。我們已經有近兩年沒有見到了,但因為書展,臺北的我,北京的阿城,在上海見到。

  我每年都會到上海一兩次,每次都會見到毛尖、小寶、孫甘露等等,但能一次性地都見到,也只有書展才行。而在這些人中,陸灝是一個核心,所以因為書展而見到一個人,因為一個人而見到其他人。

  東方早報:很多人包括一些出版人都覺得,書展可能過時了,現在連書店都要倒閉了,為什麼還要書展?在你們看來,為什麼還要書展?

  張大春:書展已經成為號召大家一年一次聚集在一起的理由。實際上,書展場外的那些活動已經真正成為充實整個城市閱讀的養料。

  在書展上,依然還是有名人效應,還是有粉絲為了見偶像去排隊求籤名、合影。不過像這次的上海書展,很多活動已經擴展到了周邊,把書展延伸到城市的其他地方,從長遠看,這對城市文化有更多積極意義。而且在空間上擴展到書展現場之外後,可以有更多形式去呈現書和文化活動,比如可以是我這次參加的文景藝文季這樣的嘉年華式活動,可以是論壇或只是一個派對。

  我想,讀者不會把書展和書店對立起來,書展提供了另一種讀書氛圍,只有好,沒有壞。

  孫甘露:從上海書展的國際文學周上我們可以看到,這些來自海外和港臺的作家,他們到這裡來就是來交流的,而不像幾年前,他們帶著來內地的心態來上海。中外作家的差異性,在這些書展活動中被抹平了。在這些活動中,這些來自不同地域的作家,他們在很多話題上是可以有共識的。

  書展上的很多活動和作家、出版社協調得很好。有很多人不解,為什麼文學周要請這些作家來?其實,每年過境上海的國際知名作家很多,但很多都只限於大學、媒體等專業圈。文學周把他們專門請來與上海讀者見面,這對很多普通讀者來說,是非常難得的經歷。

  而且重要是的,這些活動不是無的放矢,這些活動都是跟中國聯繫起來的,所以讀者能有更積極的反應。

    文化活動已不局限於書展場內

  東方早報:香港書展最值得臺北書展和上海書展借鑑的經驗在哪裡?

  馬家輝:我每年都會參加香港書展,清楚它的運作和這幾年的變化,因為跟更多單位合作,書展的力量也更強。我認為,讓更多的人和機構參與書展的策劃和組織這一點,可以讓上海書展加以借鑑。香港書展和臺北書展不只是賣書,演講、展覽等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動已經成為其越來越重要的一部分。

  東方早報:香港書展能反映香港這座城市的特色嗎?

  馬家輝:香港書展發揮了相關社會的最大優勢,因為有序和效率,才能每年接待近百萬的人流。我問過其他人,他們告訴我上海書展每年吸引二三十萬人參加,而香港書展每年吸引的讀者數量近100萬。從數字上可以看到,上海書展提升的空間還很大。書展的宣傳,針對讀者的活動,這些都還有很大空間。

  東方早報:臺北書展這幾年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張大春:其實,大家都說,平時沒有時間、沒有興趣買書,當然主要還是後者。香港朋友對我說,香港書展每次要吸引將近100萬的讀者,他們把一年中看的書一次買掉,因為平時沒有時間去買。臺北書展有一段時間也是這樣的情況,但我覺得這個階段慢慢過去了。這三地的書展都有很多文化活動,而且越來越明顯的是這些文化活動未必是發生在書展場內的,只是在書展期間舉行。比如我這次來上海參加書展,主要活動都在浦東的星河灣酒店,甚至還到了銀聯去做書展活動。

  東方早報:香港書展的變化呢?

  馬家輝:其實香港書展不是只有作家和打書會,還有很多交流活動,尤其是版權、電子圖書的專業交流。消費者和讀者都是理性的,他們對書店和書展的期待是不同的。在書展,他不只是買書,也是參與到一項行為藝術中,那麼多人在7天裡參加高密度的文化活動。不過,書展不只是局限於一個禮拜和那一個會場,香港書展這幾年都會和香港一些小書店在書展之外一起辦活動,今年還舉辦了「文化7月」的系列活動。

     參加書展的經歷和經驗更重要

  東方早報:你們能比較下各自參加的上海書展、臺北書展和香港書展嗎?

