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現閩南漁民生活場景
-30多米高的媽祖雕像
「在老院子走一趟,收穫太多了,閩南文化、民俗、建築等都有了直觀的感受。這是一次別樣的文化之旅。」昨日,來自河北的遊客戴先生說。
廈門老院子景區其實不「老」,2015年9月3日才對外試營業,但展示的古老文化,無論是閩南文化、媽祖文化、姓氏文化還是南洋文化,總能讓您有穿越時空、身臨其境之感。
廈門網訊(記者陳滿意通訊員劉肖凱)
集中展示閩南文化精粹集觀賞體驗文化於一體
廈門老院子民俗文化風情園簡稱「老院子」,古樸中融合中原院子文化基因,在建築風格上注重體現閩南文化符號,採用閩南最具魅力的嘉庚建築風格。整體建築上體現了中西建築文化的融合,具有獨特的建築形態和空間特徵,濃縮表達了閩南人堅韌、開朗、沉靜、豁達的性格和對生活的美好願望。
老院子以濃厚的地域特色集中展示了閩南文化的精粹,傳統的牌坊、廈門老碼頭、照壁、漁村文化區等按照閩南古漁村樣式,保留原有生態色彩,再現當時的建築風貌。照壁是中國古代漢族傳統建築特有的部分,文化牆還原了閩南當地最具特色的照壁,反映著閩南地域的建築風格。
老院子還通過再現閩南漁家百姓尋常的生活場景,集觀賞性、體驗性、文化性於一體。走進老院子,您可以探尋閩南特色民俗文化脈絡。
還原「下南洋打拼」的情景
展現閩南人愛家愛國情懷
在明末到清末這段歷史時期,戰亂不斷,民不聊生,閩南地區的老百姓開始下南洋。大量背井離鄉的華工從事搬運工、車夫、擦皮鞋等最底層的苦力活,發揚「敢拼會贏」的創業精神,在艱辛與磨難中歷練成長。隨著時間的延伸,他們思念故鄉的情感越來越強烈,於是紛紛回到祖國,回報社會。
老院子生動還原了閩南人「下南洋打拼」的情景以及歸來後回報家鄉的愛家愛國情懷。翻開歷史的篇章,探尋閩南人足跡的時候,不僅能從他們身上感受到一種「愛拼才會贏」的精神,也能深刻感受到海上絲綢之路帶來的經濟繁榮和中西文化融合。這種融合在建築上最好的表現就是騎樓。騎樓是中西建築交融的結晶,以2-3層為主,結合了商業和居住的複合功能,往往幾座或十餘座毗連一起,形成了舒適宜人的外部空間尺度和步行街形象。
以根親文化為紐帶
舉辦尋根祭祖活動
迎龕祖、敬獻花籃、宣讀祭文……在鐘鼓齊鳴中,來自緬甸、寮國、印尼、馬來西亞等20多個國家的華人華僑向天地以及黃帝、大禹鞠躬行拜謁禮,祈願國泰民安。這是前不久舉行的第二屆南洋華僑尋根祭祖集美行活動時的場景。400多人齊集老院子,除了傳統的尋根祭祖活動,主辦方還特別擺設了獨具閩南民俗特色的百家宴,宴請來自海內外的華僑同胞。現場氣氛熱烈,代表中國傳統國粹的舞獅、武術以及閩南當地的拍胸舞等表演。
「舉辦尋根祭祖活動,以根親文化為紐帶,用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增進海內外華人華僑的理解互信,是時機使然,也是時代賦予的責任和使命。」老院子景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