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收秋不收秋,先看五月二十六」

2020-12-19 騰訊網

緣起俗語

農村,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通俗易懂的俗語,是這片土地的肥料。深諳人生哲理,指導我們向善。

但是「一千個人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俗語的理解,也是千奇百怪的。

今天小編來說說對俗語:「收秋不收秋,先看五月二十六」的理解。

簡介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的華夏,也是一個農業大國,農耕大國,在古代科技不夠發達,不能反哺農業的時候,人們都是靠天靠地吃飯的。

是以故產生了很多和天氣、農業相關的俗語。如:「五月廿六下一陣,家家戶戶添糧囤」、「五月廿六不下雨,秋後糧囤沒有米」、「收秋不收秋,先看五月二十六」。

收秋不收秋,先看五月二十六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今年秋天能不能豐收,就看五月廿六這天下不下雨了

小編猜測古人這個說的原因:

1、農曆五月廿六之後的這段時候,剛好是南方水稻,北方玉米生長的高峰期,這段時間對水分的需求特別大,如果沒有足夠的水分,導致農作物錯過生長發育的最佳時間。 那麼等到秋天收割的季節,肯定沒有好的收成了。

2、水是的生命之源,農耕文明如果雨水不足,主要靠人工灌溉。當時的農民通過5月26日這天的天氣,來決定往後的日子是否要準備人工灌溉。

如果那幾天沒下雨且高溫乾燥,那就表示今年夏天的降水量不會多。要準備灌溉相關的事宜了,要不然到秋天就沒收成了。

3、迷信的說法,《避暑錄話》記載:

「吳俗,以五月二十為分龍日。

5月26這一天叫「分龍節」,是天上的小龍離別老龍,到各自管轄的區域報到的日子。龍王是掌管天地雨水的神靈。 這一天如果下雨,說明小龍哭了,也說明它告別老龍去上任了。今後天地的雨水不用擔心了。雨水充足,陽光燦然,秋收肯定豐盛。

PS:在沒有天氣預報的古代,勞動人民通過歷代的觀察總結,留下了和農業息息相關的,豐富的氣象知識。通過天氣來預測之後的糧食產量。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結束語

俗語是農民千百年經驗總結出來的,還是蠻準的。不過也是有一定的區域性。

比如:在「江南水鄉」一年四季雨水都很充足,就沒有這方便的擔憂,但是在雨水不是很足的北部地區,就會有這方面的擔憂,而流傳出類似的俗語。

睿智的你,覺得這句俗語對嗎?