  毛尖:上海書展跟我參加的香港書展還是有很大不同的。參加香港書展的讀者更多是家庭型購書,購買的書多半是生活教育類圖書,而上海讀者真的會關心那些文化圖書和活動,他們對文化活動投入了更多的熱情。

  所以,上海書展的「文藝腔」還是很足的,我參加的6場文化活動中,讀者的提問都很有水準的,至少可以知道他們是看書的。上海國際文學周的那場國際論壇,場內非常安靜,這讓我很震驚,他們是真的以參加文化活動的心態參與其中的。

  張大春:在我看來,臺北書展、香港書展和上海書展,這幾年越來越接近。

  馬家輝:臺北書展是一個典型的文人書展,因為它的主持者是臺北書展基金會,董事長這幾年都是臺北出版界的大佬。因為是文人書展,冷僻的書、冷僻的講演都可以在臺北書展上遇到。另外,臺北書展的宣傳品和口號都很好,有文藝腔,但不肉麻。這跟臺灣發達的文創產業有關,這點上海和香港書展都比不上。

  三地書展都有講演活動,但香港書展的講演活動都在封閉的空間內,而臺北書展和上海書展有相當部分活動都是公開的,雖然能吸引更多讀者,但那個氣氛還是很怪的,因為有相當一部分人可能是衝著籤名來的,我有好幾次遇到這種情況,然後講到一半就不講了。作家不怕人太少,就怕氣氛不對頭。

  我在香港書展主持過好幾次活動,有一次是主持臺灣出版人初安民的活動,只來了20多個人,但氣氛很好,一點都不難看。

  孫甘露:上海書展這幾年也慢慢都把文化活動放在書展外的獨立封閉空間舉辦。我這次參加的最重要的文化活動有上海國際文學周和文景藝文季,這些活動都在獨立封閉的空間舉行,讀者能更安靜地參與其中。嘉賓是不同領域不同國家的文化人,他們來到上海談論同樣一個話題,我覺得對普通讀者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福利。在我們小的時候怎麼可能有這樣的活動?

  其實,這些參與的讀者到底能聽懂多少,理解多少,這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這個經歷和經驗,很可能會影響他們一生。記者 石劍峰

    來源:東方早報

 

