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巧合,2月27日這一天,昔日家電零售江湖的雙霸主國美和蘇寧同時對外發聲,但路線卻漸行漸遠。
國美零售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三端合一」戰略,三端為國美App、美店(基於微信生態的社交電商產品,類似微商)、國美線下門店。蘇寧易購則發布了2018年財年業績快報。現在兩家公司的名字都已經沒有了家電二字,他們也都有了各自的主戰場。
蘇寧易購成為當下中國零售業最敢開店的公司。根據2018年業績快報,蘇寧門店總數已經達到了11000家。而且,2019年蘇寧還會繼續大量開店,總門店數達到15000家。這個數量遠遠超過國美的2000多家門店。當然,這樣粗略的比較很容易引發誤解,因為蘇寧的門店中包括蘇寧小店(便利店)、紅孩子(母嬰)等不同業態,這些細分領域是國美零售尚未涉及,而且未來一段時間也不打算進入的領域。
國美零售總裁王俊洲想帶領10萬人的國美,從另一個方向殺出血路來。2019年他更加關心的是,國美能不能夠完成580萬套的商品配送安裝服務?這是國美2019年的核心戰略目標之一。2018年,國美已經完成了全品類安裝515萬臺,國美安迅物流向全社會開放,服務客戶近百家。
乍一聽,國美這是要變成家電圈像順豐一樣的公司?這樣的國美,是不是會讓你有些陌生?
更準確地說,國美是把物流安裝配送維修,當作一種服務產品來理解。核心拷問是:在家電家裝領域賣服務,能不能像賣商品一樣獲得收益?
一家零售公司的物流野心
大家電家裝市場的服務痛點,王俊洲自己都深有體會。有一次家裡新房進行裝修,家裡專門有一個人請假在家好幾天,天天等著裝修技術工人和送貨師傅輪番上門。因為各家送各家的,送裝分離,是行業的普遍做法。
這樣做不僅效率低,而且不經濟。王俊洲舉例說,計算單件配送成本,從北京送一臺冰箱到保定,大約就是600元。「如果把一臺電視從北京送到甘肅,運費會比電視機本身還貴。」王俊洲對虎嗅表示。
表面上看,配送安裝問題是眾多服務環節的一個細節問題,何以成為戰略?但是早在2018年年中,就已經有公司把它提到了公司戰略層面。
2018年7月,德邦快遞發布新戰略,這家一直對標順豐的物流企業聲稱,要打破行業內的「大件歧視」。所謂大件歧視,是指在沒有電梯的老小區,很多大件貨物的配送員到樓下後,不願意免費送貨上門,這也一直是行業痛點。德邦對外表示要建立大件快遞的行業標準。
從物流公司的角度,德邦的戰略選擇無可厚非。三通一達順豐所在的小包裹快遞市場,近年連續湧現出了6家上市公司,基本格局已定,行業增速也在下滑。而大件快遞則是明日之星,關於市場規模,有統計口徑認為,2018年大件快遞市場規模約為2500億元,且行業增速為25~35%(對比傳統快遞5000億規模,行業增速為22%)。
同時,這個市場也是快遞王者順豐為數不多的薄弱環節,是有可能戰而勝之的細分市場。
眾所周知,大件快遞的主要產品,就是大家電和家裝產品。臥榻之下,豈容他人酣睡。做家電起家的國美,當然也知道市場的風向所在。
難道蘇寧沒有看到這一切嗎?梳理一下蘇寧物流最近的動作,即可知道不僅蘇寧易購和國美零售漸行漸遠,兩家旗下的物流公司也是如此。收天天快遞;做生鮮冷鏈布局;2019年還要布局上千個前置倉,蘇寧物流也挺忙的了。從戰略重點看,現在的蘇寧物流,更接近小包裹快遞那個圈子,國美物流則是瞄準了大傢伙來做。
德邦選擇的配送上樓這個切口,本身還不是服務的終點。對於很多家裝產品,安裝確實是個專業技術活,不能像宜家產品那樣DIY,需要專業的技術工人操作。
國美要做的事情,簡單說就是針對新裝修家庭,從售賣家電產品介入到家庭裝修整體解決方案,把一個家分為幾個場景模塊,比如廚房廚衛、淨化系統,針對不同模塊提供設計、採購、配送、安裝的一體化服務,實現送裝一體。
2017年,國美宣布推出「家·生活」戰略,從單一電器經營為主擴展到圍繞「家·生活」的產品+服務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的轉型。2018年半年財報顯示:報告期內,家裝業務已入駐 106 間門店;另有 100 多家門店為暖通/中央空調業務打造了獨立專區或展區,期內銷售同比增長超 40%。
2019年,國美將陸續推出「家裝業務、平臺櫥櫃、舒適家、廚空間」四大新業務,完善「家·生活」業務體系。國美還將開展「廚房+餐廳」場景化體驗的舒適家業務,並計劃在2019年上半年打造500家舒適家體驗店。
所有這些新場景新業務,最終其落地執行的基礎設施,是成立於2013年的安迅物流。
安迅物流屬於倉配一體的物流公司(B2B2C),能到店也能到家。其網絡可以覆蓋中國95%的地級市,能夠在170多個城市實現當日達,240多個城市實現次日達。安迅最近一次公開曝光是2018年12月,國美安迅物流成為拼多多的物流合作夥伴,雙方完成系統對接,安迅物流將為拼多多商家提供包括家具、家電、運動器材的大件物流服務。
