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脈(十一):閩南童謠 傳唱兩岸
根脈(十一):閩南童謠 傳唱兩岸 閩南童謠也叫"讀冊歌",發源於福建南部,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明末清初,隨著閩南人過臺灣、下南洋,閩南童謠也隨之流傳到臺灣地區和東南亞一帶,成為閩南文化傳承的生動見證。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閩南童謠至今代代傳唱。兩岸閩南童謠更是同根同源,一脈相承。
-
廈門掀起一波回憶潮,這些閩南童謠你還記得嗎
福月頌」中秋月圓童謠樂為進一步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結合中秋民俗及閩南文化旅遊元素9月17日-10月16日「歡樂中秋 福運廈門」2020中國廈門中秋旅遊嘉年華系列主題活動之一「福月頌」中秋月圓童謠樂面向海內外徵集童謠作品傳承中華民族及閩南文化彰顯廈門文化特色感受廈門文化的包容性和與時俱進
-
童謠(北京童謠、閩南童謠)——孩童的詩意棲居
北京童謠展現了北京各個時期的城市風貌,包括社會習氣和人的思想感情,承載了帝都悠悠千年的歷史,簡單世俗中透露的點點不可言說的古樸之意,具有超凡的感染力,是可供挖掘和借鑑的珍貴的教育資源。閩南童謠的閩南風味格外突出,流行於閩南、臺灣和東南亞的華僑華裔居住地一帶,穿過閩南方言獨特的韻語和平仄,閩南童謠不斷豐富也更具音樂的氣息,成為民間口口相傳的文學。
-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閩南童謠」傳承人周長楫:平平仄仄閩南謠
閩南話研究學者、「閩南童謠」傳承人 周長楫走進《玲聽兩岸》平平仄仄閩南韻 口口相傳囝仔歌周長楫,廈門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如今已是81歲高齡的他,為推廣普及閩南文化一直堅守在三尺講臺上。早在擔任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的時候,他就開始致力於閩南話以及閩南文化的研究和推廣,長期在廣播電臺和電視臺主持各類閩南話節目。退休後,他還負責搜集了500多首閩南童謠,分門別類編進教材,供廈門市幼兒園和小學使用。著有《閩南方言大詞典》、《閩南童謠》、《閩南方言與俗語》等作品,並多次赴臺灣和新加坡擔任客座教授和研究員,對閩南話研究頗有建樹。
-
廈門思明區:閩南文化在校園開出最美花朵
特寫 第九幼兒園 成立囡囝小劇團表演閩南戲曲 第九幼兒園的外牆和大門廳,貼著漳州民間剪紙精品「老鼠嫁女」;晨間接待和離園時,播放的是節奏明快、朗朗上口的閩南歌謠、童謠;園區每個角落,隨處可見富有閩南特色的創建:面泥區、木偶區、陶藝區、閩南小吃一條街…… 從2000年起,廈門市第九幼兒園以
-
閩南夜話|童謠裡的慢生活
童謠裡的慢生活作者/ 天敏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上了花甲之年的閩南人,肚子裡都會存幾首童謠。吟唱童謠,是他們兒時消遣時光的一項遊戲。彼時,文化生活貧乏,可供小孩子們玩耍的物件(玩具)也很少。於是,哼唱童謠,也是兒時愛做的「嘴上」遊戲。我家屋後有一個沙場地,是孩子們玩鬧的好去處。沙場地的邊上,放著好幾塊長石條,夏秋夜晚,不少鄰家老人和小孩,都喜歡來這休閒。一彎明月下,老人家也喜歡和孩子們一起哼唱童謠。
-
2020年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研學體驗營在廈門開營
2日下午,在廈門(集美)閩臺研學旅行基地,52名來自福州、廈門、泉州的臺籍中學生和大陸中小學生,開啟了一場為期4天3夜的閩南文化研學之旅。張斌 攝福建省閩臺文化交流中心、廈門建發國際旅行社集團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2020年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研學體驗營當天開營,給兩岸青少年搭建交流心聲、碰撞思想的平臺。「天黑黑,要落雨,阿公仔舉鋤頭要撅芋。」開營儀式上,師生合唱的一曲朗朗上口的閩南童謠拉近了彼此的距離。福建省閩臺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林徐源為本屆研學體驗營授營旗。他說,希望營員們共同度過一場難忘的旅程。
-
外來娃愛上閩南戲
傳承閩南傳統文化 助力孩子融入第二家園 作為極具閩南特色的說唱藝術,歌仔戲在提供豐富文化「養料」的同時,也給這些外來孩子帶來自信和歸屬感。 「歌仔戲朗朗上口,很好聽,很好玩。
-
來一句兩岸最熟悉的閩南話
太空都能聽到的閩南話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日前,在廈門文化藝術中心舉行的「閩南語歌·詩·古詩吟唱會」上,臺灣安平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蔡金安用閩南話吟誦起李白的《將進酒》,韻律和諧,平仄相合。「是不是聽出了點兒唐朝古音的味道?」從臺上下來,蔡金安依然餘興未了。
