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特色民俗文化脈絡 閩南漁家生活場景重現

2020-11-26 廈門網

  -再現閩南漁民生活場景

  -30多米高的媽祖雕像

  「在老院子走一趟,收穫太多了,閩南文化、民俗、建築等都有了直觀的感受。這是一次別樣的文化之旅。」昨日,來自河北的遊客戴先生說。

  廈門老院子景區其實不「老」,2015年9月3日才對外試營業,但展示的古老文化,無論是閩南文化、媽祖文化、姓氏文化還是南洋文化,總能讓您有穿越時空、身臨其境之感。

  廈門網訊(記者陳滿意通訊員劉肖凱)

  集中展示閩南文化精粹集觀賞體驗文化於一體

  廈門老院子民俗文化風情園簡稱「老院子」,古樸中融合中原院子文化基因,在建築風格上注重體現閩南文化符號,採用閩南最具魅力的嘉庚建築風格。整體建築上體現了中西建築文化的融合,具有獨特的建築形態和空間特徵,濃縮表達了閩南人堅韌、開朗、沉靜、豁達的性格和對生活的美好願望。

  老院子以濃厚的地域特色集中展示了閩南文化的精粹,傳統的牌坊、廈門老碼頭、照壁、漁村文化區等按照閩南古漁村樣式,保留原有生態色彩,再現當時的建築風貌。照壁是中國古代漢族傳統建築特有的部分,文化牆還原了閩南當地最具特色的照壁,反映著閩南地域的建築風格。

  老院子還通過再現閩南漁家百姓尋常的生活場景,集觀賞性、體驗性、文化性於一體。走進老院子,您可以探尋閩南特色民俗文化脈絡。

  還原「下南洋打拼」的情景

  展現閩南人愛家愛國情懷

  在明末到清末這段歷史時期,戰亂不斷,民不聊生,閩南地區的老百姓開始下南洋。大量背井離鄉的華工從事搬運工、車夫、擦皮鞋等最底層的苦力活,發揚「敢拼會贏」的創業精神,在艱辛與磨難中歷練成長。隨著時間的延伸,他們思念故鄉的情感越來越強烈,於是紛紛回到祖國,回報社會。

  老院子生動還原了閩南人「下南洋打拼」的情景以及歸來後回報家鄉的愛家愛國情懷。翻開歷史的篇章,探尋閩南人足跡的時候,不僅能從他們身上感受到一種「愛拼才會贏」的精神,也能深刻感受到海上絲綢之路帶來的經濟繁榮和中西文化融合。這種融合在建築上最好的表現就是騎樓。騎樓是中西建築交融的結晶,以2-3層為主,結合了商業和居住的複合功能,往往幾座或十餘座毗連一起,形成了舒適宜人的外部空間尺度和步行街形象。

  以根親文化為紐帶

  舉辦尋根祭祖活動

  迎龕祖、敬獻花籃、宣讀祭文……在鐘鼓齊鳴中,來自緬甸、寮國、印尼、馬來西亞等20多個國家的華人華僑向天地以及黃帝、大禹鞠躬行拜謁禮,祈願國泰民安。這是前不久舉行的第二屆南洋華僑尋根祭祖集美行活動時的場景。400多人齊集老院子,除了傳統的尋根祭祖活動,主辦方還特別擺設了獨具閩南民俗特色的百家宴,宴請來自海內外的華僑同胞。現場氣氛熱烈,代表中國傳統國粹的舞獅、武術以及閩南當地的拍胸舞等表演。

  「舉辦尋根祭祖活動,以根親文化為紐帶,用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增進海內外華人華僑的理解互信,是時機使然,也是時代賦予的責任和使命。」老院子景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展開閱讀全文