安迅物流的實力我們先不評價,把一支物流軍團變身為一群懂服務的貼心小哥,這裡其實需要跨越的鴻溝還不少。筆者認為有三點:
第一,如何確定服務的價格標準?第二,如何確定服務的行為標準?第三,如何轉變服務思維?核心問題是,物流公司是圍繞時效來建立服務標準,而安裝服務本身是一個需要拆分出動作細節的工種,品質感和安全性同樣重要。
王俊洲則回應說,國美安迅物流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標準,包括出庫時效、履約準確性、妥投率、大件物流殘損率。基本可以解決上述問題。
對於送裝一體的目標,國美零售總裁王俊洲在發布會上表示,580萬件送貨安裝,沒有哪一家公司能夠超過國美
有一點需要承認,大件家電家居物流,在物流圈內也屬於專業物流領域,普通物流公司搞不定,所以是藍海市場。
菜鳥平臺上的快遞公司三通一達,還是以小包裹為主,玩不轉大貨。有些物流公司在配送電視機時,不小心會弄碎顯示屏,而這作對於做過家電物流的公司,則是基礎操作。
阿里菜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選擇了與海爾日日順物流合作,不過海爾日日順的基礎是B2B的基因,為海爾提供品牌廠家到零售渠道的幹線和支線配送,B2C的物流能力還在生長中。換句話說,大件快遞的最後一公裡對於日日順也同樣是挑戰。
所以,國美下決心押寶送裝一體這件事,筆者認為還是有機會的。首先國美具有先發優勢。就像王俊洲所說:「這件事不是別人不能做,而是重視程度不一樣。」把服務職能提升到戰略層面,將自己的後服務部門與物流企業打通,集全公司之力來做,而其他同行可能只是視服務為戰術。
其次,和靠物流業務起家的公司相比,國美更懂商品業務更有積累。過去經驗來看,從商流向物流和後服務延伸,比起從物流向商流延伸,要容易得多。否則順豐也不會兵敗嘿客,到了用戶家門口,這麼多年卻始終無法更進一步。就像王俊洲開玩笑所說:「我們的人到了用戶家裡,至少有一個小時的聊天時間。」
順豐兵敗嘿客,但仍然屢敗屢戰,至少說明,商流與物流合一,是未來大勢所趨。當然,在這條賽道上,國美並非沒有對手。國美安迅物流能否成為中國最大的能送能裝能修的物流公司,也要看諸如海爾日日順、美的電器安得物流們的進化程度,以及順豐、德邦們的執行力度。
漸行漸遠,但又殊途同歸
送裝一體,這只是國美諸多轉型戰略之一,其他轉型策略如美店,不在本文談論範圍之內。作為港股上市公司的國美,也曾經有過連續18個季度保持盈利的輝煌。但國美零售(Hk00493)2018年前三季度財報表現不甚理想,兩度發布盈利預警,只有綜合毛利率仍舊保持了較高水準,在17%~18%左右。
國美零售執委會主席、服務板塊總裁何陽青則表示,這是為轉型所付出的代價。那麼已經32歲的國美,究竟想轉型到何方?
其實仔細分析下來,筆者認為國美與蘇寧之間,還是殊途同歸。兩者都著眼從經營商品到經營用戶,只是路徑不同。
從國美轉型總體的思路上可以看出,國美希望能夠從賣商品轉型為經營用戶,方法就是針對幾個常用家庭生活場景,將商品和服務打包起來,形成一整套解決方案進行售賣,並且通過後服務市場來獲得服務費用。
相對於老對手蘇寧,國美近年來一直採取堅守主業的策略,這麼多年來並未隨著股東和股價的波動而有過絲毫動搖。批評者謂之保守,反之也可以說戰略穩定。最大的業務延伸,不過是從家電到家裝,即便如此,國美在家庭生活的領域內,也不會進入諸如生鮮這樣的廚房高頻消費品類。
蘇寧採用的方法是進行業務領域擴張,進入便利店領域,和盒馬一樣做生鮮,和超市一樣做快消品甚至母嬰產品。兩者的轉型思路雖然不太一樣,但是要解決的核心問題相同:用戶黏性和消費頻次。
蘇寧是不斷的進行高頻消費場景和品類,來彌補傳統電器業務的低頻。而國美的思路是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做服務疊加,把商品和服務打包,利用後服務的高頻屬性來彌補家電產品的低頻,最終獲得溢價。這個總體思路在邏輯上是可以講通的。更多的還是要看員工的執行和對市場的應變力。
國美高層也意識到,隨著消費升級和新零售的進行,個性化成為大勢所趨,這也是國美開始轉向提供解決方案的初衷。但是規模龐大的國美,也可能被自身的規模所累。
因為在個性化的市場上,規模的殺傷力會大大減弱。要提供更好的服務,僅僅了解自己的商品還不夠,還要懂用戶的心思。另一方面,越是規模化的公司,其管理成本、人力成本也越高,進而會影響到產品和服務的價格,而這是小公司的優勢。
如果轉型成功,國美有可能在大家電家裝市場成為另一個順豐。但是順豐自己在轉型中也曾經遭遇過臨門一腳之痛。橫亙在順豐面前的,並不是用戶家的那一道門檻,而是快遞物流和電商零售兩個不同行業的內在邏輯。同理,國美基於「家」的場景,來做業務延伸,是否也會遭遇「看似很近,實則很遠」的挑戰?
(文章來源:虎嗅網)
(責任編輯:DF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