-
勞動人民智慧的傳唱——閩南童謠介紹
童謠為民間口傳文學,它是歷代勞動人民以口耳相授方式流傳並繼承下來的。閩南話童謠的起源、沿革沒有詳細的文字記載,但從福建地方典籍中記載著唐代福建觀察使常兗州曾看到閩地民間流行著《月光光》的童謠。這首《月光光》童謠與今天閩南各地流傳的《月光光》童謠,雖然文字或多或少做了改動,但主題和結構十分相似。由此可見,閩南童謠的歷史源遠流長。
-
泉州歌訣傳承人傅孫義將亮相真人秀 吟唱閩南童謠
泉州民俗專家、泉州非遺歌訣傳承人傅孫義將在節目中亮相,並現場吟唱閩南童謠!「天烏烏,卜落雨,阿公仔夯鋤頭仔卜掘芋……」昨日,家住鯉城區常泰街道錦田社區的泉州歌訣傳承人傅孫義,正用古腔古調的閩南方言吟唱閩南童謠。坐在他對面的,是7個來自華巖小學的學生;他的身旁是重慶衛視真人秀節目《王者歸來》的音樂導演,他們正在錄製童謠歌聲。
-
廈門同安區民俗文化藝術「百花齊放」
廈門同安區民俗文化藝術「百花齊放」 發表時間:2013-10-25 來源:,已建成宋江陣、歌仔戲、蓮花褒歌、車鼓弄、南音等15個民俗文化藝術基地,全區有民間文藝團隊120多個,平均一村一隊 10月21日,同安區第四屆民俗文化藝術節隆重開幕。
-
古稀老人專注閩南文化傳承 創作150多首閩南話歌謠
▲陳棟梁創作的部分閩南話歌謠 他創作的《土筍凍》,成了熱門金曲 陳棟梁是正宗的廈門人,執導過30多部閩南話電視劇。一首歌謠,我一般就寫四句、六句、八句,這樣唱起來朗朗上口,又好記。推出以後,反響不錯,有地方特色,又有時代氣息。」 1980年,兩岸首屆閩南語歌曲比賽在廈門舉行。當時,有8個選手入圍總決賽,結果有6個人都演唱《土筍凍》這首歌。這首歌的創作者,正是陳棟梁。 他感到既欣喜,又憂愁。「閩南話歌謠太少了,大家都沒有太多的選擇餘地!」他想。
-
閩南童謠傳承人傾盡一生保護傳承 擔心童謠沒了著落
閩南網11月7日訊 膾炙人口的閩南童謠,曾陪伴著一代代閩南人走過美好的童年。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很多童謠已經失傳,令人心痛。 為了更好地保護與傳承,本報發出徵集閩南童謠行動,得到眾多讀者的熱情分享,其中有一位老人表現得尤為積極——83歲的泉州民俗專家、閩南童謠第三代傳承人傅孫義,他用一生的精力收集、創作了近1500首童謠,其中有近200首已經流傳數百年。
-
向臺灣結對學生展示傳統民俗文化魅力「我的民俗相冊」走進廈門
來源:臺海網臺海網12月27日訊(記者 林芹)穿行在廈門的老街中,仰望一座座古色古香、閩韻濃厚的紅磚古厝,欣賞一部妙趣橫生的木偶戲,暢遊在中醫藥知識的海洋,體驗閩南漁家百姓生活場景……12月26日,來自華僑大學的15名學生參加了「我的民俗相冊——兩岸暨香港青少年民俗攝影主題交流線上活動
-
探尋特色民俗文化脈絡 閩南漁家生活場景重現
廈門網訊(記者陳滿意通訊員劉肖凱) 集中展示閩南文化精粹集觀賞體驗文化於一體 廈門老院子民俗文化風情園簡稱「老院子」,古樸中融合中原院子文化基因,在建築風格上注重體現閩南文化符號,採用閩南最具魅力的嘉庚建築風格。整體建築上體現了中西建築文化的融合,具有獨特的建築形態和空間特徵,濃縮表達了閩南人堅韌、開朗、沉靜、豁達的性格和對生活的美好願望。
-
加入答嘴鼓和閩南童謠 實景歌仔戲首播引兩岸關注
文化傳承創新 加入答嘴鼓和閩南童謠 實景歌仔戲首播 引兩岸關注 ●《顧靖堯與林湘君》昨在廈門衛視亮相,兩岸戲曲大咖點讚●集美大力推動傳統戲曲創新發展,讓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
-
「閩南文化走透透」夏令營|大手牽小手,一起唱響閩南童謠
閩南方言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有「古漢語的活化石」之稱。但如今,閩南話逐漸在年輕一代中「流失」,其傳承狀況令人擔憂。近年來,廈門在搶救閩南方言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尤其注重從娃娃抓起,致力於閩南童謠的傳承與發展。
-
廈門六中合唱團新作《魚歌》挑戰閩南童謠,一開口已被治癒!
廈門六中合唱團的天籟之聲,打動了無數人。近日,廈門六中合唱團又唱了一首閩南童謠——《魚歌》。旋律清新優美,令人聞之忘憂。讓人仿佛穿越回古早的廈門,星星點點漁火閃爍,伴著閩南討海人滿載而歸。閩南地區的淳樸生活,全在這首歌裡了。
-
【最廈門·最中國】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紅磚瓦 燕尾脊
【導語】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堅持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歷史文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