相關焦點

  • 探秘千年傳統閩南文化——老院子民俗文化+《閩南傳奇》秀歡迎您
    探秘千年傳統閩南文化——老院子民俗文化風情園老院子民俗文化風情園帶你穿越時空回到閩南漁村古厝,身臨其境感受當地傳統的漁村文化、民俗文化、媽祖文化以及華夏五千年先祖文化。1、漁村文化區生動刻畫了百年前閩南漁家百姓尋常的生活場景,用故事將各個場景串聯起來,從多個角度展示閩南地區的特色民俗文化和南洋文化,詮釋海上絲綢之路顯露的歲月滄桑以及留下的厚重人文歷史。
  • 【閩南特色民俗】「陣頭」文化
    >品味✥生活✥智慧✥樂趣 聯繫電話:0596--6538789(林先生)陣頭:弄獅弄龍的驅鬼慢節奏舞蹈陣頭是閩南民俗技藝,是閩南地區及臺灣地區民間廟會喜慶不可或缺的民俗曲藝之一閩南的「陣頭」是閩臺地區宮廟節慶活動中敬獻、表演的民俗技藝,如北方的「社火」。閩南自古有「有廟就有陣頭,有陣頭就有弄獅弄龍」的說法。近年來,出現了陣頭的表演新形態——電音三太子。年輕人的墨鏡、螢光棒、電音舞曲和民俗的大仙尪仔巧妙融合,新穎又有創意。
  • 深秋旅遊去廈門,身臨其境體驗地道閩南民俗,探溯閩南文化之源
    漁村文化、南洋文化、媽祖文化、閩南文化以及華夏五千年先祖文化,通過復刻當年的歷史場景,以一種更生動更直觀的方式,向你娓娓道來。【漁村文化區】漁村老碼頭上停靠的兩艘商船,帶著我們乘風破浪,穿越歷史洪流,夢回百年前的閩南漁家生活。
  • 向臺灣結對學生展示傳統民俗文化魅力「我的民俗相冊」走進廈門
    來源:臺海網臺海網12月27日訊(記者 林芹)穿行在廈門的老街中,仰望一座座古色古香、閩韻濃厚的紅磚古厝,欣賞一部妙趣橫生的木偶戲,暢遊在中醫藥知識的海洋,體驗閩南漁家百姓生活場景……12月26日,來自華僑大學的15名學生參加了「我的民俗相冊——兩岸暨香港青少年民俗攝影主題交流線上活動
  • 閩南文化的淵源與特色
    閩南文化,係指生活在閩南地區的閩南人共同創造的,並一代代傳承、發展與創新的地區性文化,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一個支系,其分布範圍為我國改革開放以後被譽稱的「廈、漳、泉金三角」,即現轄的廈門市、漳州市、泉州市各區、市、縣(泉州原轄金門縣待統一)。閩南文化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福建設置閩中郡,開啟了中原文化與閩南大著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 邊玩邊學 開啟暑期廈門文化之旅
    閩南網訊 旅遊的意思是外出、觀光、遊覽。暑期旅遊如果能在途中領略、學習不同的文化,對於大人和小朋友而言真就是一件寓教於樂的事情。在廈門有朱熹理學發祥地——朱子書院,以及通士達光影體驗館、廈門老院子這樣傳統、現代的文化景點能讓你在遊覽景點時學習到不同知識。
  • 另眼看廈門:我在老院子夢回古閩南,追溯古時漁村文化
    老院子民俗文化風情園和閩南傳奇秀是景區的兩大特色,即一園+一場,具有深厚的地域特色,薈萃了閩南文化,高科技技術和閩南文化故事相結合,成為了廈門的新一處4A級景區。老院子景區規劃建設兩大模塊,其一為「神遊華夏」室內演藝劇場,即神遊華夏大劇院,大型室內山水實景演藝《閩南傳奇》,被譽為會跑的實景演繹。
  • 瀋陽老北市文化園 探尋關東特色民俗文化
    現在的北市場是瀋陽市三大商業板塊之一,集購物商住、餐飲娛樂、旅遊文化、金融典當於一體,聞名遐邇的北市名吃美食、古玩花卉、茶舍曲藝等,日夜流淌著盛京四方老城夕日的繁華。 老北市文化園就坐落於此,由原來的老北市商城改造而成。園內分別經營特色餐飲和文化會所,北側新建銀磚大道,聚集著老字號特色餐飲,南側為水族館、古玩珠寶等。
  • 當民俗文化遇上現代科技 華夏文旅奏響閩南風情交響樂
    當民俗文化遇上現代科技,華夏文旅能和閩南風情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從廈門北站向南數百米方向望去,一個巨大的橢圓形銀色球體在陽光照射下分外耀眼。走近一看,宏偉壯觀的嘉庚風格建築並排而立,這就是位於廈門集美海翔大道與天水路交會處的廈門老院子景區。這個銀色橢圓形建築物也是老院子展現閩南文化的靈魂所在。
  • 廈門這個景區,濃鬱閩南漁村風情,有世界獨一無二的三面媽祖神像
    位於廈門集美區的老院子,包括「老院子民俗文化風情園」和《閩南傳奇》秀的兩部分。景區門口,寬闊的廣場,鮮花盛開,大門古色古香,旁邊還有幾架彩色小型風車,遠處是連綿起伏的青山。大門設計頗有閩南建築特色,中間刻著「老院子」三個字,門柱上的雕刻,充滿了滄桑感,好像經歷了千百年的風雨侵蝕,依然巍然傲立。那天,我們團隊有一半旅友觀看了《閩南傳奇》秀的精彩表演,我和另外一些旅友便去參觀了「民俗文化風情園」。
