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五嶽之雁蕩山
「三山五嶽」,百度漢語中解釋,三山指黃山、廬山、雁蕩山,五嶽指泰山、華山、衡山、嵩山、恆山。泛指名山或各地。
「五嶽」大家都知道,泰山雄、華山險、衡山秀、恆山幽、嵩山峻,他們都是國之龍脈、山之圖騰,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
「三山五嶽」儼然成了各地山川的代名詞。曾經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謎面:三山五嶽,打一動物。謎底居然是:雞。因為三山五嶽泛指名山各地,即為整個中國,中國在地圖上的形狀恰是一隻雞。
三山之雁蕩山,近些年被央視屢屢點名,曾亮相朝聞天下、探索與發現之《懷素與雁蕩山》,後又驚豔航拍中國,以其獨特的魅力昭示了她在「三山五嶽」中的地位。
比黃山畫派更早的畫風
中國畫史上哪座名山與繪畫的關係最為密切?自然首推黃山,黃山畫派聲名遠播,但黃山畫派始於明末,中國繪畫史上的雁蕩山,無疑擁有更為悠久的歷史。
雁蕩山最早進入中國畫家視野始自晚唐。
據傳,晉永和年間,西域諾矩羅,因慕雁蕩"花村鳥山"之美名,進山,是為開山鼻祖。另據記載,唐朝時,一代草聖懷素(778)雲遊至雁蕩,於雁蕩精舍(今雪洞)抄寫了書法巔峰之作《四十二章經》;另一位就是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雁蕩山》中記載的:「唐僧貫休為《諾詎羅贊》,有『雁蕩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濛濛』之句。」
正是由於他們,使得「自古圖牒然未嘗有言」的雁蕩山能流傳青史。
北宋嘉祐二年(1057),出身皇親貴族的趙宗漢(宋太宗曾孫)完成了山水畫《雁山敘別圖》,後為世人所注目,這是目前所見最早的描繪雁蕩山之作。
2011年11月,美術史論家陳傳席、中國臺灣知名教授江明賢等人來到雁蕩山,對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元代畫家黃公望作品《龍湫宴坐圖》出處進行實地考察。專家認定,畫中所描繪的確實是雁蕩山大龍湫景區千佛巖一帶景色,款署時間為「至正乙未」,即1355年,此畫正是比較典型的黃公望畫風。
明代嘉靖年間畫家葉澄作有《雁蕩山圖》卷,原畫今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這位來自蘇州的畫家,留下的傳世之作很少,這幅《雁蕩山圖》師法「浙派繪畫」開山鼻祖戴進的作品。此圖寫實雁蕩景觀,用小字標出各景點名稱,計有石門潭、章義樓、石佛巖(接客僧)、石樑洞、靈峰洞、淨名寺、廖花嶂、響巖等,描繪真實,一一可對。如今在雁蕩山遊人集散中心的大廳內,可以看到甌塑版的《雁蕩山圖》,是由工藝美術大師周錦雲工作室製作的。
還有明代唐寅的《雁蕩圖》、文徵明的《雁蕩山水圖》等,可惜隨著歲月的滄桑,其原稿已經湮沒不存。
200多年前(乾隆二十八年),狀元畫家錢維城以浙江學政的身份「下基層」,順道兩度遊覽雁蕩,不但寫下眾多詩篇,還留下一幅長達7.3米的《雁蕩圖》並繪下雁山五十三景。《雁蕩圖》是錢維城一生的重要代表作,受到「著名收藏家」乾隆皇帝的珍愛,畫上加蓋了乾隆御覽之寶、乾隆鑑賞、御書房鑑藏寶、三希堂精鑑璽、宜子孫等十個印章彰顯其身價。
到了近現代,雁蕩山吸引了很多畫家的關注,成為山水畫的重要題材。黃賓虹三遊雁蕩,一生留下雁蕩山水作品、畫稿數百件;1937年暮春,張大千曾與好友方介堪、謝稚柳、黃君璧、于非闇等同遊雁蕩三四天, 飽覽「二靈一龍」奇秀風光,留下《靈巖山色圖》《西石樑瀑布》《雁蕩山大龍湫》等名作;李可染於1954年、1956年兩次赴雁蕩寫生。
「雁山儘是潘公石」。現代畫家中與雁蕩關係最為密切且影響最著者,當推潘天壽。1965年潘天壽的《雁蕩山花》,被送往北京人民大會堂作鋪壁,雁蕩的花花草草在潘老筆下盡顯霸氣。
陸儼少1963年首遊雁蕩,1980年多次重遊,對雁蕩山水之美瞭然於胸。他曾說:「世人多重黃山,故黃山畫派,大行於世。我獨愛雁蕩,認為遠較黃山能入畫,它雄奇樸茂,大巧若拙,厚重而高峙,似醜而實秀,為他山所無?"。
雁蕩山是畫家筆下的水墨峰巒,名山給予了他們無限的創作靈感和空間,古往今來留下了珍貴的藝術瑰寶,為名山生色……
來源:溫州日報
作者 若茶
審核 卿侖
監製 周弧