相關焦點

  • 今日入伏,「收秋不收秋,先看五月二十六」啥意思?古人經驗之談
    導讀:今日入伏,「收秋不收秋,先看五月二十六」啥意思?古人經驗之談進入到7月份中旬了,天氣也是越來越悶熱了。而在今天(7月16日)還迎來了三伏天的第一天。桑拿天來臨了,農民最為關注的就是後面即將到來的秋收了,而在民間就有著「秋收不秋收,先看五月二十六」的老農諺,它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古人的經驗之談!對於農民來說,根據四季的輪迴來安排農事勞動,其中「春播夏長,秋收冬藏」就是農作物的生長規律。春天播種以後,夏天的氣溫高、雨水多適合農作物的生長,而到了秋季就迎來了收穫的季節。
  • 農村老農民說,收秋不收秋全看五月二十六,說的是什麼道理?
    問:農村老農民說,收秋不收秋,全看五月二十六,說的是什麼道理?農曆的五月二十六是小神爺陳光蕊與龍女結婚的日子,陳玄奘的父親陳光蕊被稍公劉洪打落水中後,又被龍王救起,因陳光蕊長的一表堂堂,龍王就把寶貝女兒龍女許配給他,成婚那天正是五月二十六。
  • 農諺「收秋不收秋,先看五月二十六」啥意思?老祖宗的經驗還準嗎
    農諺「收秋不收秋,先看五月二十六」啥意思?老祖宗的經驗還準嗎?文/農夫也瘋狂距離夏至節氣(6月21日)過去已經有一段時間了,而進入夏至以後,也就意味著酷暑天氣正式來臨了。現在就算是什麼都不幹,在中午的時候也常常大汗淋漓,即便是下雨天氣溫還是比較悶熱。今年在南方的雨水還是比較充足的,可是在北方雨水還是有點偏少(好像北方這幾年雨水一隻偏少)的。有些地方玉米播種下去了,但是降雨卻非常少,有些玉米苗都已經受旱很嚴重了。在北方地區就流傳著一句預測秋季莊稼收成的農諺:「收秋不收秋,先看五月二十六」,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
  • 農村俗話「收秋不收秋,先看五月二十六」是啥意思?有沒有道理?
    比如有一句是這樣說的:收秋不收秋,先看五月二十六。很多人冷不丁看到這句話時會茫然不解,下意識地認為這個五月二十六應該是個很重要的日子,但其實這一天普普通通。那我們就會感覺奇怪了,既然這是個普通日子,為啥會有這麼一句話呢?我們就來說一下這句話的意思和為什麼要這麼說,然後說一下有沒有道理。
  • 俗語:六月立了秋,兩頭都不收,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
    俗語:六月立了秋,兩頭都不收,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糧食對於農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不僅是對於現在的人們來說,對於古代的農民更重要。小豔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句俗語。這句俗語就是「六月立了秋,兩頭都不收」,從字面意思上來看,就是農曆六月份立了秋,夏收和秋收都收貨不好。那麼,這句話有沒有道理呢?小豔認為這句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農曆六月份就到了秋天,說明天氣冷的早。天氣冷的話,對農作物生長是有一定影響的,會造成糧食的減產,影響最後的收成。類似的俗語還有「七月立秋,顆粒無收。」
  • 立秋將至,俗語「公秋農民憂,母秋丘丘收」,今年公秋還是母秋?
    立秋作為二十四節氣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節氣,在農村中關於立秋節氣的俗語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公秋農民憂,母秋丘丘收」,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今年是公秋還是母秋呢? 秋老虎有公母之分,公老虎比較柔,母老虎則比較兇,那麼公秋和母秋是如何分辨的呢?
  • 立秋到來,農村俗語:「秋打雷,冬大收」,立秋後天氣會如何?
    在農村人們常說「秋打雷,冬大收」,是指什麼意思?立秋打雷好嗎?在我們農業生產用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從事各種生產活動基本上都是通過氣象預報提前判斷。但是在以前科技不發達的年代,人們只能通過自身對於生活的不斷總結,從而得出了找咱們這些農業生產的俗語。俗語「秋打雷,冬大收」是指什麼意思呢?
  • 「公秋農民憂,母秋遍地收」,今年立秋是哪種秋?有道理嗎?
    農村有句俗語,「公秋農民憂,母秋遍地收」,即若是公秋則讓農民擔憂,但如果是母秋則糧食豐收。那麼,公秋、母秋是什麼意思?眾所周知,立秋後不會馬上涼快起來,因為有「秋老虎」的存在,使得秋後的一段時間內氣溫不降反升。因老虎有公母之分,老輩人認為,秋老虎也有公母之別,即所謂的「公秋」、「母秋」。
  • 俗語說「秋收不秋收全看五月二十六」,五月二十六與秋收有啥關係
    像這句「秋收不秋收全看五月二十六」這句農俗,就是老祖宗傳下來的一句很經典的俗語了。當然因各地習俗不同,這句農俗在各地也有不同的說法,比如有有的地方說「成谷不成谷,但看五月二十六」。縱然是說法不一樣,但是意思都是差不多的。