責任編輯:李欣

相關焦點

  • 上海書展進行時,華語出版界的幾大重磅書展,都在哪些城市?
    一個展會如果做得好,是非常多贏的一件事:其一主辦方受益:以上海書展為例,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和上海市新聞出版局承辦,上海市靜安區人民政府協辦。一場類似上海書展這樣行業內頂級的展會,對於上述相關部門的工作業績和能力無疑是巨大肯定。
  • 「三大華文書展」的上海書展 書香四溢
    與臺北書展、香港書展並稱「三大華文書展」的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14日開幕。    在這個百年一遇的盛夏酷暑季,上海書展恰好走過了十年曆程。十年來,上海書展不僅是作家、讀者和出版人的閱讀嘉年華,更成為建設「書香中國」的一次次心靈朝聖和求索實踐。    閱讀,是世上的美事,它維繫一國民眾的人文素養,滋養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與思想追求。上海書展,要讓芬芳書香拂去當下社會的浮躁,讓書香彌散於城市和鄉村。
  • 香港書展為何這麼火?
    火熱的七月,火熱的香港,迎來了年年如此火熱的書展。開幕前兩三天,灣仔地鐵站、會展中心一帶人行天橋早已設好路標,宣告著這場夏日盛宴的來臨。 書展第一天,數以萬計的讀者從四面八方湧入會展中心,來自25個國家和地區的560家參展商,已經布置好攤位。據說今年入場讀者將破100萬人次,也就意味著7個香港人中就有1人來書展。
  • 臺北書展 大陸圖書搶眼
    臺北書展 大陸圖書搶眼 2019-02-13 04:03:242月12日開展的第二十七屆臺北國際書展上,正在簡體館挑書的臺北居民汪先生對記者表示,他最想買的是傳統文化類圖書和大陸翻譯的外國圖書。  簡體圖書受歡迎  本屆臺北國際書展為期6天,以「十大創新」「十大主題館」及超過500場精彩活動,呈現一場閱讀嘉年華。其中,簡體館內展出來自大陸的20多家出版社的4000多種、逾1萬冊圖書。
  • 臺北書展:「繁簡」的碰撞融合
    2月16日開幕、為期6天的臺北書展,正如流水席般呈現著文化的美麗,繁簡中文的碰撞融合,澳門詩人與臺灣詩人的對談,白先勇導讀《紅樓夢》,法國哲學家講「幸福是什麼」,書、講座、表演、展示乃至與書相關的美酒、美食,多達200多場活動在書香中詮釋現代書展的樣貌和文化的多彩。
  • 臺北書展開幕首日:書香與人潮湧動
    >  2月8日,參觀者在書展上閱讀圖書。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新華社臺北2月8日新媒體專電(記者劉歡 吳濟海)2017臺北書展8日正式對公眾開放,來自上海的周穎琪隨著人潮湧進臺北世貿中心。作為一名版權編輯,她經常參加大陸各大書展和版權交易活動,但這是她第一次觀摩臺北書展,「感覺很清新,布展也很有人情味」。
  • 臺北書展:遇見「張愛玲客廳」
    第24屆臺北國際書展16日到21日在臺北世界貿易中心登場,以「閱讀,飛向世界」為主題,展出來自五大洲的出版精品。2月16日開幕、為期6天的臺北書展,正如流水席般呈現著文化的美麗,繁簡中文的碰撞融合,澳門詩人與臺灣詩人的對談,白先勇導讀《紅樓夢》,法國哲學家講「幸福是什麼」,書、講座、表演、展示乃至與書相關的美酒、美食,多達200多場活動在書香中詮釋現代書展的樣貌和文化的多彩。
  • 我們為什麼去書展?| 一個媒體人眼中的兩岸三地書展
    【編者按】昨天,熱熱鬧鬧的2016臺北書展落幕,展望新年,更多書展正在路上:香港書展、上海書展、北京書展……所以,我們為什麼要舉辦書展?書展對一座城市而言有何意義?除去出版社的廣告、作家的自我宣傳和消費者的購書熱情,於我們每個人而言,書展意味著什麼?一次文學的啟蒙?一次智識的喚醒?一次自我發現的歷程?對於書展,我們該抱有哪些期待?
  • 上海作家金宇澄作品獲2018臺北國際書展大獎
    新華社臺北1月9日電(記者喻菲 李凱)2018臺北國際書展大獎9日公布獲獎名單,上海作家金宇澄的《金宇澄作品選輯:輕寒、方島、碗》獲得小說類首獎。  據介紹,2018臺北國際書展將於2月6日至11日舉辦,書展大獎是為鼓勵中文創作而設立的獎項,分為「小說類」「非小說類」「編輯獎」,接受自2016年11月1日至2017年10月31日期間,首次於臺灣出版的中文作品。今年共有小說類101件,非小說類290件,編輯獎自製類102件、非自製類58件作品參加角逐。
  • 臺北書展︱野心時代,拼的是情懷
