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黃體軍
聽多了「英雄救美」的故事,你願不願意反過來聽一聽一位紅衣俠女勇救白面書生的故事?
12月3日晚,在濟南梨園大戲院,由山東省京劇院演出的尚派名劇《十三妹》,就講了一個背弓挎刀、飛簷走壁、颯爽英姿、武功高強的紅衣女俠搭救落難書生的故事。這齣戲讓現場觀眾再次領略到了尚門弟子陽剛激昂的唱腔、矯健勇猛的武功身段和像極了「一團火」的表演風格。
《十三妹》給我們講了這樣一個傳奇故事:書生安驥因父被上司陷害,遂攜重金往淮陽救父,途中偶遇俠女何玉鳳,何本是軍官之女,其父因拒絕奸臣紀獻堂的提親,被紀獻堂陷害入獄致死。何玉鳳流落江湖,被老英雄鄧九公收留,苦練武藝,伺機復仇。她將本名中的「玉」字拆分,更名為「十三妹」。她看安驥滿面愁容,必有為難之事,好奇之下,了解到安驥和她有同樣的遭遇,於是心生憐憫,決定護送他一程,不料卻引起安驥的誤會,遂不辭而別。俠肝義膽的十三妹一路追隨到能仁寺,殺了一幹惡僧,救出安驥和同遭劫難的張金鳳一家人,並撮合了安驥和張金鳳的姻緣。
《十三妹》又名《金玉緣》、《雙鳳記》,取材於清末文康的小說《兒女英雄傳》,最初上演時,是一出包含了《紅柳村》《悅來店》《能仁寺》《青雲山》《弓硯緣》等折的本戲,最早由武旦應工的餘玉琴刀馬旦踩蹺演出,塑造了京劇舞臺上第一個「十三妹」形象。後成為「通天教主」王瑤卿先生創立的王派代表作。王瑤卿先生的重大革新是棄蹺出演十三妹,而且給「十三妹」來了一個全新的造型:紅衫、紅束腰、紅風帽、紅薄底鞋,斜挎彈袋、背弓、刀,一口動聽的「京韻白」,整個一副紅紅火火的北方俠女形象躍然於舞臺之上。
尚派藝術創始人、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雲先生曾多次與王瑤卿先生同班演出,虛心問藝於王,深得王派藝術的精髓。故尚派《十三妹》借鑑了王派藝術很多特點,又結合自身特點發展出了有了獨特的新面貌。
此次演出的《十三妹》,由山東省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尚派第三代傳人鞠小蘇先生親授,鞠小蘇先生曾師從尚派傳人、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麟先生,此劇得其口傳心授。劇中十三妹由山東戲曲名家鞠小蘇工作室學生、尚派第四代傳人、山東省京劇院優秀青年演員高秋雲扮演。
鞠小蘇先生對弟子高秋雲當晚的表現非常滿意。「我工作室兩個學生高秋雲和金夢,過去都演過這齣戲的折子戲,但演全本還是第一次,因為尚派藝術文武兼擅,《十三妹》又是尚派戲中難度特別高的一出大戲,觀眾很多年沒在舞臺上見過了,這齣唱念做打舞並重的戲對演員的要求非常高。」
具體到舞臺上,這齣尚派名劇有哪些看點和特色?鞠小蘇先生告訴記者,和王派相比,尚派《十三妹》的何玉鳳同樣是花衫,裝束相同,都是一身紅裝,但不同的是尚派的十三妹不點紅痣,剛開始出場時不背刀弓,而是挎刀,表明她下山是為母尋藥,而不是有意打劫的女大王,她決意保護安驥後才回鄧九公家取弓,在安驥不辭而別後始背弓挎刀出場。同樣是京韻白,尚派吐字咬字力度更強,猶如竹筒倒豆子。在武功身段上,因為尚小雲先生學過武生,又受過楊小樓先生的教誨,因此借鑑了很多楊派武生的動作特色。像竄椅子、上高、下高,空頂、旱水頂、過人前橋等,都是尚派《十三妹》特有的。但因為對於旦角來說,難度高,有危險,這些年即使尚派也很少原汁原味地演這齣戲了。
四大名旦中,和梅派、程派、荀派比,這些年尚派戲的演出相對較少,尚門弟子真正能繼承尚派藝術,唯尚戲為始終的很少,因而尚派藝術傳承有令人感覺後繼乏人的擔憂。原因所在?鞠小蘇先生坦言,這主要是因為演尚派戲難度大,對演員的要求高,「既要有一副好嗓子,又要有一身好功夫,唱念坐打俱佳,才能真正繼承尚派藝術。」
鞠小蘇先生特別高興有兩名優秀弟子加入自己的工作室,為了傳承好尚派藝術,她總是不辭辛苦對學生言傳身教,從唱腔、表演到劇目排練,各方面都親力親為,兩名學生也取得了日新月異的進步。
據了解,此次演出也是為了紀念今年京劇藝術大師尚小雲先生誕辰120周年和慶祝山東省京劇院建院70周年。12月21日至22日,鞠小蘇先生將帶領高秋雲、金夢兩名弟子,受邀前往北京梅蘭芳大劇院參加「紀念京劇藝術大師尚小雲先生誕辰120周年」尚派藝術專場演出,並與尚慧敏老師等共同演出尚派名劇《乾坤福壽鏡》以及《尚派藝術演唱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