  • 農村諺語:「五月二六下大收,五月二六晴擔憂」,說的是啥意思?
    這不,雨過天晴後,鄉親們都開始忙著除草了,大伙兒在山上忙的一片熱火朝天的樣子。路過鄰居廖大爺的田邊恰巧碰見了老廖,老廖累的滿頭汗水的腦袋上卻洋溢著十足的笑容,並主動開口跟小編打招呼,「老天爺餓不死瞎家雀,這雨下的真給勁兒!」,「等著瞧吧,今年秋天一定會大豐收的!」,地裡的玉米剛一尺來高,對於廖大爺這麼早就對秋收情況做出了判斷,小編倒是覺得有些草率。細問之下,老廖給出了兩條諺語,道出了他的理由!
  • 農諺說「公秋柔農民愁,母秋兇遍地收」,今年立秋熱不熱
    在農村還有一則民諺和這句俗語有異曲同工之妙那就是「公秋柔農民愁,母秋兇遍地收」,立秋有早晚之分,還有公母之分。公秋母秋在很多地方都有劃分,只是劃分的標準不一樣,目前馬龍知道3種劃分的方法:1.時刻法2、農曆紀年法,就是看立秋出現在農曆的六月還是七月,六月的是公秋,七月就是母秋。3.單雙日,就是立秋出現在農曆的日子是單日子就是公秋,出現的日子是雙日子就是母秋,這個看來是沒有道理的。馬龍還是相信前面兩點的說法。今年的立秋是陽曆的8月7日,農曆的6月18的上午九點,結合來看,今年就是公秋了。
  • 俗語「三伏不熱,秋不收」啥意思?今年收成怎麼樣?看看老農咋說
    導語:處暑至,伏不遠,俗語「三伏不熱,秋不收」是啥意思?今年的收成怎麼樣? 冷在冬九,熱在三伏,隨著處暑節氣的來到,難熬的三伏天終於快熬出頭了。今年的末伏是在8月15~25日,也就是說,再有三天時間就該出伏了,末伏一過,天氣也會逐步轉涼,正所謂一場秋雨一場寒,莊稼收割在路上。
  • 「秋收不秋收,全看五月二十六」啥意思?老俗語的智慧嘆為觀止
    2020年註定不平凡,雙春閏月,夏至在五月,立秋在6月。在農村中有許多俗語,比如「雙春年,吃樹皮;夏至在五月,擔水救禾苗;立秋在六月,莊稼兩頭空」,引發人們對農業的積極關注,更將今年視為非常特殊的歷史年份。
  • 六月秋,兩頭空,農村俗語博大精深,您怎麼看
    加之今年疫情和自然災害頻出,使得有些農民對於作物收成產生悲觀情緒,甚至瀰漫至整個年景裡,有農村老人就以「六月秋,兩頭空」的俗語來例證。下面,我們就來簡單聊聊這句俗語。立秋按照太陽曆來說,陰曆是參考月亮的運行來制定的,因而會產生不同步。聰慧的古人採用了閏月置換的方法,從而平衡立秋與陰曆的不同步,由於閏四月,所以,今年立秋的時間提前到六月。
  • 立秋將至,農諺:「立了秋,涼颼颼,哪裡有雨哪裡收」,有道理嗎
    導讀:立秋將至,農諺:「立了秋,涼颼颼,哪裡有雨哪裡收」,啥意思呢距離立秋節氣還有不到十天的時間,現在正值中伏階段,也被譽為冷在三九,熱在中伏,中伏是全年氣溫最高的時間段。農諺立了秋,涼颼颼,這句俗語有好多種的說法,因為立秋有不同的叫法,有的早立秋,晚立秋之說,還有公秋和母秋之分。所以立秋的時間階段不同,帶來的氣溫變化也會各不相同。
  • 今日立秋,俗語「公秋把扇丟,母秋熱死牛」,今年是什麼秋
    導讀:今日立秋,俗語「公秋把扇丟,母秋熱死牛」,今年是什麼秋?今天09時06分,迎來了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十三個節氣:立秋。立秋也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立秋的到來,對於之後的天氣走向具有很關鍵的影響。農村關於立秋節氣的俗語和農諺有很多,大多都是關於天氣的變化描述,這也無可厚非,因為天氣的變化,對於秋苗的生長至關重要,一個好的天氣,才能利於秋苗的生長,從而才能獲得豐收,而一個不適宜的天氣出現,那麼秋苗也就很難成長。
  • 立秋將至,「公秋農民憂,母秋丘丘收」,今年是公秋還是母秋?
    其中有句話說「公秋農民憂,母秋丘丘收」這句話怎麼理解呢?這裡面說到了公秋和母秋,我們只有分清楚了公秋與母秋的含義才能知道這裡面的意思。這裡面說的公秋與母秋說的是立秋之後的秋老虎,秋老虎分公與母。母老虎為兇,公老虎柔。那公秋與母秋怎麼分呢?這裡老農們也分出來的。
  • 立秋將至,俗語「公秋農民憂,母秋丘丘收」,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立秋作為二十四節氣中十分關鍵的一個節令,在農村中有關立秋節令的俗話有很多,例如今日說起到的俗話「公秋農戶憂,母秋丘丘收」,這句話俗話代表什麼意思呢?今年是公秋還是母秋呢?俗話中的公秋和母秋,實際上指的是立秋後的秋老虎。秋老虎指的是在在立秋後,平均氣溫在短期內回熱的狀況,由於像一隻老虎一樣蠻橫無理蠻橫霸道,因此立秋後短期內回熱的氣溫被大家稱之為秋老虎。
  • 俗語:「公秋把扇丟,母秋熱死牛」有何講究?今年是什麼秋
    還有一種立秋的說法,是按照單雙日子立秋來算「公、母」秋。比如今年是在8月7號立秋,那麼屬於單號日立秋,就是公秋。如果是8月8號立秋,雙數就是母秋,母秋熱死牛。顯然今年立秋屬於單日立秋,是公秋。到了立秋之後,古人有兩不睡,非常值得學。第一、不睡涼蓆。涼蓆是夏天的必備的用品,可以在睡覺的時候用來降溫,十分舒適;但過了立秋就把他收起來吧,這樣或能避免溼氣入體,讓身體更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