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五嶽奇為首,千年人文雁蕩山」。三山五嶽之雁蕩山緣起佛教名山,一代高僧、草聖、狂草大師懷素與雁蕩山有何淵源?懷素和李白、杜甫在大唐號稱書聖、酒聖和詩聖,他又在唐代的大曆年間為何來雁蕩山?又留下了什麼?
5月28、29日中央電視臺CCTV10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晚上9:53將播出電視專題片《懷素與雁蕩山》上下兩集,敬請收看!
懷素(737-799年),字藏真,俗姓錢,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唐代書法家,以「狂草」名世,史稱「草聖」。他自幼出家為僧,愛好書法,與張旭齊名,合稱「顛張狂素」。
弱冠之年在書法上就小有名氣,還深獲李白的欣賞。李白以慣常的誇張手法,毫不掩飾地表達他對懷素的讚賞與偏愛,為懷素寫下《草書歌行》,以獎掖後學,詩中寫道:
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
墨池飛出北溟魚,筆鋒殺盡中山兔。
為了確立自己在書法界的地位和影響力,懷素聽從李白的建議,告別故鄉零陵,杖錫出遊,於唐代宗大曆二年,即公元767年,來到唐王朝的政治與文化中心——長安。
懷素在長安滯留五年。懷素廣泛的交遊,覽名家碑帖,潛心錘鍊書藝,為狂草藝術再造輝煌,在中唐之際再續盛唐書風。京城的文人士大夫充分認識到懷素書法的成就,紛紛給予高度評價。懷素的書藝得到突飛猛進。
唐朝大曆十三年,42歲的懷素在佛經中有關雁蕩山美妙記述的慫恿下,一心神往雁蕩山,於是背上簡單的行囊,囊中裝著「秋毫繭紙」,開始了他的南方之旅。這年秋天,他雲遊至雁蕩山,投宿於雁蕩精舍(即今之雪洞),受到殷勤周到的接待。他盡情觀賞了雁蕩的奇峰、怪石、巨嶂、飛瀑,感到十分愜意。當仰慕懷素大名的精舍住持向他索書留念時,他欣然以擅長的細草書抄寫了這部小乘經典《四十二章經》。懷素草書欣賞《四十二章經》真跡佛經長卷長約3丈,共248行,2663字,堪稱長篇巨製。草書字帖圖片53張。而這一切都與雁蕩名山有關,一切都皆由禪起。
《四十二章經》是佛門典籍,被認為是古代中國譯出的第一部佛教經典。因此它與佛教東傳中土的歷史密切相關。伴隨懷素筆走龍蛇,中國書法史上一部被徐悲鴻譽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草書巨製就此問世。它磅礴而秀逸,奔放而遒麗,神採與氣韻,無不深深契合著雁蕩山的奇峰異水。
而除了奇山異水,對懷素來說,雁蕩山還有更多令他眷戀不已的東西。如雁蕩山出產的名茶——雁蕩毛峰,還有一種綠竹的嫩芽——馬蹄筍。
在懷素之後,另一位法號叫貫休的僧人來到雁蕩山,他處處尋訪懷素的遺蹤。並寫下一首《觀懷素草書歌》;
《四十二章經》
雁蕩毛峰
《懷素與雁蕩山》以展示雁蕩山「名山文蹤、月下仙山」的神奇魅力為主題,以懷素與雁蕩山的故事為主線,串起雁蕩山悠久的歷史文化和靈秀的山水資源,向世人展示一座神奇而秀美的靈山大川。
該片分上下兩集,每集38分鐘,由央視資深撰稿人辛國強總撰稿,融入雁蕩山的摩崖題刻、靈巖飛渡和民間傳說等非遺或地方文化元素,國內一些知名文化人也將在片中現身。本片攝製完成後將在央視10頻道播出。
開機儀式上,辛國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雁蕩山自古以來與文人墨客關聯頗多,之所以創作《懷素與雁蕩山》,其一是因為懷素的影響力大,其二雁蕩山有著深厚的佛學文化沉澱,而懷素是位僧人,兩者有機結合,可以展現出中國佛學文化黃金時代的形態,同時展現出雁蕩山不僅有奇山異水,亦有文化內涵和分量。
宋代的呂夷簡、戴復古,元代的李孝光和明代的文徵明、湯顯祖,乃至於近代的康有為、黃賓虹。無不為雁蕩山留下詩作,或將這裡的奇山秀水寫入翰墨丹青。今天雁蕩山仍然保留著400多件摩崖石刻,伴隨著歷代文人紛至沓來,雁蕩山由寰中絕勝逐漸成為一座文化名山。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