    為期6天的第23屆臺北國際書展(TIBE)前天落下帷幕,第一次出差參加國際書展的我剛剛書海逃生,驚魂未定,先輕鬆奉送海量真相,並向大家拜年! 臺北國際書展(Taipei International Book Exhibition)始辦於1987年,每天春季在臺北舉行,最初場地在中正紀念堂附近的「國圖」,1990年起固定在101大樓附近的世貿中心舉辦。
  • 上海書展啟示:實體書店還有堅持下去的意義
    雖然不雅,但書展+黃牛,真是個奇妙的組合,尤其是在「中國人平均每年每人讀四本書」和「網上六折,書展八折」的現實種種面前。   進入到第11年的上海書展已經擁有一個漸趨成熟的商業模式。而來到上海書展,我忽然覺得這一切的堅守和努力都是值得的。   蘇州的「貓的天空之城」,北京的「字裡行間」和「蒲蒲蘭繪本館」,上海有「最美書店」之稱的「鍾書閣」,香港臺灣文人愛著的杭州的「楓林晚」 ……到2014年,書店街已讓人看到有想像力的書店的未來。
  • 2017臺北國際書展大獎揭曉
    2017臺北國際書展大獎10日在臺北揭曉,香港作家馬家輝的《龍頭鳳尾》與其他五位作家的作品分獲小說類和非小說類大獎。為提振出版業士氣,鼓勵出版幕後人員,今年還首次增設「編輯獎」。 以寫專欄和做媒體評論員臧否社會現象見長的馬家輝,50歲後首次開寫長篇小說並獲獎。當日未能出席現場的他通過錄音說,自己53歲才出版第一本小說,作為「老新人」拿到這個獎對自己是非常大的鼓勵。
  • 第27屆臺北書展開幕 觀眾看簡體書
    2月12日,第27屆臺北國際書展在臺北世貿一館開幕,讀者在簡體館內看書。本次書展吸引52個國家和地區的735家出版社參展,設有多個展館。   2月12日,第27屆臺北國際書展在臺北世貿一館開幕。本次書展吸引52個國家和地區的735家出版社參展,設有多個展館。據悉,此次有約百家大陸出版社的4000餘種書籍來臺參展,包括古籍、譯著、繪本等共上萬冊。
  • 近700種渝版圖書將亮相上海書展
    來源:重慶日報網重慶日報訊 (記者 趙迎昭 實習生 胡雨彤)8月12日至18日,2020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將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辦。據了解,以「我愛讀書,我愛生活」為主題的上海書展今年是第十七屆。10多年來,上海書展已成長為與臺北書展、香港書展並列的三大華文書展之一。本次書展主會場設在上海展覽中心,除了在上海設立100家分會場外,還將在北京、重慶、浙江、江蘇、安徽等12個省區市設立50家分會場。
  • 書展觀察:上海書展中的「上海話」圖書-上海,上海人,書展,錢乃榮...
    東方網記者熊芳雨8月19日報導:上海話是上海文化的重要載體,特別是現在上海話面臨著如何保護與傳承的現實困境。每年上海書展有關上海話及上海文化圖書的出版也越來越多。「希望出版』上海話朗讀』這樣一個途徑來傳播上海話作品,為上海話、上海民俗的保護傳承、上海城市精神的繼承和弘揚提供一個嶄新的視野和平臺。」錢乃榮說。
  • 夜遊上海書展
    □尹 畫 上海書展,是一年一度愛書人的盛會。今年因疫情原因,門票改在網上出售。我雖在出票的第一時間就去購票,仍沒能買到日場票,只購得夜場票,可見書展依然火爆。
  • 臺北書展12日開幕 700餘家出版社參展
    新華社臺北2月11日電(記者劉斐 章利新)第27屆臺北國際書展將於2月12日開展。在6天時間裡,「十大創新」「十大主題館」及超過500場精彩活動,將為民眾呈現一場閱讀嘉年華。其中,來自大陸的20多家出版社將展出5000多種、逾2萬冊圖書。  臺北書展11日舉行記者會介紹有關情況。
  • 臺北書展為何人氣大跌?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2018臺北國際書展11日閉幕,人氣、買氣(銷量)與往年相比有明顯下滑,臺灣以外的華文作家參加數量較歷屆大減,大陸作家幾乎絕跡。據臺灣《聯合報》12日報導,今年的臺北書展一共6天,參觀人次53萬,比去年58萬滑落約10%。
  • 馬英九在臺北書展上買了哪11本書?
    馬英九在臺北書展上買了哪11本書?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2015臺北書展周三(2月11日)上午開幕,馬英九幾乎每年都出席書展開幕,今年他在現場買了《發光體》、《如何打造社會企業》等11本書。
  • 2018上海書展:愛書及書展
    儘管如此,依然無法打消我第二天去2018上海書展觀展的決心。2018年8月18日,坐標:上海展覽中心。剛抵達位於延安中路的主會場,老遠就看到一條由人組成的長龍隊列。男女老少,手裡端著冰飲、扇子,頭頂遮陽帽,隊伍緩緩地向前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