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俗語
農村,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通俗易懂的俗語,是這片土地的肥料。深諳人生哲理,指導我們向善。
但是「一千個人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俗語的理解,也是千奇百怪的。
今天小編來說說對俗語:「收秋不收秋,先看五月二十六」的理解。
簡介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的華夏,也是一個農業大國,農耕大國,在古代科技不夠發達,不能反哺農業的時候,人們都是靠天靠地吃飯的。
是以故產生了很多和天氣、農業相關的俗語。如:「五月廿六下一陣,家家戶戶添糧囤」、「五月廿六不下雨,秋後糧囤沒有米」、「收秋不收秋,先看五月二十六」。
收秋不收秋,先看五月二十六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今年秋天能不能豐收,就看五月廿六這天下不下雨了。
小編猜測古人這個說的原因:
1、農曆五月廿六之後的這段時候,剛好是南方水稻,北方玉米生長的高峰期,這段時間對水分的需求特別大,如果沒有足夠的水分,導致農作物錯過生長發育的最佳時間。 那麼等到秋天收割的季節,肯定沒有好的收成了。
2、水是的生命之源,農耕文明如果雨水不足,主要靠人工灌溉。當時的農民通過5月26日這天的天氣,來決定往後的日子是否要準備人工灌溉。
如果那幾天沒下雨且高溫乾燥,那就表示今年夏天的降水量不會多。要準備灌溉相關的事宜了,要不然到秋天就沒收成了。
3、迷信的說法,《避暑錄話》記載:
「吳俗,以五月二十為分龍日。
5月26這一天叫「分龍節」,是天上的小龍離別老龍,到各自管轄的區域報到的日子。龍王是掌管天地雨水的神靈。 這一天如果下雨,說明小龍哭了,也說明它告別老龍去上任了。今後天地的雨水不用擔心了。雨水充足,陽光燦然,秋收肯定豐盛。
PS:在沒有天氣預報的古代,勞動人民通過歷代的觀察總結,留下了和農業息息相關的,豐富的氣象知識。通過天氣來預測之後的糧食產量。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結束語
俗語是農民千百年經驗總結出來的,還是蠻準的。不過也是有一定的區域性。
比如:在「江南水鄉」一年四季雨水都很充足,就沒有這方便的擔憂,但是在雨水不是很足的北部地區,就會有這方面的擔憂,而流傳出類似的俗語。
睿智的你,覺得這句俗語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