  • 流動展覽走基層 文化惠民暖人心 徐建水民俗繪畫作品展講閩南特色...
    晉江新聞網12月15日訊 近日,徐建水民俗繪畫作品展在晉江市祖昌體育館舉辦,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往欣賞。展覽集中展示了晉江畫家徐建水以閩南童玩生活為題材的水彩作品,講述了富有閩南特色的童玩故事,吸引了大批市民駐足欣賞。
  • 歷數閩南人一生的宴席 領略閩南宴席的民俗特色
    福建民間設宴辦酒,各地方志多有記載,而閩南在這一方面對傳統文化和民俗習慣的保留,可謂十分完整,泉州宴席民俗又在閩南宴席文化中頗具代表性。在泉州,宴席頗具典型性以及重大意義的一般有滿月宴、四月宴、周歲宴、十六歲宴、壽宴(一般50歲以上)、婚嫁宴和喪宴。
  • 廈門島外有一個地方,可以體驗古閩南的生活,了解閩南文化
    來到廈門旅遊,走廈門老街或者是小漁村裡,隨處可以看到古厝,這些古厝富有是歷史的氣息,富有者閩南的建築特色。無數的紅色古厝,無不展現裡廈門的建築歷史。總說到廈門的小漁村走一走,看看那些古厝,體會廈門人的古生活。沙坡尾、黃厝,這些都是體驗老廈門生活的地方。
  • 【最廈門·最中國】閩南童謠:朗朗上口的「生活歌」 承載歷史與民俗
    歷史文化是一座城市魅力的關鍵,廈門擁有豐富的遺產資源,不僅有「世界文化遺產」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音,還有歌仔戲、高甲戲、答嘴鼓、閩南方言講古和中秋博餅等11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極具地方特色和互動性。正是這些多元的地方特色文化,構建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 漳臺(金門)閩南民俗文化交流座談會在漳州舉行
    福建省政協科教文衛體委副主任、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林曉峰,漳州市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沈詔坤出席會議,閩南師範大學、金門大學、中正大學、大葉大學、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漳州市臺辦、金門縣閩南文化協會、金門縣歷史民俗博物館、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等有關單位閩南文化專家學者、政企有關人士參加座談會。漳臺(金門)閩南民俗文化交流座談會在漳舉行。
  • 山東長島:「文化小調」繚繞漁家小院
    據長島縣文化館副館長鄒東玖介紹,這樣的晚會,在七月至九月這3個月的旅遊旺季裡每個周六都會上演,表演形式與內容是以漁俗文化為主,表演者多是漁民,觀賞和互動的是遊客。」「長島正在建設的國際休閒度假島,凸顯地域特色的『漁文化』是其重要核心內容。」
  • 兩岸專家學者在長泰舉行研討座談會 共商閩南民俗文化保護傳承
    中國教育在線訊 6月2日,由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主辦的保護傳承閩南民俗文化研討座談會在長泰舉行。座談會以「保護和傳承閩臺民俗文化,發揮特色,提煉精華」為主題,旨在調研考察長泰閩南文化生態體驗基地和閩南傳統民俗民風活動,共同探討如何進一步保護和傳承閩臺民俗文化,發揮閩南文化在閩臺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 國家之魄,文以化之,文以鑄之——記《閩南傳統民俗文化》出版
    《閩南傳統民俗文化》記敘的是閩南民俗,但不限於地理上的閩南,閩南族群遷臺,臺灣民俗與閩南基本上是一脈相承的,在歲月流變中臺灣民俗產生了一些新的因素,而這些因素又會傳回福建,所以要談及閩南民俗而漏談臺灣的部分就不完整了。
  • 廈門空港舉辦閩南民俗文化活動
    廈門當地在中秋、國慶佳節期間,一直有諸多獨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動,也有「小春節,大中秋」的民諺。此次由廈門機場運營方廈門翔業集團元翔廈門空港舉辦的文化節,就以機場航站樓為載體,在廈門空港T3、T4推出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